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非遗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对策思考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要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就需要从其形成、发展变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准确把握非遗文化内涵。文章提出采用多渠道融合的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使非遗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采用微叙事进行非遗文化阐释,以适应新时代受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习惯;依托新媒体平台集成非遗文化内容,给非遗品牌的文化传播产品贴上主题标签,结合社会热点传播非遗文化,从而加强关联聚合,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的共振效应。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江永女书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由初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经过岁月沉淀保留到现在的文化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有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把非遗陈旧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把其传统的传播模式转化为新媒体传播模式,才能使非遗文化在创新模式中继承和发展。女书是一种以独特文字为内核,以女书文本为主体,并衍生女歌、女红以及女性专享的节庆民俗的非遗类目。文章以江永女书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这样“可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类型,在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时不致发生偏颇”[2]。
一、准确把握非遗文化内涵
(一)追溯非遗由来,领略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
非遗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泛,类型也非常丰富。先人是非遗的缔造者,研究非遗文化就是研究先人的文化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手段和创造成果。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髓都能在非遗中有所体现。例如,发现于湖南江永的女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使用与传承的文字。江永女书什么时候创造?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我国湘南农村妇女为什么要创造女书?为什么能创造女书?女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后人去探究。追溯非遗的由来,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魅力和先人的智慧,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梳理非遗的发展脉络,破解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乡村工作思路
2020年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乡党代会精神,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绿色化发展改革,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产业项目,大抓实体经济”确保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掘自身优势,振兴乡村经济。重点以“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建设为基础,围绕清音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强乡,加快民宿、农家乐项目建设,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山林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挖掘各村旅游资源,探索“产业+农事节庆+民宿+电商”等发展模式,真正使成为集非遗文化、民宿、电商、乡村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慢生活”体验区。
(二)狠抓项目建设,提升“美丽乡村”。进一步优化集镇区秩序、面貌和内涵。持续抓好五水共治、治危拆违、清洁家园、小微水体整治、排污口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等重点工作,巩固省级卫生乡、小城镇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一户多宅”、下山移民工作,稳步提高乡村治理成效。推动美丽乡村精品村提质成线扩面,加快推进麻车坑、仁庄和塘弄的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冷水坑移民后期建设工作;完成土地岩移民小区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全村移民。深入开展垃圾分类三化工作,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开展。
(三)坚持民生优先,建设“幸福乡村”。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实施“食安仙居”战略,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成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兜底工作。积极应对乡村“空心化”,深化关爱老年人、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卫生健康服务管理,努力提升我乡村民健康水平。加强低收入人群的动态管理,完善精准脱贫帮扶机制。持续严格抓好“青山白化”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生态公墓等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殡葬改革取得实效。着力推进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村级文化场所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水平,全面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推进文化惠民,建设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小镇。
(四)强化社会治理,共建平安。深入推进村级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网格作用。抓好消防、道路交通、危旧房、旅游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守牢安全底线,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再建一支村级志愿消防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牢牢把握重要敏感的时间节点,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深入开展涉稳问题排摸和破难行动,加强社会矛盾动态排查、多元化解,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进一步提高大局稳定的维护力、公共安全的掌控力。深入开展反恐怖、反渗透、反邪教斗争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五)加强党建建设,深化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求突破、求创新、求实效,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我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把好选人用人观,严厉打击农村村霸、“山大王”和宗族恶势力,树立和谐文明有礼农村新风尚。严格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从严治村十条”等各项制度。继续深化正风肃纪,重点对村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四风”问题开展执纪监督,加强问责和廉政约谈,进一步发挥好乡纪委重点工作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廉政教育基地、清廉村居示范点的作用,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活动。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探究
【摘要】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事业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本文对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民族村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将“匠心工艺坊”项目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并对此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匠心工艺坊应立足于传统畲族文化内容资源,构建技艺革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业态孵化、路径融合等多业态复合的产业生态圈。该项目将有效解决传统技艺、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转化之间的矛盾,并推动莪山畲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全面提升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畲族非遗文化;乡村文化产业;匠心工艺坊
导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调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乡村村落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是其经济价值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凝聚着一方百姓特有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价值,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将非遗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融入我国经济社会,为社会提供一批有灵魂、有品位、有品质的特色文化产品及服务,有助于满足我国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对外传播的影响效应。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应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搭建遵循市场运行机制的产业化平台,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匠心工艺坊”项目发展的背景与基础分析
莪山民族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中东部,优越的地理环境让莪山民族村与外界联系紧密,公共交通的便利,带动了莪山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莪山民族村响应时代号召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了农村经济平均年收入25000万元,村民平均收入19750元。莪山民族村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有着的独特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造就了畲族人民共同的归属感并对每个畲族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莪山民族村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及独特的民族非遗文化,保留了许多具有畲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工艺,有代代相传的采编文化,有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迎宾礼,有驱除病痛的香囊,有口口相传的山哈话,更有红曲酒制作、酒酿馒头、葫芦烫画等畲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每年“三月三”是莪山畲族的传统节日,通过畲歌表演、跳竹杠舞、婚嫁习俗表演、彩带编制等活动,向外界游客展示畲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随着乡村现代化建设,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也大大提升,但是发展和变革也使许多本民族非物质文化被破坏,礼仪和信仰日益淡化。莪山畲族文化如何继续传承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匠心工艺坊”项目实践模式分析
城镇化下乡村非遗数字化探析
[摘要]基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非遗面临的困境,阐述乡村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借鉴已有的非遗数字化实践经验,提出完善乡村非遗数字化平台、合理运用数字化媒介、乡村非遗进校园、打造乡村非遗品牌等建议,以期促进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乡村非遗;非遗数字化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乡村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城乡格局变化加剧。据联合国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将在2050年达86%,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在2050年达71.2%。乡村的城镇化建设事关重大,与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诉求息息相关,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乡村城镇化的快速行进对社会整体经济有着重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传统农村经济日渐式微,这对起源并依托于乡村环境的非遗资源造成极大的冲击。
1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非遗面临的困境
1.1非遗相关建筑遭受破坏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是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显著标志。规划齐整的钢筋水泥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大量“小洋楼”“联排别墅”的涌现直接造成了不少地方“千村一面”的现象,这种模式化、套路化的建筑规划对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的非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直接在村落原址进行新居改建的,不可避免地对那些与非物遗传承相关的“老旧”建筑物造成大面积破坏。另外寻觅新址建村则会导致大量“无人村”的出现,短短数年后只有一堆堆被植物缠绕的断壁残垣,如此境地下对非遗相关建筑的保护只能是一纸空谈。
1.2非遗生存环境遭受侵袭
阿瓦提“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提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其经济地位在旅游产业中逐步提升,对经济社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非遗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慢,早期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仍然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阿瓦提县为例,研究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从而为旅游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产业融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文献综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关研究。Kim,Soojung(2019)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进程已经威胁到了其真实性,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的旅游方法来成功地传播和推广作为可持续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明遗产。Khanom,Shahida(2019)认为,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旅游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对真实体验的需求,对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尤为重要。FranciscoGonzálezSantaCruz(2020)通过使用最小二乘法和对615名游客进行研究认为,游客的动机本身不足以保证对目的地的忠诚,但需要其他变量,如游行的感知和目的地元素的评价,通过该动机获得真正的意义,以确保游客的忠诚。康雨薇(2020)认为,人们越来越多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然而与一般旅游资源不同的是,非遗资源作为代代相承的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活态人类文明,其保护与传承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视。
(二)乡村旅游相关研究。TamaraGaji(2018)通过确定乡村旅游竞争力在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的主要特点,分析了主要贡献,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帮助斯洛文尼亚和塞尔维亚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Xiang,Ziqiang(2019)对湖北省恩施州通过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恩施州形成的旅游业减贫模式,并根据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通过旅游业减缓贫穷的进程。Liu,Guanglu(2020)认为,Dalishu的乡村旅游正面临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发展和如何保持稳定发展的问题,通过从形象感知因素出发,选择形象感知因素、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视角,以确定在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因素,并为整合型游客提供新的力量,帮助Dalishu村农村旅游业的发展。Tagowa,WN(2015)认为,文化遗产的去神秘化和开放性可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当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以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王丽娜(2020)通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刘雪(2020)认为,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此外,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推动非遗旅游“四化”发展;坚持有限度的市场导向原则,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化;依托非遗的原生文化,开发基础型和提高型产品;拓展非遗的社会功能,“异地化”开发发展型产品。田磊等(2021)通过梳理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和对策,提出非遗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李程(201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游客的视角,通过对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非遗传承人和游客感知现状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ASEB栅格分析,发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现有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传承人后续人才储备少、经济利益呼声强烈和游客对非遗旅游的偏好、体验感受不强”等问题。
(三)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研究。Li,KanKan(2020)把陕南的现有优势与休闲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借鉴休闲农业规划发展经验在其他地区具有良好品牌影响力的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模式,在绿色发展和保护本地的前提下,构建陕南区域特色优质休闲农业资源评估系统,以陕南茶文化、汉江文化、古老梯田文化等农业文化景观为出发点提出陕南现有休闲农业资源的整合战略和推广策略。PengZhiming(2021)对项目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在徽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对新徽派建筑的现做法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更好地融合具有启发作用。李佩(2020)以枣庄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实施保护性开发,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探索“非遗+旅游”融合新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和增加资金投入等。罗旦(2020)以井冈山市文旅产业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结论:通过促进周边资源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尽快改善融合体制环境、培养打造旅游品牌、引进专业人才、积极推进企业合作和产品创新等措施来加以保障,从而为井冈山市文旅产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研究者大都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传承、教育传承、开发利用、资源价值评估、认知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少。上述文献仍有需要丰富的方面。本文从非遗与乡村旅游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思路
小学音乐中非遗音乐教育功能价值探讨
摘要:非遗音乐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其蕴含大量优质传统伦理道德,例如和谐相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为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重要支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别,表现形态丰富,文化内涵浓厚,在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及传统舞蹈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此,文章以非遗音乐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展现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价值,致力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音乐,并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品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非遗音乐;教育功能;实现价值
一、引言
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塑造学生音乐素养,最大化发挥音乐学科教育价值。探索小学音乐教育功能之际,便可发现非遗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确保非遗音乐教育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将非遗音乐融于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并切实展现音乐教育功能,早已成为众多小学音乐教师尤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简析
(一)非遗音乐具备德育功能。深度挖掘非遗音乐育人功能,便可发现其对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一定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日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古琴艺术为例,其非遗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古琴乐器本身,也不在于古琴弹奏技巧与曲目,重点在于以古琴为基础创建与延伸的传统美学、哲学,这种美学及哲学深入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众所周知,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以古琴为根本依托,故事深邃,背后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相互融通。如古琴,便将儒家的中庸平和与道家的淡泊宁远融于一身。值得注意的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以物质符号为标准。与物质符号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道德意识、自然观、生命观等更有研究价值、借鉴价值。
(二)非遗音乐具备智育功能。将小学音乐教学与非音乐教育相互融合,所展现出的美育功能并非是浅显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陶冶情操之际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练就综合能力。若想打开人类的智慧之门,有三把钥匙最为有效,一是数字,二是字母,三是音符。如果将智力概念与科学推理、逻辑思维相关联,显然不够全面,智力贯穿于生物科学、各种文化的认知发展过程中。通过非遗音乐的学习,便可提升学生观察水准,利用学生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美学规律,最终发觉传统音乐背后的文化精髓。
乡村振兴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持农业社会稳定、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深入研究了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与问题,从基层治理、乡风培养、载体支持、配套资源、文化发展五个方面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保障、精神动力。当前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将全面深入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任务,举全党整个社会之力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全体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1]。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新境界,就要充分发挥农村德育凝心聚力、铸魂育才的重要作用。
1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流动性加强,农民个体向心力与凝聚力不足,家园共同体意识淡薄。这些问题是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引导、没有平衡好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突出表现[2]。原有的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德育,以灌输为主、忽略农民的主体地位,而更多地致力于国家和个人层面的德育,重整体性、轻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束缚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农村德育观念的滞后对农村发展的直接负面作用是“三农”问题凸显。农村德育观念滞后问题日益成为阻碍基层发展的主要问题。
1.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营造文明农村环境的重要一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第一是目前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并不健全,传统的运行机制并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其次是由于当前部分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觉悟较低,并未意识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环境的直接关联,再加上我国农村目前尚未建立常态化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很难持久。上述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1.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足。合适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现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集体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红色题材的文艺展演等方式开展。这些方式对村民缺乏吸引力,收不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同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传统媒介和平台,如宣传栏、横幅、广播、电视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够,并且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普遍使用率不高,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这些都无法有效满足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4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成体系的配套资源,这是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良民风民俗、培育农村优秀人才的重要资源保证。但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成套资源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硬件资源和设备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设计。二是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还只是简单的宣传材料,而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农村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此这种简单的宣传形式并没有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三是已有的资源和设施不符合农村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它不仅仅有助于完善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特色化的乡村产业,还可以带动整个乡风文明的进步。本文旨在阐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农村;传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亦成为现代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媒介。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明底蕴,可以作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资本;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同时,也会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的外部环境发生系统性变化,带动其深层次的优化改进。至于今后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更好地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具体方法会在后续深入延展。
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间的关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富含一系列宝贵的人文精神元素,有助于持续丰富乡村文明,带动个体积极向上,自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诸多良好的风气,包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各地可以深入乡村积极地进行优秀乡贤评选,带动更多人奋发向上、更新思想理念。又如结合现代化理念来改进传统的村规民约,消除大办红白事、盲目攀比、过度迷信等弊端,形成推广节俭、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期间,亦衍生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自主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新治理模式,一时间带动了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便捷化,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也是当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如今各区域主张基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来开拓出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农村治理路径,诸如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里组织孝老敬亲实践活动,干部之间在谈笑风生中化解矛盾。这样既可以稳固党群关系,还可以维持和谐向上的乡村氛围。因此,被作为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借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办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对于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和实现绿色发展等目标大有裨益。比如针对一些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进行整体保护性开发与市场运作,不仅保护了古建筑,同时也能利用特色乡村游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针对村落中一系列传统文化资源予以合理包装设计,开拓更加宽阔的国内外销售市场,从而持续增加各地财政及居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