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间艺术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间艺术培训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探究

摘要: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当中,将教育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在培养幼儿爱国感情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去渗透念艺术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间艺术;策略研究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就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传承有很强的必要性。民间艺术传承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培养,所以在幼儿教育时教师就可以将幼儿教学内容中融合民间艺术。让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定的基础性了解,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传承。这可以让幼儿提前就被传统文化所熏陶,在提升幼儿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一)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艺术文化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并且可以对幼儿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由于民间艺术文化有很多的类别,所以教师可以去选择某一种民间艺术作为切入点去开展教学活动,去设计不一样的主题,提升幼儿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民间艺术文化在教学方面相当于是一种新兴元素,运用这些元素,可以对以往的游戏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创新与改变,对幼儿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加强以及丰富作用。其在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认知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手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幼儿实践锻炼以及意识思维进行锻炼和巩固,从而促进让幼儿全面性以及综合性发展。

(二)推进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阅读全文

探讨幼儿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而幼儿学习优秀的艺术文化将会深刻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思想也将得到一定水平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学龄前老师只是向孩子们讲解知识,会引起幼儿烦躁。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合理运用民间艺术和文化内容,使用正确的渗透策略。

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由于民间艺术文化来源于生活,所以其中包含着很多趣味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阅历较浅,年龄尚小,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要减少理论知识讲解,有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欲望[1]。民间艺术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有效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比如剪纸、泥塑等。将这些内容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在未成年人学龄前教育中,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的生活有非常明显的启迪作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将对幼儿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间美术和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民族文化教育。只有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具备较强的历史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保护和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实现思想上的转变。

3.促使幼儿成为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人

阅读全文

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作为山东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沂蒙地区,以沂蒙山地特有的朴素、朴实品格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当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民间艺术指明了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①,本项目拟从临沂民间艺术自身和外部环境、从作坊到产业化发展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创新等方面做出分析,试图理出一条适合临沂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沂蒙民间艺术资源的生存环境、开发整合、品牌影响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从而为沂蒙民间艺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融合提供理论依据,为临沂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中加强竞争优势。

【关键词】沂蒙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融合开发

民间艺术,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更要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民间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需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来适应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当然,也有些民间艺术在调整中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而自生自灭。这表明,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有很强的适应性,它本身拥有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生存样式,在更新与完善中坚强生存。

一、沂蒙民间艺术实施产业化,需要自身内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沂蒙民间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给社会经济带来过可观的效益。例如沂蒙泥哨是流传在沂蒙民间的儿童玩具,其粗犷夸张的造型,朴素奇巧的外观,简练艳丽的色彩,都散发着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戴在胸前,寓意吉祥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历史上一度曾经销量大增,远销到各省,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制作泥哨给从业者们带来可喜的经济收入,因此,更多的人投身到民间艺术泥哨制作中,制作泥哨的手艺活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时展,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不断自我完善,民间艺术在商品化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破坏了民间艺术生存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背景,无节制的进行开发,和民间艺术正常健康发展的道路背道而驰。沂蒙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首先取决于开发者对民间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开发者的价值取向。应该全面认识沂蒙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前提下,同时,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采用较科学的方法长线性的发展,这样不仅收获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在传播艺术品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从这个角度看,开发不仅要注重经济收益更要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既适合产业化发展、又能满足于市场基本需求的沂蒙民间艺术资源,应借助新的科技方法,在原有民间艺术特点基础上演绎全新的主题,实现经典民间艺术传承延续和艺术创新的合力。

二、传统沂蒙民间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

(一)个人作坊式经营妨碍规模化形成。市场经济不断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作坊式的自发经营不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临沂的民间艺术品经营人员暂时没有形成规模,处在不集中的状态,各个品类的民间艺术品制作人和售卖者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的机会,不能相互协调合作、产销脱离,这种现象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例如沂水高桥手绣,1991年,高桥镇从事手绣的妇女就已经达到2000多人。现在,高桥的手绣工艺已经形成20个大类、180多个品种,全镇手绣加工户27个村,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2003年高桥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手绣)之乡”。2007年,高桥手绣被市政府公布为临沂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从业人数近万,但多数零零散散分布在各个村庄,分散经营、不能系统的把握总体经营情况,致使这些手绣产品在研发和创新和销售环节不能适应市场自我调节的需要。由于作坊式的家庭独立经营方式和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使产出数量相对有限,这种分散经营的缺陷导致订单量减少,销量下降,市场开拓受到打击和制约。

阅读全文

高等教育中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路径

摘要:在智能时代的当今社会,在民族与民间艺术发展陷入困境之时,旨在研究教育与传承的障碍如何解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传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如何担起重任。立足当前国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切入,基于高等教育与专业设计、创新改进的视角,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路径,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对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提供经验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

阅读全文

闽台民间艺术分层次传承开发教育探讨

摘要:基于地理人文社会日常生活基础上产生的闽台民间艺术历经时间流转,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传统闽台民间艺术融入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的学习系统中。闽台民间艺术之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重点研究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探究和建立开发性教学途径。重视和健全闽台民间艺术分层次传承教育,对于艺术设计领域以及国家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闽台民间艺术;分层次;教育研究

一、引言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需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审美系统的物化体现。而闽台民间艺术,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类型。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特别是对地域文化下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开发研究。

二、闽台民间艺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1.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技术与审美经验的支持

闽台民间艺术为现代艺术设计,可以提供技术与审美经验的支持。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文化审美和历史地缘背景下形成的闽台民间艺术,是适用于传统日常生活、生产劳作、风俗民情等领域的实用性艺术。传统建筑上的剪瓷雕、灰塑、砖雕、木雕、石雕……传统器具上的编织、铸造、缝纫、纺织、刺绣……传统节日中的纸马、剪纸、制粿等,这些手工艺活动,构成了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它们满足了人们多样化活动的生活需求,具有普及型存在且繁衍的能力,是一种最具普及性的文化形态。而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后发展并逐渐形成的适合现代生产生活领域的实用性艺术。在几千年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闽台民间艺术中色彩纷呈的样式、多样繁复的图式、精巧细腻的技艺,都呈现在细腻的珠绣、艳丽的绒花、飞檐的剪黏等民间实用物上。从世代闽台区域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用极具地域特色的设计,传达民间的审美倾向、精神需求和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立意明确、主题鲜明;飞禽走兽、物吉图祥;工艺巧妙、技巧艺高,形成了隔海映照的独特且浓郁的闽台民间艺术。历经世事,闽台民间艺术不断发展演变,无数工匠高超的技艺经过历代传承与融合,形成了闽台审美系统的沉淀,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根[1]。

阅读全文

京津冀协同下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

【摘要】 开发衍生品是实现传统民间艺术资源价值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针对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存在的形式单一、专业设计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京津冀高校设计联赛、联展,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向生活空间深度衍生,能够解决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的困境。

【关键词】 民间艺术;衍生品;京津冀协同

艺术衍生品是以艺术品为原型进行再创意、再设计得到的衍生产品,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将原作复制到新的载体上 ;另一种是以原作为基础进行衍生开发设计。本文中民间艺术衍生品是指的广泛意义上的衍生态[1],是以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为原型,提取其艺术元素与符号,运用创意设计手法开发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生活用品及空间设计,将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符号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重回人们的生活,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又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紧密结合,与时展接轨

一、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衍生品开发现状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广义上讲,民间艺术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2]。本文侧重于民间造型艺术,涉及民间美术与手工技艺两大类别,包含年画、剪纸、雕刻、雕塑、陶瓷、编织、刺绣等多个种类[3][4]。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代表了燕赵之地独特的地方形象,是发展河北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河北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大力支持,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了极具优势的发展氛围。目前,河北民间艺术衍生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开发、广泛推广的体系,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专业设计人才匮乏

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有 18 项,省级 118项。但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却停留在自发状态,没有标准规范遵循,民间艺人没有经过现代设计教育系统的培训,而高校设计专业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民间艺术的开发涉足较少,目前民间艺术衍生品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

阅读全文

民间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创新浅谈

摘要:囊括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将其合理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利于提升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性,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文章主要系统化剖析了民间艺术和文创设计的基本内涵,就两者融合的意义、问题以及处理对策展开深入探讨,避免民间艺术消失,完成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创产品设计;融入意义;融入现状;处理对策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民间艺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更迭,部分民间艺术消亡不见,同时剩余的民间艺术也有部分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将其合理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是目前保护民间艺术不被破坏的一种有效渠道。文创产品作为传播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是文化多样化、飞跃式发展下的一种时代产物。近年来,由于人们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的多样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现象极其严重,为促进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民间艺术合理化地融入产品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文创产品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也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民间艺术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内涵

1.1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指未曾接受过系统化艺术培训的普通百姓创作的艺术品,它不同于学院派艺术作品,其原发性、真善美的审美特性、艺术地域性以及实用性是民间手工艺的显著特征。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和大众化艺术形式(比如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审美需求。因此,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最终回归生活”。

1.2文创设计

阅读全文

高等教育中民族民间艺术传承路径

摘要:在智能时代的当今社会,在民族与民间艺术发展陷入困境之时,旨在研究教育与传承的障碍如何解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传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如何担起重任。立足当前国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切入,基于高等教育与专业设计、创新改进的视角,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路径,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对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提供经验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