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肿瘤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泌尿系统肿瘤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泌尿系统肿瘤

手术室干预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探析

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干预措施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采用手术室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①研究组的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5)。②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P<0.05)。③术前,两组SCL-90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手术治疗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采用手术室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各项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干预措施;泌尿系统疾病;手术效果;术后生活质量

泌尿系统疾病是由泌尿系统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而引发的疾病,常伴有尿频尿急、腰膝酸软、尿失禁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虽然其手术创伤较小,但由于患者的手术位置较为特殊,术后恢复阶段仍常会出现感染及并发症情况,影响了患者术后恢复[2]。为了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围术期内必须要采取科学且有效的护理方式。手术室干预是基于手术过程所制定的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提高术中和术后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3]。为了探究手术室干预措施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手术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次选择了我院收治的10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4.23±6.19)岁;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5例,尿道下裂成形术15例,肾盂成形术10例,肾上腺切除术10例;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2~76岁,平均(53.98±6.32)岁;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4例,尿道下裂成形术12例,肾盂成形术12例,肾上腺切除术1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术式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研究。

1.2入选标准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泌尿外科学教学现况

泌尿外科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很多关联和交叉[1-2]。泌尿外科学是临床医学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泌尿外科学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新挑战[3-4]。因此,本研究从泌尿外科学的学科属性出发,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促进教学相长,为泌尿外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以班级为群单位)抽样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3个班,共1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理论课教材:陈孝平主编的第8版《外科学》。

1.2.2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泌尿外科学专业课程的认知、泌尿外科学各章节的难易程度、泌尿外科学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本次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问卷调查形式为集中发放,当场统一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2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100%。

阅读全文

尿液隐血检验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分析

【摘要】目的关于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方法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价值分析。方法258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分别通过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和尿液分析仪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检验质量以及检验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检验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管型阳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的敏感度为98.52%,特异度为66.67%,准确度为98.45%;尿液分析仪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的敏感度为97.28%,特异度为66.67%,准确度为97.21%。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的敏感度、准确度略高于尿液分析仪检验,但两种检验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检验时间(8.46±2.33)h长于尿液分析仪检验的(1.05±0.4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尿液沉渣隐血检验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效率,但检验所需的时间较长,临床建议联合尿液分析仪进行检验。

【关键词】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泌尿系统疾病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最近几年,泌尿系统疾病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多,这种病症会对人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合并其他病症的风险,所以导致患者具有较多的不良后果[1]。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存在尿道、膀胱、肾脏等相关部位的疾病,严重情况下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针对泌尿系统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准确的判断患者的泌尿系统病症类型,最近几年,因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应用尿液分析仪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的人数增多,这也使得尿液沉渣隐血检验方法应用的越来越少。但临床依然认为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的258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其中确诊泌尿系统疾病的为2574例。所有尿液标本中男女比例为1240∶1340,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05±11.34)岁,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8.45±2.19)月,发病到入院时间1~5h,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2.46±1.13)h。所有患者均在本院的《知情同意书》上面签字,临床资料经验证符合《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标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阅读全文

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统中应用

在泌尿系统影像检查方法中,超声、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静脉肾盂造影是临床通常采用的传统检查方法[1],近年来,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是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具有非侵袭性,在诊断肾功能丧失、尿路梗阻扩张的过程中临床价值较高[2]。本研究探讨泌尿系统肿瘤致尿路梗阻诊断中磁共振尿路成像结合MRI的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磁共振尿路成像结合MRI检查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62%),女性30例(38%),年龄21~76岁,平均为(48±8)岁。在年龄分布情况方面,21~30岁12例(15%),31~45岁16例(20%),46~60岁22例(28%),61~76岁28例(36%);在检查方法方面,膀胱镜检查54例(69%),静脉肾盂造影48例(61.5%),逆行肾盂造影18例(23%)。78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接受CT、超声及病理检查;②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具有较差的依从性;②缺乏清晰的意识。

1.3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仪(0.5T超导型,Philips),检查前8h、检查时分别督促患者禁食禁水、平静呼吸。首先进行常规冠状位或横轴位T2WI扫描,然后进行冠状面重T2扫描,在此过程中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无间隔,视野、层厚、层数、恢复时间(TR)、回声时间(TE)、图像矩阵、采集次数分别为20~45cm、5mm、40层、1800ms、700ms、256×256、2次。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将获取的重T2图像重叠肾及尿路的结构删除,进行三维最大强度投影(MIP),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旋转。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阅读全文

膀胱癌CT尿路成像特点及影像学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CT尿路成像的特点及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怀疑为膀胱癌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本组患者实施CT尿路成像检查和肾盂造影检查,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膀胱癌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总结膀胱癌患者的CT尿路成像特点。结果:病理检查证实,46例患者中,40例患者为膀胱癌。CT尿路成像诊断膀胱癌的准确率为82.61%,特异性为50.00%,敏感性为97.50%,较肾盂造影的60.87%、33.33%、77.50%高(P<0.05)。本组患者中,膀胱癌CT尿路成像可见膀胱壁呈不规则增厚,部分患者膀胱内有不规则团块状影,部分患者膀胱内有菜花样肿块。结论:CT尿路成像用于诊断膀胱癌,能够发现多种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准确率高,影像学价值良好。

关键词:膀胱癌;CT尿路成像;肾盂造影;特点;准确率;影像学价值

膀胱癌为我国人群较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位居第二位,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的特点。临床实践证实,发病早期确诊,及时接受治疗是膀胱癌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1]。因此,实现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十分必要。膀胱活检为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因具有创伤性,一部分高龄患者难以耐受[2]。现阶段,我国临床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无创、准确性高的膀胱癌诊断方法。长期以来,影像学技术一直在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CT尿路成像为近年来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尚无较多该种影像学方式用于诊断膀胱癌的研究报道。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对膀胱癌患者CT尿路成像的特点及影像学价值进行探讨,现进行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怀疑为膀胱癌的46例患者。纳入标准:(1)既往无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史;(2)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异常。排除标准:(1)既往有放射检查不良反应史;(2)既往有造影剂过敏史。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96±4.04)岁,入院时临床症状均有血尿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症状。本研究在实施前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研究目的及方法,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患者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阅读全文

膀胱肿瘤外科护理论文

1资料

1.1病因

膀胱肿瘤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肿瘤疾病,其产生原因也甚为复杂,长期工作在具有重金属的环境下,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吸收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引发泌尿系肿瘤的产生;一些细菌、病毒的感染,如HIV、HPV等病毒的感染;一些慢性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逐渐发展也可引发膀胱肿瘤的发生;不合理的饮食,使身体缺乏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先天性遗传因素等。

1.2临床表现

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更不单一,可因其膀胱肿瘤细胞成分、病变的进展程度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由于病情的进展,膀胱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其病变的局部会出现包块、痛觉,为发现病变做了提示,此外一些部位会出现分泌物、表层组织的破溃等局部症状,也会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全身乏力、体重减轻、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最重要的表现是引发一系列泌尿系统症状,主要是血尿。若出现以上情况应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2主要治疗方法

2.1手术治疗

阅读全文

微生物检验病及耐药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病原菌分类,观察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结果:2700例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共455株,以单一病原菌感染为主,占比90.11%,而两种病原菌感染相对较少,占比9.89%。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324株,占比71.21%;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比13.19%;念珠菌71株,占比15.60%。三种病原菌中分别以大肠埃希菌(73.77%)、屎肠球菌(31.67%)和白假丝酵母菌(52.11%)占比最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99.16%),其次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万古霉素;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度最高(100.00%),其次为伏立康唑、氟康唑。结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较多见,不同类型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度,经微生物检验明确病原菌可为患者提供高敏感度抗菌药治疗,有利于提升临床效果。

【关键词】病原菌;微生物检验;泌尿系统;耐药性

泌尿系统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在感染性疾病中泌尿系统感染病变占比为0.9%左右,以尿道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及肾盂肾炎等类型比较常见,主要通过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疗以清除病原菌[1]。在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型广谱抗生素逐渐被研发和在临床中应用,虽然能够提升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也会存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情况,最终导致耐药菌株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赶超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对临床工作造成了极大挑战和影响。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感染治疗通常时间较长,从而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风险大大提升,增加患者感染真菌的概率[2,3]。因此,开展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明确其病原菌类型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对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效果均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微生物检验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270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526例,男性1174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38.52±3.43)岁;病程6d至4个月,平均病程(2.25±1.38)个月。其中尿道炎患者1289例,肾盂肾炎患者854例,膀胱炎患者557例。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操作流程及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急、尿痛和尿频等临床症状表现,临床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统感染。②理解和沟通能力正常。③对研究知晓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感染性病变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需开展微生物检验,所用的病原菌检验试剂来自我院检验中心,以临床检验操作规范为依据采集患者清晨的中段尿液作为标本检验微生物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检验阳性标准为计数超过104CRU/mL,革兰氏阴性菌检验阳性标准为计数超过105CRU/mL。本组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检测样本开展抗菌药耐药性试验,针对不同类型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微生物病原菌检验、抗菌药耐药性试验操作和分析应由同一组检验科医师完成。

1.3观察指标。对其微生物检验结果中的病原菌分类、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阅读全文

肾内科整合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以《泌尿系统疾病》教学为例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临床教学的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观察组,接受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泌尿外科及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以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进行回访作为对照组,接受泌尿外科学及肾脏内科学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成绩、课堂成绩以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和课堂表现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思维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解决问题效率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探索精神等方面得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整合课程;泌尿系统疾病;器官系统为中心

目前,我国医学生临床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系统性,但在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相关知识的割裂以及反复重复,相关学科之间联系不足等缺点[1-2]。目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捕获,同时现有教学模式还容易使医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和学习乐趣[3]。为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临床要求的医学人才,我国高校针对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4-5]。目前,通过重新组合医学各学科的内容,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新型课程结构[6]。这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使课程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同时使某一系统疾病的知识脉络更加条理分明,这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脉络的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从而更加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建立[7-9]。进行临床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理论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者型、知识性、创造性临床医生。而对于刚刚才开始接触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来说,其对于泌尿外科的认识和肾脏内科的认识,都非常表浅。因此,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升医学生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兴趣,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理论与疾病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0]。在医学生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课程的重复,减少相关知识的脱节,进而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近年来在本科生临床教学中引入整合课程,逐渐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不同学科联合教学体系;通过将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按照不同器官系统,整合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11]。泌尿外科属于一个治疗范围相对较广且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科;而肾内科学作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专业性强、各种概念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消化,同时设计内容、专业术语较多,不易记忆;再次肾脏内科涉及肾脏的生理、不同肾小球疾病又有不同的病理类型,临床病例更是复杂多样[12]。泌尿外科与肾脏内科在许多疾病的诊疗方面存在联系,如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的药物治疗,肾脏衰竭的治疗等[13]。我们根据泌尿外科和肾脏内科的临床特点,改革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拆分整合,形成了《泌尿系统疾病》这一课程,以期更好地符合泌尿外科学及肾脏内科学的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以便进一步发散医学生在学习临床诊疗方法中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策略。选取2021年9-10月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承担教学任务的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9人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20年9-10月在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承担教学任务的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163人进行回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主线的泌尿外科及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对照组接受内容相对独立的传统的泌尿外科学及肾脏内科学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成绩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教学模式问卷调查,评估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男93名,女66名;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23.14±0.73)岁。对照组男92名,女71名;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3.86±0.65)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既往专业理论考核成绩等各项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教学设计整合课程教学大纲参考国家统编教材《内科学》第九版及《外科学》第九版相关内容,同时融合了泌尿系统解剖、病理、生理、病生等相关内容,整合了泌尿外科和肾脏内科相关知识,按照泌尿系统疾病的内容安排了总课时为30学时的15次大课,包括泌尿系统疾病总论(4课时),肾小球疾病(6课时),间质性肾炎(2课时),尿路感染(2课时),男性生殖系统感染与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2课时),泌尿系结石(2课时),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2课时),泌尿系梗阻(2课时),泌尿系统损伤(2课时),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及其他疾病(2课时),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2课时),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2课时)。在课程中力求呈现与今后实际工作相关的情景,同时在实际临床问题中,反过来呈现相应的基础知识,以期达到相关知识的整合。传统教学课程则分别教授泌尿外科学和肾脏内科学相关知识。课程设计:针对观察组学生,采用泌尿外科和肾脏内科整合教学模式,教员采用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组集体备课,查漏补缺,教学内容中将公共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总课时为30学时的教学内容。而对照组学生则采取传统授课方法。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泌尿系统集体备课是在西京医院教务科的统一安排下,由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组来组织参与泌尿系统疾病整合教学的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泌尿外科肾内科整合课程教学组由往年参加过教学的2名教授,7名副教授,3名讲师组成,平均年龄46.7岁。集体备课的实施内容包括:备教学大纲、备教案、备多媒体课件、备教学主线和教学方法。备教学大纲是为了明确整合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重点以及难点;备教案,教学内容要详略得当、内外科占比适中、公共内容避免重复;备多媒体课件,内容精炼、增加动态图、视频、动画比例,避免文字过多;备教学主线和教学方法是构建典型病例库,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出授课知识要点。

1.3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分析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成绩包括客观题和病例分析题,满分100分,客观题占70分,病例分析题占30分)和课堂表现成绩(满分100分)。理论考核由题库随机选取;课堂表现成绩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效果越好。主观评价指标,两组课程教学结束,分别对两组学生采用匿名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匿名问卷的内容共包括10个方面:①激发学习兴趣;②提高自学能力;③理论知识掌握;④临床思维锻炼;⑤解决问题效率提升;⑥活跃课堂气氛;⑦团队合作意识;⑧探索精神培养;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⑩愿意继续接受此种教学模式。每个方面设置5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每个等级分别对应10分,8分,6分,4分,2分。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效果越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