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间民族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课程资源发展
摘要: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探究
摘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生存环境、语言装束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是一道道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现代科技对少数民族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给原生态艺术文化带来冲击,少数民族艺术逐渐边缘化。因此,探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研究其创新发展路径很有必要,可以确保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能够长久流传。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广西地区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独特民族艺术文化。但是,广西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意味着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可以借助新媒体时代信息化优势加强宣传和保护,充分挖掘少数民族艺术合理内核,繁荣各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将先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经验一代代传递给后人[1]。目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依然以口口相传为主,这样的传承方式相对于传承语言艺术文化,但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要想了解该民族的艺术文化还需要本民族认可才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就苗族舞蹈来说,苗族舞蹈动作是一种能力及思维的展现,能体现舞者的喜怒哀乐及民族文化。但是单一的传承方式会给舞蹈文化推广带来阻碍,而且舞蹈技巧和经验也会随着不同资质的传承者的能力的影响,如果传承者的资质较低,容易造成某种文化的失传。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应该积极采用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理念进行传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学习与推广,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度来决定是否将其传授给学习者,从而才能延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周期。
二、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广西区内居住着壮、瑶、毛南、白、水、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2]。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习俗文化、语言装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貌,为人类留下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年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583项,国家代表性传承人49人及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554人[3]。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歌舞、工艺、乐戏、歌谣等多种艺术文化种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生态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各种传统艺术技艺也濒临消失,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借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优秀品质。
关键词:民族文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民族地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借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优秀品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湘西地域民族文化,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传承浸润艺术,让艺术推动传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组建民族艺术社团,开展丰富的民族艺术群体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
湘西地处湖南省武陵山脉,与渝、鄂、黔三省交界。这片神奇的土地,古风民俗浓郁淳朴,孕育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湘西土家族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咚咚喹、打溜子,苗族鼓舞、民歌、剪纸、彩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蜿蜒起伏的绿水青山,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傍水而立的大水车,激昂欢快的苗族鼓舞,悠扬动听的咚咚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糯米酒,如纱晨雾萦绕的苗家山寨,构成一幅远离尘嚣的美丽田园风光。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有一个著名论断:“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对苗族人民及其几千年迁徙史的至高评价。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邃厚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提供了充实的内容。
二.围绕民族艺术主题,组建学生社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保护和弘扬先人创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丰富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创设更好的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艺术的空间,组建民族艺术社团。确定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把活动课与社团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把开展民族艺术社团活动的意义、内容、操作办法向学生宣讲,与家长沟通。
民族艺术教育论文
一、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更加“草根化”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作为美术教师,平时我们重技法理论的传授,而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播,学生往往学到的仅仅是知识的皮毛,简单地跟随教师模仿。而我们的艺术考级制度,又助长了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技能上的提高,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急功近利的想法使得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领悟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去浸透,去滋养,去继承。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做艺术技能的传授者仅仅是基础,而想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则需要我们不懈思考,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作者:杨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六中学
高等特殊教育中民族艺术传承探析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民族艺术蕴含深厚的地方文化,记录不同地方人们生产生活的民族民俗,随着新时展,地方民族艺术陷入困境。高等特殊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受教者是特殊人群,如何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实践纳入高等特殊教育体系,通过对地方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利用,培养出可以传承保护的地方民族艺术人才,提升残疾学生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提升残疾学生群体审美水平和就业前景,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实践
一、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国务院在2016年颁布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强调:“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拓宽盲人、聋人就业渠道。”[1]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民族艺术与残疾群体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扬民族艺术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将地方民族艺术引入到高等特殊教育的艺术教育中,让残疾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中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艺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高等特殊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可以有效增强残疾群体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将地方民族艺术优秀的精华内容与高等特殊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让残疾群体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也能提高自身对地方民族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激发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的热爱,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质。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特殊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针对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应以信息资源、传承项目、人才技术培养、创业就业和科研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弘扬地方民族艺术,传承创新地方民族艺术,这是新时代历史发展的使命,也是国家为残疾群体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多元化选择目标,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其次,将高等特殊教育融入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可以彰显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彰显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辽阔地域上并存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这些文化体现着地方民族独有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发展历史、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在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实践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传承艺术项目与高等特殊教育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开发与拓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地方经济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有民族情感与文化底蕴优秀创业者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拓宽残疾群体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有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推动、传承、弘扬与创新,较好地彰显与强化特殊群体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二、高等特殊教育中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实践路径
(一)拓宽地方民族艺术课程,强化办学特色。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都产生了微妙的改变,地方民族艺术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需求,要在地方民族艺术和传统民族艺术中尽可能多地融合现代化的艺术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现代化艺术氛围中广泛吸收传统地方民族艺术精髓,感受地方民族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从而拓展地方民族艺术发展空间。基于此,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针对残疾学生群体,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资源,将地方民族艺术的文化优势与就业导向紧密结合,加强残疾群体学生对地方民族艺术专业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掌握,借助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化生产链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
(二)夯实地方民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基础。首先,高等特殊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残疾群体学生职业教育开发利用的质量保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2]因此,要依据传承的地方民族艺术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师资配备,不断拓展教师教学模式,尽可能打破学校固定教师资源的利用,有效地引入地方民族艺术大师和传承人,全方位参与并融合到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教学工作中。比如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研讨等形式,让教师进行地方民族艺术教学,手把手传授残疾群体学生的技能创作培训与学习,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时展的高等院校成立传承工作室。其次,继承与创新地方民族艺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对地方民族艺术进行深度挖掘,使其传统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扬,以合作、订单等培养模式进行地方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和工艺项目经营。教师可利用地方民族艺术田野考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传统文化采风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在实践创作和参与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技术能力、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
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和人物形象设计现状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依据广西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思维,使其风格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因其所传达的理念拥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内涵,故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相融合,让现代人物形象设计领域得到更多创新的同时,可以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与时俱进,为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长足发展拓展更宽广的应用空间。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现状
长期以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积淀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具有丰厚的艺术特色以及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格。作为富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流传。如今,广西各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这门技艺精髓面临着在新时代青年中逐渐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青年人向往都市高科技发展的生活。身怀传统民间剪纸技艺的老一辈艺术家逐渐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变得越发艰难。为数不多的中青年剪纸艺术家也由于经费缺乏、生活所迫等因素,难以坚持守艺。同时,由于很多民间剪纸艺术家在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过于墨守成规,不愿意针对传统的民间剪纸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以致剪纸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很难引起当代青年的意识和兴趣,更不利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长久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应用
人物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对人物的化妆、发型、服饰、礼仪、体态语及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整体组合,是对人物形象的综合设计。随着社会日益现代化,人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爱美人士追求展示自己的个性,打造自己专属的、有特色的个人整体形象。并且对美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脸部,而是从化妆、发式造型、服装到服、饰品等一系列的整体搭配和谐,甚至内在气质的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一直以来都是内涵丰富的宝藏。由于剪纸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因此,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顺应当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潮流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风格服饰成为新宠。广西侗族服饰就涉及剪纸绣的运用,其制作工序第一步就是侗族剪纸。侗族服饰制作的绣品都是先用纸剪好喜欢的图案纹样,再将剪好的图案纹样贴到面料上。运用各种不同的丝线及相应的针法绣制到服饰相应的部位点缀。各种各样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更多的是从广大劳动者喜爱民间艺术形式,人们的剪纸作品都是日常生活需要或者用以美化生活和寄托情感的表现。而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也越来越离不开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着文化修养、艺术审美等方面。随着我国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潮流,作为当代青年应保留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精华部分。融入现代理念打造人物形象,发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结合人物形象设计内容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人物形象设计融合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一起走向国际舞台,打造一张属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时尚界名片。
(一)在服装的应用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装造型占据着很大的视觉空间。因此,成为形象设计当中的重头戏。广西少数民族——侗族人民的智慧,开创了以剪纸作为支撑的剪纸绣。使服装的刺绣图案更立体有质感,充分考虑到人物形象设计当中的形、材、质的因素,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失现代设计理念。每件服装作品的图案,第一步就是剪纸。即用适当厚度的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根据图案进行刺绣。侗族剪纸绣图案用于服装上的装饰大多纹样精致小巧,刺绣的面积局限较小。因此,剪纸图案通常以线条为主。较复杂的图案有侗族人们称为金鸡的凤凰、螃蟹之外,也有某些情境故事的图案。有些还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螃蟹为感恩的寓意。通常会应用在胸前及衣领中间,以表达自己的信仰及情怀。当今社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是干净整洁而已。除了不断更新审美的因素,还会融入人文情怀。而在类型上或是有传统的典雅、现代的奔放,这些如巧妙运用在形象设计的服装设计上,自然会使人的整体气质得到提升。
民间手工艺术设计论文
一、中国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现代主义设计源流
现代主义设计,即功能主义设计,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重视功能和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从建筑领域开始,影响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了一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由欧洲席卷全球,并形成了众多的设计流派,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国际设计主义”风格。然而,在现代主义设计流行近一个世纪里,这种过分强调功能的设计形式逐渐受到了质疑,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的复制时代中,从建筑到产品都是千篇一律,富有民族化特征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不复存在,世界趋于单调同化。
(二)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高校的设计教育起源于近代社会,从清末民初开始,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传入中国,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便走上了向西方的学习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现代设计教育再次掀起了学习西方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热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国外了解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办展览,翻译西方的设计教育理论著作和教材,德国包豪斯时期创立的“三大构成”的基础构成教学体系也在这个时候引入并推广开来,至今长盛不衰。同时,《世界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论》《销售学》《广告学》等教材通过翻译传入国内,“材料学”“产品设计分析”“商业摄影”“商业插图”“商业漫画”“影视广告”“广告文案”“包装结构”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也逐步开设起来,对原来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以图案写生为主的课程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当时设计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变革之初,这种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利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老一辈工艺美术家郑可曾在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指出,现在一些新东西,什么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是否能适合于中国的需要,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市场的检验,你的东西没有人买账迟早会被淘汰。高校进行现代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否适合还需要看实践和市场的检验。在以西方设计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背景下,各校也纷纷进行了社会实践化尝试,建立了设计工作室,配备了生产车间,使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型。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从西方引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需要的。
(三)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包豪斯开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的今天,包豪斯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一度引起人们的反思。这种完全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设计模式,使民族文化全部瓦解,以往的文化差异不复存在,到处矗立着钢筋水泥结构的混凝土建筑,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世界越来越小,它是技术复制时代西方主流话语霸权全球化的结果,是欧洲原则和西方主流理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中国曾在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的工艺、图案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以构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是因为同时期西方设计教育的先进与我国落后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教学源于日本设计界、教育界对包豪斯基础设计训练方法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公式化,以便于掌握,但也存在将灵活的教学实验转变为教条主义教学方式的危险。20世纪末,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高校纷纷兴办艺术设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育出的艺术设计人才不断增加,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设计人才输出国,尤其以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居多。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一方面设计院校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点,照搬照抄国外和先进院校的办学经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下降,难以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西方设计教育模式在国内不断的复制中,变成了满足国内教育市场的工具,存在模式化、教条化的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资讯落后,对国际现代设计趋势及西方设计教育经验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对中东部院校的学习上,加上经济发展落后,其教学水平不高,仅仅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模仿,缺少民族文化内涵。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带来的问题一度引发了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如何走出自己的设计教育特色之路,如何植根传统、学习西方、办出特色,成为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交往中产生的文化冲击问题十分严峻。所以,基于此背景,必须要进一步创新本土传统文化理念,满足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要确保保障本土化基础,有效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因素,进一步传承本土文化,有效发扬本土文化内涵。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探讨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促进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切实体现出我国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艺术;设计语言;现代艺术;设计关系
引言
当前,文明发展信息产业日益更新,改变了我们众多传统落后的观念,也摆脱了传统束缚的艺术疆界。设计属于实用艺术,与当代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紧密贴合人们方式变化而不断改变。设计不仅有商业功能,也体现出更多的艺术价值,尤其在商业中广受重视,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想的影响,设计师习惯应用西方的设计语言与构图形式进行自主设计,但是并不是明确的观念,而是将西方的设计语言和构图形式渗透或者是隐藏于设计作品的无意识之中。此种行为并不是贬低我国民族的设计语言,而是基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再加之世界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发展趋势以及高度的工业化产品生产,人们的生活中,无意识地接触到众多的公共化商业设计。由于消费群体在国外的西式品牌中宣传了西方倾向和设计审美理念,部分低年龄段的年轻人盲目认为西化的便是现代的、时髦的。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族设计的产品是老土的、俗气的,此种错误观念导致大部分设计师为了迎合客户与老板的设计需求而违背心愿的设计,此种情况不光是产品宣传的较量以及商家产品的较量,也是国与国之间设计元素的较量。在此情况下,我国本土艺术设计元素特别是传统的水墨元素,引起了国内顶级设计师的高度重视,并且在艺术设计中也掀起了中国人自己的设计这一革命浪潮。
一、民族艺术设计语言背景
当前,现代文明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理念的有效革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各类文化理念逐步交融,并且摆脱了传统的艺术设计边界,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且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同时也根据人类文化理念发展而不断的进行革新。根据我国的商业设计情况,看出由于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所以,大部分设计人员习惯采用西方的组织形式进行作品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本土民族语言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不同,为了迎合大众消费,所以,大部分艺术设计家会习惯采用西方的设计观念与模式,导致我国民族语言市场匮乏。
二、民族艺术设计语言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