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模具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系统化研究
摘要: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高职模具钳工教改分析
本文作者:刘晓明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模具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快速地更新模具设计、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在强化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流程,逐步健全各岗位群。
一、我国模具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及岗位群
企业调研显示,我国模具生产企业生产组织流程主要有两种,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应用FE+FP路线较多,特别在北方的模具企业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产企业。在我国南方模具发达地区,一些模具生产企业也开始使用FE+RP路线,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风险和企业运行成本,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FE+RP路线在今后几年将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产需要各个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密切协作,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由项目经理组织协调各岗位群人员,组成团队,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到模具生产制造和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降低了过程失误几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模具钳工模块》课程作用
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作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加工机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其所需学习的理论课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应模具企业设备、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机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各模块课程以模具企业工作过程(模具设计———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试模)为导向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生产的过程及模具设计、制造的各种实践技能。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将先前学习的专业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对模具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各种加工工艺及方法、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及掌握。《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狭义的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及技能,而是在“广义的包含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等整个模具生产过程”中学习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合理有效地开设及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系统了解模具企业组织生产流程、掌握模具生产各个岗位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模具企业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塑料模具成型设备,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增强学生对塑料成型模具的认识、理解,实现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模具设计;教学做一体化;高职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模具成型具有优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模具工业在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石油化工和日常用品工业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据统计,利用模具制造的零件,在汽车、飞机、仪器仪表、家用电器、交通、通信等各行各业中占70%以上;在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中占85%以上,而塑料模具成型约占模具成型总量的40%~60%。企业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需求巨大。随着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许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掌握塑件成型原理及模具结构,使学生具备模具制造的职业能力。本文介绍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果。
1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了解不够
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不是很了解模具行业,很多没有接触过模具,更多的学生专业填报随大流,跟着同学一起填报的该专业。但同时调查显示,学生虽然对专业了解不多,但对教学方法要求很高。学生更青睐通过师生交流探讨获取知识,学生有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想法。
1.2常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基于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其综合素养也提出全新标准,其中在高职院校,若能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产教融合模式,则既能增强学生的素质,还能提升教学品质,以此迎合社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本文中依托产教融合这一大背景,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
0引言
经由多年的探索与总结,高职教育基本上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具体是依托就业,围绕服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迎合社会的不同需求。而实践教学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它在实践技能增强、岗位职责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意义,还是发扬高职教育特色和提升教学品质的有效手段。
1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当前的教学现状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充足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应具备突出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较高的职业素养。由此可知,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毕业生学有所用的基础保障。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采用校企联合这种模式,教师依照不同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了教学内容,面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实习机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引入了产教融合这种模式,它借助本地优势,联同中小企业,创建校企合作模式,一起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向企业输入人才。
2采用产教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冲压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来自于实践同时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深化该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实践环节。
关键词: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0引言
《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来自于实践同时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并及时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这所“实验室”,能及时把冲压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前沿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并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最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归纳出符合规律性的东西,并把它推广运用。
1《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工学一体化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应用
摘要: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课程所涉及知识面极广,理论知识偏难,学习难度比较大,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岗位任务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性,进行研究课程设置、设计教学项目以及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工学一体化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本文根据笔者相关教学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工学一体化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展开了相关探讨,望能为提高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效益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一体化;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分析
怎样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是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教学目标,对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实施了该课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技能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的改进,望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一、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工学一体化改革背景
随着塑料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极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实现了塑料模具与制造技术有效的融合,课程学习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所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比较科学系统地分析了塑料的性能以及成型工艺性特征等相关知识,重点分析了注射模等模具的设计及制造,并且结合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热流道模具的等先进模具技术展开了相关阐述。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且复杂,涉及非常广的知识面,模具成型原理多,而且课本中设备、模具总装结构示意图非常多,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课程教学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出现。就目前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虽然应用了一体化教学教材,但是因为课程改革,导致课时大量减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要重视工学一体化在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课程有其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价值。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当前模具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水平。人才培养要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且要熟悉模具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工艺。所以塑料磨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设置要重视以企业模具产品生产全过程为主线,培养出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岗位人才,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模具成型工艺以及模具设计方面相关知识的教学。
1+X”证书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的评价依据,高职院校必须重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模具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与“1+X”证书试点工作不适应的现实障碍,从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制度引领教师提高技能、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新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1+X”证书;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0引言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原先对学生开展的“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考核处于停滞状态。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毕业证书和一个或几个反映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出台让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评价又有了新的依据。教育部已经批准并公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有一些与模具专业对应以及模具专业相关的机械类、数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课程证书融合,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1+X”证书制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X”证书制度引导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模具技术发展和更新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模具行业技术全面提升,促进了模具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1+X”证书制度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增强未来岗位“迁移”能力。所以“1+X”证书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为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考
一、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一)学校购置的实训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始终存在差距
近年来,各地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校内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以青岛市为例,2008年青岛市投资2亿元建成了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基地购置了一大批数控、机电、模具、焊接、汽修等高端实训设备。特别是数控专业,一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与此同时,各区市、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建设了自己的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政府招标采购效率不高、企业生产线更新换代较快等多重因素,财政耗费大量资金采购的部分实习实训设备,很快就处于落后和淘汰的边缘。以我们首批建设的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用于生产设备更新的资金都在五、六千万元,无论哪一个职业学校都很难跟得上如此快的设备更新频率。此外,各地域之间、各个实训基地之间存在着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等诸多弊端。
(二)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员工在质量上存在差距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到学校执教,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与长期工作在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相比,技能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般仅限于该专业通用产品基本流程、基本生产环节的了解学习,往往缺乏对于企业核心技术和重点环节的掌握和实践,这直接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训效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标准不统一、衔接程度不够,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顶岗实习、无缝对接。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在于学校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生产环节、工作流程不完全一致,校企之间共同探讨开发适应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兼容。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契合度不够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专业背景、相关文化等元素的诠释,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文化,其目的是为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校园文化侧重于做人的文化,企业文化侧重于做事的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无法具体感知到企业的历史传承、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企业的管理风格和特色、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等等。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导致两种环境下培育出的人才也存在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