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蒙氏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蒙氏教学

幼儿园特色课程

1、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幼儿园特色课缺乏“特色”

所谓特色课程,是以地方和本园的实际为基础,由幼儿园开发、选择和实施的、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课程。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普通的课程而言的,体现着幼儿园独特的精神面貌。简而言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专,这才称得上“特色”。然而,比较目前各幼儿园之特色课程,发现很多特色课程千篇一律,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如珠心算、蒙氏数学、少儿英语,很多幼儿园都以特色课标榜,但究其实,它们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别,而教学效果也在伯仲之间,结果使得大家都没特色可言。再如,一些幼儿园把少儿舞蹈和简笔画列为自己的特色课,其实,他们的教育方式与其他的幼儿园别无二致,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也并不突出,“特色”又从何处体现呢?

1.2特色课程偏离了儿童发展的需求

在幼儿园,不论是普通课程还是特色课程,其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好基础。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偏离儿童发展的需求,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成了幼儿园标榜自己、提升自己身价、争取生源的噱头———特色课沦为了幼儿园“赚钱”的工具。一位幼儿的家长告诉我,她孩子已经上大班了,但是数学能力发展不尽人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的问题都不能理解,于是她向幼儿园的老师反映了情况。老师告诉她,幼儿园设有数学特色课,每学期200元,她只好给孩子报了名;没想到孩子喜欢画画,非要上绘画课,她只好又交了150元,这样她一学期就额外交了350元。据她讲,幼儿园还有舞蹈、手工、英语、识字等特色课,每门150-250元不等。她很疑惑,为什么这些本来幼儿园应该教给孩子的内容却要另外掏钱,但是,为了孩子她只能适应这样的“潜规则”。很显然,这所谓的特色课程完全是幼儿园敛财的工具。在一所以开设珠心算和手指算“闻名遐迩”的幼儿园考察时,我用50以内的加法去考一个五岁的大班孩子,他都能对答如流,速度快且准确率高。他的计算方法是先用手指表示大的加数,然后逐一加1、加2……,丝毫不加思考。当我把小的加数放在前面,大的加数放在后边,问他2+21、3+30等于多少时,这可怜的孩子,先比划出2和3,然后照例逐一往上加,当然最后还是准确无误地算出了答案。但我在想,特色的珠心算和手指算把孩子教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器”,思维机械化了,这样的特色教育价值何在?课程是为教育主体服务的,对于幼儿园而言,不论是一般课程还是特色课程,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的:为儿童的发展服务。偏离儿童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终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1.3特色课程开设随意性大

好的幼儿特色教育是指有特色的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并且在条件和能力上有足够的保证,即就是说,办园的动机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组织者对“特色教育”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设计出科学的特色教育方案,且具备真正实施“特色教育”所需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等。只要具有以上的条件,不管开展什么样的“特色教育”,应该说都是健康的、向上的,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反之,如果条件不具备,盲目开设特色课程,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遗憾的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很多幼儿园丝毫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意开设特色课程,甚至出现特色课攀比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某幼儿园一学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有7门之多。另外一所幼儿园,看到很多幼儿园开设的蒙氏教育课程很受家长欢迎,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开设了特色课程“蒙氏数学”,该幼儿园既没有蒙台梭利教具,教师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只是订了一套“蒙氏数学”教材,按照教材给幼儿上课就算是特色教育了。而“在美国,成为蒙台梭利教师、实施蒙台梭利教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教师必须完成与所教儿童年龄相对应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训练课程,全脱产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9个月,接受AMI等机构的专家每3年一次的视察和督导;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蒙台梭利教具;将儿童混龄分班;每天为儿童提供3个小时的不被干扰的工作时间,等等。虽然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发展受到合格蒙台梭利教师短缺的制约,但美国的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组织并没有粗制滥造,而是宁缺勿滥,严格控制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质量。同时美国蒙台梭利学校对教师的招聘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还有一所幼儿园,教师都不懂怎么主持,却给幼儿上节目主持课程。总之,很多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相当随意,效果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阅读全文

现代幼儿教育反思

一、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总结十多年来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发现,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过程与幸福、教育目的与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教育等,还有少数学者论述了中国女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但这些基本都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在这样一个幸福教育成为全世界教育的主流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把幸福教育引入学前教育。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是质性或者量化研究的,很少有人像研究教育学中的幸福教育那样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辨的研究。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因此教育是为着幸福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也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也不幸福、不快乐。因此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人们的期望和是否实际满足之间的差距,期望越大,实际得到的越少,便会体会到一种幸福感的“相对剥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幸福与否取决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说,学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在强调快乐教育,也只是尽力想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游戏化,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但是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古时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尽管他们也在以获得结果的快乐激励自己,但是不能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有些痛苦的,快乐教育、幸福教育也只是在尽力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痛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育应该是幸福的,但在过程中也未必全都是幸福。这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痛苦。

二、幼儿教育从目的到过程都应该是幸福的

我国学前教育目的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是基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如果学前教育使幼儿不幸福,那么也就很难达成幼儿的身心健康了。在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痛苦,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应该存在的。幼儿的学习,在理论上不应该像中小学生那样,是一种讲授式学习,幼儿是以游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感知和探索获得经验,这种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为以后在小学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游戏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存在痛苦,他们是乐学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是快乐的。

三、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然之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育都是幸福的。首先,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小学化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会发生教师殴打和虐待儿童的现象,在一些县级或者乡镇幼儿园,幼儿园的功能就是帮助家长看孩子,提前向孩子灌输小学的知识,所有这些现象都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幸福的。究其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成人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园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游戏、饮食、盥洗等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在其中学习。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安静下来听讲,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学习的。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开动脑子并伸出双手操作,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被成人强迫去听讲,抄题,算题,写汉字,而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动手的权利被压抑了,不能活动,如何获得经验和智慧?“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皮亚杰的这句话明确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所以,活动和游戏之于幼儿,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重要。只有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阐述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密切关注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明确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价值取向,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定位,融洽供需模式及供需精准对接方式,构筑供需动态平衡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实践

引言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决定我国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引导,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着手,通过教育供给,以提升效率,促进教育发展[1]。大数据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被认为是学前教育事业的首要“供给侧”。为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诉求

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伴随幼儿园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与扩充,其发展一直是在需求侧的指导下改革演进的。一端是“需求侧”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一端是“供给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发展,供给侧结构下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两者间的供需平衡提供发展契机。宏观层面上,国家持续关注幼儿教育问题,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可以说,需求侧的管理与调控产生了积极作用,极大程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但存在严重的非理性因素,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15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6人,2016年招生人数扩大到130人,2017年达到180人,并逐年增加,纵观这三年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招收学生数逐年递增,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前专业已成为院系高速发展的专业。显然,助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是无意义的简单罗列、汇总,而是由相关的各部分学前教育需求的加成而得[2],研究供给侧结构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意义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摘要]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适切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在广度方面,角度上要多元,数量上要精简,同时要兼顾古代蒙学与儿童文学内容;在深度方面,要准确透彻;在体例安排方面,宜采用“纵向文学史描绘———横向要点剖析———作品本位”的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教育;古代文学;适切性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校面向山区农村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Z139)。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下文简称“小教专业”)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其重要性也将愈加凸显。目前,多数高校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是借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与体例,略作简缩、调整。其实由于专业的不同,小教专业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与体例安排等方面较汉语言文学专业均应有明显区别。可以说,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存在适切性问题。对此,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三方面略陈管见。

阅读全文

蒙氏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发

一、蒙台梭利和平教育课程

蒙台梭利的和平理念贯穿于她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部学科教学中,她虽然并没创设独立的和平教育课程,但她的追随者根据其和平教育的理念,发展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和平教育课程。

(一)建设和平、民主、文明的环境

蒙氏和平教育是从环境开始的,通过成人对幼儿外在的和平、民主、文明的生活环境创设,来建立孩子的内心和平,与他人相互关怀、相互友爱、和平相处。这些幼年时期的经验,是孩子成人以后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平教育的内在生命,帮助孩子从外在和平走向内在和平。

(二)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教会孩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要启发孩子对完整生命的理解,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孩子珍爱自身生命,还要帮助孩子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更要惠泽到一切有生命的物种,让所有的生命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三)发展儿童情商,使儿童具备健全的人格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要: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上。针对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双方合作的方式途径,以此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时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赵氏孤儿中对传统戏曲的阐释

 

一   王国维早就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和当时执政者的好恶、大众文化习惯、社会经济及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代相适应。中国传统戏曲的繁盛阶段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发展迟缓,生活节奏缓慢。与之相应的是传统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抒情性和慢节奏。经济不发达,民间戏班谋生实力的限制,促使其形成了传统戏曲的写意表演特点,如三四个人跑龙套便是千军万马,官衙也只不过一块牌匾就可以表示;同时也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古代科举取士造成诗词歌赋知识的相对普及也为戏曲唱词文雅抒情形成了一定的观众基础。   近现代以来,社会形式的变化,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使传统戏曲旧有生态环境有了巨大改变,随之带来的是生存的困境。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改良探索。不同于清末民初的改良京剧,《红楼梦》《梁祝》《刘巧儿》《朝阳沟》《李二嫂改嫁》等艺术片尝试从舞台写意表演走向拟真生活。电影———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成功的将传统戏剧艺术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多种传播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更大的冲击。传统戏曲,凝结着古老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精华,如何阐释传统,传承古老的文化经典,电影《赵氏孤儿》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赵氏孤儿的故事源于《史记•赵世家》。在历史记载中,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氏的门客,在屠岸贾搜查赵氏遗孤时,“二人谋取他人婴儿”顶替赵氏孤儿,元人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却变成了草泽医人程婴自愿以亲生骨肉顶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也成了与赵盾同朝为过官的“老宰辅”。史称赵朔临终托孤于韩厥:“‘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文艺作品中韩厥变成了为保赵氏孤儿顺利脱险而自杀。每一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凝结了那个时代的创作心态与大众心理,是时代文化精神与民族心理的共同结晶。作者总是站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焦点上,将两者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创作心态、审美趋向融入其作品。重读元人《赵氏孤儿》,叙事正呈现着当时所特有的文化基点。   (一)忠奸对立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含愤而作《离骚》。在其笔下,国王是糊涂的,“小人”是奸佞的,“我”是绝对忠君的。自此之后,国王昏庸,忠奸对立的叙事三角架,便成为构筑历史故事的通常模式。忠君是最高的审美原则。忠奸斗争尖锐而复杂,糊涂的国王在忠、奸之间摇摆。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满足忠臣塑造的美学需要。否则,忠臣的“忠”就没有存在的立脚点。岳飞故事、杨家将故事都是这样的叙事模式。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中也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来感慨“白日不照吾精诚”,在“我”和“日”之间有“浮云”作乱。《赵氏孤儿大报仇》中,赵盾“这穿紫的老宰辅,每夜烧香,祷告天地,专一片报国之心,无半点于家之意”,忠君爱国,勤政为民。屠岸贾与赵盾“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在杀了赵氏三百口良贱之后,竟连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不放过,为“剪草尽除根”,以全国所有的新生婴儿为要挟,逼迫藏匿婴儿者就犯。何其毒也!至于晋灵公,全剧除公孙杵臼一句“不道的灵公”外,没有更多的谴责,让人起恨意的是屠岸贾“搬弄”、撺掇灵公做坏事,诈传王命叫国王背骂名。以“便是圣世何尝没四凶”,来为“晋灵公不君”开脱。因此,赵盾与屠岸贾之间的忠奸对立便成为凸现全剧的主题。程婴与公孙杵臼存孤救孤是忠奸矛盾对立的继续,孤儿赵武大报仇是忠义战胜邪恶的最终胜利。   (二)群体本位   与西方文明的个体本位不同,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本位,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以家国利益为重,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为群体义无反顾的牺牲个体利益是一种高尚的选择。注重群体本位,忽视个体的生命体验;个体存在的价值是国家利益、大众利益的需要,这一点在剧中体现十分明显。从存孤救孤的义士看,为“晋国山河”计,“忠君”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民安国泰的保障。因此,赵氏一族子嗣的繁衍便关乎忠臣良相精神能否延续,有没有可能最终战胜奸佞。??触槐、提弥明勇劈恶犬、灵辄扶轮、韩厥自刎、公孙触阶、程婴舍子,所有的牺牲都是以国泰民安为前提,为了保住忠臣的血脉,留得战胜邪恶的一线希望。从赵氏孤儿本身看,襁褓中的婴儿无法感知三百口血海深仇的沉重,也无法理解众多义士的忠义精神的伟岸。但在养父忍辱负重二十年的生存智慧中却与仇人屠岸贾始终以父子相处,也建立了感情和信任。认为“俺父亲英勇谁如”,要“我拚着个尽心儿扶助”,“扶明主晋灵公,助贤臣屠岸贾”,“凭着我能文善武万人敌”,“直使的诸邦降伏”,是他的报国理想。但当他得知原来是“认贼作父”时,立刻“恨只恨屠岸贾那匹夫,寻根拔树,险送的俺一家儿灭门绝户”,“他他他,把俺一姓戮;我我我,也还他九族屠”,“到明朝若与仇人遇,我迎头儿把他挡住;也不须别用军和卒。只将咱猿臂轻舒,早提番玉勒雕鞍辔,扯下金花皂盖车,死狗似拖将去。我只问他人心安在,天理何如?”要亲自手刃仇人,全然看不出心理上的犹豫和痛苦。这一点,完全是从他者的立场、群体利益的视角设置的故事情节。至于孤儿自身在事件中受到的震撼、心灵的痛楚、内心的矛盾,完全让位于群体复仇的快意。忠义大焉,家国利益的崇高至上掩盖了生命作为个体的一切。   (三)时代折射   宋亡而元兴,素有华夷观念的大汉民族被少数民族征服,在文化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对异域文化的抵触心理,加之蒙元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有元一代,反元情绪始终是一种强劲的民族情绪。断绝科举,读书人当成驱口被人买卖,更让知识分子有一种亡国灭种的忧虑。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兴建景灵宫奉祀黄帝,岁时朝献,宋仁宗、宋徽宗时代又多次重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二百四十卷有:“史记载赵氏之祖,出于柏翳,佐大禹平治水土,事虞训育上下鸟兽,皆有功;其后造父事周穆王为御,以救中国之乱,而受赵城之封,子孙因以为氏。今景灵圣祖,每岁陛下躬行酌献之礼,亦近兴圣、德明之类欤。”因此,于外族文化入侵时,保护赵孤在重视宗族血缘的汉文化中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存孤救孤,救国保种,报仇雪恨,让“赵家枝叶千年永”是当时人民的最强音,是时代的呼声。建立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才不难理解剧中义士献身的毫不犹豫,??为留赵盾一命触槐而亡;灵辄为保赵盾性命“磨衣见皮,磨皮见肉,磨肉见筋,磨筋见骨,磨骨见髓”;韩厥为程婴救孤无后顾之忧毅然自刎;公孙杵臼为救赵孤断然触阶。#p#分页标题#e#   作家的创作心态反映了一个民族危难时刻的文化心理。程婴与公孙杵臼“二人谋取他人婴儿”变成程婴“甘将自己亲生子,偷换他家赵氏孤”,理直气壮地让自家“断子绝孙”;韩厥退隐变成毅然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一个民族救亡图存、甘愿牺牲的民族大义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实,在《史记》之前的《左传》对这一段历史有着另外的记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成公四年》)“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成公八年》)赵庄姬与赵盾等人的同父异母弟弟赵婴通奸,被赵同、赵括放逐到齐国。赵庄姬因为愤恨而向国王进谗言,使赵氏有灭门之灾。赵武因为跟随母亲而幸免于难。创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也显现出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影响与时代精神对作家的心灵感召。那么,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的创作,正是今人在当代文化精神感召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从中恰可窥见当代人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心理。   二   (一)消解忠奸对立   虽然不是“大话”、“戏说”式的恶搞经典,但严肃中仍然显现出对传统的消解。忠诚的赵氏家族与权奸屠岸贾之间斗争的崇高性被消解成权豪势要生存需要产生的异化行为。电影《赵氏孤儿》艺术的采用了《左传•宣公二年》的史料,“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将晋灵公的角色定位为花花太岁。在赵、屠矛盾中,晋灵公始终充当着挑拨离间的角色,临战前庄姬夫人为赵朔送行时,灵公先是夸耀赵家的身份地位,姐姐和姐夫的感情,庄姬有孕;后又说姐姐和屠岸贾很般配,后悔没把姐姐嫁给屠岸贾。让屠岸贾心生嫉妒,在背后跟谋士说“他们早把我的功劳忘了”。当赵朔胜利归来时,用弹弓射中赵朔的马眼,嫁祸屠岸贾。出于官场生存的需要,屠岸贾没有辩白并向赵盾父子道歉,嫌隙愈深。屠岸贾一直准备弑君,而赵氏的品德也不是无懈可击,当屠岸贾被污射中马眼时,还击:射中马眼事小,带坏了君王事就大了;听说夫人生了儿子时,挑衅屠岸贾:大人的儿子活着也该有儿子了。按照一贯的剧情,屠岸贾是绝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道德中最忌讳的,话无疑戳到了屠岸贾的致命处。传统的温良恭俭让赵氏并不具备。屠、赵两家你来我往,文武争宠。一个显阴狠毒辣,一个逞口舌之利,难分究竟谁忠谁奸。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国王玩无赖手段挑唆的结果,对这个流氓、无赖、混混儿似的国王忠诚实在是一种耻辱。完全是体制让臣子臣服。因此,忠奸对立被消解成了两个显赫家族之间亦正亦邪的矛盾斗争。   (二)凸显个体本位   不同于传统戏曲中,为了国家社稷保全忠臣之后程婴毫不犹豫毅然舍子,电影中的程婴夫妇完全是被事态推动使然的一种被动选择。陈凯歌镜头中程婴是一个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草泽医生,为庄姬产前诊脉时恰逢屠岸贾发动宫廷政变,慌乱中接受了庄姬夫人托孤,程婴妻又在不知所措中将赵氏孤儿交给官差,阴错阳差地送掉了自己和亲生儿子的命。无奈中,程婴这样的小人物只有接受命运。为生存计,携孤儿投奔屠岸贾认贼作父。他时刻不离孤儿,提心吊胆,生怕发生意外。在与韩厥的交往中透露了心声:程勃长大以后,我要把他领到屠岸贾的面前,告诉屠岸贾他是谁我是谁,我要让屠岸贾尝尝生不如死的滋味。小人物个体的辛酸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程婴不再是一个传统戏曲中的忠义英雄,没有崇高,没有神圣,整个故事演绎的完全是庸人、俗人、常人的命运。与传统戏曲相比较,其他人物的个体心灵悸动也表现的相当充分。孤儿天真无邪中与屠岸贾建立了亲如父子的感情,当屠岸贾感觉到程勃可能是赵朔和庄姬的遗孤时,本来打算趁机杀死他,但经不住“义父救我”的呼唤,反而因为“救孤”被韩厥一箭射成重伤。孤儿知道真相后,当年三百口血仇也无法挡住十五年来建立的“父子”亲情,为此抢走程婴的独门奇药,衣不解带,伺候义父伤愈。十五年来与养父的“父子”真情,让他感觉对养父的愧疚,养父妻儿当年的牺牲终于唤起了他的复仇心理,将利剑指向了屠岸贾。在这场最后的较量中,一子两父各自经历着心灵深处的搏杀。电影中,韩厥一直和程婴说“这样对他(孤儿)不公平”,讨论着这场命运悲剧对孤儿心灵的伤害,显现出制作者对个体生命心灵体验的深切关注。与传统戏曲的群体本位相比,个体本位的叙述视角异常突出。   (三)成因分析   从外部因素看,30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外来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传统文化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建立在个体本位基础上的民主思想,关注个体利益、关怀个体心灵,关爱个体生命,广为大众接受。追求自我,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为不少人所崇尚。相当数量人群对海外教育的接受,各种外国影视剧的引进与传播,使传统文化不再不可移易。从内部因素看,“”十年,在群体利益的名义下,个体毫无选择的服从大局需要,国人精神与心灵饱受集权的伤害。人们开始逐步反思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八个样板戏,单一“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让人审美疲劳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丑陋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受到大众的首肯,各种红色经典、传统文化经典遭到解构,崇高被亵渎和恶搞。经过集体的心灵宣泄之后,大众的情绪开始平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所造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疏离,忧虑中形成了一种回归的趋势;外来文化冲击夹杂着社会竞争造成的心理压力,又使人们渴望心灵的抚慰。因此,在追捧饱含儒家文化元素的韩剧中,开始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的拯救。创作者以及大众的这种心态,就必然的反映到了传统经典的再创作之中。#p#分页标题#e#   总之,“在创作过程中,现实一经作为文学反映的对象,它就不再是独立于创作之外的纯粹客体,而是不断地被主体所关照,所发现,所加工和改造,从自然形态的东西变为观念的东西,处处打上主体的印记。因此,文学形象是作家能动创造的产物;它们既渗透着创作主体诚挚的感情,又包含着他们独特的认识和理解”。①而作家的这种“诚挚的感情”与“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又是与现实,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现实密切相关。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也就渗透了那个时代,包括作家在内的人们的心灵、精神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电影《赵氏孤儿》其实既是对以往文化遗产的接受和转化,也是一种以传统戏曲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因此,赵氏孤儿这一古老经典的当代阐释中也就必然渗透着当代人的心路历程,打着当代人的精神烙印。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