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族文化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文化研究

钢琴作品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

现代钢琴发源于欧洲,是由十八世纪的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一种键盘式乐器,素来拥有乐器之王的美称。钢琴一经传入我国,我国众多的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便成为了它的拥趸,并在不断的摸索中,将民族文化与钢琴作品相结合。虽然我国在钢琴音乐上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个方面,我国都在不断地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也逐渐向发达国家靠齐,民众对于钢琴音乐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同时刺激着我国的众多优秀音乐家不断迸发出创作激情。本文将就我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就其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

钢琴作品;民族文化;发展历史

一、钢琴作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自钢琴诞生至今,围绕钢琴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走过了三百余年的发展之路,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和钢琴家得以涌现,经历了时间的冲刷洗礼,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家凭借其举世无双的音乐天赋,并通过自身后天的不懈努力,将世界钢琴音乐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潮。在钢琴传入中国的百余年间,我国的数代音乐人经过不断的摸索创新,逐渐将我国民族文化与钢琴相结合,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更使得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得以通过音乐展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各国更加频繁的交流,我国的钢琴文化发展更加迅速,使我国也得以涌现一批著名的钢琴家,从此我国音乐人的面孔时常出现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演奏着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民族文化趋势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研究

摘要

生活中的日用品,看似平常,但其造型、纹样、色彩都烙有当地的风土特色,是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最为直观的途径。这些生活日用品,与当地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当地意识形态的“物化物”,是这个地域所特有的“集体意识”,它们借以感官来感受。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因素,将这个地域所独有的文化、习俗,以“物化”的形式,得以保存、传播、继承。

关键词:

文化产品;产品开发;瓦猫

经济的竞争必然涉及到文化竞争,而文化竞争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就云南所特有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瓦猫”而言,虽然其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的经济价值,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并没有对瓦猫给于足够的重视,更忽于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忽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瓦猫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对瓦猫文化内涵的研究,并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丰富其应用范围。

一、瓦猫及其文化内涵

瓦猫,作为众多保护神的一种,其取形于猫、寄意于虎,常被安放于屋顶正脊,飞檐或是门头的瓦脊,属于屋脊兽,其主要功能是辟邪镇宅、求吉纳福、招财进宝,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镇兽如吞口、石敢当、石狮子等所承担的责任相差无异,但为云南所独有,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云南各地人认为是有灵之物。而其称谓,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昆明被称作瓦猫,在楚雄一带被称为镇山虎、辟脊虎,在大理鹤庆被称为吉祥虎、降脊虎,因昆明地区称呼在前,后统一将其称为瓦猫。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瓦猫其造型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筛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虽说有所差异,但都以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面目狰狞而可爱的神怪,虽然不管造型怎么变化,瓦猫的大体特征(大嘴、尖牙)及主要作用(保家护宅),从古至今保持着高度一致,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是瓦猫文化得到保护继承的前提所在,也正是因为瓦猫的整体特征,使其成为了云南省所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代表物,具有整个云南地区所共有的人文认同感。通过定量分析瓦猫的制作特点,发现瓦猫的制作多出于烧制砖瓦、陶罐的民间工匠之手,同时因为制作简便,参与者多,造型上没有严格的戒律,制作者在制作瓦猫时,按照瓦猫制作的程序,在保持了瓦猫大体形象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了个人对瓦猫的理解,于是瓦猫的形象呈现出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特点,令其显得丰富多彩,对其进行了归类分析。

阅读全文

农民画民族文化研究

贵州巴江平坡农民画的内容和形式受当地苗族民俗民风的影响,承载着苗族的民族精神与情感,体现了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立足家乡沃土,以古老的美术形式来表现当代的时尚民风,其作品已形成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一、创作源泉——苗族风俗

巴江平坡作为苗族人的世代聚居村寨,滋养了苗家人特有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这里的画家在对家乡不遗余力的描绘中,苗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风俗节日、文化信仰都被一一涂抹在画纸上。土地溪流及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他们最为亲切熟悉的家乡,土地的耕种、果枝的修剪是他们中最为熟练的劳动。因此他们的笔下,从土地的播种、插秧、割草、收获,到日常的河边背水、洗衣,都是画面中经常呈现的题材。苗族的民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农民画创作的丰富源泉。平坡村是苗族支系小花苗的聚居区域,这里蕴藏着深厚的苗族民俗文化,如斗牛、四月八、六月六、杀鱼节等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与活动,为巴江平坡农民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巴江平坡农民画是苗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其绘画作品自由,变形,奔放,夸张,色彩艳丽,土中见雅,集刺绣蜡染剪纸等民间艺术为一体,其作品大部分表达的是苗族的历史或文化信仰,或是农民自身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画家把最朴实的场景无拘无束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一种自然、纯真、率真并带有泥土气息的绘画风貌,体现了苗族劳动人民特有的民族特色。巴江平坡农民画始终立足于民族艺术,在绘画手法上吸取了苗族蜡染、刺绣剪纸等艺术特点,在题材上涉猎苗族民间的故事、习俗等创作出的作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农民画家兰有江创作的《挑水》,是典型的巴江平坡农民画代表作。兰有江创作的农民画《欢庆》,整体风格质朴简单,拥有鲜明的苗族特色。该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苗族民俗文化的推崇,构图形式质朴简单,色彩鲜艳,视觉效果明亮夺目,给人一种健康积极、质朴向上的生活气息。兰有江的作品充满了质朴的本真特色,生活氛围浓郁,乡土气息浓厚。又如农民画作品《插秧》,以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主题作为的创作内容,滋养着农民群众的情怀,这类作品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农民在观赏农民画作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实现情感共鸣。承袭苗族服饰图案文化,用绘画记录苗族历史和当代生活,是苗族图案文化在当今时代的表现形式。在没有文字的苗族历史长河中,苗族图案以服饰作为载体,发挥着标志、象征、指意和抒情的功能。平坡《得魵嘚涡》的制作来自苗族服饰图案,主要由苗族女子学习、绘制而成。她们白天干活晚上画画,自娱自乐,将生活的喜怒哀乐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有趣的是当地农民讲述他们画画由来,他们所使用到的装饰花纹,原本就是用来画在衣物之上刺绣的。制作衣服时,因为需要大量的花纹样式,有手巧的绣娘画好精美的花纹样子沿村贩卖,有些人购买回来后挂在家里装饰,因此慢慢变成大家都热爱的一种新的形式——绘画。

二、巴江平坡农民画中的民族美术

巴江平坡农民画是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意境欢快,造型夸张大胆,构想奇特,神态生动注重表现意境的神态,画面反映的是画家的感情。农民画的色彩艳丽、对比明显、搭配和谐,积极向上,使农民画的空间更加广阔,艺术美术发展方向更加灵活。没有受到传统艺术审美的限制,具有更加强烈的开放性、象征性与自由性。另外,农民画始终继承着当地苗族艺术特色与民间艺术的精髓,通过对日常生活、习作的感受来传递自身的情感。虽然画作造型并不精致,创作手法简单,但所表达的情感却真实自然。因而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率真。农民画在民族艺术中最舒适的形态是那种不过于逼真但却与创作者的创作理念相贴切的景象。将情感与思维作为桥梁来表达意象。农民画作为画的意象,通常是对描绘事物或事件进行特征性挖掘,再通过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虽然农民画家所创作的作品是农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没有深刻寓意与现实意义,但创作者的色彩选择、线条描绘、图案创作等方面的处理,能够给人一种接地气的美感。农民画艺术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传统民族特色的重要展现。农民画涵盖了民族的时速理念,对民俗活动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记载。如贵州巴江平坡农民画的创作者长期在农村生活生产,在创作农民画时自然流露真实情感。以特色鲜明、情感浓烈风格,与众不同的构图,夸张的形象,强烈的色彩来展现农村现实生活,农村气息十分厚重,地域特色鲜明。巴江平坡农民画的画面中,与土地有关的故事是出现最为频繁的情节,这些故事往往发生在田间溪边或农家小院,主人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田间的翻地、播种、除草、收获,溪边的捕鱼、洗衣,院子里孩童嬉闹,这是巴江平坡的画家最为熟悉的生活,也是刻在骨子里的土地情怀,一一被描绘于画纸上,表现出对这片土地上最为质朴生活的无限热爱。《收稻谷》(图1)表现了贵州苗族支系小花苗在秋天丰收的景象,体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吃喜酒》(图2)表现了贵州苗族地区多彩的民族节日,苗寨吃喜酒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农民幸福的生活。《苗家姑娘出嫁》表现了贵州苗族地区嫁女儿的风俗习惯。苗族风俗是当地民众口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农民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巴江平坡农民画已尽力突破民间美术固定的原有程式和传统语言,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张扬,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三、贵州苗族农民画中的艺术价值

巴江平坡农民画凭借原生的苗族艺术画苗族风俗,原生之物,自然山水,表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农民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反璞归真,表现原生态,形成了构思质朴新颖,构图充实丰满,线纹夸张多变,色彩浓烈明快,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笔触和色彩,表达乡愁眷恋,赞美田园生活,展现民族文化的丰收的喜悦和感动。巴江平坡农民画的意境中对苗族生活的细致描绘,对苗族人民理想、情感、追求等方面的细腻刻画,进一步推动了巴江平坡农民画的审美水平。从丰富农民画的创作内容到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巴江平坡农民画通过绘画艺术真实表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对苗族同胞质朴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进行了描绘,同时还关注场景的建设与时代特征的展现,以表达出苗族传统民俗特色以及新时代苗族人民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农民画中蕴藏的农民精神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其拥有自成一派的审美传统,一旦表现出来会令世人震惊。这一现象也源于农民画创作时的鲜明特色,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对农民的真实劳作、生活进行了描绘,传递了农民群众质朴的生活希望。农民画拥有着丰富的生命活力,因此必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巴江平坡农民画正以多彩的绘画语言来歌颂生活、赞扬勤劳,始终传递着积极生活、勇往直前的精神。

阅读全文

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的总称,具有鲜明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生态解体、传统文化日益消亡、发展步履维艰等冲击和挑战。但是,从文化长远发展来看,跨文化交流趋势不可避免,它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借力发展、开放性增强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跨文化交流也将为少数民族现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流;影响

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数相差悬殊,从十几亿人至几十人不等。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绚丽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人类的共同精神遗产。从古至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化在全世界的推进,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与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特点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学界普遍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此,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广义是指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样的民族文化当然会被本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狭义的内涵则指精神文化方面,内容包罗万象,比如民族的哲学、史学、文学、教育、语言文字、法律、艺术、医学、天文历算、道德、自然科学、宗教、习俗等。从上述定义可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博繁杂。徐万邦、祁庆富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文化分为六类:一为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住所和建筑、交通工具;二为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恋爱和婚姻、亲族称谓与姓名、人生礼仪、丧葬文化;三是民族传承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和舞蹈、戏剧和曲艺、美术、体育游戏;四是科技和工艺;五是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原始宗教、巫术、道教和民族间宗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吉祥崇尚、禁忌;六是节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文化具有共同性,如地域性、传承性、互融性、相对稳定性与变迁性,等等。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具备不同于汉文化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探讨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产业化

1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定义

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的很常见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文化旅游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当地民族的各种文化以及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景为主,使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且融入当地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旅游形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是指以各种民族旅游资源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手段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包装、消费等,形成一系列的产业运作,并且对产业结构进行运作、调整、优化,达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子产业的协调发展,并产生多方联动效应,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条件

2.1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黔东南州坐落在贵州省东南部,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是贵州、湖南、广西的交界处,是夜郎古文化的诞生地,是古代的苗疆腹地。2017年末统计,黔东南州的总人口达到了352.37万人,80.3%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到了42.5%,侗族占到29.5%,州内山峦延绵,原始生态保存较为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5%,有雷公山、云台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达29个。州内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真正的原生态”“天然的大氧吧”之称。黔东南民族文化资源主要有:(1)节庆文化。对于黔东南苗侗人来说天天都过节,一年中的节日多达200多个,节日气氛很浓,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节日有雷山鼓藏节、台江的姊妹节、凯里的国际芦笙节、萨玛节等。(2)民族服饰文化。在苗侗服饰中比较出名的是苗族服饰,它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男装比较简朴女装相对来说比较豪华,女装最多都是裙装,服饰中用得最多的图案是蝴蝶,各种各样的蝴蝶,水牛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图案,年纪不同,图案的颜色也不同,年轻人的图案色彩是红艳的,老年人的颜色暗淡些,衣服几乎全部为刺绣,很有自己的特色,苗族服饰是苗族目前现存的活化石。(3)民族歌舞文化。黔东南民族歌舞内容丰富,苗侗人们喜爱唱歌跳舞,以歌为天,以舞为地,有各种各样的苗歌,结婚的时候有结婚歌,欢度节日的时候有节日歌,迎客的时候有迎客歌,耕种的时候有耕种歌,苗族的歌曲是反映苗族日常的各种生活的,与生活戚戚相关。(4)民族建筑文化。比较出名的有苗族的具有特色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寨门,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比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5)宗教文化。苗族是一个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的民族,这个民族相信万物是有灵的,他们把这种朴素、简单的宗教观念充分地表现在服饰和建筑上。

阅读全文

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建设研究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民族预科教育创办以来,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设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必要性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应从预补结合的适应性教育转型为超越性教育;也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通过民族预科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基层工作者,精尖学术性人才较少,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预科教育的学生全部来自少数民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自身民族的特色文化。为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进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各校民族预科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系列品牌特色教育活动。

二、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形式设想

(一)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以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形式组队进行抢答测试。通过知识竞赛,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二)民族团结征文比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学生的亲历见闻为题材,展现国家民族政策带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征文及评比奖励。通过征文比赛,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讴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民族团结知识板报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展板进行比赛,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板报创作和设计能力,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增进各民族间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阅读全文

农村景观设计民族文化研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景观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新农村景观设计建设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景观设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将民族文化元素引入到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意义,最后对民族文化元素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观,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起到美化的作用效果,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更能够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基于此,加强对新农村景观设计过程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新农村景观设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设计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景观设计体系,在设计层面上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二,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大量欧美建筑出现在新农村中,更有甚者,将村政府盖成了城堡、白宫,失去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面貌;第三,新农村建设规划混乱,规划方向不够明确,同时缺乏文化认同感,导致诸多外国思想侵入,各地新农村景观雷同性较高。

二、将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不能不遵循地域差异性,让我国各地新农村景观千篇一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农村景观设计中,能够增强农村特色,增加农村景观的可识别性,逐渐形成浓厚历史背景的农村风景。第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发生了一定的融合,以新农村景观设计建设为契机,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人民生活的接轨,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了增强我国农村的吸引力,吸引外来经济投资。将民族文化元素作为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要素,能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景观,吸引更多投资,还能够促进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新农村景观设计过程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1.对于名人文化的运用

阅读全文

城镇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突出本土文化,展示民族风情,形成具有丝绸之路文化符号的历史文化之城,构建以城市文明建设为核心,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为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镇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1中国关于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论述

中国城镇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有关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施維达《民族文化学》著作中论及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著作中论述民族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侧重于数字化保护研究[2]。单霁翔《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认为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无疑是异常尖锐和复杂的,有责任在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开展沟通,架设桥梁,使这两个方面能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和学科融合。城市规划的方向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向融合相互促进,这是中国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特点。他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举措,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健全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城市大遗址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3]。梅联华《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认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城市建设的挑战,形势不容乐观,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从保护理念、原则、策略、手段、保障措施等层面构建保护体系和防御网络[4]。卢守亭《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机遇、困境与出路》认为只有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大胆扬弃、积极创新、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与繁荣[5]。高永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设计》则通过法律体系的构建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6]。邹德慈的观点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整旧如旧”,不要“返老还童”。以上研究观点较少关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缺乏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笔者拟从城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契合的关系来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西北城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作用,从而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认识及其保护措施与建议。

2国内外关于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措施要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