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蒙氏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发

一、蒙台梭利和平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的和平理念贯穿于她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部学科教学中,她虽然并没创设独立的和平教育课程,但她的追随者根据其和平教育的理念,发展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和平教育课程。

(一)建设和平、民主、文明的环境

蒙氏和平教育是从环境开始的,通过成人对幼儿外在的和平、民主、文明的生活环境创设,来建立孩子的内心和平,与他人相互关怀、相互友爱、和平相处。这些幼年时期的经验,是孩子成人以后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平教育的内在生命,帮助孩子从外在和平走向内在和平。

(二)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教会孩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要启发孩子对完整生命的理解,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珍爱自身生命,还要帮助孩子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更要惠泽到一切有生命的物种,让所有的生命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三)发展儿童情商,使儿童具备健全的人格

阅读全文

幼儿园特色课程

1、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幼儿园特色课缺乏“特色”

所谓特色课程,是以地方和本园的实际为基础,由幼儿园开发、选择和实施的、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课程。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普通的课程而言的,体现着幼儿园独特的精神面貌。简而言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专,这才称得上“特色”。然而,比较目前各幼儿园之特色课程,发现很多特色课程千篇一律,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如珠心算、蒙氏数学、少儿英语,很多幼儿园都以特色课标榜,但究其实,它们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别,而教学效果也在伯仲之间,结果使得大家都没特色可言。再如,一些幼儿园把少儿舞蹈和简笔画列为自己的特色课,其实,他们的教育方式与其他的幼儿园别无二致,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也并不突出,“特色”又从何处体现呢?

1.2特色课程偏离了儿童发展的需求

在幼儿园,不论是普通课程还是特色课程,其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好基础。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偏离儿童发展的需求,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成了幼儿园标榜自己、提升自己身价、争取生源的噱头———特色课沦为了幼儿园“赚钱”的工具。一位幼儿的家长告诉我,她孩子已经上大班了,但是数学能力发展不尽人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的问题都不能理解,于是她向幼儿园的老师反映了情况。老师告诉她,幼儿园设有数学特色课,每学期200元,她只好给孩子报了名;没想到孩子喜欢画画,非要上绘画课,她只好又交了150元,这样她一学期就额外交了350元。据她讲,幼儿园还有舞蹈、手工、英语、识字等特色课,每门150-250元不等。她很疑惑,为什么这些本来幼儿园应该教给孩子的内容却要另外掏钱,但是,为了孩子她只能适应这样的“潜规则”。很显然,这所谓的特色课程完全是幼儿园敛财的工具。在一所以开设珠心算和手指算“闻名遐迩”的幼儿园考察时,我用50以内的加法去考一个五岁的大班孩子,他都能对答如流,速度快且准确率高。他的计算方法是先用手指表示大的加数,然后逐一加1、加2……,丝毫不加思考。当我把小的加数放在前面,大的加数放在后边,问他2+21、3+30等于多少时,这可怜的孩子,先比划出2和3,然后照例逐一往上加,当然最后还是准确无误地算出了答案。但我在想,特色的珠心算和手指算把孩子教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思维机械化了,这样的特色教育价值何在?课程是为教育主体服务的,对于幼儿园而言,不论是一般课程还是特色课程,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的:为儿童的发展服务。偏离儿童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终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1.3特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

好的幼儿特色教育是指有特色的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并且在条件和能力上有足够的保证,即就是说,办园的动机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组织者对“特色教育”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设计出科学的特色教育方案,且具备真正实施“特色教育”所需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等。只要具有以上的条件,不管开展什么样的“特色教育”,应该说都是健康的、向上的,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反之,如果条件不具备,盲目开设特色课程,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遗憾的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很多幼儿园丝毫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意开设特色课程,甚至出现特色课攀比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某幼儿园一学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有7门之多。另外一所幼儿园,看到很多幼儿园开设的蒙氏教育课程很受家长欢迎,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开设了特色课程“蒙氏数学”,该幼儿园既没有蒙台梭利教具,教师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只是订了一套“蒙氏数学”教材,按照教材给幼儿上课就算是特色教育了。而“在美国,成为蒙台梭利教师、实施蒙台梭利教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教师必须完成与所教儿童年龄相对应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训练课程,全脱产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9个月,接受AMI等机构的专家每3年一次的视察和督导;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蒙台梭利教具;将儿童混龄分班;每天为儿童提供3个小时的不被干扰的工作时间,等等。虽然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发展受到合格蒙台梭利教师短缺的制约,但美国的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组织并没有粗制滥造,而是宁缺勿滥,严格控制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质量。同时美国蒙台梭利学校对教师的招聘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还有一所幼儿园,教师都不懂怎么主持,却给幼儿上节目主持课程。总之,很多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相当随意,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全文

现代幼儿教育反思

一、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总结十多年来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发现,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过程与幸福、教育目的与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教育等,还有少数学者论述了中国女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但这些基本都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在这样一个幸福教育成为全世界教育的主流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把幸福教育引入学前教育。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是质性或者量化研究的,很少有人像研究教育学中的幸福教育那样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辨的研究。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因此教育是为着幸福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也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也不幸福、不快乐。因此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人们的期望和是否实际满足之间的差距,期望越大,实际得到的越少,便会体会到一种幸福感的“相对剥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幸福与否取决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说,学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在强调快乐教育,也只是尽力想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游戏化,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但是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古时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尽管他们也在以获得结果的快乐激励自己,但是不能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有些痛苦的,快乐教育、幸福教育也只是在尽力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痛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育应该是幸福的,但在过程中也未必全都是幸福。这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痛苦。

二、幼儿教育从目的到过程都应该是幸福的

我国学前教育目的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是基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如果学前教育使幼儿不幸福,那么也就很难达成幼儿的身心健康了。在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痛苦,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应该存在的。幼儿的学习,在理论上不应该像中小学生那样,是一种讲授式学习,幼儿是以游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感知和探索获得经验,这种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为以后在小学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游戏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存在痛苦,他们是乐学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是快乐的。

三、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然之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育都是幸福的。首先,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小学化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会发生教师殴打和虐待儿童的现象,在一些县级或者乡镇幼儿园,幼儿园的功能就是帮助家长看孩子,提前向孩子灌输小学的知识,所有这些现象都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幸福的。究其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成人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园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游戏、饮食、盥洗等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在其中学习。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安静下来听讲,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学习的。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开动脑子并伸出双手操作,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被成人强迫去听讲,抄题,算题,写汉字,而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动手的权利被压抑了,不能活动,如何获得经验和智慧?“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皮亚杰的这句话明确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所以,活动和游戏之于幼儿,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重要。只有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阅读全文

运用三字经开展感恩教育

一、环境篇———板块展示秀经典,潜移默化叙感恩。

1.“潜移默化”修行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经典的引领,经典能引领我们的心灵,赐予我们正能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希望和动力。适合孩子的经典更是让我们为之珍惜。我们的孩子有幸和蒙氏礼仪和国学经典结缘。于是,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利用墙面的空间力量,为孩子展现了蒙氏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选择《弟子规》中适合幼儿的经典语句,张贴在适宜的位置,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学一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修正着孩子们的行为。走进“读书角”的孩子,知道“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走进“午睡室”的孩子,懂得“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相信在经典的引领下,孩子们的成长将会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2.“爱的声音”秀真情。马拉古齐曾说:“我们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和永久地展示幼儿和成人的生活。”捕捉生活中关爱的画面,发掘身边懂得感恩的事迹,用心聆听、用心感受“爱的声音”。那么,你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心中有爱的人,他不会寂寞;心中有爱的人,他不会迷失方向;心中有爱的人,更懂得珍惜;心中有爱的人,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以“关爱感恩”为主题的墙面记录着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回忆,美好的回忆,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值得感动的画面、令人感动的话语,那些我们一起走过的幸福时光,承载着无尽的爱和被爱,也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了幸福的人。

(1)话题活动。在“认识我自己”的话题活动中,我们结合幼儿放暑假在家外出游玩的活动,布置了“我们的生活真幸福”的关爱板块,孩子们带来了在暑假中外出游玩的照片,或是在假期中关于感恩的活动照片,通过张贴文字说明,第一块关爱板块就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孩子们可喜欢了!孩子们在叙述自己的故事,倾听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深深体会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日常活动。用相机记录孩子们感恩的行为,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爱的方式。看,小朋友热火朝天地在劳动,我赶紧拿出相机“咔嚓、卡擦”地一一拍了下来,布置了“劳动最光荣”的关爱板块,表扬这些爱劳动的孩子,鼓励大家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爱集体,获得心中的快乐。

(3)节日活动。教师节,许多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老师送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手工绘画作品,送上了一束束鲜花,送上了一句句祝福,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和难忘的一刻!于是,我们把孩子们送上鲜花、送上祝福的场景拍摄下来,附上文字说明,和孩子们的贺卡、手工绘画作品,一起布置出了“老师,你辛苦了!”的关爱板块。看着孩子们的成长,老师很开心;看着自己关爱老师的行为,孩子们也很开心!

二、活动篇———日常渗透现经典,实际行动化感恩。

阅读全文

元代女子教育模式分析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的国家。元代幅员辽阔,国际交往活跃,城市经济繁荣,蒙汉文化不断交融,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妇女的教育中也是比较典型。本文主要从元代女性受教育的内容,以及受教育的方式探讨元代女性的教育问题。   一、教育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男尊女卑,女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力,但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接受了妇德教育,即三从四德、贤妻良母和礼仪等内容。元代女子也没能摆脱这一命运。   (一)妇德教育。   元代对女性的教育,首先重视的仍然是妇德教育,“家之兴废,往往系于女德之何如”[1]。除《女教之书》之类的贤行集锦类外,多数仕宦家庭还把一些礼教经典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如《孝经》、《论语》等。仕宦阶层尤其重视“女德”的教育,无论是女家择婿还是男家选妇,女性“通诗书”都是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如张妇,“自刘向、范晔而下,所记烈女事,无所不观,且雅善鼓琴,喜为诗歌,习之昼夜不倦,如学士大夫。父母以为贤,恒为择对,不肯嫁凡子”。后见“落落有奇节”的张员,(父)慨然曰:“是可与吾女齐。”[由此可见,元代仕宦阶层不但很重视自家女儿的教育,而且要求未来儿媳能知书达理,以期能使家族兴旺发达。尽管对女性的各种限制越来越严密,“无才便是德”的概念却似乎并没有强化。另外,封建家庭主观上期望女性增进“妇(女)德”的修养与熏陶,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女性掌握文字工具,进而打开文化学习的大门提供了机会。   (二)技能教育。   元代平民女子接受的还有百工技艺方面的教育。这种专门的技艺教育,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培养兴趣,而是为了养家糊口。如元代对纺织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黄道婆,她将海南崖州的植棉、纺织技术带到内地,使纺织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从此,棉纺成为农家妇女们重要的家庭技术教育内容。对大多数平民女性来说,纺纱织布可以贴补家用,维持生计,甚至一些女子纺纱织布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妇女们的纺织技术通过家庭母教代代相传,使我国的纺织业从元代开始直至明代中后期,一直非常发达。而江南地区的汉族平民妇女的纺织技巧、女红素质甚至成了她们社会地位高低、个人终生幸福与否的决定条件。女子学习“女工”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教育。仕宦之家的女子还可以学习书画、琴艺的技能,当然那是一种奢侈行为。以元著名文人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为例,她受家庭熏陶与丈夫的影响,不仅长于诗文,还精于书法,尤工画竹。其姐管道杲说:“夫妇人之事,箕帚中馈刺绣之外,无余事矣。而吾妹则无所不能,得非所谓女丈夫乎?”[3]与一般家庭生产技艺传承及仕宦阶层礼乐培养不同,南方有些家庭对其女儿琴艺、歌舞的培养是着眼于“养女蓄利”,女子长大后多充当职业歌姬或媚富求财,甚至典质于人。如浙江长兴“民俗生女则教琴筑歌舞,长利计色,事人取货。岁满,则质他室”。[4]元时由于城市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娱乐业对女性的需求增加,再加上“北人酷爱江南技艺之人”[5]的社会风气,更加刺激了浙江“养女蓄利”的俗尚,个别利欲熏心者“以利诱民家女子,教之歌舞”,以此作为贿赂权贵的资本。[6]总之,元代妇女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的还是三从四德的传统教育,当然也有一些百工方面的技艺,但那也是为补贴家用,维持生计。   二、教育方式   (一)请师学习。   元代时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往往会请有“德行”的女性充当女儿的家庭教师,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如元宣徽院制使贾公夫人毛氏,曾为武宗皇后女师,“以姆教相之,故恩宠尤异,封绛国夫人”。[7]   (二)拜师求艺。   与文化礼教的传承不同,技艺类学习往往需要跟从专门的师傅、教师训练学习。如歌舞、杂技、杂剧等。如教艺妓歌舞的教师也被称为秋娘,“秋娘教歌舞,声价倾新丰”。[8]说明由秋娘调教出来的艺妓身价颇高。   (三)家庭教育。   与前几种方式相比,最常见的教育形式还是家庭的教育与熏陶。元代官学禁止女子入校,家庭便成为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她们主要是受其父母、兄弟或丈夫知识的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和勤奋自学获得一定的知识。这种形式的教育往往要求父母等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所以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家庭。如“学士大夫”的徐氏,便是受父所学。其父徐勉之曾是前朝进士,以文学名于世。[9]一些女性甚至是在儿子的琅琅读书声中逐步识文断字的。如刘氏“未尝入学,子长出外就傅,归,必听其课诵,因问以书,遂能通文理,识字画”。[10]尽管大多数女性的家庭教育只是停留在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但客观上也为女性提供了接受知识传承的手段与机会。   (四)寺院庙学。   元代虽然学校对女子是禁止的,但宗教庙宇对男女是同样开放的,女性可以参加佛教、道教等各类宗教活动。如佛教僧徒为了争取民众,往往利用寺院向世俗民众举办俗讲教育,宣教弘法。为扩大宣传教育效果,佛教僧徒往往在宣讲中掺杂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以传播佛法无边、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也包括一些粗浅的文化知识。在僧侣通俗布道中,文化知识随同佛道教思想一起渗透在民间女子的意识中。   元代后,随着理学思想影响的日益深入,特别是明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兴起,女性教育步履维艰,如明温氏在《温氏母训》中说:“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反有损也。”[11]清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清人郑观应在评论当时的社会风气时也说:朝野上下拘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多不让女子就学。[12]女性受正常的文化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丧失殆尽。#p#分页标题#e#   总之,元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朝代一样,两性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女性没有上学的权利。元代女性的教育大多局限于家庭的范围之内,在接受教育和获得学习时间、机会方面要远远少于男子。但由于当时社会并不存在专门的、系统的“女德”教育机制,也没有专门的“女教”教材,女性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学习方向,所以元代女性教育有了某种自觉性的萌芽。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阐述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密切关注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明确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价值取向,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定位,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准对接方式,构筑供需动态平衡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实践

引言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决定我国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引导,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着手,通过教育供给,以提升效率,促进教育发展[1]。大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被认为是学前教育事业的首要“供给侧”。为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诉求

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伴随幼儿园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与扩充,其发展一直是在需求侧的指导下改革演进的。一端是“需求侧”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一端是“供给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发展,供给侧结构下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两者间的供需平衡提供发展契机。宏观层面上,国家持续关注幼儿教育问题,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可以说,需求侧的管理与调控产生了积极作用,极大程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但存在严重的非理性因素,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15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6人,2016年招生人数扩大到130人,2017年达到180人,并逐年增加,纵观这三年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招收学生数逐年递增,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前专业已成为院系高速发展的专业。显然,助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是无意义的简单罗列、汇总,而是由相关的各部分学前教育需求的加成而得[2],研究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意义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摘要]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适切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在广度方面,角度上要多元,数量上要精简,同时要兼顾古代蒙学与儿童文学内容;在深度方面,要准确透彻;在体例安排方面,宜采用“纵向文学史描绘———横向要点剖析———作品本位”的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教育;古代文学;适切性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校面向山区农村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Z139)。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下文简称“小教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其重要性也将愈加凸显。目前,多数高校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是借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与体例,略作简缩、调整。其实由于专业的不同,小教专业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与体例安排等方面较汉语言文学专业均应有明显区别。可以说,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存在适切性问题。对此,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三方面略陈管见。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要: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上。针对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双方合作的方式途径,以此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时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