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音乐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育音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育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浅析

【摘要】

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培养审美意识,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

阅读全文

美育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

美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源自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蔡元培于1912年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①的五点主张。这些主张被吸纳到当年颁布的《教育宗旨令》中,“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②。蔡元培提出的美感教育为后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1912年《教育宗旨令》颁布以后,教育部随即遵循此法令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教育的章程,这其中包含了音乐教育。从此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将其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强调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与当时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在20世纪的学校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美育纳入教育组成部分并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时,便迎来了“美育的春天”。在这个背景下,当时的《音乐教学大纲》及之后的《音乐课程标准》都强调“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种强调为突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美育音乐教育作用

【摘要】

为了将音乐教育充分的融入到中职学校教育中,本文对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美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中职学校美育;作用

一、浅析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

(一)心理的影响

根据实践研究表明,音乐可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复杂多样的现象,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且音乐还会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方面,来刺激学生大脑产生情绪反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压力,并也可使学生身心缓缓地平和下来。另外,音乐还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体验,促使人的情绪得到变化。

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它在美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音乐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因而,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充分利用音乐美,打造校园环境;丰富教学形式,感悟音乐作品中的美;丰富审美教育;丰富美和创造美的音乐作业;组织活动创造美;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教育渗透

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科目。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能够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和美育的含义不同,但二者互相渗透。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在于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识别力、鉴赏力以及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阅读全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思考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离不开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学与美育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美育在充分发挥音乐荡涤学生心灵作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思考,重点探究美育对音乐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美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音乐荡涤学生心灵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学;美育;审美标准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融入美育,那么到底何为美育?所谓美育通俗地说就是审美教育,将音乐欣赏与审美联系起来,从美学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创举,通过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继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音乐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习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去了解音乐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的不仅是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是要通过美育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审美标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为切入点,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剖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管理模式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历史回顾

(一)对音乐教育管理的回溯

我国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宗者、最早开设“私学”的教育家,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便是“礼”与“乐”。而“乐”更是作为孔子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贯穿始终。可见,这种重视音乐教育的观念,古已有之。近代,最早提出“美育”这一观点的则是王国维,他将美育置于德育、体育、智育当中,认为完善的美育是塑造“完全之人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应与与德育、体育、智育并行发展。1912年,时任中华教育总长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更是指明了“要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改造国民性,培养情操,健全人格”的美育方向。由蔡元培、萧友梅主持,于北京大学创立的“北京音乐研究所”(1922)更是提出了“以养成乐学人才为主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古乐,发挥而广大之”的主张,并由此掀起了一阵狂潮,各大高校纷纷成立音乐小组和乐团,积极推进音乐教育。但受历史条件、人民认知水平的影响,当时的美育发展尚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带有初创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以“德智体”为教育主旨,将“美育”置于“德育”的范畴下,相应也就忽略了美育的部分特质。改革开放后,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齐头并进,使“美育”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成为一个独立的方面,与德育、体育、智育共同构成新时代下的教育方针。由此,我国艺术教育也走向了全面复苏和发展。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初步成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停滞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知名高校为首,开始着手恢复音乐教育。他们在学校层面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开设音乐类选修课、成立音乐教研室、鼓励音乐社团建设等。由于高校师资上的薄弱、相关教材的匮乏,且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较少可借鉴的经验匮乏等诸多客观因素,该时期的音乐教育带有自发探索、自我尝试的初创性特征。第二阶段:1989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其中明确指出:要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类选修课。不但明确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还从国家层面对音乐教育予以肯定,并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指明了后续发展方向和目标。截至1995年,全国已有2/3的高校设有音乐类课程,课程内容辐射欣赏、创作、理论、应用等多个方面。随着音乐教育课程选择的多样化,相关音乐学科的教师储备以及配套的音乐教材、音乐设备也随之丰富起来。可见,高校音乐教育由从快速发展走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第三阶段: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后,第3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1996年3月)正式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而千禧年颁布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以及2015年召开的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更是着重强调了新时期下音乐教育的新挑战以及美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高等师范钢琴教学音乐美育价值

【摘要】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而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的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来进行实施的,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从钢琴本身和钢琴音乐等方面论述了高等师范钢琴教学中钢琴和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

钢琴;钢琴音乐;美育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音乐师资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基层(如中级和初级学校)的音乐教师。而中小学等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的则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来进行实施的。这就决定了音乐审美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做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高师钢琴教学中,在钢琴上弹奏钢琴音乐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审美体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通过高师钢琴教学,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使他们能通过钢琴艺术实践来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从而发展其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学会如何在将来所从事的基础音乐教育中达成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认识钢琴和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美育是高师钢琴教育的灵魂。

一、钢琴本身的美育价值

钢琴的美育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出色的音乐表现力上。钢琴是一种具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乐器,以其全面而卓尔不群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王”。从音色、音域、音量到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确很难找到比它更精妙、更富表现力的乐器。钢琴的音色说不上华丽,但却于平凡中独具优雅气质与亲和力,演奏者能借助于变触键技法和力度,或运用踏板将钢琴的音色分解为各种明暗变化的色调,从而发掘出其无穷的音乐表现力。钢琴有八十八个琴键,在物理上赋予了钢琴丰富的表现能力,并使其具有了可以同交响乐队相媲美的宽广音域,因而能演奏各种体裁和织体的音乐。无论是单旋律、和声,还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钢琴都能自如地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奏钢琴俨然是在驾驭一支交响乐队。因此,钢琴本身天然拥有着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交响性。总之,钢琴凭借其音色的变化丰富、音域的辽阔宽广,音量的雄浑有力,具备了复杂乐思的超群表现能力。正如安东•鲁宾斯坦所言:“钢琴是一件乐器,但又是一百件乐器。”正是基于钢琴本身出色的音乐表现力,使得我们常常借助于钢琴来学习各种音乐,作曲家也习惯于坐在钢琴前创作,“钢琴版”的交响曲和歌剧也经常被演绎。因此,钢琴本身的这种出色的音乐表现力也毫无疑问地为高师学生们营造了一个音乐审美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造,尽情地挖掘钢琴的深厚表现力,感受、想象、创造和享受音响美、音色美,从而堆积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能力。钢琴的美育价值也体现在其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可塑性和包容性上。钢琴是在律制和发声方式上相对固定的乐器,这决定了它无法包容所有的音响和音乐,但即使如此,钢琴能仍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演奏出风味浓郁的多种民族音乐,并且能表现出乐曲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之意境美,使这些民族音乐展现出新的风貌。学生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民族音乐,体验民族音乐之美,从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全人类音乐文化的审美大视角来看待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中所孕育的不同形态的音乐。钢琴的美育价值还体现出它的演奏形式上。演奏者采坐姿弹奏,使手指、指节、手腕、肘部和肩膀呈轻松自然、和谐优美的律动,浑然天成,手指轻舞于黑白琴键上的同时,美妙的琴声涓涓流出。这些对钢琴弹奏者、聆听和观看演奏者来说难道不是一种集形式美、韵律美和音乐美于一体的审美享受和体验吗?因此,钢琴是传递音乐审美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对高师学生积累钢琴音乐审美经验、提升钢琴音乐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中西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在新诗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这些诗歌都体现了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理念,审美价值极高,语言简单,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后来这些诗歌作品很多都成为艺术歌曲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随着西方各种思想传入引起的国内各方面的变革,西方音乐也随着“文化殖民”进入中国,我国最早的音乐课开始在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中设立,音乐教育开始发展。在这些影响下,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和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也逐步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时,出于全面向西方学习和富国强兵的目的,清政府开始大量派遣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作为邻邦的日本一时成为留学和考察游玩的首选。

  在东游日本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学校教育的考察和了解逐步加深,其中,对提高日本国民音乐素养和促进日本近代化的音乐教育制度引起了国人的重视,1900年梁启超就曾写道:“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在维新派和新兴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1902年,慈禧颁布了学堂乐歌,乐歌课终于开始在一些中小学堂中逐渐开设起来,1912年,音乐课才正式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学校及师范学校的学制,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这些是学堂乐歌发展的基础。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生歌唱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中国新音乐和新教育的开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的热情,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学堂乐歌成为这一思想的重要载体发展起来,从此,学堂乐歌成为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常用的题材,并且影响了中国人的音乐审美观念,对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学堂乐歌在记谱上使用简谱、五线谱等“欧洲通用乐谱”。曲调大多数是以西方音乐为来源填写新词,采用我国民间小调等传统旋律编创的乐歌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较少。学堂乐歌的内容以民族危亡时期,新兴知识分子和有良知的国人要求改良社会、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为主。此外,教育青少年、表现学生思想和活动、宣传妇女解放与社会改良的内容也不在少数。李叔同是学堂乐歌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编写的歌曲约70多首,其中早年所写的均收集在他1905年所编印的《国学唱歌集》中。他创作的抒情的作品,文词秀丽清雅,如《春景》、《西湖》等;后期作品则属消极、伤感、出世思想的歌曲,如《月》、《落花》、《长逝》等,在这一百多首乐歌里,有些是他选曲填词、有些是他为别人写的乐歌填词,自己既作曲又作词的只有十余首。李叔同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利用带有强烈的外来色彩的欧洲歌曲的曲调自己填写新词,歌词带有浓重旧体诗词的韵调,他是较早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堂乐歌创作中来的早期音乐家。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曾志提出:“改良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这是学堂乐歌运动的目的之一,在这句话里,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希望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基础上,改造中国传统音乐的理想。“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统计,自20世纪初年至1919年,所见唱歌集近三十种,有词曲可查的乐歌即有1300余首。”学堂乐歌在当时蔚为大观,“不仅为中国造就了曾志?、沈心工、李叔同等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同时又为日后新音乐文化以及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了起码的知识启蒙与人才储备。学堂乐歌的影响也并不仅仅局囿于学堂之中,许多优秀的乐歌曾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它的‘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以及‘集体唱歌’这一新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影响到30年代学校歌曲、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群众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学堂乐歌在中国的深入,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深入到了家家户户大街小巷之中,这种广泛的传播对大众接受西方思想也有深刻的影响。

  美育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美育推动了社会音乐活动的发展,活跃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新塑造了民族音乐文化。美育学说在西方最早始于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他认为美具有改良社会的作用,“发达的美感能够移风易俗,对此好像无需再重新证明。”“美育”一词在中国的出现,目前所见最早是由王国维提出。王国维将教育分为三部分,即“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在《霍恩氏之美育说》一文中,王国维提到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的地位:“学校于美育一事……如唱歌,如玩奏乐器,皆宜加意肄习”。他的最终目的,同样还是在于提请国人对美育的了解与重视:“窃愿今世学者知美育之重要,而相与从事研究。”王国维对美育的重视,对音乐在美育中作用的提出,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第一人。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他提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对于美育的目的,蔡元培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看到了美育的核心与关键———围绕“美育作用于情感的机制”,提出了他的美育观点,无论是人格培养还是陶冶情感,都是美感作用于感情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能够提起科学的兴趣和激起创兴的火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反复强调美育应该作为教育理念与德智体并重,是形成高尚人格不可忽视的方式。这是在他充分认识审美、美感对人的情感的深刻影响下,为使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晚清教育忽视开发、抚慰人心、人性的现实条件下做出的积极探索。

  随着美育思想的发展,一些新型艺术社团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纷纷设立,学校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推动,社会音乐生活开始活跃起来,大量音乐家投入到新型音乐创作中来。“五四”后,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以及其他一些音乐家相继开始了新音乐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主要以声乐作品为主,从这一时期作品的歌词可以看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各种富有诗意的题材内容表现出对美的进一步追求。以黎锦晖为例,他的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是当时音乐美育方面的代表作品。他一开始创作儿童歌舞艺术的动机,就是配合当时“推广国语”教育运动,在他的《麻雀与小孩》的“卷头语”中,他明确说明:“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举动……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一面又可以在无形中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期,传统文化遭到了彻底的怀疑和否定,各种西方的新思潮涌入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音乐界,对现状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世纪初兴起的学习西乐的思潮在2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到3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乐的高潮。20世纪上半叶,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深深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知识界掀起一场场的改革,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学堂乐歌和音乐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这一时期音乐的变化,艺术歌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作者:何杏莎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