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民办学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办学校教育

民办中小学管理论文

1民办学校所面对的问题

1.1生源较差

就目前来看“生源差”几乎是所有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从根本来看,民办学校产生的最根本出发点除了发展教育事业以外就是以赢利为目的。学校在开学以前就已经耗掉大量资金,开学后就要尽快获得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校创办者为了获得最大效益不得不招收最大限额的学生,以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如:教学硬件的配备,生活开支,教师工资的发放等等。民办学校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招生,要招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要求高于公办学校,只有这样,家长才能认可,因为有了学生就有了一切。于是学校策划者只能顾及眼前,招收了一批良莠不齐的学生。当开学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迟迟不能提高。于是学校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转化差生上来,让这些差生的学习有一定成都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这样才能留得住学生。

1.2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与公办学校不同的是,民办学校的教师全是“招聘”来的。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具有地域广的特点。之所以来到民办学校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工作问题,有的是因为生活问题,也有的是因为社会问题。在民办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为什么又“流动”走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本身素质差,不能适应民办学校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专业知识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工作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拈轻怕重;推卸责任,不注重合作。2)学校办学条件差,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工作环境不如意;工资待遇不高;教师自己的才能不能在这里有效地发挥。3)家庭的原因: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抛家舍业,时间一久,就有思乡之情。4)社会问题:全国各地政策不同,教师都要受到地方的制约,走来走去还是要回到老家。教师流动性大这一特点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带领一个班级刚刚形成良好的班风,掌握了该班的学习、生活规律,突然换一个新老师,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学生要花一段时间适应这位老师,在适应的过程中无形的会失去很多。新任老师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来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如果长期频繁调换老师势必要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3学校场所、教学设备不完整

这是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民办学校的决策者由于资金短缺,又急于开学,暂时租用教学场所。这些场所有的是由一些倒闭工厂的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学、学习、生活环境恶劣,没有体育活动场地,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舒适的休息房间,更谈不上图书馆、先进的教学设施等等。这样的学校怎么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的栋梁呢。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民办教育的影响

摘要: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就是教学的质量。民办学校是我们国家民办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学校教学的质量不仅事关民办学校自身的立足与进步,更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的许多方面。其中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殊地位,提升民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质量;途径

一、影响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

(一)从学校自身方面

对于每所民办学校来讲,学生的成绩和将来的就业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校是把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以,在日常的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当中,民办学校所侧重的就是学生的应试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及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培养,不会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给予过多的关注。绝大多数的民办学校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上只是在搞形式,这样必然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从师资方面

民办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些职业学校一般是多班授课,学生的人数非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根本就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师平时都忙于业务,和学生的接触也很少,同时,一些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也不够深厚,这种情况下,在课堂授课中就缺少讲课热情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产生兴趣。与此同时,由于民办学校本身的机制状况,一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本身就很不稳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阅读全文

民办基础教育发展前景思索

本文作者:王金山 单位:江苏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

一、我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的民办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增加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有益的经验,对公办学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民办高中167所,在校生22•92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2•66%和15•29%;民办初中243所,在校生50•35万人,分别占总数的11%和18•09%;民办小学143所,在校学生25•15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73%和6•16%;民办幼儿园1591所,在园幼儿48•9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37•51%和27•56%。

二、当前我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法律地位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由于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各部门理解不一,也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设置了许多难以跨越的障碍。如民办学校的法人类型问题,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但2001年,国家民政部下发文件规定民办学校的法人类型应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定性并未因《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而有所改变,一直沿用至今,一旦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学校的教师就只能参加企业保险,而不能参加事业保险,人为地造成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待遇特别是退休待遇的双重标准,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二)关于政策扶持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政府可以采取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也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形式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应当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但目前的现状是,各地仅仅对民办学校拨付因承担义务教育任务而应享受的财政补助,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支持,法律规定的有关民办学校用地、税收优惠、信贷政策等多项实质性的鼓励扶持政策一直没有落实到位,对民办学校实行的是与企业同等的税收政策,对民办基础教育学校的政策扶持和资助缺乏制度性保障,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三)关于统筹规划问题。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政府负全责。一方面,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责任意识不明确,使得民办教育过多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违背了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的本义,一些地方在民办初中和小学就读的学生比例超过20%,苏北个别地方高达40%以上,形成了畸态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已经审批设立的民办中小学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仍然没有摆脱公办学校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办学特色,单纯地依靠与公办学校比升学率来谋求发展,在品牌和特色建设上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民办中小学与公办中小学一直处于同质竞争的格局,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统筹规划方面的缺位。

阅读全文

公共财政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一、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贡献

(一)有效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辽宁省的普通民办高校从2003年的5所增加到2012年的17所,独立学院在经过一系列的规范举措之后,调整为18所;两者共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1.25%。普通民办高校在校生数也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2012年,民办高校在校生数达到17.46万人,占全省高校总在校生数的18.70%。迅速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为更多的适龄人口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等教育人才,奠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基础

民办高等教育在有效满足社会对教育广泛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2007-2012年,辽宁民办高校毕业生数;2007-2010年间,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共为社会培养了19.04万名高等教育人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奠定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坚实基础。

(三)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整合了社会闲散智力资源

民办高等教育吸纳了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到高校工作,2007年在民办高校中工作的教职工数不到1万人,到2012年,全省民办高校教职工数已经达到1.41万人,占全省高校教职工总数的14.56%。民办高校为一大批离退休教师、干部提供了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机会,也为一些大学毕业生和中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就业岗位。拉动就业不仅包括大批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等教辅人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拉动了建筑、餐饮、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以及这些领域的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高等教育也是辽宁省的就业增长点之一,对于扩大辽宁省的整体就业机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浅析

一、农村社会力量办学“任人以亲”在学校举办初期有其积极意义

便于管理者知人善任,还因是亲人朋友,办学者对于教职员工已有深入地了解,人尽其才,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办学经费拮据,也为了方便管理,社会力量办学一般都是尽可能简化机构设置,一人肩负多重职责是常有的事。因为大家都是“亲”“熟”关系,兼管代劳而较少怨言。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学校的教职工大多是开办者的亲戚朋友,特别是后勤管理岗位上由他们把关。学校在重重困境中突出重围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他们不计得失、齐心协力的奋斗。

二、农村社会力量办学“任人以亲”的消极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家庭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必然会对民办学校的用人标准和人事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各项职能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对人才的需求就越趋向于专业化。建校初期那批“亲人朋友”队伍作为“开校功臣”,因为是“功臣”,他们极容易成为居功自恃、盲目排外的元老保守派。不是所有“功臣”的业务素质都能赶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作为办学者又常因人情的羁绊而抡不起裁撤平庸之辈的大刀阔斧,新鲜血液不能补充到学校体内,由“亲人朋友”组成的元老们一起营造的封闭圈子成为学校开拓创新的锁链,进而成为学校科学管理和发展壮大进程中的绊脚石。

三、学校教育的发展呼唤现代化的人事管理

1.不论亲疏,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是农村民办中小学人事管理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说“任人以亲”中的“亲”就一定都是庸碌之辈,也不能说所有的“亲”都符合教育教学岗位的要求。在既成现实的“任人以亲”的人事现状与学校日益壮大后的高、精、专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明显,如何才能统筹兼顾?任人唯贤才是唯一的出路。企业用人的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按需设岗”,如果学校创立之初的元老们符合学校发展所需岗位的要求,学校管理者“任人以亲”未尝不可,甚至还多了一份亲情的保障。如果元老们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学校管理者则应割舍亲情之念,大胆地裁冗举贤,不能胜任教学一线工作的尽量调整到后勤服务岗位。如在后勤服务岗位上仍不能尽职尽责的,应该给予优待并清退出学校。

阅读全文

基础教育伦理挑战

本文作者:万光新 单位: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教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不可动摇的师生伦理规范,但随着改革的大门逐步敞开,教育伦理也吸收着西方的民主、平等意识,这是对过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的反正,体现了在“人”的观念下的教育伦理的价值和行为的标准。然而,在民办教育的背景下正常的教育伦理关系受到了挑战。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不能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样,当功利的色彩涂满了人的眼睛的时候,不要说传统教育伦理已经成为古董进了博物馆,就连刚刚学习的西方的民主、平等的理念也常常被扭曲成畸形。在此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背着比公办学校教师更多更沉重的有形无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伦理的悖反———给他们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带来了难以说尽的苦涩。毫不夸张地说,当今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办基础教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双重功利(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学效益)的行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伦理。

一、民办基础教育畸形伦理关系透视

———学校与家庭的畸形关系

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虽然分工不同、责任有别,但都负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现在不少家庭因为孩子上不了重点公办学校或认为民办校抓得紧,出于对孩子升学的极大希望,于是花大钱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相当部分的家庭认为,自己花了大价钱,就应该能买到自己的希望。而民办学校因为没有政府的经费投入,正常运转均要靠学生收费,其中还包括投资者相应的经济回报,于是学生就成了民办校的衣食父母,就成了上帝。既然是上帝,他们的话也就是“圣旨”。于是家长一个电话,学校就诚惶诚恐,生怕家长把孩子转走;教师的一切行为就要围住学生转。这时候什么以人为本、什么尊重教师、什么促进教师的发展、什么允许教师有创造性的劳动等等,统统免谈。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与家庭之间正常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伦理关系必然畸形化。而其中部分家长完全把握了学校的心理,学校因此只好委曲求全。试想,在这样的畸形伦理关系下的学校如何本着百年树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又以怎样的心态去教育学生和进行教学工作?

———学校与教师的畸形关系

既然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崇高的神圣的伦理关系搀入了比较多的物质的交易成分,那么学校也就成了为“上帝”服务的机构。学校也必然不太可能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不太可能给教师充足的人文空气。学校需要的是能让学生满意的教师。因此,招聘到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必须首先要转换角色。因为民办校的“理念”不同于公办校,尤其是教育伦理与公办校有比较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他就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很有被解职的危险。在此情况下,不少教师缺乏自信心理;缺乏崇高感、光荣感;他们无法把教育当成创造、当成艺术,他们不得不抱着打工的心态,只要不出问题,暂时做稳老师就是一种幸运。一个教学二十多年、市级骨干教师、受到学生和社会广泛好评、著述颇丰并在原市有较大影响的资深教师到了一所民办校,居然学生的满意率只有百分之二点七,这不禁让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变了?至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更是形形色色,“妙招”迭出。先看出勤考核:教师病假要扣工资,而且扣得很重,如果生了大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休息,就很可能失去工作;病假如是,就更别谈事假了;有的学校教师工作时间从早上6点学生起床到晚上10点学生休息,教师如果不按照这个作息制度上班,就要被扣工资。再说教学实绩的考核:有的学校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为主要依据考核教师;有的学校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也不问学生为什么满意和不满意;有的学校还有保失率的考核。可以说所有这些考核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就“利益”。我不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伦理关系中,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伦理实践中,教师又如何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教育教学?如何去创造性地艺术性地教育教学?

阅读全文

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管理论文

一、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统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逐步在转变之中,主要体现在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并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办学质量也呈现出提高的走势,并且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较,拥有自主办学权,可以自主招聘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拥有学校财产的自主使用权,而且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随着民办学校的发展完善以及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国就出现了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局面。可见,多年来我国在办学体制上改革的获得了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使校本管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理性创新,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性创新体现了小学教育管理上学校管理层的集体智慧,也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所以说小学教育管理必须加强理性的创新。学校管理者要带头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带领和培养出一个积极学习的教育管理团队。小学教育管理者应当通过地不断学习和加强理性创新,逐渐改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小学教育管理者要以理性创新为工作思路,分析与解决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者应该拥有理性创新的思想,处事科学合理。教学管理与时代潮流是否相符合;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理性考虑这三方面是否合理,情理交融,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就是常规谈心,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增进感情,谈心交流。谈心的面要广,周期要短,频率要频繁。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放松情绪。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地位,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更多的人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这就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只有从学校管理上抓好本职工作,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不久的将来,会对小学教育管理做出更好的阐释。

阅读全文

地方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发展

一、拓宽投入渠道,科学管理,加快农村学校建设步伐

不断拓宽基础教育投入渠道,实行农村教育以省为主,县级统管,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体系,确保基础教育的科学管理和均衡发展。改变以县为主要投入主体的模式,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将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上移至省级政府,大力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一方面,将贫困地区原来以县为主筹措教育经费的职能进行有效分割,采用省级政策支持和国家拨付教育专款的形式,将贫困地区学校的拨款列入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计划项目,稳定贫困地区学校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加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规划和管理职能,确保以县为主的服务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加大实施农村学校改造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使农村学生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注重内涵式发展,塑造特色,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一)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矛盾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教育的供求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城市中小学校园内学生过于拥挤,就是人们对有限的优势教育资源追求的结果。人们处于自利性本能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往往倾向于去社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频繁流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学龄儿童的减少、部分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的短视行为和对子女“读书无望论”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使得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农村教育布局,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教育资源分散、师资匮乏,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此外,贵州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较多,中小学校普遍寄宿条件较差,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发挥。

(二)合理布局,重点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效益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建设的支持力度,注重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学校”,提高乡村学校吸引力。按照人口转移趋势和发展规划调整贵州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或者中心村建立小学,在大的城镇或中心镇建立初中,在农村地区建设高标准的九年制寄宿学校,配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以及优秀的教学和生活教师队伍,促使学校功能多样化。积极建设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农村学校,科学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培育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不断开发乡土资源,使农村在通过内生文化以恢复活力的同时,也带动城市学校在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优质,均衡化发展。其次,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关注留守学生。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的学生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和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地区特色和学校资源进行创新,在提供给学生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向城镇基础教育靠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后,鼓励有识之士创办特色的民办学校,以弥补贵州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的不足。现阶段,民办学校以其特色化办学、现代化服务、先进化管理,赢得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变对民办学校的认识,进一步放开对民办学校的审批,提升对民办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意识,不断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保证民办学校教育公益性目的的同时,赋予其更多地在招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快民办学校的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