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煤炭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煤炭企业医院学科建设思考
摘要
目的对三级综合煤炭企业医院学科建设进行有益探索,为医院今后学科发展及其他煤炭企业医院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以前医院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中的探索及取得的成绩。结果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医院医疗质量逐年上升,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结论医院实施的学科建设战略能够促进医院学科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并对其他三级综合煤炭企业医院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煤炭企业医院,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医院管理
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生产是一种高危行业,近年来,煤炭市场陷入低谷,形势严峻,而煤炭企业医院因为受到其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加之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煤炭企业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管理者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医院要生存就必须保持创新与发展优势,树立医院品牌,而学科建设在医院品牌建设中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1]。本文总结我院2016年以前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有益探索和思考,为医院今后学科发展和其他煤炭企业医院提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1煤炭企业医院学科建设现状
1)人才总量不足、梯队结构不合理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自主创新、持续改进的良性工作机制。人才的质量与结构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煤炭企业医院的人才与卫生系统内医院相比明显匮乏,加上近几年老年专家和年轻医务人员的流失,成为困扰煤炭企业医院管理者的大事。
学会优势下煤炭科技期刊探究
摘要:为了探索煤炭科技期刊在行业创新中充分发挥的服务功能,本文介绍了《露天采矿技术》杂志与学会工作紧密结合的办刊实践,依托学会的支持、专家资源、学术交流、学会会员网络优势等全面发展期刊,将学会的优势转化为办刊的能力,打造精品煤炭科技期刊。《露天采矿技术》杂志通过与学会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编委会的作用,争取了优质的稿源,拓展了期刊的发行,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促进了杂志的良性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学会资源;科技期刊;《露天采矿技术》;创新;煤矿
一、《露天采矿技术》概况
《露天采矿技术》是由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管,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露天采矿科技期刊,创刊于1985年。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露天采矿技术》依托主办单位的优势,结合国内露天采矿的实践,明确办刊方向,围绕“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这一办刊宗旨,在促进露天煤矿科技发展,推广露天采矿科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在办刊过程中,紧密依托学会资源,充分发挥学会优势,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实现期刊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学会促进期刊发展
(一)依托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优势,促进期刊全面发展。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信息的有效载体,是科研人员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科学研究、政策评价、出版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必须保持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顺应时展需求。学会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学会的大力支持是期刊发展的基础[1-3]。《露天采矿技术》杂志依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露天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和《露天采矿技术》编委会多年的支持,现已发展为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学会在每年《露天采矿技术》承办的露天采矿工作会议上,从筹备到召开都给予大力支持,高度重视《露天采矿技术》杂志的全面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依托学会的专家资源,加强期刊编委会建设。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编辑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期刊的学术领导机构,指导和引领期刊编辑部的工作。加强编委会建设,是高质量完成期刊工作的必备条件[4-6]。《露天采矿技术》杂志编委会是由国内露天采矿界的精英专家组成,他们在学术上和学识上技高一筹,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指导着编辑部的办刊方向,引领期刊向核心期刊、精品期刊迈进。编委委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担当起编委的责任。一方面,作为杂志的编委,对期刊的生存、发展及刊物质量都负有责任[7-9]。编委可以是受聘于杂志的执行主编,帮助杂志约稿,广泛组织稿源,充分发挥编委委员的作用,提高杂志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编委又担任所在单位和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领导,可以借助《露天采矿技术》杂志的平台,宣传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新技术、新经验,扩大企事业单位、院校或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好编委的双重角色,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坚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推荐本单位的科技成果、技术论文等在期刊上优先发表。编委会委员将自身责任落到实处:一是编委每年争取撰写2篇在杂志上;二是编委每年推荐3~4篇优秀科技论文在杂志上刊发。
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集团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 要: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是自治区已建立的五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成立以来,基地积极探索与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构筑模式改革基础平台、探索模式改革主要形式、探求模式改革有效路径,努力构建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
一、职业教育集团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翻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一页。加强高职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构建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目的,校企合作是路径。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与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发展滞后是当前新疆的突出矛盾,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不仅与东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也不占优势。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主要差距在工业。《自治区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依托新疆的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5年,工业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自治区提出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煤炭、矿产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三基地一通道”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新疆农业职教园区、新疆工业职教园区、新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和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组建成立于2009年11月。作为自治区已建立的五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乘势国家大力开发西部,新疆煤炭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机遇,本着“合作互赢、共建共享”理念,充分依托基地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初步经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
精细化管理在煤炭销售中的作用
摘要:在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煤炭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以及产品生产速度快于销售速度的问题,现如今,我国正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以及建立两型社会,对于煤炭这一类企业而言,无疑是最主要的矛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煤炭销售就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力量,只有拥有更多的经济效益才能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有效的支撑,并且提供一些资金的支持。精细化的管理对于煤炭销售而言,其将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煤炭企业销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精细化管理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给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煤炭企业;销售工作;促进策略
一、当下煤炭企业销售工作的问题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销售货款管理是一项主要的内容,通常一些企业在进行交易后并不能及时有效的收回货款,这就使得煤炭企业出现资金回流延缓的现象,对于企业工作的稳定以及顺利运行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于市场化的销售理念相对落后,同时一部分销售人员对新市场的开拓缺乏信心。此外,对于以往的销售方式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带来一定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不断竞争的情况下,使市场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市场的有效作用。接着是煤炭的质量存在不足,然而在现今不论是哪种产品都将质量放在首位,质量是获得信赖的途径之一,也是长期立足于市场的主要途径。由于煤炭企业的成本、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达标,这就会影响煤炭企业的运营能力。由于煤炭企业的销售团队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就会使工作效率降低,这就导致煤炭企业整体的销售水平偏低。
二、精细化管理对煤炭销售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缓解煤炭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不欠款,同时保证资金的良好运转,进而解决资金压力,使企业的工作得以顺利稳定的运行,进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其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一般具体的过程包括:一旦煤炭订单交易形成后,同时与相关企业签署了合同,必须要明确规范货款支付方式以及相应的截止时间,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延迟付款的企业而言,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及时通过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权益,进而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保障。
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策略综述
1绩效管理的作用
1.1执行力的作用
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举足轻重,但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引起员工足够的重视,绩效管理和考核过程形式化,没有起到切实提升绩效的作用。时间一长,绩效管理制度就容易沦为填表或打分的“游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缺乏执行力。2003年初,两位美国的管理学家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提出:企业经营失败往往不是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而是由于好的战略没有被准确地执行,执行不力才是企业经营失败的真正原因。
1.2执行力的定义
本文理解的执行力(在管理理论领域)是指将企业战略和绩效目标转化成绩效产出和成果,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而执行力就是完成产出和实现绩效目标的能力。“执行力”的定义是: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是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和领导者职能的核心部分。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3个关键性的因素: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营流程。
2煤炭企业绩效管理执行力缺乏原因
煤炭企业绩效管理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员工个人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制度实施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
我国煤炭历史研究困难
作者:薛毅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利用为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提供了新的能源,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及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著作主要有夏湘蓉等编著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编写组著的《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李进尧等著:《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资料汇编主要有章鸿钊遗著:《古矿录》(地质出版社1954年版)、祁守华等编的《中国地方志煤炭史料选辑》(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吴晓煜编著的《中国煤炭碑刻》(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等。论文主要有周蓝田:《中国古代人民使用煤炭历史的研究》(《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6年2期);赵承泽等:《关于西周的一批煤玉雕刻》(《文物》1978年5期);许惠民:《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中国史研究》1987年2期);李仲均等:《中国古代用煤的历史》(《文史知识》1987年3期);黄启臣:《万历年间矿业政策的论争》(《史学集刊》1988年3期);杨涛:《矿税大兴与明政权的解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官美堞:《古代工矿市镇———颜神镇的形成和发展》(《文史哲》1988年6期);李进尧:《中国采煤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1期);许惠民等:《北宋时期开封的燃料问题———宋人能源问题研究之二》(《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6期);华觉明:《煤、制团和烧结在中国古代冶金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4期);王开玺:《清前期矿务政策述评》(《安徽史学》1992年2期);元廷植:《清中期的北京煤炭不足和清朝的对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3期);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等。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煤炭的开发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十分可喜的成绩。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既有从纵向研究古代中国煤炭开采和利用的发展历程,也有侧重研究某一朝代对煤炭的开采政策。有的专注于某一个案的考证,有的就古代煤炭开采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论述等。根据以往研究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煤炭的形成、中国古代煤炭名称的演进、煤窑与煤矿的考辨、古代对煤炭的发现和利用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关于煤炭的形成
在中国,关于煤炭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代有人说煤是‘天火劫烧之灰’。唐代有人认为煤是‘天火烧石而成’,是由石头变来的。还有人则求助于神,认为煤是太上老君‘炼海烧山’的结果,甚至编造出‘神仙种煤’、‘老君爷撒籽种煤’、‘黑龙入地变化成煤’的种种神话传说。”[1]80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相关专著和教科书认为:煤炭是一种化石燃料,它是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蕴藏于地层之间。煤炭是由数亿年前植物大量繁殖生长之后形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化成煤炭,经过了漫长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最终形成为煤炭。“随着近代地质学及生物地质学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煤层及其附近岩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可以鉴定属种的古代植物化石;在煤层中可以发现碳化了的树干;在煤层顶底板的粘土类岩石中可以发现植物根、茎、叶部的印痕和遗迹;如果把煤磨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还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组织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留物。所有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腐殖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2]2除了植物条件,煤炭的形成还需要具备气候、地壳运动和地理条件,四者缺一不可。关于气候条件,潮湿是沼泽最主要的特征;只有温暖的气候才有利于泥炭的大量堆积;泥炭的保存需要适当的覆水条件,而覆水程度与湿度有关。关于地质条件,形成煤田最主要的地质条件是地壳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正是由于这种垂直运动,在地球上才出现了高山和海洋、陆地和湖泊。当地壳下降得不太深时,就形成了沼泽。在沼泽中生长的水生植物死亡后就堆积在沼泽中,这种沼泽就逐步变成了泥炭沼。泥炭化作用是在泥炭沼中进行的,在自然界中进行着植物的生长和死亡,死亡植物堆积起来,其残骸与空气隔离,加上有足够的水分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泥炭。泥炭在地下热力和压力的作用下逐步形成褐煤和烟煤。地理条件是指成煤场所。
地史上有相当多的植物死亡后,因没有有利的堆积场所而被氧化分解。所以,要形成分布面较广的煤层,还必须有适宜于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场所,如滨海平原、内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同时具备植物、气候、地质、地理四个条件的时间越长,形成的煤层就越厚。“其中地壳运动为主导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及其遗体的保存、气候的形成、成煤场所、煤层厚度等都有控制作用。”[3]116关于植物演变成煤炭的时间,古代学者多语焉不详,多以“洪荒以来”、“古之山林洪荒之世”、“太初之世”、“无算年代”等一笔代过。清代学者檀萃在分析云南煤炭生成原因时认为:“滇多地震,地裂尽开,两旁之木,震而倒下,旋即复合如平地,林木人居皆不见,阅千年化为煤”。[1]81关于植物演变成煤炭的时间,美国学者约翰•R•麦克尼尔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埋在地下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力就会形成煤炭。”他还认为:“如果时间不够,就是泥炭。大部分的泥炭都是在过去6000年形成的,湿冷的气候是泥炭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泥炭都蕴藏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如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4]中国学者向英温和杨先林认为:“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在缺氧和某些细菌的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在温度、压力及地质化学作用条件下而变成的。”[5]1#p#分页标题#e#
总之,煤炭起源于植物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并根深蒂固的观点,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对煤炭的解释:“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固体,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氮。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按形成阶段和煤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主要用做燃料和化工原料。”[6]928这个解释可以视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煤炭的基本认识。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和长期从事煤矿工程技术的人员对煤炭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观点,质疑并挑战传统的观点。王成学先生认为:“如果煤炭真由树木堆积而成,那他的顶底板就不会那么平,光滑的如镜子一般……树木的根部约占整个树木体积的1/4~1/5左右,这不是个小数字,如果有当地树木参与形成煤炭,那它根部所形成的煤炭则应在地板内,而且地板就不可能那么平,更不用说平滑如镜的顶板了。”他还认为:“有的煤层特别厚,而有的煤层又特别薄,薄的地方厚度仅几厘米甚至几毫米,想想看,如果是1cm厚的煤层那是怎么形成的?难道是由6cm厚的树木形成的吗?难道当时茂密的森林仅有6cm?有人说是草或灌木形成的,如果真是那样,草和灌木又是那里来的?如果是本地生长的,那土又在那里?因为很多极薄煤层下面仅是一层薄薄的夹矸,夹矸下面又是煤炭,如果草真的长在这薄薄的土地上,而且一般不是一年二年,那它下面形成煤炭的树木既不处于高温高压和隔氧的情况下,那为什么不会腐烂呢?有人讲那是在水下形成的。那更不可能,夹矸下面的煤层有时很厚,需要很多树木来形成,它怎么不被水漂浮起来而甘愿被薄薄一层泥沙压住而形成夹矸呢?另外在顶板内和岩层中,经常有和纸一样薄的煤层而常被称作煤线的,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王成学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质疑,如果说煤炭来源于植物,那么“金、银、铜、铁、锡等各式各样的矿物又是怎样形成的?”他的结论是:“煤炭不可能是由植物或树木形成的。”[7]34、427年后,王成学先生又发表了《再论“煤的形成质疑”》一文。作者在文章中自称曾长年在井下与煤打交道,非常熟悉煤层赋存状态。在文章中,作者分别以新疆特厚煤层和山西沁水煤田特薄煤层为例证提出:“最近有报道说,新疆发现有50m、150m、甚至750m的特厚煤层,按照6m实木形成1m煤的理论,那得需要750m×6m=4500m厚的实木才能形成,大家认为可能吗?……最薄的夹矸仅有3cm,却没有一根木头将其穿透,这能让人相信吗?”关于形成煤炭的原因,作者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物质急速向四周扩散,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物质逐步聚拢,就形成了各个星球,其中也包括地球。地球由多种物质构成,其中也包括形成煤的物质,于是与形成其它岩层一样形成了煤层。”[8]28刊登这两篇文章的是由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主办的《煤》杂志。该刊之所以两次发表王成学先生质疑煤炭形成原因的文章,是因为该刊发表了王成学先生第一篇质疑文章后,“许多读者纷纷来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煤确实不是由木头形成的,但是如何形成的却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8]29其中荀洪菲等人认为:“距今66亿年前,在银河系的一场大爆炸之后,地球形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煤。煤是包含各种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和碳等元素的尘埃星云气体被地球吸引并随球体的形成埋藏于地下沉积而成。”[9]91由此可见,关于煤炭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各家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最终形成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共识不仅对于研究中国煤炭史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煤炭史研究也是一大贡献。
二、关于煤炭名称的演进
外延式传统采矿工程研究
1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知识与智力需求
一直以来,采矿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得对采矿工程从业人员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得以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采矿工程从业人员需求的增长趋势在减缓。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耗能行业整体能源需求压缩,煤炭行业对传统采矿人才的需求在减少,但对复合型采矿人才的需求增多了。
1.1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的智力支持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人工智能、网络化、信息化将人从工业经济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正在改变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开采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将传统采矿模式适时调整到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常态采矿模式。采矿工程是对储存在地下、大海中、山体内的矿藏进行开采的工程,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探测、矿藏定位、矿区建设和后期采矿实施等一系列工程。由于矿产资源是按地质规律储存的,矿区建设和后期采矿也不能违背地应力及其发展规律,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离不开智能技术,故新常态采矿的一系列工程离不开大数据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此外,采矿过程中存在多种信息(如地应力场、采动应力场、瓦斯渗流与运动场、水渗流场、温度场)的获取与实时传输,网络技术能实现实时传输与实时分析,故新常态采矿的一系列工程也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综上所述,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应从知识经济时代中获取智力支持,即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采矿人才知识体系中,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技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2新阶段矿业工程活动的社会责任需求
长期的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采矿工程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采矿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新阶段采矿人才在发展采矿工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社会责任。采矿工程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期,必须将采矿与环境和谐发展战略运用到采矿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这将成为未来采矿工程活动的必然趋势。对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的培养也应体现环境保护方面的智力支持,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与实践活动。
1.3新阶段矿业工程活动的国际化发展
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控制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标志,很多煤炭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都采用了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利于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煤炭企业提高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对策,目的是在信息化经济背景下提高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企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整合、重组,煤炭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很多煤炭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上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同时会计信息化管理对内部控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快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一、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过程中,要熟悉地了解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