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标志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宿标志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宿标志设计

地方村镇形象设计重要性

[摘要]良好的地方村镇形象设计能有效提升城镇知名度,促进村镇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重视地方村镇形象的设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地方村镇形象设计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村镇;品牌形象设计

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方村镇品牌形象设计分析

1.1浙江象山开渔节

象山开渔节的创造和建立,它的影响力逐步从国内发散到国际,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内陆人民对土地的眷恋,粮食的需求;沿海人民对海洋的依赖,对食物的渴求是相通的。但同时海洋作为人类最后的猎场,懂得珍惜和感恩是我们要常怀的感情。而现如今对海洋的保护问题,重视不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象山开渔节是以渔文化为主要路线的,感恩、保护海洋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文化类节庆,它以悠久浓厚的渔文化为底蕴,在继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通过节日庆祝活动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引领引导广大渔民爱海洋、恩海洋、谢海洋、护海洋合理适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渔节作为浙江省宁波市三大主要节庆之一,同时令人高兴与荣耀的是,它跻身于国家旅游局十大民俗节庆活动行列。象山开渔节已然成为一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同时还不断地向国外扩大其影响力的,还具有浓厚渔文化底蕴的一个海洋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也是象山县对外宣传和展示形象的一个平台。象山借助当地节日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主力之一,积极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1.2浙江温州楠溪江

为实现楠溪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放利用,永嘉县依据楠溪江传统村落群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永嘉县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五水共治”等专项活动,对楠溪江传统村落群存在的乱搭乱建、垃圾杂乱等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在振兴乡村方面,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对此浙江温州楠溪江在保护和开发所需的资金来源上,采用了政府主导与民间资本投入相结合的措施,通过申请政策支持、资金补助来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目前楠溪江流域已经成功打造了苍坡村、芙蓉村、屿北村、埭头村、岩头村、林坑村等一批传统村落知名品牌,这些传统村落已经颇具品牌影响力。打造的这些传统村落知名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整个楠溪江传统村落群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旅客,带动了楠溪江流域的旅游发展,也为楠溪江传统村落群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积极出台相关的有利政策,永嘉县为保护和利用楠溪江传统村落,近年来已经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永嘉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办法》、《永嘉县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和《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修缮、整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出了“村外建新村,村内搞整饬”等一系列措施。

阅读全文

文广新旅局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县文广新旅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文化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文化旅游工作,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平安稳定发展,2020年预计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329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9%。现将县文广新旅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主动作为,确保文旅安全。一是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县文广新旅局动员文旅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赴社区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指导旅游项目、旅游景区、网吧、KTV、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旅游企业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协助文旅企业配备口罩、体温枪、消毒水等疫情防控物资。根据省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文旅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主要设施设备消杀等复产复建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县文旅企业、文旅系统未出现一例疫情感染者。二是开展常态化督查行动。在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假日,县政府分管领导及时组织文旅、交通、卫健、消防等部门召开旅游安全研判会,研究下发《县“五一”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县中秋、国庆双节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系列文件,每逢假期县文广新旅局由分管领导带队分组对全县文旅企业、旅游景区进行安全督查,及时将督查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及市文广新旅局,为文旅行业安全稳定保驾护航,确保了全年文化旅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无重大安全事故及媒体曝光事件发生。三是保障文旅行业稳定发展。坚决贯彻省、市、县文旅行业管理工作部署,强化日常监管,扎实有效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元旦和春节期间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扫黄打非•清源2020”、“ 扫黄打非•护苗2020”、“ 扫黄打非•净网2020”专项行动”、“ 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在检查过程中,提出安全隐患治理意见8条,现场监督整改安全隐患6处,对存在疏散标志不明显、消防门紧锁等安全隐患的2家文化经营场所限期整改,并回访整改落实情况,出动了执法人员1800余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900余家(次),依法处罚11家,收缴非法出版物60多册。

(二)加强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是组织开展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 组织本县文化旅游企业及文创产品参加2020年省文化巡展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创意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展示展览活动。其中文创产品仕女扇荣获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大赛优秀奖,采蜂人·桶装条蜜、仕女扇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等展示展览活动,向外输出展示我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二是设立文化旅游对外展示窗口;2020年省文化巡礼展在召开,为对外展示我县浓厚文化底蕴,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设立“红军标语第一县—”专题馆。三是宣传贯彻全市旅发大会精神。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黎川县召开,我县被评为全市旅游品牌创建优秀单位、我县九瀑峡景区被评为全市优秀旅游企业并获得市级品牌创建奖励60万元。

(三)强化服务,推进项目建设。一方面根据省市县有关项目复产复建文件神,指导文旅项目施工单位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产复建,并收集文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用电、土地等方面问题,提交指挥部研究解决,进一步关心关爱文旅企业,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补助,协助九瀑峡景区及蝶栖谷景区通过财源信贷通等方式融资4290万元。疫情期间我局定期深入九瀑峡、蝶栖谷等项目现场指导景区建设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景区建设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另一方面做好文旅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已做好14个文旅项目投资计划申报,具体是大通彩绘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金竹飞瀑康养度假村(吓通畲族康养度假村)、金竹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县樟树林景区开发项目、大通彩绘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并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县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的通知》制定好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流舍畲族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及东征誓师广场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

(四)依托全域旅游发展,重塑乡村形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绿色、红色、古色交相辉映,依托“五千”景区,20多个传统古村落、4000多条红军标语以及17座1000米以上山峰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我们狠抓景区创建,打造龙头。在流坑古村创建4A的基础上,金竹飞瀑和九瀑峡分别于2017年、2019年创建4A,蝶栖谷、登云岭有望今年创建4A,计划稠溪古村、蚕桑科技园2021年争创4A,力争3年内形成1个5A带动6个以上4A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同时,积极引导旅游带动扶贫,让群众享受旅游红利。如金竹飞瀑景区,周边村民以林地、河流等资源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每年可获得20万元旅游分红以及10万元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我们注重由点及面,串珠成线。结合秀美乡村建设,选取景观质量高、开发价值大的村庄进行提升改造,先后创建4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1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同时,对主干道沿线开展路域绿化,对5000栋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移步换景、处处是景”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正在变为现实。如地处深山的金竹畲族乡大通村,本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对房屋墙体进行彩绘建设,3333只凤凰栩栩如生、翩翩起舞,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合作建立写生基地,让这个曾经斑驳老旧、贫困交加村庄变成了“游客画中行、农民家中富”的“中国彩绘第一村”。目前,县正在全力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软硬件服务、旅游综合要素已逐渐完善,旅游品质得到了长足提升。

(五)优化设施,开展品牌创建。一是做好国家4A级、省4A级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聘请专家来指导九瀑峡景区、蝶栖谷景区、大湖坪整编景区、登云岭景区、何坑中医药养生度假村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编制蝶栖谷景区及登云岭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质量提升规划、编制何坑中医药养生度假村创建省4A级乡村旅游点设计方案,相关创建材料上报省市文旅部门。九瀑峡景区已成功创评国家4A级景区,大湖坪整编景区成功创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二是发展工业旅游。根据省工业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对全县文旅企业进行摸底,鼓励具备基础条件文旅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向省市文旅部门推荐广雅食品有限公司、采蜂人实业有限公司申报省工业旅游示范区。三是建设一批写生基地。依托丰富红色、古色、绿色资源,与写生中国合作,引进全国知名画家来写生,以书画、油画、中国画等形式描绘浓厚文化地缘,以县内国家4A级景区为试点,在流坑古村、九瀑峡景区、金竹飞瀑建设写生基地。2020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举办《“金秋十月” 诗情画意绘写生中国千名画家谈千年秘境 享绝美》大型写生活动,并于10月10日举办写生中国百名画家绘作品展,省市县媒体争先报道。

阅读全文

生态林徒步景区营销策略

摘要:立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疆推进全域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对于景区游客的实地调研,探究景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偏好和市场需求,以此针对性地提出景区营销策略和具体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生态林景区游客的基本信息、行为偏好和市场定位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从生态林景区的营销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方式等策略方面提出具体对策,推动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林徒步景区;旅游消费偏好;营销策略;乌鲁木齐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下,首次正式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标志着中国经济将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由单纯依靠“物质”要素性投入生产的数量型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开放共享、绿色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标。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我国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2019年新疆全面实施旅游兴疆战略,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得益于新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新疆实现了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历史性记录突破。由于新疆点状分布的绿洲型景区分布,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于景区的旅游消费偏好与营销策略应进一步升级优化,以跟随和匹配新疆全域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回顾学界旅游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张颖慧认为女性消费者是开拓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陈素平等利用S-O-R模型系统对单身女性的休闲旅游消费的刺激阶段、有机体阶段和反应阶段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2];车丽丽运用调查访谈对山东老年旅游消费偏好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开发对策进行了探究[3];王?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的TPB模型对在线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及营销策略进行分析[4];王存宝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外旅游消费观念的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5];杨朝晖通过对民宿旅游的消费体验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主客体视角提出心理营销策略[6];曹仁明结合推拉模型对徒步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7]。基于国内学界的相关丰富研究,前人对生态林徒步景区的旅游消费偏好与营销策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乌鲁木齐市生态林徒步景区为例,通过对生态林景区游客进行实地随机“一对一”调查访谈,探究景区游客的消费偏好和市场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景区营销策略和具体对策。

1研究区概况、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本文所调研的生态林徒步景区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境内,有“天然氧吧”的美称。景区拥有天然的自然景观资源,有野生杨树、柳树、榆树及各种灌木,数目达135000棵,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景区水资源丰富,所见水系全部由地下水泉眼汇聚而成,形成涓涓细流;现景区沿河谷原始生态林的自然走向建有纯木质栈道、石板道构成的10km的徒步道,以及错落分布的各色野花、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等各色景观。

1.2问卷设计。对生态林徒步景区的旅游消费偏好与营销策略的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主要为景区游客的基本信息、出游形式和游客满意度调查。其中,景区游客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出游形式调查问题包括出游目的、出游时间、出游方式、旅游信息途径等;游客满意度调查包括对于景区植被情况、基础设施、餐饮情况、人文保护、满意度等各个方面的感知评价。

1.3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6—7月生态林徒步景区的游客随机调研,样本选择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游客中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进行一对一问卷访谈。该项调研在研究区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文字识别不清、信息不完整等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达98.57%。

阅读全文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运用

摘要:非农高职院校通过对接乡村振兴项目,分析乡村发展形势,得出非农高职院校可以协助乡村进行品牌建设、设计商标与VI系统。基于此,课题组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拓展乡村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也对非农专业本身放眼农业市场、开拓专业实践领域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实践表明:非农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助力乡村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品牌建设;高职院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目前,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农业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对此有了较多的研究,而对非农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非农职业教育院校门类齐全,对应的专业可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推动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2]。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解决谁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更要使乡村真正实现文明、富裕。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0 3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5 204元[3]。城乡差距较大,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非农专业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恢弘建设中去,一方面可以解决一些传统农业专业无法触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将为非农专业开辟专业服务领域,提升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案例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1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可行性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在传统设计基础上进行拓展的多媒体信息传达技能。其本身包括品牌建设、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电子商务设计等方向涉及的应用,这些应用旨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其艺术设计的特性包含了许多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功能。这些都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1品牌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2018年《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4]。农产品自身辨识度低,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影响较大,产品品质保障较难。因此,建立品牌观念,维护品牌形象,同时促使品牌的拥有者为保护品牌价值而采取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刺激农产品的技术革新。优质品牌是消费者辨别产品的重要依据,品牌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阅读全文

“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文化产业壮大起势。“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352.73亿元,年均增长9.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突破35万家,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和41个。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联动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次。2019年,我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等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旅游产业强劲起潮。旅游产业格局重塑性优化,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实现突破性开局,“三个人家”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六字要诀”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旅游+”“+旅游”蓬勃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融合成效显现。149个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完成以“两权分离”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旅集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旅游企业20强。规划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13017公里,已建成3469公里,并启动运营“0km”标志文化驿站。洪洞、阳城、平遥等7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成为第8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03亿元,年均增长24%(受疫情影响,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全省涉旅企业达2.4万家,A级以上景区237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109家),星级饭店234家,旅行社939家,持证导游1.9万余名。

会展产业发力起效。“十三五”时期,会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市场主体实力有所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2019年,全省举办会展178个,引进类会议7个,展览总面积134万平方米。按照“以会带展、以展促会”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会展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态势,培育了一批以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为引领的优质专业会展品牌,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办展整体格局,逐步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康养产业高点起步。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康养、夏养”品牌,制定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计划,建设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出台康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举办2020中国·(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一届、第二届“康养、夏养”康养项目合作交流(招商)会,全省大康养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坚持项目引领,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同步推出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康养产业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阅读全文

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要求,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全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旅发展活力显著增强,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全部到位,资源、产业、市场、活动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1+1>2”的融合效应初步显现。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打造了“旅游那达慕”“冰雪那达慕”“人民剧场”“味道”“音乐”“礼物”“72小时自驾”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70余个。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颁布《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乌兰牧骑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文华大奖,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124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全区艺术剧团累计演出13.75万场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力推进,累计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4.3亿元,辽上京遗址等7处古遗址列入全国大遗址名单,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推出非遗展览、演出、民俗活动1万余场。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累计派出111个团组赴美国、英国、德国等60多个国家开展“欢乐春节”演出活动,承接大型国际会议、国际高峰论坛及展会,讲好中国故事、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拥有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具备更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为我区推动生态、文化和区位等特色优势转化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优势创造了巨大空间。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要看到,全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还不够深入;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还不相匹配,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尚未形成;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瓶颈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文化遗产利用有待加强;市场治理还有弱项,营商环境亟待改善;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创新不够,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和旅游需求为着力点,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晋位升级,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增加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区优势产业、服务业领域支柱产业和综合性幸福产业,把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强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路径思考

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广大民众喜爱,抓住这一社会需求,各地方政府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特点,开办特色旅游业。特别是贫困村落,当地政府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利用与开发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创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扶贫项目,探索旅游发展路径,以期通过旅游扶贫项目提高村民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发展路径,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项目(JG201604)基金支持下,笔者通过研读《生态农业旅游》一书,结合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研究成果及扶贫生态农业旅游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本全面系统的生态农业旅游专著,从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与作用、市场开拓与营销、环境保护与管理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创办生态农业旅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旅游开发者与农业旅游扶贫研究者而言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生态农业旅游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起源于旅游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交互发展的产物,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较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以亲近大自然,享受回归田园生活的乐趣。《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对农业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概念进行阐释,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生物种群与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发展的一种现代高效农业。在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农民和政府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具有观光、学习与参与农事活动功能的新型旅游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水源等有一定污染危害,单纯从事农业生产难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目标,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持续性、高效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能够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因此,在政府支持下,转变传统经济型农业,改造传统种养技术,遵循农业循环、再生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旅游型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以云南梯田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当地因地势地貌特殊,平原地貌少,因此发展独具特色的梯田生态农业,并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成为较为著名的梯田生态农业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开发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依托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往体验田园生活。《生态农业旅游》中将旅游模式划分为传统农业园区型、现代乡村娱乐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型三种类型旅游模式,碍于贫困乡村基础发展薄弱,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多以发展传统农业园区与现代乡村娱乐模式为主,在政府带领下,乡民积极学习科学种养技术和旅游服务知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为摆脱贫穷困境实现开源创收而不懈奋斗。

二、旅游扶贫项目意义与问题

新时期下,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贫困乡村支柱型产业,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模式被越来越多贫困乡村列为扶贫发展项目,此扶贫项目不仅有利于改变乡村村民收入结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利于转变村民思维模式,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与相关旅游服务知识,打破传统农耕方式,使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但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对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且缺乏旅游经营管理经验的乡民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六大问题:第一,宣传不足导致市场面窄。部分旅游扶贫项目工作者将工作重心放于如何建设独特的生态农业旅游区,而忽视对该景区的宣传,或宣传范围局限于生态农业园区附近城市,缺乏宣传与营销方式不当导致市场开拓困难,景区游客流量少。第二,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不足。生态农业园区旅游资源主要由农事产业与自然景观组成,景区内以观光欣赏为主,人工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导致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景区内缺少绿色食品与手工业等产品经营,村民营收方式几乎一致以致竞争激烈,难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第三,环境保护不足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景区载荷能力,对游客每日流量不设限制,且没有完整的清洁处理系统,景区内垃圾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恰当,致使该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阻碍该地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持续发展。第四,生态农业旅游园内安全措施不完善。存留的安全隐患例如治安与基础设施影响景区对外形象,从而影响口碑建设。第五,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不合理。部分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并未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对园区进行设计与规划,使得该园区缺乏特色,难以突出旅游特点,千篇一律的园区风格无法吸引游客注意。第六,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景区内安全事务管理、村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游客信息反馈接收与处理等问题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行处理,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长久发展。

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法与途径

鉴于上诉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的意义与问题,结合《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经验总结,为促进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及扶贫政策的深入执行,以下笔者将对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作出四点建议:首先,政府方面要积极筛选适于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开展旅游扶贫计划的乡村,并给予资金、政策与技术支持。受交通、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所有贫困乡村都适于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及其项目开发应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开发方案。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包括生态农业园、乡村道路、民居民宿等多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要积极寻找投资商进行园区建设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并鼓励村民参与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对有意愿开设农家乐、民宿旅游等项目的村民提供资金帮扶、减免税收、优化审核程序等政策支持;针对农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可开设旅游服务管理培训课程,加强对村民旅游服务技能技巧的管理培训,培养村民开创旅游项目的创新意识,并提高村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从而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给游客带来良好旅游体验,树立优质旅游服务口碑。其次,注重对生态农业旅游的设计与规划,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中针对丘陵地势地貌提出垂直生态景观建设模式。生态农业旅游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依托自然环境条件与该村落农业发展特点,确定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并通过市场调研与未来旅游发展预估,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设计与规划。除此之外,将普通农村建设成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必须配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一套完整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序运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持续开展。管理体系内容应包含对景区的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对此,景区内应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秩序,增强游客安全感;呼吁游客保护景区环境卫生,树立景区干净整洁的外在形象;定期排查基础设施,修复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设,预防危险事故发生;加强景区经营管理,杜绝景区内乱收费现象,并建立投诉机制,及时处理游客所反馈的问题,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其三,加大景区宣传与保护力度,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建设初期应加大宣传力度,为景区开业造势,对首批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提供优惠政策,并为提出建议与意见的游客提供精美礼品,根据收集意见改进经营方式,通过前期大力宣传提高景区流量,刺激游客从众消费与好奇心理,为景区后续经营培养潜在游客。宣传方式可采用“互联网+旅游”模式,利用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现场直播与视频拍摄等宣传方法,扩大景区知名度,还可通过入驻各大旅游软件的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建立便捷预定与支付机制。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园内垃圾站点,保持景区内部清洁,做好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监测工作,认真处理与利用景区废弃物品,避免水源、土壤及农作物等遭到污染,设立景区内禁止鸣笛标志,防止噪音污染乡村环境;确定与调控好生态农业旅游环境容量,限制旅游区游客人数,避免因旅游人数超出环境负荷致使生活垃圾急剧增多,土壤草坪踩踏过度,到访游客过多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游客旅游体验。此外,应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虽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扩张生态农业旅游规模,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甚至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因此生态农业旅游扶贫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农业旅游扶贫良性发展。最后,村民要积极参与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与扶贫项目,加强自身学习,展现地方特色,努力实现小康生活目标。村民作为扶贫对象与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主要力量,应具备主体意识,团结一致发展好生态农业旅游,积极向政府提出发展建议,表达自身诉求,寻求发展机会,并主动学习服务与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生态农业旅游作为贫困村落扶贫发展项目,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改造与适度扩张,保持独特自然景观与地方文化,村民应充分发挥作为本土人民的优势,开发和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融入当地历史与饮食文化,吸引游客关注和消费,增加营业收入;作为今后赖以生存的产业,村民应自发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环境,禁止一切破坏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行为,自觉遵守管理原则,共同维护生态农业旅游和谐发展。综上,《生态农业旅游》中包含大量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实例与真实图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该书作为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用书,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展开书写,生态农业旅游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打破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应遵循自然法则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扶贫角度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要重视对村民的引导与培训,使村民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生态农业旅游》一书可作为培训教材,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与村民的教育培训,推动生态农业旅游扶贫项目顺利开展。

阅读全文

旅游管理职业技能训练探究

摘要: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职业技能训练和证书制度融合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1+X证书标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模块内容缺失,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单一,教师职业能力不强。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重构课程体系,将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教学计划,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模块内容,统筹集中岗位技能课程学段,增加相应职业岗位技能课时,实施以证代考的学习效果评价,以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证书制度的融合。

关键词:职业技能训练;证书制度融合;实践策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关于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出试点院校要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根据企业传统岗位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考取旅游职技等级证书需求。应从旅游类专业双证融合证书标准要求出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实现证书衔接融通。

1旅游管理专业

1+X证书标准旅游类1+X证书试点工作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牵头,主抓旅行策划师等级证书标准审议制定[1]。各项证书分为初、中、高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申请参考多项中级职技证书。依照职技证书标准,不同种类级别证书的职业能力考核要求不同。旅行策划师职技等级标准要求学生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运营、定制,分析旅游市场,运营智能旅行工具。经典讲解职技等级标准要求学生能完成导游讲解工作,对景区进行营销,熟练掌握基本外语[2]。将证书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任务融合后,景区讲解与旅行策划师的证书考核要求开始逐级递增,初、中、高级证书资格要求呈螺旋式上升。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丰富性、动态性,在内容等方面无法达到无缝对接旅游类专业双证融通制度的要求,学生无法提升职业技能。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模块内容缺失,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单一,教师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根据企业传统岗位要求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前厅客服管理等常规课程,某些教学模块还涉及了旅行策划师、民宿管家等部分理论知识点,但未达到双证融通的完整匹配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因内容缺失而无法满足中级民宿管理要求的标准学时。中级旅行策划师申报条件要求学生具有企业实践经验,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都是2+1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制订了教学安排,目前,旅游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分为上下半年两次,但常规教学安排及标准学时数还要求学生考取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水平证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评价以教师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侧重于学习效果,而学生更关注毕业证,以成绩及格为学习目标。大部分教师围绕企业传统岗位来开设理论与实训课程,但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有限,难以胜任职技教学指导培训工作,与双证融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存在较大差距[3]。旅游类初、中、高级职技考试会全面考核高中、大专与本科学生的职技水平,但针对考证培训的教材尚未出版,普通教材中的模块设置与旅游专业证书考核要点匹配混乱,缺乏针对职技要求层级化的学习资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