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艺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族文化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文化艺术

民族文化艺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长达好几千年的世界中创造了很多独特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民族文化艺术各有春秋,风格迥异且种类很多。就是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其所包含的逻辑思维,价值观等都对民族体育有着制约和促进作用。在众多内容中能够发现,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的不断变化代表着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其赋予的新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其更好的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打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

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种类多且风格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的不同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包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出其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民族音乐与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由长期生活在我国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所创作的音乐的总称。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能体现出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1]。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无论是在音乐的曲调节奏还是风格和形式上都体现出多样的特征,总的来说包括六种音乐类型。这六种类型的民族音乐都带有很强的区域性,而且对其他文化形式的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二者经常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形式,比如说以体育活动作为舞台,而通过音乐展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在早期时代,原始的音乐和原始的体育活动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方式。据调查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可以用骨头制作骨哨并利用骨哨演奏音乐,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对音乐的需求而且有了一定的审美[2]。在当下,基本上大部分的民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都会运用到民族音乐,二者已经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比如说苗族的“斗牛节”、“龙船节”,布依族的“投石节”,彝族的“赛马节”等,这些体育类的娱乐活动和竞技活动都与民族音乐进行了融合。所以说,民族文化艺术与传统体育的融合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民族音乐对传统的民族体育有很深刻的影响。

2民族舞蹈与民族传统体育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中,民族舞蹈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3】。根据调查,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甚至超过一千种。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其舞蹈的种类和数量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五十,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影响着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节奏和形式等,而民族传统体育也在民族舞蹈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各个民族中,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是相互融合的。比如说景颇族,这个民族喜欢举办舞蹈盛会,在每年的正月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舞蹈大会,在那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盛装打扮,在领舞者的带领之下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这个节日叫“目瑙纵歌节”,这个节日规模非常宏达,有很强的震撼力,这一盛会展示了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还有就是纳西族的一种大型舞蹈——“东巴跳”,这种舞蹈是在祭祀仪式中运用的,是一种武舞,这种舞蹈是由60多种动作组成,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武术技巧。这一舞蹈就很好的体现了民族音乐和民族体育的融合。综上所述,在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中,都体现了其与传统民族体育融合的特征,展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甚至在有的舞蹈中就包含了体育的元素,这就说明没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是没有办法进行舞蹈表演的。也就是说,从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因为在我国很多的民族中,舞蹈就是他们的体育活动。舞蹈从本质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而体育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让人们观赏和欣赏的的舞蹈。这二者都产生于我们人类的世界活动中,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二者一直有着各自的发展轨道,但是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艺术设计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本文主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当代艺术设计,对民族文化融入艺术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举措。

【关键词】

民族文化;当代艺术设计;融合

当代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引入国内之后,并未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种“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联系不够紧密,呈现出西化的色彩。因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艺术设计这块“新大陆”至关重要。

一、当代艺术设计简介

(一)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艺术设计具有综合性,它不同于简单的美术加工,在美术功底的基础之上,还要融入对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个人情感等因素的考量,因而成就了它综合性艺术的魅力。艺术设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从设计之中我们能窥见[1]特定年代,特殊社会的缩影。因而研究当代艺术设计,无异于用一种更具艺术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时代。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课程属性

一、民族文化是课程的源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为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是课程的源泉,离开了文化,课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是人类文化精华的汇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课程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内容来源于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各民族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不同的民族将其视为“精华”的文化选入课程中,作为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2.民族文化个性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属性。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凝聚成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柳州师专校本课程“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的开发是以传承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课程内容开发主要来源。桂中地区不仅拥有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而且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盘古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这些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以凸显课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为出发点,以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目标指向,以收集、挖掘、整理、提炼的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创造的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文化样态为主要授课内容。课程主要分为“桂中少数民族山歌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婚俗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葬俗文化艺术”“桂中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等八个专题讲座,每一个专题都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态、历史流变、文化生态、内涵价值等进行细致考察分析,厘清它们的内在差异,找出其文化共性,分析其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二、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果。自教育产生——特别是课程出现以后,课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担负着传递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各种人类文明成果的神圣使命。课程在传递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行筛选、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炼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科学性的课程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是一种对文化进行选择、传递、创造与反思的文化活动,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进行选择与创新的过程。就课程设计而言,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于基本的文化价值倾向,就课程实施而言,课程对文化的传递,是创新文化的过程。为了保障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实际需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柳州师专校本课程“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作为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一方面要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提炼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文化,如来宾麒麟文化、忻城土司文化、金秀大瑶山文化,以及壮族的歌谣、瑶族的舞蹈、苗族的服饰、侗族的鼓楼等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教学形式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由“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转化,即将收集、挖掘、整理、提炼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课程化”改造,按照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使“自在”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一种“自觉”的课程文化,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达到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目的。同时,作为传承民族文化载体的课程,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意识、增强学生传承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神圣职责。

三、课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性

从传统的课程理论建构来看,课程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工具性存在,“文化课”往往成为“课程”代名词,课程学习被简单地认为就是“学文化”和“学知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程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完善的文化再创造的动态过程,课程具有能动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生性,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构建自身文化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成就自身的文化特色,维系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存在,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的民族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课程体制、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反思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就课程内容而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凝聚了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品性。柳州、河池的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民歌艺术的典范,是壮族族性的文化表征;三江的鼓楼、风雨桥以及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是广西侗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集中体现了侗族人们丰富的民族审美经验和充满诗意的生态意识;金秀独具民族特色,五大瑶族支系及其绚丽多彩的瑶族服饰文化艺术成就了金秀“世界瑶都”之美誉;形式多样的芦笙节、斗马节、坡会使融水成为“百节之乡”而享誉海内外;来宾的麒麟山文化和忻城完整的土司建筑则象征着壮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就课程实施而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鉴赏与研究”课程的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展示桂中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态的过程,也是呈现桂中各少数民族独特民族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以一种文化自主性的存在,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品性”的“课程文化”品性。

作者:雷文彪 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阅读全文

民族民间民俗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摘要:

近年来一些人士对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但可以从根本促进群众文化的进程,同时还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是加速社会文化传播及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能够有较大的促进。特别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环节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民族历史文化特性,合理的与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文化特色全面进程,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本功能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进程已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对以往文化艺术的传承,不管在文化艺术的构架以及类型上,都能够利用群众活动去全面开展,进而去完成创新。从国内现阶段一些以常规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就算经过一定时间,一些文化活动在特性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风貌,比如国内一些地方所开展的赛龙舟就是典型的文化承递。同时还有一些民族传统佳节在历史过程中已变成被大众所接纳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不但可以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向全世界彰显了华夏文明丰盈的文化底蕴。就用户县农民画为例子,其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户县农民画结合了传统美术的一些艺术形式,让农民画焕然一新,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同时被一些学者所赞扬。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全面的展现给世人,不仅要进行传承及保护,同时还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将它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环节之中。从群众文化特性视角来看,其有较为显著的唯一性、区域性以及民族性,这种特性在持续的发展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物质文化可以为群众活动的构建奠定路基,而制度文化被视为两者间的介质,可以把群众的相关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浪潮,群众文化构建活动只有和常规的传统民族文化适应,才能够得以长久的生存及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时代背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适应。

阅读全文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底蕴基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仅表现在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作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其中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本身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使我国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阅读全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民族文化教育渗透

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批号:GS[2013]GHB1106)

摘要: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巧妙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物质条件与活动形式,创设以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为内容的环境,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在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环境。因此,我园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与民族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把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有机的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阅读全文

群众文化艺术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不断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跟进,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来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发展群众文化也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在促进文化传承、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多样性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两者的关系,以及阐述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相互作用,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贡献。

【关键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文化传承;发展

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1.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每个时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因此它具有某个时代的特征及时代烙印,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基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文化习俗产生并流传至今,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进而流传下来。这些历史文化特色传统虽然历史久远,但都保持着独有的特色和风格,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而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中华各民族的群众文化犹如滚滚的长河,永不停息地奔涌向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想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就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我国的艺术种类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在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在我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少数民族的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劳动和实践中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凝聚。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由于缺少关注和继承,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局面。当务之急应该从幼儿阶段开始,开展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由于幼儿处于成长发展的启蒙阶段,一旦从小就养成了对于少数民族艺术和文化极其浓厚的氛围和兴趣方向,那么对其之后成长阶段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幼儿教育;关系分析

一、引言

少数民族艺术是对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才艺和技术的总称,它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目前,面对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艺术要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承是最有效的手段。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即是将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具体组成部分,其传承的特点和方向与民族文化也是保持一致的,他们通过基层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的更换各种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当前时代与社会的需要[1]。当前,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五种途径:生产生活中的口耳相传、博物馆等静态方式传播、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耳濡目染、民族旅游的推广和通过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前四种途径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所以,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这样一些静态和被动的方式进行运作,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保护与继承[2]。所以,教育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学者们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为文化艺术的延续不断提供动力,使文化艺术传播开来并传承下去。同时,教育这一方式更是永葆少数民族艺术青春和生命的最有利手段,通过教育能够将艺术的生命加以延续,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取新的生命力,更加符合时代感以及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三个主体,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又要形成合力,形成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动力。教育要从小开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少数民族艺术通过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传承,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期抓起,使幼儿教育也能成为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方式之一[3]。

二、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要使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在新时期大放异彩,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将保持少数民族艺术生命的活力作为一项永恒的课题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传承的任务放在少数民族同胞的少年儿童身上,让他们从小就在自己的血液里烙上深深的印记,从幼儿期就将少数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是可行的。

(一)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