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媒体融合意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不同类别期刊媒体融合路径
自从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传统媒体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媒体融合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有学者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从信息传播领域的终端、渠道、业态及商业模式几个层面上重新认识媒体融合的概念。目前,媒体融合在技术上已经实现,渠道构建也趋于完成,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运用新渠道,掌握新工具去构建新平台[1]。传统媒体在转型升级、媒体融合的思想意识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具体的技术基础、组织和人才基础以及运营基础却千差万别。截至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2],数量之巨也决定了期刊的转型升级、媒体融合与整个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由于期刊业整体小、弱、散,出版周期长,内容资源有限,类别繁杂,其融合进程并未像报纸特别是主流报纸那般耀眼和引人注意,遇到困境时也显得更加脆弱。但大势所趋,传统期刊唯有顺应历史趋势和数字化潮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才能重新赢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争夺更多的话语权。业界针对传统报刊媒体融合的研究已有许多,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着眼分析,而期刊类别多、情况复杂,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尝试对不同类别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进行总结与思考,并对期刊媒体融合路径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路径: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两批学术期刊清理认定工作共认证学术期刊6449种,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1918种,科技类学术期刊4531种[3],占据期刊总数六成多的份额。长期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的主要平台,其社会传播、影响、关注范围仅限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一定程度上游离于社会大众视野之外,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传统学术期刊的收入主要来自费、发行订阅费等,此外许多学术期刊还有上级拨款,部分学术期刊有相关基金资助。整体而言,学术期刊所面临的融合需求、发展前景相对简单,但由于科研人员对科研信息的获取利用需求,以及互联网共享、开放、合作的特征,使学术期刊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成为必然。目前,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网站+两微一端”,形成“网络+社交媒体”的数字出版服务及传播框架。现实中,我国的6000余种学术期刊,仅有1000多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400余种期刊开通了微博[4],整体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微信公众号只是简单的订阅号,功能单一,缺乏二次开发和更多服务功能;很多微博已处于停更状态,互动也较少;移动APP在国内学术期刊中更是较少[5]。大多学术期刊选择将纸版内容交由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平台进行数字化,这几乎是所有学术期刊进行媒体融合的第一步。从长远来说,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能够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拓宽传播范围,提高科学信息的利用价值,开拓更多的营销渠道,但是从现实看,大多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盈利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已在不断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中国激光杂志,在21世纪初就牵头建立了“中国光学期刊网”和“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学科平台,在国内率先探索专业学科集群建设,打造以光学为特色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和数字化采编平台。目前,该数字出版平台共收录光学专业期刊近50种,文献近60万篇,形成了丰富的光学资源数据库,几乎涵盖国内所有光学期刊和SCI、E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光学期刊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先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存储在内容资源库中,再与各个媒介渠道进行连接,将内容以适合不同媒介的方式展示出来,组成一个“小而美”的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该体系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不仅可以为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出版、科研、专业培训、学术会议、展览和资讯提供服务,还可以与中国激光APP社交媒体矩阵实现共联共建。可以说,媒介融合贯穿了学术研究、出版、营销、管理的全过程,每种媒介在其中都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5]。此外,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等,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业绩。占据中国期刊半壁江山的学术期刊要进行媒体融合,必须以期刊集群为发展平台整合、优化资源,以共享机制盘活科研人员和读者,充分发挥媒介优势进行服务和应用。2019年8月四部门联合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期刊论文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是增强我国学术期刊世界话语权,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的重要保障。由于学术期刊内容用户群狭窄,以及市场资源的特点,大部分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转型注定会较为艰难,大多数情况下会保持较多原有期刊的特征。就绝大部分小散弱的学术期刊而言,虽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但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从小处着眼,面向目标用户群提高传播效能和效率,提高用户的黏性和服务过程的交互性,努力提升学术服务质量,也不失为一种探索方向。
二、行业期刊媒体融合路径:以服务为导向进行全媒体资源整合
中国特有的主管主办制度造成大量行业期刊,这类期刊更多地担当行业指导、工作指导的角色,主要面向某一行业的管理人员、相关从业人员,是传统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版块。某种意义上,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行业期刊,有的行业甚至同时并存多种行业期刊。这些行业期刊既有交叉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窄众型的,更多的是B2B发行模式。大量行业期刊虽然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质量一般,不够深入行业需求,依靠行政力量运营,但往往也有无法取代的特殊行业优势。面对新的媒体生态环境和互联网浪潮,行业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并无特殊性,甚至由于行业的特质性、内容的专业性、读者群体的特定性和运营的局限性等面临更严重的困境。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行业期刊最应该做的是深耕并挖掘特定行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借助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将数字化布局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将内容价值转化为服务价值,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产业转型和变革,实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工具和传播渠道的全面升级,实现媒体与行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传统行业期刊与新兴媒体、专业服务的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一定是行业期刊最突出的价值所在。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农业机械》,是一本创刊60余年的传统行业期刊,始终立足于农机行业,多年来不断挖掘行业潜在需求,凭借几十年积累的行业资源,通过开发“知谷”互联网媒体平台,形成了以知谷APP为核心,网站、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和其他自媒体平台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并搭建了服务行业的服务框架和流程,成为提供农机行业全媒体服务与各种增值服务的新媒体,近两年收入、利润以及传播量稳步提升。
三、消费类期刊媒体融合路径:多样化的产业链变现
消费类期刊是最适合市场化运作,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最具商业价值的期刊类型,以广泛的大众为读者或用户,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涵盖各种细分品类,如新闻时政、生活休闲、科普、情感、商业和动漫等。因此,消费类期刊面临的困境不仅来自行业性的整体危机,也来自自身的特殊困境——越是具有大众消费基础的,就越有转型和融合的压力。消费类期刊的融合转型,既需要内容生产方式、流程和传播方式的媒体融合创新,也需要业务层面和营销层面的融合探索,进而在组织架构等层面进行融合,比单纯的学术期刊或行业类期刊媒体融合更需要广度、深度和速度。某种意义上,消费类期刊的融合困境与面向广大受众的都市类报纸、党报相似,而其所能投入的资金以及拥有的资源、基础又无法与这些报纸相比。种种因素和市场叠加,造成消费类期刊媒体融合的路径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有学者对目前消费类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文化传媒为主导的融合模式强调产业延伸,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实现传统业务转型;以资本战略为主导的模式强调跨界整合,重视资本的力量,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企业业务结构的快速优化;以垂直社区为主导的模式强调垂直市场,以专业细分作为落脚点实现精准营销;以终端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强调移动市场的开拓,利用市场碎片化发展的趋势推动移动消费[6];其共性都是以新媒体产品为中心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最终在某个环节实现变现。从内容方面来看,消费类期刊还可以按内容、受众群、专业性等角度细分为众多类别,各类别期刊也随着内容风格、运营方式、营销特点以及对应市场资源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资源整合和媒介融合创新,有的在核心产品上做加法,有的做减法。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媒体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消费类期刊还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路径。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新闻编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以及理念需要更新和完善,结合融媒体的特征及受众需求等,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本文探究了融媒体下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提高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性的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创新意识;电视新闻;挑战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和特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同时在融媒体中新闻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更强,新闻的时效性也得到增强,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新闻体验,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必须积极创新,提升融合能力。
一、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其一,从新闻编辑环境方面来看,新闻的及传播都有了全新的途径和方式,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下,受众不仅可以成为新闻的观看者,同时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及者,并且在互通性和共享性的情况下,媒体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更加紧密,这就给电视新闻的编辑和带来极大的挑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二,从电视新闻编辑内涵方面来看,融媒体能够借助数字化的编辑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闻内容的编辑和,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编辑相比,时效性更强,传播的范围也更广,能够被更多的受众所观看和熟知。因此,对电视新闻编辑的新闻采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及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电视新闻编辑思维固化,创新性还不够强,媒体融合能力也不足,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视新闻的编辑效率。其三,在融媒体时代下,受众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新闻,而是更具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以往比较单一的信息采集方式和加工方式,融媒体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采集平台和加工平台,新闻也不再是单一的呈现模式,而是视频、图文、音频等多维化的展示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对新闻编辑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及融合意识的要求会更高。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性和融合性的培养策略
1.增强互联网思维,更新传播理念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趋势
摘要: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代表性观点,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阐述了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和改进目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趋势分析
互联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形成了全新的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是由某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近年来已成为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
一、主要研究成果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人员主要选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从时间维度、学者角度、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立项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国家层面的研究导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程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使用“网络舆情”关键词检索到的2008—2019年立项课题达89项。网络舆情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时段是2010—2012年。这一时期,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便捷的网络访问使自媒体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传统媒体的话语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被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削弱,每个网民都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此起彼伏的网络舆情事件引起政府重视和全民关注。第二个高峰时段是2017年至今。党的报告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随后研究人员围绕报告提出的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目标再次聚焦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从项目类别来看:网络舆情研究一般项目占51%,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分别占7%和4%,体现出典型的应用型研究特点;青年项目占28%,说明对互联网比较熟悉的青年学者更加关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在中国知网使用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检索到2007—2019年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309篇、学术期刊论文2531篇。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7年,2008—2014年是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今该领域仍是研究热点。此外,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逐渐提高,表现为已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二、代表性研究观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产业链旅游文化论文
一、吉林省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著称,是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天池犹如一块碧玉被镶嵌在环绕它周围的16座山峰之中,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另外,长白山还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吉林省的水域资源也是相当丰富,世界闻名的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牡丹江、图们江、净月潭、查干湖、向海等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被列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更是名扬四海,独具特色。吉林省拥有众多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民俗风情、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吉林省有高句丽史迹、辽金历史文化叶赫古城和伪满皇宫博物院等众多的遗址遗迹,最具吸引力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同时,吉林省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因而遗留了许多革命遗址。此外,吉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白城地区的蒙古族、梨树县叶赫乡的满族、延边的朝鲜族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素以文化城、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大学城享誉全国,科教文化、汽车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旅游收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二)特色旅游文化突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活动,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冰雪旅游。凭借丰富、优越的冰雪资源优势,吉林省大力发展独具魅力的冬季旅游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项目不断丰富,游客日益增加。2013年,吉林省各地以“梦幻冰雪,精彩吉林”为主题开展了各项旅游活动。另外,吉林省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重点开发了“葡萄酒之旅、田园之旅、雪村之旅、采摘之旅等乡村游产品”。“经过积极培育,全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3个,“农家乐”近500个”。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堪称亚洲室内生态温泉之最的长春双阳御龙温泉度假村,以特有的“南国风光”著称于温泉业,成为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三)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吉林省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全省旅游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星级达到14家,4星级达到40家,仅长白山地区就新增5星级标准酒店6家,达到了10家”,使到长白山旅游的人数大幅度攀升。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全省开工建设旅游大项目307个,其中新建项目109个,续建项目198个,已完成投资78亿元,呈现出投资大、数量多、标准高的特征。在旅游交通方面,2012年新增长春至合肥、长沙、贵阳、福州等近20条航线,使吉林省航线总数达到近90条,通航城市达至54个。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扩大了吉林省旅游客源市场。在旅游商品方面,目前吉林省有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企业近600家。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制品,依托农业大省、生态大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饮品,依托黑土地文化、冰雪文化、汽车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从上到下所有人约定俗成以及被积极改造的文化综合体。在激烈竞争背景下,既需要约定俗成也需要创新改造的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满足员工不同精神需求、物资需求基础上,实现“众人拾材火焰高”。而党建工作无可替代地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引领力量。其也必须要善于打破桎梏寻求企业文化进一步发展。这其中需要形成系列策略,主要有以下具体内容。
一、目前企业党建及文化建设当中常见问题
1.重视利润而轻视意识形态建设。大部分企业都非常重视年产量、供电网络是否稳定、电费是否合理,因为这些都与供电企业收益有关。相对来说,党建、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甚至于存在党支部建制不全、党员学习不积极等情况,党建和企业文化各搞一套互不干扰。
2.领导干部独立于企业文化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约定俗成,需要领导以身作则,但在一些企业当中,领导人身为党员却独立于制度之外,造成了分配不公。这也给党支部造成了不良影响,拉开了党群、干群心理距离,不利于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3.党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割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二者都缺乏融合意识。党建工作当中缺乏公开性,半遮半掩让群众不能明白党建目的和意义。同时党支部缺乏跨界人才,所谓跨界人才指的是精通党建以及企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为这类人才缺失,才导致了党建工作无法融入到企业业务之内。
4.企业党建工作缺乏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意识,就是既要保证党支部内部井然有序,又要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发挥出党支部掌舵能力,善于将基层职工团结于周围,能够为企业发展、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而目前企业党建工作主要是局限于传统工作之内,没有进一步体现出服务群众的能力,造成党支部在职工心目中认可度低。
二、实现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新媒体下传统纸质媒介发展对策
摘要: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纸质媒介属于行业的始祖,在媒体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记,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各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对传统纸质媒介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因此也需要纸质媒介适应形势和环境,采用新的应对策略拓宽发展出路。本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结合纸质媒介发展现状,指出了纸质媒介面临的挑战及发展优势,对纸质媒介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纸质媒介;新媒体;产品发展;创新方式;人才培养
从当前看来,受到新兴媒体形式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纸质媒介(以下简称纸媒)的市场占比越来越小,虽然在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但其已经产生了极大的生存危机。据此,为了适应媒体形态的发展,纸质媒介必须要注重转型升级,改变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方式,在市场中寻求全新的突破,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平稳发展。
1.纸质媒介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1.1纸质媒介的优势
纸质媒介诞生较早,属于早期主要的媒体传播渠道,即便在媒体形式多元化的当下,纸质媒介依然保持着诸多的优势。首先,纸媒历史悠久,传统纸媒的内容质量高,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纸媒是公众获得此类信息的唯一途径。其次,传统纸媒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体系,将专业的新闻工作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1]最后,传统纸媒具有品牌价值。部分报纸成为地方标志,是一个城市居民解决生活问题时优先考虑的对象,纸媒对地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纸质媒介的不足
银行业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探析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这是自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中央的又一个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重磅文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隔15年,中央为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勾勒出了新蓝图,强调中部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的,能够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重大机遇?中部地区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主力军,银行业又能够在推动中部地区发展中贡献哪些力量?
一、支持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
“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是《意见》结合中部地区发展情况,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作为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六省份联结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制造业发展条件优秀,这些都是当地发展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娄飞鹏介绍。中部崛起战略实施15年来,中部地区建立了独特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意见》指出,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的建设都在有序开展当中。此外,多年以来,东中西部积极践行互通有无、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让中部地区较为薄弱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有了较大提高。专家认为,这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做大做强、推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意义重大。结合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中部地区的一大特点。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该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6.7%,高于工业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湖北省武汉市也于近期公布了光谷经济运行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光谷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973家,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额30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8.9%。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制造业原来的优势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成本逐步走高,制造业想要保持既有优势的话,势必会发生区位转移。向中部地区集聚就是趋势之一。“中部地区依托各方面资源优势,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来看,银行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正逐步加强,制造业投资在整个投资当中占比相当不错。“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链都比较完整,制造业能力强大,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巩固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提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能力是一项国家战略。因此,银行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是必然趋势。”曾刚分析道。此外,对于银行业来说,制造业在经历“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目前整体运行趋于良好,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制造业的恢复发展情况较大部分第三产业明显要好。“因此,银行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意愿在不断上升当中。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制造业格局的调整以及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产业升级等,都是未来银行业能够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方面。”曾刚说。在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的信贷需求,逐步转向对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银行要借助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根据不同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去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服务平台和与之相配套的服务方案及产品体系,实现为制造业提供更加精准、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的目标。”曾刚说。
二、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绿色发展是近些年的高频词汇,对于中部地区来说,绿色发展又多了一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意义。山西、安徽、河南三个省份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7月29日,山西省委宣传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资金累计支出超过350亿元。山西省积极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4082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山西省致力于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力度,支持能源转型建设。据悉,自2016年以来,山西省财政每年投入2.8亿元用于支持省内重点矿种、重点区域勘查和地质调查工作,确保了该省作为资源大省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也为实现进一步发现地热、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奠定了基础。“‘十四五’期间,山西要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新的增长点。”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杨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时下热点,也是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和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全国碳市场无疑是当地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其中,湖北省作为最早一批开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之一,一直以来,交易都较为活跃。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步推进。”娄飞鹏认为。日前,河南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霁在会上强调,要科学制定绿色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安徽省也在今年上半年提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每个地区对绿色发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银行业要结合中部地区的特点,去支持其未来绿色发展的方向。”曾刚说,银行业可以依据中部地区对绿色发展的政策安排,例如不同区域差异化的减排任务和要求等,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特征去设计中部地区实现减排和绿色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产品。
三、不断提升支持开放发展的能力
在7月20日召开的江西省统计局新闻会上,有关方面介绍了该省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西省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271.3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增长。对东盟、美国、欧盟分别进出口362.1亿元、318.5亿元、243.1亿元,分别增长5.8%、27.8%、12.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57.3亿元,增长10.1%。坚持开放发展是《意见》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当地铁路发达,长江中游水运优势突出,这些是当地在开放发展领域不同于沿海沿边地区的独特优势。要充分运用好这些优势。”娄飞鹏建议。此外,娄飞鹏还提到,中部六省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都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当地的开放发展,也应该结合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情况。去年9月获批的湖南自贸试验区,成为湖南省开放发展的“主战场”之一。《金融时报》记者从湖南省政府了解到,目前,湖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新设立企业4832家,引进重大项目223个,投资总额2036.82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379.58亿元。湖南省政府强调,下一步要继续增强自贸试验区带动效应,落实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以改革为动力,持续加快湖南省的开放步伐。加快中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区域发展的均衡程度,而且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增长动能来源之一。“银行业对中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支持,可以从支持绿色低碳行业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等方面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娄飞鹏说。
全媒体下地市级新闻媒体人才管理创新
[摘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关键在人才,难点在人才,痛点也在人才。进入全媒体时代,地市级新闻媒体必须抢抓媒体融合发展良机,立足地区实际和媒体自身融合发展需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遴选优秀人才、盘活人力资源、构建人才梯队、引进岗位尖兵,在实践中培养、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传播需要、行业发展的新型全媒体复合人才,以人才融合推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人才管理;舆论
生态近年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不断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互融合正当其时、方兴未艾。主流媒体要想紧跟时代不掉队,一方面必须跟上信息革命步伐,及时掌握、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另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主力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打造更多足以巩固新形势下媒体立命之本的原创内容精品,彰显新型主流媒体在流量泛滥时代的价值所在。
一、应势而变,找准地市级新闻媒体的人才“缺口”
地市级新闻媒体上承省级媒体、下接县域融媒体,受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影响,受众有限、广告资源匮乏,特殊的媒介生态决定了其必须立足市情民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夹缝中生存,因此,决定其发展宽度与深度的经营、采编和管理人才尤其重要。
1.采编、出版等专业型人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是主流媒体的固有属性。不论是传统的地市级新闻媒体,还是新型主流媒体,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采编队伍。因为,在信息采集及实际采访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新闻质量和信息精准度是采编以及信息处理人员所应该考虑的问题。[1]对于媒体而言,严谨、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原创精品是安身立命之本。唯有新闻从业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三过硬”,媒体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保证。当前,各地市级主流媒体无论对工作岗位如何划分,都必须设置采、编、发等专业技术岗位,以从业者的采编能力作为人才建设的要点和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而专人专岗干专业的事,能够减少从业者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对新闻产品发布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型人才,逐渐形成以专带全的人才梯度。在这方面,荆州日报社就做了不少有效尝试。结合荆州发展情况和报社的发展实际,荆州日报社除设立常规的融媒体采访中心、融媒体出版中心外,还设置了文化评论部专门负责副刊、文化精品和评论撰写,目前已运营和打造出大型诗歌周刊《垄上诗荟》、荆楚文化月刊《文化荆州》和评论名专栏《荆州观察》三个报社一线品牌专刊专栏;设置动漫工作室,负责漫画、沙画、动漫、绘本等动漫产品开发,其与荆州市纪委联合打造的廉政漫画,在党风廉政宣教中大放异彩;设置大健康工作室,负责运营《健康周刊》,与全市医疗机构共同打造健康科普高地……这些,都是立足市情民情,依托报社专业型人才设岗运营的成功实践。它们,不仅放大了党报的声音,占领了区域舆论制高点,也提升了荆州日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