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模拟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思政融于模拟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为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育部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相融合的新教学理念,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的特点,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拟医学教育是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医学专业教育方法,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探究模拟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设计模拟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建立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模拟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探索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符合未来需求的医疗人员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模拟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文精神;医护合作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同时把思想认识、政治观念和倡导的道德规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全过程[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课程设计、实践的每一个环节[2]。在高校专业教学中,除专业知识教学外,如何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格及思想境界,是高等教育中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2模拟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与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模拟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临床技能的培训环节是临床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传统的在患者身上进行医疗实践教学的方法既违背人性,又难以在当前医疗大环境中实施,医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始终是临床技能培训。模拟医学教育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机会和条件,利用仿真的模拟人及标准化患者,在模拟真实医院情景的过程中,通过采取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医护融合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手段,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断、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有效避免对患者的伤害[3],目的是全面发展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
模拟教具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在口
腔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与成年人的头颅类似,可模拟患者的张闭口运动,以及治疗时患者需要的椅位变化。牙领模型安装在在头颅模型的上下领之间。牙领模型上的所有牙齿均采用专用胶与牙槽骨相连,并可在拆却后显露出下方的牙槽窝。仿真头颅模型的面颊部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阻力,可以和其中的牙领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人的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出拔牙手术操作中唇、颊组织对于手术的干扰以及拔牙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楔、挺、推、翘等用力方法。医疗技术具有严格规范的特征,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利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设计的医疗方案、操作前的器械选择、操作的准备、操作过程和步骤等方面,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训练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贯。
二、缝合练习模块在口腔领面外科
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口腔领面部不管是外伤还是手术后的瘾痕,都可能会加重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缝合方法是否正确、缝合技术是否熟练紧紧关系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面容。缝合训练涉及到缝合针线的选择、缝合时的层次、针距、边距、松紧度以及各种缝合方法。传统的缝合训练常常采用布料、橡胶管、猪皮、活体动物等。但这些材料要么与正常人体组织的弹性、柔初性相差甚远,要么费用较高、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学生的缝合训练受到很多局限。缝合练习模块由仿真皮肤和皮下的基底部所构成,与真人皮肤在弹性和手感上十分相似。学生不仅可以在缝合练习模块上进行皮肤缝合训练,还可以进行手术切开、打结、拆线、换药等练习。我们在授课时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示教,强调正确、规范的手术缝合、剪线方法,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为了增强训练的真实性,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不是在练习,是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要求学生认真缝好每一针。在学生训练时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所有同学均能熟练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
三、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在口腔领面
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口内缝合由于有唇、颊、舌、牙齿的阻档和干扰,视线不佳、而且口腔内私膜组织质地柔软缝合时易发生缝针折弯、组织撕脱等情况,较皮肤缝合时难度大。但是口内缝合又是口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不经过训练直接在患者身上练手不仅学生心理负担重,也加大了患者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包括底座、模拟口腔粘膜的膜和中空柱状的套圈,套圈与底座相匹配,膜覆盖于底座上端,底座上部为中空,套圈由上至下套于底座,膜覆盖于底座上端的部分处于绷紧状态,其所具有的张力模拟口腔内粘膜的张力,膜以上的套圈部分的腔体大小模拟治疗时口腔腔体大小。利用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在狭小空间缝合操作时的不便,体会口内缝合与皮肤缝合的异同。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莫定了一定的基拙。
四、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在口腔
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模拟医学教育的现状
模拟技术本身并非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现代模拟技术开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最早由美国陆军航空公司应用于军事航空训练。而将模拟技术用于医学教育则相对较晚,1987年,模拟教学之父-美国斯坦福大学麻醉系DavidGaba教授与工程师合作开发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模拟人。从此之后,模拟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4-199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率先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也相继陆续成立医学模拟教育基地。模拟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目前不断发展的模拟医学技术,广义的模拟医学技术包括了标准化病人、模型模拟和复杂临床环境模拟等。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得最为普遍的,则是各类模拟人和局部功能训练器的使用。它们主要用于训练医学生的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练习特定的任务。这种任务训练器由一个代表身体的部分(如胸腔或腹腔)与测量操作者操作技能的感觉器连接而成,可以进行静脉穿刺、抽血、心导管和胸导管置入等操作训练。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虚拟现实触觉感知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等先进模拟技术也被逐渐引入模拟医学教育中。其中后者是当前最为先进的模拟系统,可以使模拟人对药物及操作者的操作产生相应的实时反馈,从而达到最接近真实的效果。然而目前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尚未在我国被广泛地推广。相比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手段,模拟医学教育具有时间方便性、可调节性、可重复性(即允许出错)、能够记录和回放,以及高仿真性等优势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屏蔽一切复杂环境的干扰,反复多次地演练一项临床操作技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医学模拟技术正在被日臻完善,但是当下我国所普遍使用的模拟医学模型仍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临床场景,其屏蔽一切不利于操练者练习操作的因素的同时,亦带来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值得医学教育者们关注和思考。
二、模拟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正如上文中所说,如今模拟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受到技术和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我国所广泛开展的模拟医学教育并不能完全地模拟出真实的临床情况,其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存在着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对爱伤观念的培养
“爱伤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疾苦。“爱伤观念”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医患关系日益严峻,医方未能体会患方的切身疾苦,从而缺乏相对的人文关怀常常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爱伤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医学生耳濡目染患者的疾苦之后所产生的同情心,而模拟医学教育中恰恰缺少了这一感官刺激。医学模具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反复利用,但是很多使用较为普及的医学模具并不具有感官反馈,即很多模具并不会喊“疼”,这就使得医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同时,不会意识到操作本身带给患者的痛苦,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而模拟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更为偏向对操作结果的评价,例如腰椎穿刺模型,医学生在训练时往往只关注脑脊液是否流出,而忽略了操作过程中力度的轻重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倘若医学生习惯于在模具上练习,并且将平时的操作习惯直接用于患者,将患者视为医学模具,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由此可见,模拟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爱伤观念”方面存在着局限。
医学教育在产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医学教育(SBME)在产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28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模拟医学教育前后住院医师临床技能掌握情况。结果模拟医学教育后,28名住院医师产科四步触诊检查、骨盆内测量检查考核成绩明显提高,产钳助产考核成绩提高不明显。结论模拟医学教育在产科住院医师培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模拟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产科
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是一种借助多种仿真模型、现代化智能模拟技术,参照临床模拟病人和相关场景,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与医学模拟培训中心,进行各种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教学的教育方法[1]。20世纪60年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医学教育,到了90年代模拟医学教育已经渗透在医学教育的多个领域[2]。目前,在国内各教学医院,SBME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特别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众所周知,产科是一个急危重症高发的临床科室,诊疗对象为孕产妇,如何让住院医师快速投入到急危重症的救治当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无疑是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方法[3](理论教学、操作练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实习等),显然已无法满足产科住院医师培养需求。产科急危重症的发生无法预测,临床病例无法使住院医师进行有效且系统的训练,SBME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SBME可以让住院医师身临其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模拟急危重症抢救,提升临床应急能力。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的住院医师为培训对象,观察SBME前后,住院医师产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和适宜技术的学习效果,探讨模拟医学教育在产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2017—2019级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含“5+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级12人,2018级8人,2019级8人,共28人。
1.2方法。1.2.1SBME前由教师进行产科临床技能理论教学,每次两学时。之后,教师提供若干病例,如:(1)妊娠39周孕妇,28岁,G2P1,孕期产检正常,请为该孕妇测量宫高、腹围并进行产科四步触诊检查。(2)妊娠38周孕妇,30岁,G2P0,主诉不规律下腹痛3小时余,一周前B超检查估计胎儿体重3.8kg,请为该孕妇进行骨盆内测量,评估孕妇骨盆径线能否试产。(3)妊娠39周孕妇,32岁,G2P0,行无痛分娩,现宫口开大接近4小时,先露头,S+1,胎方位LOA,请为该孕妇产钳助产。要求住院医师在模拟器上单独操作,教师观察并记录其操作时间,根据操作时间、人文关怀、无菌操作、操作步骤等进行评分。两位教师评分的平均值为住院医师最终得分,满分100分。1.2.2SBME后28名住院医师分批次进行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培训,每个培训内容均进行5次训练,由两名教师记录操作时间及该项目得分,评分标准与SBME前一致。1.2.3SBME内容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开展产科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包括产科四步触诊检查、骨盆内测量检查、产钳助产。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
训练体系下医学教育论文
1改革的必要性
1.1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军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提出新要求:由重平时转为重战时,重视实战化建设;在目标定位和考核标准上,由重视教育训练时间、内容等“任务”完成情况转向重视保障“打胜仗”能力养成情况;在教育训练重点上,由注重单要素训练(如单个人员、专业等)转向重视体系保障能力生成转变等。
1.2适应军事、医学、教育等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为军事、医学、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只有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才能确保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等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当前,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发展滞后于相关学科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难以满足军事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相关学科前沿成果、教学方法手段与创新教育理论发展还不相适应等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
1.3满足官兵医学保障需求日益提升的需要
一方面,官兵应享有普通公民基本健康保障需求,需要改革我军医学教育体系(如评估和认证等)与国家普遍医学教育训练体系不协同、不接轨的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军事行动空间领域不断拓展,如临近、极地、深海等新空间和生物、认知、纳米、量子等新领域,官兵应享有的军事作业能力维护提高等特殊医学保障需求将不断提升,也将对军队医学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医学教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缜密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在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高医学院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使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更加精准,适应于未来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0引言
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度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中主要包括有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外科手术学技能、临床常用诊断技术等,在对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对于一个职业医师来说是其重要实践课程。但从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来看,还是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临床技能实践和操作的机会较少,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对优秀医师培养需求,因此需要对当前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1]。而“学以致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以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医学水平,本文就对医学教育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重点分析,为医学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1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总体看来,医学教育事业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还不适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医学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层次低下,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部分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模仍存在欠缺的地方,因此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现阶段,在临床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与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对临床实践技能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如针对手术教学问题时,部分医院通过多媒体手术直播系统,对真实的手术过程进行多方位和多角度直播,让医学生可以同步观摩与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的临床技能操作,如心肺听诊、急救技术和腹部检查等,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屏幕,让学生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例如病理图像、解剖图或是心电图等[2]。在临床技能训练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人体脏器声音进行模拟,实现电子标准化患者,对患者心跳声、肺部呼吸声音和语音震颤声等,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模拟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模拟手术中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应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模拟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临床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方法对徐州某高校急救与救援医学专业48名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和虚拟现实教学组(24人),对比分析两组急诊医学专业课(创伤医学、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的成绩,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灾害医学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73.6±8.3)分、(76.2±9.5)分、(73.8±8.1)分;而虚拟现实教学组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85.3±5.2)分、(87.4±6.2)分、(92.6±5.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适应当前急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急诊医学;本科教育;教育技术;探索;实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新兴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生成逼真的视、听及触觉一体化的三维虚拟世界[1-2]。用户借助头戴式立体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切身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产生沉浸感和带入感。VR技术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3]。急诊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生培养体系和提高急诊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已是当今急诊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4]。本文总结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本科生教育的教学效果,探索VR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教育的可行性,以期为急诊医学教育提供一种好的教育技术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徐州某高校48名2014级急诊医学专业本科生,其中,对照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4±2.4)岁;VR教学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8±2.2)岁,两组学生一般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探讨
[摘要]“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兴未艾,成为推动着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层面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实践,运用“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提升机构内部管理效率,并尝试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应用等。国际上,政府高度重视远程医学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育产品、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慕课”和“可汗学院”等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未来我国在推进“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发展信念,加大投入;要着力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教育服务;强化“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规范管理;注重发挥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融合;现状;
规范管理;虚拟现实技术医学教育规律决定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是毕业后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对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兴未艾,成为推动着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本文梳理国家对“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方面提出的要求,总结近期我国“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主要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经验,并据此提出我国“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供相关部门参考。
1“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政策要求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整合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一条更为便捷、高效的路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优势在于“低门槛”、“灵活性”和“自主性”[1],以及“灵活度高”、“信息量巨大”、“开放性”、“严格性”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弥补师资不足”、“经济便捷,符合实际需求”[2]、改善教育公平性地域差异[3]。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为各地积极探索指明了方向。2006年,原卫生部印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卫科教发[2006]349号)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全国至少有60%的省(市)全面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并采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培训等服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要求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行动,重点针对基层和贫困地区,通过远程教育手段,推广普及实用型适宜技术。
2国内“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
2.1区域层面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