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学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标志设计传统美学研究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潮影响着现代设计,在新的社会形式下,传统的美学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的表现。本文以现代标志设计怎样将传统美学颠覆,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
VI设计;传统美学;颠覆创新
一、解读现代标志设计及传统美学
(一)现代标志设计定义及特点
1.现代标志设计计划、构思是根据现代市场营销学,普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结合现代美学,现代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制约形成的设计构想。2.传达标志设计的计划、构思方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图形到计算机绘制图形、模型的设计预想。因具体的设计时期不同而不同。3.现代标志设计的应用,与当下设计及所涉及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密不可分。4.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1)呈现品牌战略定位;(2)彰显品牌的独特魅力;(3)吻合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4)给消费者传达瞬间的记忆点及区别其他品牌的差异性;(5)应用的可操作性与低成本。
美学展示设计论文
1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
1.1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1.2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1.3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人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
艺术设计美学情韵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中蕴含的美学情韵也与时俱进。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融入丰富的美学因素,方能展现出时代感。在艺术设计中蕴藉着抽象的功能之美,具象化的材料之美,形态的意境之美,理性的科学之美。这些美学因素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不但能推动艺术设计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更能满足人们对艺术设计作品的多样化审美需求。从客观角度而言,艺术设计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设计范畴的美学隶属于应用领域的美学。艺术设计完全可以让美学与技术达到完美的融合,并且会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产品设计中蕴含的美学因素、产品制造领域的美学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与服务全部包含在艺术设计美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一、艺术设计中蕴含的功能之美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功效与自身所产生的功能之美并无过多的联系。可是从主体范畴而言,实用性质的功能对它的审美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功能范畴所产生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深刻体现了对它审美体系的评价,在其中所能表达出的东西都能深刻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功能范畴的设计对十八世纪以来仅是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且忽略内在性功能的错误理念进行了最大范畴的纠正。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尤为简洁,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风格,能对功能范畴的结构之美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
二、艺术设计蕴含的材料之美
当前形势下,在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材料实质上发挥了尤为重要的功效,材料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在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上,材料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与材料也是息息相关的,务必深入细致地处理产品结构层面以及环境设计范畴,产品在形态范围,颜色范围,质感角度和肌理层面的处理,如此一来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颖材料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运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方式去有效处理各种材料,就能从多角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在通过艺术设计之后的材料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说,工艺上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材质漂亮,工艺巧妙,对于各种迥异不同的材料必须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征,这就对产品所具有的功能性与美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手工艺品来说,需要制造者务必真正意义上用手去触摸材料,深入细致地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质地优势。譬如我国拥有古典风格的各种家具中,具有明式特点的家具就充分展现出了一种质地层面的美感。各种不同的器具,在材料的选用上、制作方式上、技术加工上都彰显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艺术设计者务必深入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特征,采取与之特征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方能让器具在设计上通过材料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最终让产品、材料、美感、设计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彰显出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之美。
三、艺术设计蕴含的形态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实质上是指艺术层面的形象与情境融为一体所展现出的情境交融景象。从艺术设计层面而言,意境通常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形态,可是意境绝对是通过形态所生发出来的,人们看到某种具有美感的形态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一种想象性的境界,最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艺术境界。从上述角度来说,艺术设计蕴含着形态意境之美。所以,从艺术设计范畴的角度看,形态意境是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产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欣赏者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艺术设计的形态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就是将设计者的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形态,切实做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让感情与意境和谐,让感情与具象融为一体;第二,设计者务必通过设计表现出一种暗示与象征的意向,让意象在具象中体现出来,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我国古代私家园林设计中很多借物造景的手法,就是形态意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最佳体现。总之,形态意境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体现设计产品审美价值的完美概念。对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完全可以让欣赏者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自我陶醉境界,从而领悟到艺术设计的形态意蕴之美。
招贴设计美学分析
一、招贴设计的美学属性
“招贴”英文名为“poster”,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意指张贴于公共场合的告示。世界第一张可考的招贴为一张寻人告示,而最早的印刷招贴则出自我国宋朝的山东刘家针铺,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现代招贴,从中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张招贴都带有明确的信息内容,其存在的最大目的在于使人们得知某种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从这方面讲,功能性理所当然应是招贴设计最本质的美学属性。纵观招贴设计的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众多艺术风格流派的影响,诞生了许多样式不一的设计风格,无论是以构成主义著称的德国包豪斯,还是带有强烈东西方融合特征的日本招贴,再到注重商业功利性的美国招贴,都体现出招贴鲜明的功能特点。与绘画作品不同,招贴具有的这种功能属性,最终需要通过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招贴才具有了符合美的条件之一。而作为艺术的绘画作品,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得到人们的称赞和肯定,传递出作品带有的美学思想,它即是美的,即使处在孤芳自赏的状态,也不能对其加以否定,因此,可以看出招贴的美具有大众性,而且评判标准更为严苛。招贴的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审美价值。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其美学思想里有一条观点:美的真正目的在于刺激要求。对招贴来讲,无论是传递信息还是审美需求,都是在人们所需求的范围里给予刺激。传递信息是招贴的本质功能,也可以说是招贴为美的必须条件。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招贴以何种形式来达到目的,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招贴的评判与定位,恰巧也就体现出了招贴的审美价值。由于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感性认识,对审美客体需有情感倾注,如果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能获得愉悦,那么这种情感倾注也就愈发明显。康德曾指出,人在纯粹的审美里绝不是在求知,求发现客观的真理和普遍的规律,而是在静观地赏玩形象、物的形式方面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触招贴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对于信息的传递也将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招贴不能以蛮横、欺骗的手段来“说服”人们,也不能仅仅流于平淡无味的表达,而是需要以巧妙而愉悦的形式来打动人心。总体上讲,招贴在两方面的美学功能缺一不可,信息传递需要较高的审美价值来帮助其实现,审美价值又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使其真正具有美的存在意义。
二、招贴设计的美学体现
(一)形式美
形式是招贴的外在表现,是指在设计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版面设计,其中具体包含对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安排,以促进内容的准确传达和产生美的享受。因此,形式的运用必须符合内容的特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置内容于次要地位,否则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说:如果信息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在实际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极度热衷于所谓的“创意”,其作品可谓是形态各异、花枝招展,然而对内容却交代得不明不白,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著名的德国平面设计师雷克狮•德莱文斯基曾指出:“招贴的灵魂是创意,招贴的身体是形式”。好的招贴一定是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作品真情实感,比如欣赏冈特•兰堡的招贴作品,这位享誉世界的德国设计师将土豆的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土豆在他手上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图形元素,通过对土豆的分解与重组,并赋予鲜艳的色彩,使土豆的外在与内在得以充分呈现,同时又是一个饱含想象力的整体,其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在画面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空间。招贴设计中的形式美要求画面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是主次关系,明确主次关系是版面设计的首要任务,作为“主”的内容在信息传递中肯定是最先被关注的,也是最容易被识别的,它多是画面的视觉焦点,而“次”的内容是主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与影视作品类似,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目了然,若二者关系混淆不清,则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流程,不利于主题的表达。二是变化与统一关系,变化能丰富画面,统一又使变化得到协调,变化属于微观层面,统一属于宏观层面。适度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避免画面单调和呆滞,能充分显现出每一部分的个性,在变化之余要注意在某些方面的有效统一,如造型手法、色彩表现等,使各部分协调并达到融合,这样画面才能融为一体,产生旋律、快乐和统一。三是对称与均衡关系,招贴画面中的稳定和秩序美感得益于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对称表现了力的均衡,在视觉上给人极强的完整和稳定感,体现出秩序井然、庄严肃穆和安静祥和的美感。在对称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均衡的状态,与对称不同,均衡的美来自于平和中的变化,既端庄静穆又不失生动活泼,是完美、宁静、和谐的体现。
(二)思想美
在招贴设计中,创作思想引领着整个设计过程,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品质,纵观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无不透射出独特的创作思想,有的甚至成为其一生的印记,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如福田繁雄,首先想到的就是作品中巧妙而富有创意的正负形与矛盾空间;对于田中一光而言,想到的即是能剧招贴中对能面这一日本传统形象的运用;而提到切瓦斯特,其带有涂鸦风格的卡通漫画造型就会涌现出来,这些设计大师在创作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才能使之在设计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设计师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招贴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情怀。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为美,艺术作品讲究“立意”,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说,在招贴设计中同样需要立意为先,根据主题营造合适的意境,不能只是将各部分信息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如欣赏靳埭强的招贴作品,感受到的则是浓厚的水墨文化,就如同在欣赏一幅水墨画,传统美学里的“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等思想使他的作品散发出厚重的传统文化魅力。此外,传统绘画还以“形神兼备”为美,通过以形写神来达到这种美学高度,这种质朴而又高深的美学思想同样对招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概括地讲,招贴对这一美学思想的传承体现为“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取其形重在选取与主题相关联的图形图像进行再创作,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延其意则是对图形的升华,使之具有了超越图形本身的寓意,比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带有丰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喜爱,招贴中的图形创作也应有明确的用意,即服务于作品主题,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传其神是在形神兼备之后的又一提升,是招贴作品在传达信息之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美学意义,比如审美作用,教育价值,积极态度等。
居室装饰的设计美学
装饰艺术是一门涉猎广泛的工艺美术学科,它是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反映生活,服务群众。 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第一次使用装饰这一个词素是在1791年,后来逐渐通称为“应用艺术”。而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远早于西方。它在中国伟大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的先民们在劳动中逐渐使单一物象复合化,显示类型化的美,并将不同形象的物品,经过加工琢磨变化成相同形象,而显现同一性的美,这种物象感受在思维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和趣味便影响并开拓了中国装饰艺术的形成。历史上的先辈们也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能逐渐运用了统一,对比与调和,均衡与对称等装饰规律,创造了杰出与优美的装饰艺术造型,形成了纯厚朴素自然的装饰风格。秦汉多形成“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时呈雄大”的装饰风格,南北朝已不求以形美而达以“意境”,隋唐又展现了豪放与磅礴,恢弘与淳厚;而五代的严谨,宋的清秀细腻,元的传承传统的装饰之风,又在表现技术和工艺技巧上得以成熟,明清不仅探求生活物象的形象与品格,更赋予典雅细致的装饰之风。这些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的演进与特点,不仅是认识与实践的物化,也与现论有着相通的特点。 回望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汲取民族传统艺术优秀基因的同时,融合现代艺术的优秀基因,拓展我们审美的视觉空间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极有意义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室内装饰紧紧维系着人与社会、文化、个人情趣、生活方式。无论是原始的社会,还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室内装饰都是以其独特的环境艺术之美,滴滴点点、洒洒落落地吐纳着一种文化气韵。 一、居室装饰的现状 室内设计美学,因不同的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活,审美价值观而不同。由此,即形成不同的居室文化。 何谓居室文化?居室文化何以形成?大家较为认可的是:当人们的居室环境和居住条件已从满足一般的物质需要上升到精神需要时,当人们已经在谈论居室品位和把它与生活价值、时尚联系在一起时,消费者在媒介铺天盖地的楼盘推介和时尚杂志的衣食住行中分析专家们的评论时,居室文化就已形成。 在居室文化的形态中,居室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建筑空间,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人们在这种形态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培育生活价值观。 当前新型建材层出不穷,为居室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居室装饰千篇一律的脸孔普遍存在,似乎一定以其所谓的欧陆式、古典式、典雅式、豪华型、小康型的描写来张扬美的存在。而古朴与现代的结合,文化气韵与时代精神的交融恰恰成了装饰的冷角。由此我们想:民族的、地方的本土装饰文化和风格都到哪里去了?这是很值得室内设计师们思考的问题。 目前,装饰潮流之现实,其存在似乎与我们所追求的文化精神相去甚远,笼统地视装饰为现代化高档材料的堆砌,东凑西拼,把原有的科学合理之布局、天时与地气完美之结合的工巧以及“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手法都变得如此陌生起来。于是,时尚代替了一切,环境美化只能通过高档材料来表白。这是居室装饰的一大缺陷。一些从发达国家归来的高薪“白领人士”无不感叹地说:“你们的装饰豪华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这话值得我们反思。 装饰所体现的内容,就其存在的意义而言,是给生活带来方便和精神上的寄托。人们的喜好、情趣都集中了这两大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功能设施上讲求科学,极大满足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精神文化的充实来熨贴一种返朴归真、清静和谐的追求心理,使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而当前装饰界因理论、技术、材料的引进而争艳斗丽,西景东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们以居室文化和西方的美学理念来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却是令人不敢苟同。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悠久独特的装饰风格,广阔的市场和活力,足以支撑起一个强大的、有中国特色的居室文化。 这种文化并不摒弃西方的技术,正相反,它可以西方的技术层面来承载东方的装饰特色和人文思想。而当今缺少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的装饰,正是居室装饰和公共建筑装饰的负面现象。 二、传统文化与时代气韵 我们不能一味的全部搬用西方的东西,生活习惯、文化教育都有很大差别,好的装饰元素可以借鉴,但整体装饰都搬到中国来,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不相符,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我国的传统装饰文化精彩而又丰富,如果借用传统的装饰元素用到中国现代装饰上来,更能体现中国装饰文化。“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如,现代住宅的客厅比较大,设计师常以“玄关”之作点缀其间。而中国的窗饰之美大大可作借用,古人有取枯木数茎,制作天然之窗,先用挺直的老干制成边框,再取横枝,一头盘曲,一头稍平,分作梅树两株,一株上生而倒垂,一株下生而仰接,然后剪彩纸作花,红梅绿萼点缀于疏细梗上,俨然是两棵勃勃生机之梅树。用窗饰之美的情调移作玄关,也可取作移动落地门扇,实属设计手法上的创新,把古人用的窗子移活了。 我们的先人用灯烛照明,孤灯一盏,光青夜寒,他们的离合悲欢、生老病死都在这或明或暗或淡的光圈笼罩下。我们的古人对于灯烛更多的是赋予相思的色彩,独对寒灯,追忆往事与故人。对于现代装饰来讲,灯具的情趣就丰富多了。有用于沙发旁看书读报的立式灯,有造型各异的茶几灯,有安置于床头板上方的壁灯,有用于客厅上方的大型吊灯,有设于影视家具橱内的冷光源射灯。 灯具造型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诚然不必搬弄过时的古灯,但现在真正富有人情意味的灯具有多少呢?欧美灯具造型确实很动人,但这是别人的,有别人好的产品是否就意味着不必再开发优秀的民族灯具产品呢?从文化角度看,现代灯具模仿西方的多,自创特色或对传统精神的秉承发展实在少得可怜。#p#分页标题#e#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储光羲的诗有:“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这些都可谓是种精神意境之诗。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从根本上讲是将虚灵的时空合为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书画艺术对环境的烘托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装饰,形式上的表现在于点缀墙体,拓展空间深度,起到与其它实用装饰对象的对照,而书画艺术的真正内涵是让人每时每刻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创造、想象之美。有好字还要有好画相配,由观字、观画得到情操修养。色彩艳丽的花鸟,会使居室春意盎然;泼墨山水,让人如置旷野,感受大自然万物景象的豪壮之美,她既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更创造了一种境界,一种气氛,居室主人面对字画,潜移默化,塑造一颗脱俗的心灵。 石文化是现代装饰的一种手法,如果设计得当,装饰富有生动的效果,确实有无尽的回味。茶几、方桌、低柜、窗台都有摆放山石的位置,可谓引入原朴,清淡隽永,可酿造出一种古雅幽静的空间境界。这种美,是很难以纯装饰类的其它物质所替代得了的。林语堂讲:“山峰的静默,伟大和永久性,可以说是中国人喜欢石头的原因”。赏石头,要看色泽、造型、纹理。色要润,形要怪,纹要绮,要有线条,就像书法家的字,天然浑成而又富有韵律。这些都是居室中极好的摆设。它的文化气韵在于山的多情而又寂寞,多情指的是姿态万千,寂寞指的是内涵深邃,人们爱的就是这种姿态万千,内涵深邃的山。一个人既然不能天天去游山,必然想到把石头带到家里来。 石文化的装饰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譬如,利用大理石的自然花纹做成的风景画以作墙饰,是很风雅的,大理石作为仿红木圆桌台面,自明清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还有一种石叫毛石,也就是现在的文化石,一片一片铺于墙,作为一垛影视墙,在灯光的投射下,别致新颖,充满活力。 室内设计通过装修,陈设以及空间的处理,以形象的艺术赋予室内空间以灵魂,从而感染人。 这些物质构件既具有实用性,又包含着情感的力量,如书房兼茶室的装修就很鲜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面积增大了,从二室一厅扩展到三室二厅二卫双阳台。三室的处置通常是主卧,次卧和书房。那么,我们就从书房这一特殊的空间去展开美的想象吧。 书房兼作茶室,也许比单一功能的书房更有吸引力。一间15平方米的空间,二壁的书架上排放整齐的书籍,正墙排放着各种名茶及精美的茶具,形成U字型。书桌临窗,故意放低桌的高度,以此兼作茶桌,桌的左右二侧墙面可挂书画。至于窗帘,可选竹蔑编制的凉帘和阳光帘,古朴与现代的对应,既科学,又具风雅。房内设藤椅,一派文雅装裱,受这种场情的感染,得到一个清静的休闲空间。我们可以在书的海洋里吸纳文化养料,可以在茶文化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的熨帖。书房兼茶室的装修已超脱了物质一面,文化熏陶才是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室内装饰方面更应具有中华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内涵。一味的模仿与抄袭西方装饰风格将永远落伍于时代。因为你是跟着别人脚印走,不但很容易过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没有生命力的仿似,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种物质上的浪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只有在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装饰风格。只有这种风格,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城市标志设计美学思考
一、符号化形态对于城市标志设计的困惑
现代标志设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符号化形态已经成为大多数商业标志的主形式。城市标志设计也接受了这种设计潮流的影响,传统纹样式越来越少,简洁的符号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尽管受“后现代”标志的影响,又有部分繁琐化的趋势,或者说是更强调体现标志的民族特色,但这也无法改变符号化形态占主导的设计地位。符号化形态对于城市标志设计而言,无疑是通向世界性的大门。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从城市各行业标志设计、电视频道标志设计到城市整体VI设计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标志从开始的图案化到抽象符号化,现在还有部分体现“后现代”风格的纹样式,这些都与城市发展的文化息息相关。如何从扬州城市传统和发展中汲取合理元素去设计扬州徽标成为许多设计师与城市管理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选择具有扬州地方文化传统意象或者说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气派”的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这类标志形态过于民族化,这与世界标志设计发展的精神理念是相背的。世界标志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从象征阶段到标识阶段,再到普世型阶段的发展道路,也形成了标志设计的终极标准,即普世性。这种普世型设计虽然有点理想化很难达到,但确是指明了方向。同时,这种易于传播和识别的性质恰恰与现代城市标志设计的目的是切合的。现代城市标志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城市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形象,然后向全世界进行传达和宣传,让全世界了解并欣赏我们的城市。所以,如果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奉行当下流行的话语“越是传统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指导来设计的话,尽管能够取悦于我们自己,但却很难成为易识别的广泛流传的标识。就如同用中国汉字设计店面招牌,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少有看懂的;用英文设计店面招牌,大部分中国人都看不懂;用图形符号结合文字来设计招牌,大家都能看懂了,这是一样的道理。因此,符号化形态应当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首选方向。符号化形态真的能适合所有的类型,或者说能充分体现设计者想要的所有内涵吗?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又真的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号去意会城市的文化吗?扬州拥有2500年的历史,扬州自古就是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有古老的运河,优美的园林,古人赞扬州是“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等。同时,扬州在建筑、戏曲、饮食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扬州的传统工艺,如扬州八刻、漆艺、玉器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切又都是扬州人希望成为扬州标志设计的切入点。同时,我们在传统美学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立象尽意”。构造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意义,表面上看,这似乎很贴近标志的目的。但是,实质上,“立象尽意”最看重的是“意”,而“意”最高明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们城市标志设计在这样的城市背景的影响和思想的指导下,就只能是一种“象征型”的标志,距离符号化有较大的距离。如我们扬州电视台早期设计的台标,就是以“二分明月夜”为寓意的象征型标志。这样的标志现在看来是不具有普世性的,不利于识别和快速的传播。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去反映城市传统,不能跨越城市的文化内涵,这就是现代城市标志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如何使城市标志设计既具有普世性的发展趋势,又能保留文化传统痕迹,就必须把色彩语言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二、色彩语言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
色彩的语言利用它广泛的色差而决定或服从着一切。这是因为色彩能够更好地构筑起相似与差别的概念。标志设计如何捕捉色彩中闪烁着的想象的灵光?如何去领会各种色彩之间的律动?如何去理解和界定色彩意义所谱写的赞歌?如在宗教中,一些思想通过一些神圣的颜色来传达,这些颜色是自然、神和人的象征。在印度,蓝色最具有精神象征,最高的神梵天也与蓝色有关。在佛教,黄色是主色彩。绿色、白色和紫色是基督教的主要颜色。在音乐中,音乐与色彩在逐渐增减的规律变化中都起着相互对应的作用。亚里斯多德认为:颜色的数量应是以某种音乐的比例编组,就像音乐中有和声一样,在色彩中同样也存在迷人的和谐。这些色彩的赞歌穿越了山川、种族,跨越了宗教、国界,它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因此,色彩能够完美的实现标志设计的普世性追求,不管标志形态是传统纹样、符号化,还是“后现代”的,它都能够使视觉和想象得到完美的结合。追求完美的色彩表现显然是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色彩表现对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对标志文字和图形的创作力上,它能使文字符号突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和表达的空间。色彩不仅能够概括符号语言,更扩大了它的领域。它使标志符号形态更易理解,同时震撼、加强和激活了人类感觉的内部空间。所有人都可以在别人设计的色彩中遇到或熟悉或陌生的汇聚着激情的回音。比如,古希腊人关于神的色彩总是橘黄色,如太阳,而惩罚者颜色都是黑色的。古罗马,紫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皇权的紫色”由此得名,这是血的颜色。再如,我国的国旗颜色就是红色和黄色的结合,因而有了传播世界的“中国红”。色彩的运用在历年的世界性活动奥运会中更是体现了巨大的魅力。1998年洛杉矶奥运会标志颜色采用了美国国旗红、白、蓝三色;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采用了蓝色和白色的组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标志中“充满诗意般的蓝色,是爱琴海的颜色”。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采用了红色的印章做标志。还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形态传统复杂,中国图案化模式,色彩的运用强化了形象的魅力。它的色彩运用了中国传统“五行”的颜色,红色为火,黄色为土,白色为金,绿色为木,黑色为水。鲜明的设计色彩把中国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出来,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递给了全世界。其实,在每个城市的文化轨迹中,色彩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我们周边的城市,如杭州就在他们城市标志设计中充分发掘城市文化特色运用了蓝色。从而建立了杭州城市“中国蓝”的称号。扬州作为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我们的自然风光,我们的传统建筑、工艺、美食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可以运用色彩来体现。这种与其他城市不同的色彩差异要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找寻。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符号就是色彩的世界,这里面闪耀着色彩的语言,是任凭想象栖息的场所,是视觉与存在组成的高原,是载着对话与世界交流的旗帜。
三、结语
今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标志以logo的名义表达了人类对普遍语言的追求。我们的城市标志设计应当积极地和国际接轨,学习市场经济发达、信息交流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的现代标志,找到标志形态的普遍性视觉规律。明白我们城市标志设计中追求“中国特色”的误区,理解符号化形态为何在我们城市标志设计中面临尴尬局面的原因,弱化标志符号所含有各种象征意义。科学的建立色彩为主导的视觉表现方法,深入地找寻我们城市自己的色彩感悟,合理地运用在我们的城市标志设计中,设计出高水平的扬州城市标志,用色彩的语言去传递信息,传播我们城市的文化,展示我们的城市魅力。
作者:朱军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生态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摘要: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生态美学的表现可以归纳为:强调服装原材料的原生态选择、构建出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和营造出简约自然的审美意趣三方面。由此可见,生态美学对于当代服装设计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其已经成为当代服装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指导思想之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当代服装设计;表现
20世纪中期以来,服装设计领域逐渐兴起了一股“绿色设计”的风潮。受其影响,设计师逐渐放弃了形式多样的化学合成材料,转而重新使用棉、麻、丝、毛等传统自然材料,在设计风格上也一反常态,逐步回归简单的造型结构。这种变化的背后,生态美学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一、生态美学:核心概念及其他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工业技术革命,通过发展工业技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不再从属于自然,逐渐从顺应自然发展,异化为所谓的“自然的主人”。面对这种日益异化的人地关系,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提出了自然科学范畴的生态学。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人们对此认识逐渐加深,生态学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自然科学的藩篱,朝更为深层的方向发展。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海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理论,逐渐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存在哲学。这一理论中,阿伦•奈斯打破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结构,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并明确反对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自然的独立价值。此外,阿伦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原则,[1]这些理论为日后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自阿伦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一理论,开始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美学界,更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基于深层生态学理论衍生出的美学理论,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在美学方面的演绎,自然沾染上了浓郁的生态学特征,其核心在于调整审美活动中被逐渐异化的审美关系。可见,生态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将美学理论与深层生态学理论相结合,从美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美学看来,审美过程中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与主体一样,拥有生命、自然与权利。因此,在讨论审美和美感产生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审美主体方面,而忽略了客体的相关权利。基于此,生态美学主张“有限主体意识”,在讨论审美的过程中,通过限制主体权益,从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客体上面,以这种方式来修正被工业革命逐步异化的人地关系。其具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首先,生态美学理论继承了生态哲学所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在生态美学理论中,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被人为限制,人不再是审美活动的唯一主体,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被进一步提升。[2]众所周知,在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关联,从而触发主体的情绪共鸣,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具有决定作用,正是因为主体的情绪变化,美感才得以产生。在生态美学看来,审美主体的内在与外在,是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审美共同体”。因此,审美活动并不是传统美学所论述的主体情感的外化,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生命价值的二元融合。因此,审美活动就不再是审美客体单纯地被审美主体观照或感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也是有生命价值的,只有当主客体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才能够产生审美快感。这种关于审美对象关系的认知,彻底改变了自然在审美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因此,在现代设计当中,设计者不再单纯地将人视为唯一的设计对象,他们越来越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材料、环境等因素也视为设计中的核心要素来开展设计。其次,生态美学在审美关系上还表现出明显的亲和性。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界作为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价值对于人类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是人类的必要的生存条件,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存在性价值”;另一方面,自然还提供人类物质生产必须的相关原料,因此具有“消费价值”。在这两种价值当中,自然的“存在价值”明显高于“消费价值”。[3]因此,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我们应该与自然为善,而不是仅关注自然的“消费价值”。基于这种观念,现代设计在对于自然(原材料)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自然不再仅仅只是被索取的对象,它被上升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对象。因此,当代设计更加偏爱使用具有再生性、循环性和消解性的材料。
二、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当代服装设计而言,生态美学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的?当代艺术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有意识改造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在设计活动中,根据不同环节,设计可以被分为本源和外延两方面。其中,设计的本源性活动是设计核心,由设计实践本身、指导设计实践的理念和寓于设计作品中的审美意趣所构成。[4]下面,就具体从当代服装设计的本源展开分析,讨论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本源性表现。
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融合探究
摘要: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历经千年风霜而不改色,反倒被打磨得越来越耀眼出彩,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坚韧性,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出的美学表达更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相比较,广告出现的历史要短得多,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广告越来越成为推销产品的不二渠道,那么,能否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广告设计进行完美的融合,既可以在广告设计中展示商品的优点,又可以体现其产品背后的文化之美,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学;广告设计;融合发展;融合方法
一、中华传统美学概述
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内涵是以理性与契约精神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那么中华文化更多的是以仁义、天道等抽象精神为内核。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与总结性的就是儒、道、禅三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一直被统治者奉为主流思想,经过千年的濡养,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之中,其所奉行的仁、恕、诚、孝,也成为当代人审视自己的内心、规范自己行为的主要衡量标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也包含了对美学理念的影响。道家思想,也可称为老庄思想,讲求的是道法自然,顺应天道。道家的开创者老子提出了“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顺应自然,遵守天地间的规律,这种超前的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观念,直至今天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庄子更是道家流派的集大成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几千年前就对现实与意识这一深刻的哲学问题作出了思考。此外,堪称我国第一大宗教,人数众多、传播范围甚广的佛教,其主张现世之业死后偿还、因果报应之思想,融于其道法经文中,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道、禅三家思想以及其他种种思想流派,共同汇聚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为中华传统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华传统美学,就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美学设计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它涵盖了文学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等许多方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在艺术表达上,中华传统美学的独特更为明显。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服装、珠宝饰品等,都包含有传统的美学表达,将美好的品格或者作者的感情以作品表达出来,以物明志、以物喻情。例如中国画家喜欢以梅兰竹菊等具有坚韧品格的事物来比喻君子,表达对他们的赞扬,这是中华传统美学赋予的独特表达方式。在生活哲学方面,中华传统美学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我们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是克制的,是委婉的,在情感表达上是含蓄而又深沉的。而我们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将我们自己融于环境,而非让环境来迁就我们。这种“顺应天理”的生活哲学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
二、中华传统美学对设计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美学对服饰的影响。国外各大时装秀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打破了西方审美的垄断局面,尤其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大环境下,许多以往完全对中国没有了解的设计师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无论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利润,他们都有意在服装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影响了世界的审美。当前比较受到瞩目的,是一个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艺术的国产原创品牌———盖娅传说。它的很多服装将云纹、绸缎、水墨等东方元素与西装、洋裙等西方服饰完美融合在一起,柔美中又充满力量。在巴黎、米兰等世界顶级服装周上,盖娅传说在自己的服装会上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制作出充满诗意又不失时尚感的服装。而在这些顶级秀场出现的中国元素,也使得国人不再将目光一味地放在西方设计上,逐渐认识到我们的传统之美不亚于西方审美,我们的传统服饰值得我们骄傲地推广。
(二)中华传统美学对工艺产品的影响。西方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工业品设计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前中华传统美学对我国工艺产品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影响,出现了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设计行业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无论是办公用品还是生活用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将诗意与禅意通过设计表达出来,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比如有一款“花枝入扇”的台灯,将台灯巧妙地与团扇相结合,将扇面作为发光主体,将花枝设计成整个台灯的支柱,让人在使用之外,还能欣赏到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可谓实用与审美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