农村农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农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农业

农村生态农业旅游研究

一、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悄然兴起,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伦理价值。但是由于一部分地区相关的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与经营者缺乏正确的生态意识以及科学的管理,这就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弊端,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与失衡,一部分经营者会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以及经营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此外,作为旅游者来说,一些旅游者自身的素质水平非常低,在旅游的过程中以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为中心,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出现了任意毁坏、践踏公共环境或者公共设施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等等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决策者、经营者以及旅游者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伦理意蕴

旅游活动反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相互关系,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活动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生态伦理是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内在特征而存在的。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因此人类必须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一切旅游活动,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来说,旅游就是人们充分的利用本来存在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并按照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需求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风景区,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求。所谓的生态伦理所强调的是旅游的发展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然后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以农业地区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依赖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有可能会造成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矛盾和弊端所在。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遭受到损害,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途径。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深入的挖掘原有的农业资源,更加的注重生态农业资源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态意识以及生态伦理的建设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着极大地影响,也成为了现代人们需要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新时代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得人们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加强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深入的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系统,为了进一步使农村生态伦理、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能够达到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并需要警惕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探究

摘要:当前,安徽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迫在眉睫。而农地金融抑制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主要由于农村缺乏有效抵押物,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活力不足等原因所致。因此,以农地金融为抓手,积极培育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村各项产权确权颁证,完善农地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三产融合和释放“双创”活力。

关键词:农地金融创新;农业农村;新动能

1新动能培育的背景及意义

201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实际增长7.1%,与2018年增长的7.6%相比,农民增收速度明显放缓。在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下,受农业结构矛盾的显现、农业政策红利的递减、农民转移性补贴收入已达上限等因素影响,实现安徽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增长的动能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安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发展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安徽省进行农地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良好,大量可流转土地和闲置资源的金融属性未开发利用。如,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但现行土地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资产的金融属性,不利于土地资产金融价值的发挥。因此,推进农地金融创新,对激发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农地金融研究。安徽省内对农地金融的研究最早始于尹云松[1],其认为农地使用权是一种他物权,这种他物权能够充当抵押物[1]。可行性方面,温铁军[2]认为,农地抵押会导致农民失地,反对农地过度金融化;高圣平[3]持赞成观点,理由是经济发展淡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农地抵押权的实现可以通过强制管理的方式进行。模式选择方面,杨继瑞等[4]认为,重庆“地票”模式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的区域范围和组合机制;林乐芬等[5]发现,农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的运作绩效相对较优。省内研究从理论和经验2方面展开。理论研究方面,黄学华[6]分析了安徽农村金融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高等6大突出问题;张亨铭研究发现,新兴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较为普遍,主张安徽农村金融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实证研究方面,孙家军[7]发现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可有效促进安徽农村经济增长;蒋满霖[8]以安徽省数据为例,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的生态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朱永璨[9]以安徽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例,对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总结得失经验。

2.2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政策制定层面,农村发展新动能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14日《安徽日报》评论员文章《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中。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安徽省委省政府也于2017年3月13日出台《关741???????????????????????????????????????????????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具体实施意见。路径设计层面,王雯慧[10]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11]从农村新型业态的培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2]从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转移,分别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建言献策;省内研究方面,李国英在2017年4月8日召开的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推动农村电商新发展,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延明[13]强调推进“三变”改革试点,推进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工作计划

2020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党的报告精神,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突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建设。

(一)切实抓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充分运用《赣州市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范》成果,全面提升我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督促经营主体对选址不科学的大棚拆除异地重建,对老旧破损的大棚及时清理修复。二是推广高效模式,壮大经营主体队伍,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本菜农”组织形式和“七统一分”模式,注重传帮带,动员和吸纳当地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能种菜、会种菜、种好菜的基本菜农队伍。三是选准品种茬口,推进精细生产管理,瞄准大湾区等邻近区域市场,把握春提早、秋延后、越冬、越夏等高价茬口,主攻高附加值的单一品种,打造一批专业村组、乡镇和优势产区,同时落实规模设施蔬菜基地生产种植计划制度,科学制定每个大棚的生产种植计划,规范生产运营管理。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的、关乎几十年中长期的工作,要在抓实抓细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和农民群众意愿,统筹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后逐步推开。重点抓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工作,因村制宜、发挥特色、补齐短板、增强实效,让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

(三)进一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堆杂物、农业废弃物等,有效改变庭院、村社道路沿线等地方的“脏、乱、差”状况,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环境。二是以试点带动示范,持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推进,按照“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要求,在总结五个示范乡镇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行政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示范村庄。三是坚持统筹规划,持续抓好自然村组整治建设。因地制宜编制村组整治项目计划,坚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加快完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科学配套“8+4”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继续巩固和深化“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片打造”的建设格局,连片推进美丽宜居示范线(带)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一是继续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整省试点,整县推进,通过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股权设置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组织治理机制、颁发股权证等,完成所有经营性资产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二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初步建立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逐步培育一批村集体经济强村。三是开展农业农村改革“三改合一”。完成12个村的“三改合一”(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与管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三项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破解村集体经济职能不明确、个人与集体联系不紧密、发展村集体经济方法不多,土地细碎生产效益低、土地“统分结合”管理模式单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小农户不紧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四是继续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农村土流转率达50%以上,计划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5家,培育家庭农场10家,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和家庭农场。

(五)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一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加强监督管理,防止禁养区内已关闭或搬迁的畜禽养殖场复养,科学指导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开展升级改造,配套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工作,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补贴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等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力度。严格落实禁渔期制度,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大力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退捕工作,严厉打击电力捕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切实提高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二是抓好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三是推进绿色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优质特色农产品,积极推动“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

阅读全文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整合

一、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农业保险的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耕地分布较为分散、农业风险种类多样、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农业保险进展非常的缓慢。目前,农业保险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由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大部分保费才得以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农业保险政府补贴险种15个,参保农户不到全国农户的30%,而其中得到赔偿农户只占了15%,经营主体25个,赔付率达到61.6%。①可见,目前农业保险存在覆盖面不够、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开办主体缺乏、保险险种较少等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虽然农村信贷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农业风险大、缺乏稳定收益而导致的“贷款难”问题。同时,农业保险对于分散转移农业风险、保障农户收益稳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和运行状况可知,两者在服务对象、服务目的以及产品性质方面具有共同性。两者都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弱质性、服务对象意识不强、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而面临很高的信用道德风险、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农村信贷中引入农业保险,建立“信贷+保险”模式。中国的银行保险业从1995年萌芽起步后,发展迅速。如今在我国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银行保险业产生了四种合作模式:分销协议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合资公司模式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虽然银行保险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信贷中引入农业保险却是以2003年太平洋人寿率先在全国开展小额信贷保险试点并推出配合贷款人的意外伤害险“安贷宝”为标志的,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互动模式分析

农业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用为代价,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灾害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的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即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保险对象的一类保险。而广义的农业保险则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转嫁给保险的一种制度安排,除了将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保险对象外,把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遭遇到的意外事故也纳入了保险范围。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广义的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按主导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两类,根据这一标准将现有的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信贷+保险”模式进行分类。

1.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信贷

这类互动模式都是保障因遭遇自然灾害农作物受损而无法偿还贷款的保险产品与农村信贷的结合,比如安徽长丰县的“草莓种植信贷保险”。这类“信贷+保险”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保险这一制度的存在是两者进行互动的前提条件,保费的很大部分或者贷款利率等都受到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1)“政策性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利率模式”。这种模式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推出的。如果农户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且该农户是农业行业协会的成员,那该农户在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时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下浮5%的利率优惠政策。当保险事故发生导致损失时,农户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赔款,保证了贷款偿还的稳定性,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减少农户灾后复产的时间。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每个人的发展途径不同,农业推广工作应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来安排不同的工作活动。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促进提高合作参与和领导发展的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的整体状况。这样,未来将会取得一些良好的社会性目标成果,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将会显示出更好的公民素质、民主以及对科学的赏识”。据此不难推断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些重要价值。它能够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影响力,是维持并发展农业和人文生态的主要动力,使各个个体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从而改善整个农村的面貌。

一、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不可否认,早期的农业推广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而产生和发展的,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推广工作都包括农村发展、农村教育、农家生活咨询及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由于农民、农业及农村三位一体,当农业推广工作针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指导活动时,其内容自然无法排除包含农家生活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信息。Kaker在比较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两种工作的特性时,就指出两者具有同样的概念结构基础,即都是强调运用教育方法,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促成个人、家庭及团体的正确决策和问题的解决。农业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中与农业发展有关的要素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决定因素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此,我认为: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体系上讲,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动力机制上讲,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主导作用

农村综合发展要实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目标,因而不仅要求各项具体农村发展工作活动一体化,还要求各项制度一体化,从而使农民有公平发展机会,提高农民认同发展农村的自我责任。当民众能认识并相信农村发展成果能够由他们来分享时,才能依靠农业推广的力量来发展农村。而农村推广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本着个人需要接受某项创新信息的机会,而提供的一种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因而它能够提供个人去了解和获取社会竞争中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增进个人公平发展机会。当个人能够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个人可追求的权利和机会时,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社会福利目标才可能因个人主动且公平的要求而有实现机会。此外农业推广工作还有助于发展农民主导的农村组织,开展自主的农村发展活动,大部分农村发展的经验表明,农民因为生活空间比较固定而且生产资源匮乏,因而常常失去主导农村组织发展的能力,结果在外来力量的控制下,农民很难获得生活改良的机会。科学的农业推广工作必然让农民参与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增强他们参与组织的能力和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时学习管理组织的技巧和能力。可见,农业推广工作可以使农民学会发展和主导农村组织,进而影响农村发展的方向。

三、农业推广的成果

据本人多年农业推广的情况来看,以农业科技为基础的推广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推广方法侧重于具体生产。农民对农业推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着重于农民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技术推广的方式向其提供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以促使他们行为的自愿改变和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在理论及其应用上不断地拓展范围,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向经济性和社会性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促成了农业推广的多样性和延续性。就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说,种植业和养殖业占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尤其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许多先进种植农场和养殖场相继成立,农业推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民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机应用程度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大部分农村,蔬菜大棚和小规模养殖场已经相当普遍了,先进农业机械普及以辐射到绝大部分农村了。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工作仅就传播知识与信息、培养个人主导才能与团体运作能力两个主要方面,足以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与科技进步水平,从而推动农村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推广工作,长期农业推广工作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科技型农民,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阅读全文

浅谈农村农业技术的需求

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2003年,黄墩村政府牵头成立黄墩村蔬菜营销协会,成立了第一个村中的农业合作组织。2006年,村委会又牵头成立了金黄禽业公司,形成年产800万只家禽的规模。自2004年黄墩村在市政府牵头、村委会带领下,引进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以来,目前已建成寿光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750栋,竹架大棚2500个,设施瓜菜面积超过333.33hm2,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目前,全村有300户村民通过种植蔬菜高效温室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选择黄墩村作为样本村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黄墩村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黄墩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耕地集中程度不高,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村情况相似;三是是典型的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的村庄,1/3的村民是靠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促进农业生产致富的。黄墩村的农业发展与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分不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对黄墩村的考察,可以较好地把握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民受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黄墩村村民。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排除受访者中无耕地的村民和错填、漏填的问卷,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82份。调研主要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在4个自然村中分别随机发放50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30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农业技术信息采用现状、农业技术信息需求、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和农业技术培训5个方面。为方便答题,问卷设计全部采用打勾方式。问卷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将答卷按照百分率计算。

3调查样本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性略多,占57.7%;从年龄来看,黄墩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劳动力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占75.8%;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6.9%;这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情况比较相符。从土地规模来看,94%的农户拥有土地在0.33hm2以内,而且以0.13~0.20hm2居多,0.67hm2以上的基本没有。从外出务工人数来看,黄墩村多数村民是在当地发展的,占69.8%。这主要与黄墩村距离新沂市中心很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多有关。从家庭收入来看,黄墩村村民收入比较高,超过1/2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占76.4%,收入来源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从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来看,也集中在种植业,并且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4苏北农村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特征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初步工作计划

(一)基本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和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名县”的目标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战场,以项目攻坚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和农业生态建设,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创新开放、秀美富裕、文明幸福新,绘就新时代江南望郡金庐陵画卷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新增绿色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新增井冈蜜柚9000亩、有机蔬菜2000亩、有机茶叶400亩、特色中药材2000亩,出笼家禽2100万羽,出栏肉牛15.2万头,出栏生猪49万头,水产品产量2.8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4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0.7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三)重点工作

1.深化“一大改革”。即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抓好确权“回头看”问题整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成员确认和颁证工作,加快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开展两权抵押试点和土地集中流转成立股份合作社试点,健全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力争新增流转面积2万亩以上。积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工程,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100家,专业大户100户。

2.狠抓“两大整治”。一是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运行监管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施镇村环境整治末位管理,开展村庄“净化行动”,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二是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实施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好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和农用地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试点,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争养殖场粪污配套设施设备提升改造率达6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5万亩,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率达35%,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达95%以上。

阅读全文

农业农村局总结及计划

一、工作总结

1.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2019年,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区,在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挥部,制定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春季行动动员会,印发《创建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取上级资金4300万,整合区级涉农资金1.2亿元,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聘请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初稿已完成,把区域东南部62个村庄作为省级东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其它乡镇分别启动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正有序推进三苏产城融合共建区、美丽栾北现代农业园、万亩方田标准化整治区等精品片区建设。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到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经验做法由市领导小组印发全市。

2.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按照“党政主导、乡村主体、社会参与、城乡共建”模式,坚持“建管并重、净绿先行、精品示范、整体提升”思路,努力探索美丽乡村持久发展之路,建成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个、省级美丽乡村21个、市级美丽乡村11个,提前实现省级美丽乡村覆盖全区15%村庄任务目标,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区、“两改一清一拆”行动先进区,连续两年荣获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美丽乡村连片推进、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项目建设EPC模式经验全省推广,全市现场会连续在召开,新华社内参、日报、电视台、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媒体多次报道我区工作,130余县市区万余人次来栾参观学习。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行动方案(2018-2020年)》(石栾办发[2018]9号),确定城区规划区以外永久保留村和3年内暂无撤并计划的136个村庄的整治任务。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域推进。目前,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100%;39个村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11个村建有小型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其他村结合厕所改造,6月底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4%;所有村庄主街道硬化、亮化率100%;所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深入开展“三清一拆”行动基础上,村庄美化整治46300平米,136个村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全区农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创建美丽庭院30654个,精品庭院3065个,136个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018年,申报获批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争取奖补资金2300万元,2019年6月底完成整治任务。

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我区被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截至目前,全区173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67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54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通过实践形成了“11543”工作法,全省试点工作会商会、市观摩动员会、整市推进会等在召开,省委《督查通报》、《三农要情》、市委《工作交流》、《决策》、《经济日报》、《日报》等刊发做法。

5.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出台了《关于2018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施意见》,开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认定区级联合体8家、市级联合体8家、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2018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润6400万元。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3%,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01/1。

6.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实施意见》和有关扶持政策,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培育形成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和草莓、樱桃、核桃、无花果、食用菌、甜瓜、生姜等特色产业,建设苏园、锦绣庄园、神农福地等规模农业园区46个,苏园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秋实庄园、神农福地等5个园区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东部东方园林苗木、中部天山国家农业公园和草莓蔬菜核桃、西部樱桃基地,北部以百果园为核心的4个万亩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第六产业为特征的“庄园经济”。着力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相融合的都市农业,连续举办17届“草莓采摘节”和4届“樱桃音乐节”,我区小麦播种面积24.6万亩,亩产530公斤,玉米19万亩,大豆4万亩,谷子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370亩。其中特色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师栾02-1”3万亩,紫小麦1000亩,生姜1300亩,草莓1300亩,甜瓜150亩,樱桃4600亩,黄桃2200,无花果830亩,中药材2300亩,草皮压减面积4230亩(2018年草皮总面积2.8万亩)。5月7日全省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暨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召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