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间美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形态知识

 

一、何谓民间美术   民何美术,就是产生于劳动者之中的,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不是以作品的构成方式,技法材料作为分类的,而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   中国是个幅面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历史上文化中心的几经聚散和位置变迁,使得地域、民族之间出现了文明基准的不平行发展,民向美术因之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现象。其中既有人类艺术初始的神秘境界,也有上升期雄浑博大的气魄和成熟期丰硕的神韵。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   二、确定范围的尺度   我们不可能用一个固定模式去衡定民间美术的范围,只能通过对构成一件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条件的分析,去获取对它本质的认识。   卜民众自觉性的表现要求。比如姑娘为情人绣的花鞋垫、烟荷包,父亲生怕独生子不好养活,用石头雕个石狮子拴住娃娃,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心甘情愿要做的事,并在创作中获得自我心灵上极大的满足。是人类本能的创造欲望在民间的体现和升华。有些作者会某一种技巧,一看到别人做,心里就“技痒”。   陕西洛川的王兰畔“心里一高兴就想铰(剪纸)”说明劳动群众的创作活动贯注着他们艺术的真诚。   2.民众自己的创作。民间美术的作者集中本地区民众千百人的聪明才智,凭借自己的心灵手巧,用一些顺手可得的普通材料,在自己具有的表现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赋与作品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庄户人说“自己动手,好歹是有”。劳动者自己的创作,既充实了生活的乐趣,又不必花费偌大的财力,技法上也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和一般人不可掌握的高难度技巧,适合于劳动群众普遍的审美表现能力。   3.应用于民众生活之中。作品必须在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实用性,才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如贴在窗子上的“喜花”,既装点喜事的气氛,又是对夫妻合睦的祝愿。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和谐统一的形式。   三、与有关概念辨识   1.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艺术在产生社会等级之后的分化中,各自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异。民间美术由于一直不脱离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因而始终保持了艺术初始时期的基本属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民间美术和原始艺术等同。   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经历过民族文化上升时期的繁荣,在民间美术较为引人注目的地区,一般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汉唐建都长安,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古代艺术品中,就不难看出现存的民间美术,更多的是对于汉唐文化的继承。   2.民间美术与工匠艺人作品。随着以技术作为职能分工的社会现象发生,也出现了以手艺为业的工匠和艺人。为迎合服务对象的喜好,其作品的审美趣味基本遵循着“七分主人三分匠”的规矩,所以,工匠、艺人作品的性质,首先要看所服务的对象,其次看是否仍保持劳动者艺术的审美品格,并能在民间应用和流传,比如天津杨柳青的“齐健隆”、“戴莲增”等大画店,请文人画家绘稿,专门开辟设有十几道工序的“细货”作坊,其艺术格调和当时的文人绘画并无二致。艺人们在作坊只是重复性的劳动,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理想不可能得到发挥,这类作品就很难归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无论如何,工匠艺人的艺术活动,是人类个体的本能表现行为由其普遍性向着职业性演化的初步形式。随着功利思想的不断薰化,最终很容易脱离民间美术的轨道,成为撷取民众集体智慧结晶的营利的商业性美术。   3.民间美术与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在古老文明向着现代文明过渡的今天,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已逐渐成为活跃劳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其中有的作品,既较完美的表现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又与生活实际发生了联系,就有可能成为民间美术的新形式。但大多数群众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基本是文化部门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的传统基础,以“登上大雅之堂”为目的而进行的。就近几年兴起的“农民画”来说,许多直接运用民间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但这种创作方式并不强调作品结合劳动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民众之中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性行为的可能,作者中很少有人肯在自己家里贴一张“农民画”便可证明。至于一些受过学院式基本功改造,以模仿专业美术为目标的群众业余美术作品,更与民间美术有着质的差别。   4.民间美术与通俗普及性美术。通俗普及性美术是文明高层次向低层渗透的一种形式。为了能够被普遍接受,常常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在民众中传播的目的。如过去解放区鼓励农民学文化的美术作品,现在宣传计划生育的《一孩最好》等,便是以传统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创作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恰如其分的把握了劳动大众理想追求的脉搏,就会引起群众的共鸣,并由此产生响应性的民间美术新作来。有的甚至是原作品的变体。但不是民间美术。   逐渐扬弃着本原的内涵,使其功能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贴在洞房的剪纸喜花,在民间仍作为新婚装饰居室,烘托喜庆气氛的必需品,但几乎已无人知道原本是祈求生儿育女的护符。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常常随着劳动者理想追求的变化更新。有些传统形式经过改造,又被普遍的运用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如陕北的农民近些年来春节装饰窑洞窗户,有的人家没有会剪花的,便在窗格上间或贴上各色的纸片,白天太阳一出,室内顿时活跃起来;晚上灯一亮,满院子也是五彩缤纷,惹人注目,既省工夫,又更新鲜好看,便在许多村庄流行开来。另外,生活方式的更新,工具材料的应便,也还会在民众之中出现一些全新的品种样式。#p#分页标题#e#   传统民间美术中将被现代文明派生的新的审美形式所替代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将载入人类文化的史册,辉映着民族艺术的今天和未来。有志于继承民间艺术优秀传统的艺术家,在古老的民间美术正面临巨大变异而最后一代传承人尚存之际,应积极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学习,使之闪现出它不朽的异彩。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特色思索

本文作者:杨保玉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我国最早的旋律音也是由民间的歌曲艺术产生的,当时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去定制相关的音律,只是根据当时演唱的人觉得怎么唱怎么好听,怎么唱怎么旋律动人去定制的,久而久之也就成为大家约定成俗的标准了,成为了最后音律的一个统一的规定,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民间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具有实用性,非常朴实无华,拿来就能用,而且标准比较低,比较平易近人。因为人们当时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人,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一个实用性的。因为有了一个实用性的前提假设,民间艺术才能得到流传和发展,可不比当今的现代的艺术,虽然有的也是来自于民间。却不是能够被每一个人所接受的,有的艺术只针对于一些对艺术有了解的专业的人士,只有他们才能够去欣赏,去理解。

所以说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其艺术表现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的心情能够愉快,能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当然,古代的民间艺术的创造不仅仅在于一个诗歌的创作之上,它更多的是一个包括内容比较多的事物,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方面,还有相关物质上的创作也是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那么,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比如改良的锄头、铲子等这样的类似的农用工具,都是当时的人民为了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样在进行相关的改良之后,工具变得使用起来更加得顺手了,而且从外观上来看也变得更加得精美了,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它既可以说是能够帮助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的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自身的对其审美和欣赏的外观上的一个需要,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的就是民间艺术,它作为一个本质属性上的存在,是来自于劳苦大众人民的,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劳苦大众的人民缔造了当时的民间艺术。它从某个方面来说是由劳苦人民所创造的,而且也是被劳动人民所继续演进和使用改良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对民间艺术发现的真正的开始。因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对这个民间艺术进行改良和挖掘,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改良,那么以后又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诞生一些新的民间艺术的新作品,这些民间艺术的特点,在刚才也提到了,是非常具有一个民族地域性的,而且每个民族由于其自身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相应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所以说可能是同样的一个艺术工艺品,不同的人去创造,其出来的艺术效果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想要表达的一个寓意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直接地导致了民间艺术的成果有一个丰富性和多样的特点,而且早期的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干扰的,也不会太被一些思想和相关的价值观念所制约,所以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性还是非常大的,它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非常贴近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其艺术性又是那么鲜明。

中国民间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独创性,虽说其是来自于民间的,因为在古代不比现在的现代社会,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用货币去买到,在古代,民间的物资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劳苦人民每天也是为了生计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即便是有一些专门负责卖艺术品的商人,艺术品种类和数量也都是极少的,劳动人民因为很难买到、或者说是因为没有钱买,所以无法能得到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只好开始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自己满意的并且能够完成的作品了。那么这些制作人在制作相应的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说要去考虑其一个艺术性的表现的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在创作时注意到了一个实用性的问题,并且在其外观和外形上也是进行了一个相应的改良和传统上的革新,那么最后制作出来的往往都添加了一些个人的爱好和色彩印象在里面,例如古代的一些用来装食物和酒的青铜器,就设计得精美绝伦,虽然只是拿来盛东西,但是其自身的工艺性和艺术性还有审美性上都是美轮美奂的。

这些物件虽然经过了时间的变迁和交替,但还是有不少的艺术品保留了下来,供现代人去欣赏,去体验其中的艺术之美,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在中国,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一个小艺术品,它往往更具有一个相应的实用性,是一个集美观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非常完美的艺术品。当然中国的民间美术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劳动人民的使用工具之上,还寄托于人们当时所使用的其他的生活工具之上,比如吃、穿、住、行这几个方面都要涉及到人民对美术的一个艺术上的欣赏问题。比如壮族和苗族人民的一些服装,上面挂满了各种金银铜器,这些少数民族的女人通过自己对服装的改良和重新的裁剪一样获得了美丽的民间美术作品,也一直保留传承了下来。还有对自己生活中的房屋也进行了重新改造,让其更加坚固,更加防止外面的风吹日晒的干扰。同样来说,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房屋的构造都是不同的,包括在建筑时的朝向、布局,还有房顶的设计上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地区的文化差异及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也是不同的,而且在建造房屋时,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建造工具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所以说一个房屋的构造不管是从内部设计上来看还是外部结构上,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个人的爱好。我们还可以从其建造的材料和方式上推断出他到底使用了哪些建造工具和建造上的技巧。

还有每个民族地区基本都有自身的一个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是该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是不同于其他古代的传统节日的,到了这些节日的时候,该民族的人们都会将自己盛装打扮一番,然后举行可能简单或者繁琐的节日仪式,在仪式上会用到各种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器物,这些器物往往都是工艺优良的艺术品,都是经过人们仔细的研究和开发出来的艺术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仪器被广泛运用到各种例会、仪式、葬礼之上,这些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对民间美术的看法,对民间美术的一个艺术性的欣赏上,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民间的美术。民间美术的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其构造还是非常简单的,在简单中又没有失去其实用性,它是由劳动人民开发出来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部分劳动人民的需要,这个民间美术是蕴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的一个衣食住行之中,所以不是我们常人理解的民间美术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事物,它来自于民间,自然也是该运用到民间去的。#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设计论文

1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的意义

一般来讲,作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新颖优秀的美术作品。而若没有任何依据和素材,单凭想象,就是闭门造车,也是无法设计出好作品的。因此,在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多学习一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这样会对学生今后创作能力的提升有重大帮助。而民间美术有着丰富多样的载体,正是一种具有很大学习价值的艺术形式,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间美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深刻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对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激情。

1.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民间美术的形式种类较多,形式美法更是表达的非常彻底,每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法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各种民间美术时,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为今后的艺术创造提供更多支持。

1.3拓展美术设计元素。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启示

民间美术是民间的人民群众依据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自行创造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将生活实用性和精神审美性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人民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的一种寄托,且具备延续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它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也只有根植于民间美术这一源泉,才能够使设计出的事物体现出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现代设计只有在应用民间美术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民间艺术为我所用,才能真正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心理归属感的真正艺术品。下面,我主要从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来引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可以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哪些启示。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

1、民间美术的生活实用性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活实用性,这种民间艺术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因为在我国古代长期小农经济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多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在这种观念引领下衍生出的民间艺术,也多是和经济适用性具有相关性的生活用品,只是这些生活用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流行趋势不相吻合而逐渐没落,但是其中蕴含的是古代人们的艺术精神的结晶,其中的很多元素已经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元素。比如,古代的小孩子穿的鞋子样式就有很多种,虎头鞋、无毒花鞋等,都是具备了很多美好的寓意,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讲究实用性,是实用性与少许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这种民间美术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是民间美术生活实用性的典型体现。

2、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体现的另一显著特性就是审美性,但是这种审美性并不是贯穿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始终,只是在特定时展下衍生的产物,其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闲适状态,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其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影射。只有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有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方面的追求。以清代的青花瓷为例,当时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农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丰衣足食,也就有了闲暇在一些器皿上作出精美的图案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为了生活实用性,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种美感而实行的专门性的创造性活动。

3、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动漫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

民间美术造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精髓,对于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民间美术造型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装饰等常见的造型物中,其思想和技艺也可以迁移应用到动漫形象的设计工作中。充分发挥民间美术造型对动漫形象设计的启发作用,能够极大的丰富动漫形象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

民间艺术;美术造型;动漫形象设计

近年来,民间美术造型作为传统艺术精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动漫形象作为新兴的艺术文化形式也得到了发展。如何处理好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和谐互补的相互关系,是现代艺术文化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对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和动漫形象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在审美特征上的关系

(一)审美意蕴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的本土文化分析

 

一、新学科的建立   九十年代末,国家学科目录作了新调整,首次将民间美术作为“美术学”学科的横向研究方向之一确立下来。这是一件中国学术界、教育界的大事情,这是民间美术认知的觉醒。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己呈必然趋势的情势下,国门打开,西方经济强国对我国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亦随之拥入。   我们年轻一代,喝可口可乐、吃“肯德基”,看美国大片,嘴上挂着几句洋文,追逐着西方己经过时的时尚与潮流,不知京剧、昆曲、古琴为何物,国人对本土文化的漠视令人担忧。   民间美术新学科的确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无疑是对民间美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的正视,推进民间美术的研究、开发、传承,开发民间美术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即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民间美术教育是高校传承文化的责任。民间美术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民间艺术,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许多是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玩具、剪纸、木版年画、面具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大海,在乡村,在身边我们都会发现承载历史与民族智慧的非物质遗产,像退潮的大海,每时每刻都在迅速消失着,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我们必须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大格局中去认识我们民族整体文化资源价值,认识这种价值在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中的生产力价值。新学科的发展建设在符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多领域优秀的文化理念及研究方法,实现本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这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任务,建立、建设民间美术学科正是适应文化资源保护,推动中国文化资源重组研究,深化中国文化基因可持续发展研究,这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如何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引入教育,并使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理念、民族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等国家与民族重大问题。为实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全国许多院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或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使得民间美术学科建设及研究出现了热潮。   二、对民间美术主要品类的色彩的审视   据有关部门统计列入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主要类型保护名录品类包括剪纸、皮影、木自版画、刺绣、织锦、印染、面塑、木偶、玩具、民居、服饰、绘画(书法)、岩画、雕塑(银饰)、陶瓷、漆艺、风筝、纸扎、彩灯、草编、农具(工具)等’A个品类’>"种。本文仅就民间美术主要品类色彩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民间美术作品用色规律、色彩观念,达到理性认识。在以往的色彩学研究中,只有印象派色彩理论阐述,民间美术色彩研究是一空白,我们认为民间美术作为本源艺术、母体艺术,其意义重大,启动民间美术造型研究,色彩研究是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民间刺绣。民间刺绣在传统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有着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具有使用功能及审美功能。在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域、各民族风格不同,主要有苗绣、潮州绣、幡绣等。各绣法、色彩运用相互借鉴、互有交流。   苗绣《蝴蝶妈妈》是根据苗族祖先是蝴蝶与枫树结合而来的传说创作的。造型图案化,色彩极为丰富,不追求造型与色彩的客观描写,重视色彩的装饰效果,华美、典雅,在大红的底色上,大量运用了蓝、绿色彩、蓝绿色降低其色彩饱和度,所占面积大,同时局部运用紫红、玫瑰红等色以调和,过渡底色大红与兰缘主色的对比关系,并用小面积的亮黄、提亮画面,画面色彩斑澜、神秘、幽深、极尽其能地发挥了色彩的装饰效果。   福建幡绣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色彩明快,多杂有金银线刺绣。画面在灰绿基调中,运用紫、蓝、红、白色等温润、柔和的色彩使作品产生很好黑白灰关系,画面形象与色彩都让人有一种亲和的感觉。广东《惠女头饰》,惠女善绣,用色大胆、不受客观物所限,用色重心象,就连花瓣的颜色也可有绿有蓝。人物、水中鱼、蟹等,用色唯画面所需,不事模仿,重理想。   民间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民间亦称“喜画”是中国民间美术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武强年画用色的口诀。为适应大众审美趣味,武强年画多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效果强烈,红红火火,吉祥喜兴。   木版年画用色多依据世代口传之口诀。如:“要想扬,一片黄”,“绿托红,喜盈盈”,“要喜气,红和绿”,“红和黄,亮晃晃”等等。武强木版年画《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色彩处理大胆独特,观世音菩萨等人物的肤色处理成大红色,衣裙用绿色,特别有视觉冲击力,个别人物肤色又用底色,形成对比,使红、绿两色增辉,局部用黄色,特别传神的一笔色彩就是菩萨上眼睑的一笔亮色,点醒全画,便菩萨神采奕奕。画面色彩其极古朴浑厚、强烈生动,和谐又不失对比与响亮。   木版年画《秦琼、尉迟恭》红脸秦琼,黑脸敬德,施色平涂,在有限的色版内套印出丰富斑斓的色彩效果,以不同大小,不同色相的色块有序排列,对比强烈,总体看又和谐,硬色软色刚柔相济,画面大部以暖色为主,画面上部以兰色线描印出丹凤牡丹日月图,画面上下色彩有对比又有联系,奏出明快、热闹,喜庆的交响曲,显示出中国年画特有色彩魅力。民间面具。民间面具主要有社火脸谱、吞口、地戏面具、傩戏面具,跳神面具。   社火脸谱流行于陕西,起源隋唐时代民间戏剧,演员在脸上色画出各种脸谱,各种色彩均具象征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红色代表忠诚、白色为奸、蓝为草莽、黑为正直等等,己形成程式。#p#分页标题#e#   吞口,是流行于云贵一带的虎头葫芦瓢艺术品,是民间用来御鬼驱邪、保佑家人平安的锁物。葫芦因多子,繁殖快被视为生命、生殖、旺盛的象征。五色象五行,具象征性。傩戏面具是演员配带以区分不同角色的化妆用具,或凌历、或英武,其色彩或单一或夸张、传神。   跳神面具是藏族进行跳神宗教活动时所戴的面具,主角是各路神仙鬼怪和各路护法神,色彩鲜艳夸张。   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极强符号化是民间面具的色彩审美特征。民间泥塑。中国民间泥塑历史悠久,史前墓葬中己发现生动有趣的小型陶泥动物捏塑。泥塑早期发展与巫术仪式、民间神灵崇拜相伴随。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泥人张”泥塑。江苏无锡惠山的手捏戏文人物和耍货,河北新城、山东潍坊都是著名泥玩具中心。河南“泥泥狗”,这些泥塑动物皆在黑色底色上涂彩,图案古拙,神秘,与女性生殖崇拜,乞子巫术有关。河南浚县兵马人玩具,北京、济南的“兔儿爷”,泥玩具都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泥玩敷彩多在白、黑底色上用大红、大绿、黄、蓝等高纯度颜色以随意、洒脱的笔触涂画、形成热烈、喜庆、明快、浓郁的色彩效果。认为黑色表现“力”,像画中的石;白表现为“大”,像画中的“天地”;红色表现为“生”,像画中的草木;黄色则表现为“熟”,像画中的果实。通过这些色彩淋漓尽致地抒写着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其色彩是心象,是意象。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理性分析   纵观西方造型艺术、东方造型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及色彩功能属性,我们是否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我们称之为写实色彩,另一种可以称之为写意色彩。写实色彩,追求客观物象的色彩真实,遵循物象的固有颜色,或客观物象在特定光线环境下所呈现的色彩,这在欧洲古典绘画和印象画派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例,无论工笔重彩及水墨画的色彩着一般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但中国画“以线造型”,水墨画“以墨为主”、“墨分五色”等观念是形成中国画整体(主体)的写意风格,如追求“气韵生动”、“笔断意连”、“随类赋彩”虽然未能完全走出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物象原本的色彩加以描绘的色彩观念,然而却有“以朱画竹”、“金碧山水”、“浅缘山水”的画法,故当认为中国画的色彩表现还是趋于写意色彩,“随类赋彩”之“赋”非“敷”之意,此“赋”乃是侧重自我感受给不同对象赋予色彩,这色彩近乎歌唱。   写实色彩的根源来自视觉,是客观世界在艺术创作主体眼睛中的反映。写意色彩是源自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物、观念、信仰、宗教等)认知后所产生的“心象”,不是靠视觉来认识事物,而是靠意念、意识、理念等来看待色彩意义,因此,意象色彩就以其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为其表现特征。   原生态的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即功利性不仅直接地表现在其物质实用功能,还直接制约到它的审美机制,表现为诉诸视觉形式的心象,有对现实需要的替代满足的作用,原生形态民间美术,不同于纯粹审美形式,有其精神功利性。民间美术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造型与色彩符号表述,成为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载体。使主体在审美想象的状态中,完成物质和精神功能。   民间美术是特定的民间特质、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美的欣赏品,也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识,我们研究民间美术就一定要将其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进入深层,才能究其深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下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研究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色彩审美形式,就要将其放置到以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为背景的文化氛围的比较中等审视民间美术的本质,以及色彩特性。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写意色彩,不是眼中的色彩,是心象色彩,不是科学意义的色彩,是感性色彩,是打破时空的色彩,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形神兼备”的色彩是“遗貌取神”的色彩,是直接绑定于艺术的色彩。   那些未被框定在“科学”名义下的色彩观念,也就更有研究与学术价值,单一的色彩基础模式必然会扼杀创作者的个性。今天我们把民间美术色彩问题提出研讨,是让学艺者知道还有如此“科学外”的色彩观念,其意义在于开阔视野,启迪艺术的个性。种种客观存在的复杂因素,使民间问美术本身就缺乏普通的统一性,这本身就大大地增加了由感性认识而进行理论概括的难度。毕竟不同品类的民间美术作为同一学科,审美上,功能也有内在统一性,今天提出民间美术色彩研究的课题想必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尚少见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理论研究,少有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今天的这些议论,也仅是作些探索、探讨,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平台。

阅读全文

民间美术艺术设计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艺术设计没有民族特色,照抄照搬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民间美术凝聚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精华,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要想使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出类拔萃,可以汲取民间美术的精髓,提倡回归自然,逐渐使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

【关键词】

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0.前言

所谓现代艺术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快速发展而诞生的艺术形象设计,它有着形象的标志特点和强烈的时尚性,可以拓展工业产品的影响力。应用富有视觉震撼力的形象语言为商品代言,以此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影响,使他们开启新的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潮流发展,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宗旨。目前,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小到每一扇门的装饰,大到一栋小区的整体设计;小到衣柜里的鞋帽衬衫,大到天上飞的飞机,这些都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为现代人的现实生活起到装饰和点缀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艺术设计没有民族特色,照抄照搬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民间美术凝聚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精华,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要想使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出类拔萃,可以汲取民间美术的精髓,提倡回归自然,逐渐使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

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阅读全文

地区民间美术实践探讨

通渭民间美术作为黄河中上游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通渭民间美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近年来,在县文艺工作者的大力抢救下有所好转,但前景仍不容乐观。

《通渭县志》载,通渭的民间美术主要有剪纸、年画、刺绣、陶塑、雕塑、玻璃画皮影道具制作等几类。我以此为据,对通渭13个乡镇14个村社,共计781户农户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深思,过去春节每家每户必剪必贴的剪纸(通渭以窗花为主),现在只有13%的农户仍保持这个传统。有93%的用户不再贴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有7%的农户甚至什么都不贴,陶塑和雕塑基本消失,刺绣和其他民间美术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具有“书画之乡”美称的通渭为何传统的民间美术“衰败”得如此之快。我做了民意调查,有15%的人认为由于工业技术的运用,手工制作的传统民间美术失去了市场;有21%的人认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太粗糙,太单调,没有生气;有50%的人认为通渭民间美术停止不前的原因主要是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所致;有14%的人无意见。

以上三种看法,虽不全面,但都各自提到了一些原因:首先,不能否认,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民间美术的冲击,改革开放使人们对时间、经济效益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通渭坚持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大部分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改革开改之前,农村妇女在农闲之余无事可做,边串门边做针线活,给小孩绣鞋头、绣枕头、绣荷包或在寒冷腊月剪窗花做花馍。男性在地里农活干完之后,变着花样制作各种年画、陶塑等,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增加过年过节的欢乐喜庆气氛。像这样的创作,大都属于“自给自足”型,主要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少部分在集市上卖掉给家里换点油盐酱醋。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时间观念、经济效益认识有所提高,人们抽空外出打工,想着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因而很少有人像以前那样待在家里一针一线地搞没有“钱”的东西,因此,民间美术在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首先失去了“生产力”。

其次,通渭民间美术的发展缓慢或者说停滞不前,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赖以生存的“民俗”的逐渐消失和变异。“民俗是民间美术的文化缘由和创作源泉”,①换言之,民间美术是民俗活动的工具,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中国的民俗与中国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国情有着直接的关系。通渭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人们出于对“天”的敬畏,往往特别注意采用过节的祭祀仪式。例如春节祭“天”拜“地”,求“财”,与之相应而创作的“天官”、“土地”、“财神”等艺术形象。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相信神灵的作用,不再通过祭祀来消除对未来的恐惧,开始相信自己的双手,这种仪式也就慢慢变淡或消失。随着这种民俗的淡化,它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隐退了。

最后,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通渭民间美术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便捷性使待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也不例外地被卷了进去,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套印年画被整齐划一的现代工业印刷年画所代替。“心灵手巧”的“瓦匠”和“木匠”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陶塑和雕塑作品也被砖瓦厂、家具店的“机械化”给整齐划一了。人们只图省事,也乐意购买这些“快捷了”的商品。例如买上一块花布既可做鞋头、袜底,又可做枕头、窗帘、床罩等,一块花布便可代替过去的很多工序。

综合以上分析,通渭民间美术的现状从表面看是一件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似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但静心细想,也不尽其然,古往今来,很多是非曲直、良莠真伪、真理和谬论都是相伴而生的,须仔细分辨,区别对待。正如某些生物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下,面临着绝迹,甚至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总不能说它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存在现状的好坏,不能看一时的表面现象,应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曾说:“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因此,愈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②看来,民间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艺术,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已成为民族灵魂和精神的载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