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教学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教学点

农村教学点教育现状和策略探讨

摘要:当今时代,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较多的社会现状,导致了农村教育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进步、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体系并不相同,因此,农村是否可以得到充沛的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成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而相对办学规模较小的教学点更是如此。现阶段国家不断重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在资金、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方面不断给予农村应有的支持,然而在农村教学点仍存在着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用不良、教师数量储备不足、教学质量提升较慢等相关问题。本文以此为立足点,深刻探究了农村教学点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学;教育现状;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教育教学实施较困难的农村地区,近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上对农村地区教学点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农村及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深刻意义,教学设备的引进、后勤力量的推动,都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农村因其学生人口数量较多的现实情况,导致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储备不足、高新技术使用尚不完善的问题。面对此种问题,对农村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积极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现阶段农村教学点教育现状

(一)教学设备较先进,但对于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仍有不足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对于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短板了解充分,在资源上,出台了许多向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倾斜的相关政策,在新媒体设备、现代化教学设施、桌椅板凳、校舍修整等相关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投资。在新媒体设备上,由于城市教学体系与农村教学体系的不同,早些年农村对于新媒体设备的持有量较少,农村学生无法同城市学生一样及时准确地接收到新媒体网络上的知识。但现阶段,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农村在新媒体设备上与城市存在的差异,因此在政策上十分支持农村新媒体设备的引进,并根据农村教育的需要,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校提供了投影仪、高清显示屏、电脑、数字化教学平台等相关先进教学设施。但是由于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水平有限,部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城市教师存在差异,加之农村教师,尤其是教学点教师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熟悉程度有限,因此在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新媒体设备,但是农村教师却没有熟练使用新媒体设备的技术。这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之中仍旧无法享受到与课堂有关的相关音频、视频、网页、PPT等先进资源。

(二)农村教学点学生数量较少,但班级数量设置较多

阅读全文

农村教学点小班化高效课堂识字教学

摘要:在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中,识字写字教学意义重大,作用突出。农村教学点在识字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紧紧围绕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及评价问题探究,以推动农村教学点小班化语文高效课堂识字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小班化;识字教学

一、遵循理论,拓展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导引领、学生要主体参与、教科书要例而不范。小学特级教师斯霞在《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经验选编》中主张,对于字、词的理解,尽量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画、模型、动物的观察演变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心理学认为,儿童识字认知的心理过程一是感知字形(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二是分析字形(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三是循声解形(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的特点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线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二、立足农村教学点小班化现状,把握总体教学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在农村教学点小班化高效课堂识字教学中,我们践行了以下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

阅读全文

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农村教学点当务之急便是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应用新技术进行变革。立足于阳江教学点的实际,探讨如何提升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缩小城区教育之间的差距,从而推进教学点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

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的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强教先强师,这首先要求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主动应用新技术进行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和教师发展的不均衡,使发达城市与农村的教师之间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存在差距。本文立足于阳江教学点的实际,探讨如何提升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缩小城区教育之间的差距,从而推进教学点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教学点应用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由于教学点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不均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虽然渴望学习新技术,但缺乏技术指导,有心无力,因此出现教学点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技术应用不充分的普遍现象,适应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教学点管理者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与目标性,确立没有设备专门管理人和建立校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经过调查,教学点的教育设备没有统筹安排,基本没有学生机房,也没有配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管理员。大多数教师缺乏教育信息管理意识和对教育技术的深度应用,不能很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阅读全文

农村老年教育保障机制探索

【摘要】为积极应对区域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如何从老年教育的需求入手,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学校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老年村民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教育活动,并立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员配备、基地建设、师资聘请、课程设置、特色亮点、活动展示等六方面进行探索,摸索出了一套在当地农村开展老年教育所需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农村老年教育;保障机制;实践经验

党的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也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教育是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必然要求。目前从全国来看,老年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城市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城市内,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作为老年人口更密集的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人群素质高低、基本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基本仍属老年教育的盲区。但随着经济发达地区村改居工程的推进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村民对老年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目前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

(一)党和政府对老年教育高度重视

一是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指按国际标准,一般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在2.2亿的老年人里,60―65岁的人群有8400万人,占了所有老年人的35%,60―69岁的人群占比达56%,老年人对养老有了更新的需求,对老年教育的新需求也非常迫切。二是老年教育不能适应老年人需求,全国目前为止有7万多所老龄大学,在校的学员将近1000万,供求矛盾成为最大瓶颈,“一座难求”成为焦点,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积极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党的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但是我国老年教育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迫切任务。

(二)农村老年教育保障体系现状

阅读全文

乡村农业职教办学研究

本文作者:兰新林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农业学校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和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随着国家、省市支持职业教育各项强有力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出现了兴旺发达之势,但农业职业教育受到就业观念、社会偏见、行业艰苦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受到招生困难的问题的困扰。对此,应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延伸到乡村办学是一条有效途径。今年云南省校在村公所开办中专教学点,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对破解以上难题有了一定的突破。下面就在农村开办农职业教学点的若干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农村青年和农民素质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如临沧市目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全市100多万劳动力中只有6.7万人,占6%;职高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5万人,占4%,合计全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1.2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0%,低素质的劳动力很多。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在农村,劳动力一般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而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对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

阅读全文

学龄人口变动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一、近年农村学龄人口的变动及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迫于人口的压力,从70年代起,中央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在全国城乡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有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统计称,1971—2005年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了约4亿人,出生率下降到1.8%。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人口的生育率开始下降,学龄人口逐步减少。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家庭承包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效益更好的城镇转移,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农村人口流动潮流。到2010年流动人口比例已达到16.53%。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是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化转变。农村的学龄儿童有相当一部分已在流入地即城镇就近入学,这加剧了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减少。

3.教育水平提高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接受了教育,农村妇女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一般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因素会直接影响妇女的生育观念,进而影响生育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水平越高的妇女,越有可能走出家庭参与工作,这样挑起生儿育女和工作赚钱这一双重负担的可能性将降低;二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妇女,更容易理解政府或其他机构计划生育的呼吁;三是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更高,对孩子期望值更高的家庭,往往也是妇女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他们对孩子的成本—收益比率计算将会转变,孩子成本成为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表明妇女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会越低。值得注意的是,丈夫的教育水平对妻子的生育水平有间接的影响。丈夫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观点会转变得更快,也越能理解和接受计划生育。因此,中国农村的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学龄人口因此而减少。

二、对农村基础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直接导致学校生源减少

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校生源的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农村。一个班几个学生,一个学校几十名学生、不到10名的教师的现象在农村小学已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校园荒草萋萋,教室屋檐群鸟栖息,众多中小学呈空巢之象。相比城镇,农村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在生源减少之前,一些地区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破旧落后甚至没有,更别奢谈图书馆、实验楼、远程教育等设设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但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大幅度减少,学校规模变小,本来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和资金向规模小的这些学校投入可能性更小了,乡村学校教学设备的建设和完善变得更加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农村的教师缺乏,而且现有教师偏向老龄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师资水平亟待提高。随着学生的急剧减少,农村学校更招不到老师,师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出现一个老师兼任全科,带各个年级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少儿教育的先天性贫血。老师负担重、身心疲惫,而且能力有限,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为进一步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化解学前教育“入园难”、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统筹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根据《市城乡规划局  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网点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赣市规字〔2017〕42号)精神,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设施现状布局情况

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完中1所),中职学校1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含民办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9所、小学35所、教学点75个;有幼儿园121所,其中县城区公办幼儿园6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小学附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6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6928人,其中小学24014人、初中12790人、普通高中8171人、中职195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598人;有教职工3269人。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网点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县城区设置普通高中2所、中职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其他乡镇均设置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或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遵循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原则,在人口较密、相对集中的村或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村均设置了村小或教学点。县城区有公办幼儿园6所,各乡镇均设置公办中心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

二、教育设施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设置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设置村小学、教学点、幼儿园,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和附属幼儿园。

阅读全文

地方区域中小学校舍空间计划研究

一、校舍空间计划的方法

根据县域内各项规划和学校布局,结合学校的位置、服务范围,占地面积等,确定布局调整后该校未来建设发展的职能、性质和规模。考虑到学校发展的弹性机制,制定出分期发展计划,明确近、远期目标。

二、校舍空间计划类型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县域中小学校的调研与分析,根据中心学校、普通学校、教学点三种类型,分别提出对于校舍空间的计划,探讨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校舍空间后续利用与发展建设等问题。

1.中心学校校舍空间计划

中心学校是进行义务教育的骨干学校,一般全乡(镇)只有一所,涵盖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在某些人口密集,教育事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乡(镇),也可根据需要设立2~3所。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中心学校的校舍空间体现为短缺和不足双重特征。以铜川市印台区学校为例,其内各镇(社区)中心小学普遍存在原有校舍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严重不足,而各镇及社区内所辖初级中学,虽建设质量良好,但由于生源严重不足。中心学校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校园环境,齐全的教学设施,较大的服务范围和广泛的影响力,是黄土高原县域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需保留,且需重点发展建设的学校。由于县(镇)域中心学校接受了被撤并学校的生源,必然面临扩建或者选址新建。与此同时,布局调整中所在乡镇也撤并了一些初级中学,此时可以将中心小学迁址到被撤并的初级中学里继续办学,原有的中心小学校舍可以改建为幼儿园。因此,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建筑资源为目标,以学校职能性质灵活置换为原则,对中心学校校舍空间计划可采取原址改扩建和择址新建两种方式。

2.普通学校校舍空间计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