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硕士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摘要】本文对于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意志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对于热爱版画的人群起到了普及和深入研究版画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呼吁高校美术教育中应该提高对于版画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给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关键词】版画教学;高校美术教育;价值功能
一、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 中的现状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侧重于油画专业和中国画专业等,忽视了版画教育。版画课程安排在二年级的基础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中,大多是认识版画的历史与鉴赏作品,只有少量的时间来学习丝网版画的技法。同时,只有极个别高校开设了版画专业,尽管某些高校的版画实验室建设比较健全,但是版画教学往往也形同虚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版画教学的价值功能。
二、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意志力的功能
学生们在进行版画创作的时候,制版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制作版画作品的整个过程都必须由艺术家亲自动手完成。换句话来说,艺术家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是否可以顺利的完成作品。特别是在当前时代下,更加需要脑力和手的共同协调来完成作品,在获得身心一致的艺术体验的同时,还能够使得理想得到实现。除此之外,学生们在制作版画的时候,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力和耐心等多种意志力。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思考
摘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需求,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此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创新;原因;策略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日渐成熟,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新媒体已跃升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日益成为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新媒体,“一般是指最近20年内围绕互联网、手机应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1],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网络渠道链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实现用户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体形态”[2]。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字信息支撑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3]。因此,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化这两大基础要素,并充分体现公众参与、互动共享等基本特点。纵观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不难发现,新媒体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来数字资源的激增,而且新媒体时代数字资源与公众间的联系将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因此,2016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旨报告中再次对“数字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所谓数字档案资源是指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和档案馆(室)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4]在实际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档案部门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真实、可靠,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必然对数字档案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综述
为系统梳理新媒体时代档案研究的总体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新媒体+档案”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章1144篇。其中,最早将新媒体与档案工作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是2010年钟立扬发表于《浙江档案》上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路径》一文。此后,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2016年以后迅速增加,2018年、2019年达到研究峰值,每年有近200篇的文章发表量,其后略有减少,但文章的发表量均在每年150篇以上。可见,将新媒体与档案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进行检索,发现结果极少,并不能反映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于是分别以“新媒体+档案信息”、“新媒体+数字档案”进行检索,再从“服务”、“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筛选,发现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服务等研究方面。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如2018年河北大学许云龙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形态,关键要素、开发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及2017年陈晓晖、赵屹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自助服务的内容与实现》,2022年罗宝勇、崔旋发表于《北京档案》的《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研究》等。以及资源策略研究,如2017年周耀林等发表于《档案与建设》的《档案机构微信平台资源建设策略探析———基于典型平台的推文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从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价值挖掘三方面提出档案机构新媒体应用的建设策略。及其同年发表于《中国档案》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顾铃的硕士论文《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等。还有档案建设研究,如2016年赵跃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挑战与应对:我国政务新媒体文件归档若干问题思考》,文章从文件属性与价值属性、文件管理政策法规、政务文件管理自觉三方面归纳了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归档动因,认为政府机构和记忆机构是归档的两大主体,并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探讨新媒体类型的选择、归档文件及其背景信息的选择等问题。以及2017年段立琳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布流程设计》等。实证研究,如2016年刘英捷、王芹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政务新媒体应用研究》,2017年叶楚健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生产研究———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例》等;此外,还有与社会记忆、数字记忆相关的研究内容。如2018年丁华东、张燕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文章将意义再生产作为档案记忆传承的核心,从新媒体传播角度论述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的途径,即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关系维度、中介维度四方面构建起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新媒体传播方略。以及2021年上海大学张燕的博士论文《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等。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论题。虽然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文章,目前尚未有相关博士论文出现,硕士论文也比较少,由此可见,这一论题仍需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需开展更为系统、深入、多方位的研究。在完成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相关研究的梳理后,应结合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继续深入探讨。这样就不难发现,现阶段各档案机构虽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但具体到数字档案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被动单一、与公众需求契合度差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这种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更为突显。本文拟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档案数字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2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
学生核心素养下美术学科教学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思想,其作用不仅在精神层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更是将人与自然、社会和本身融为一体,对人们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基础,探讨与研究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教学策略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必备素养,使其逐渐了解民族文化,尊重世界文化,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优秀的文化品格和正确的三观价值。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美术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门类技能,了解各个艺术范畴的共性和个性,并在学习中学会积极探索与主动合作。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题。
1何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等三大原则;科学精神、责任意识、人文底蕴、勤于学习、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六大素养;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
1.1文化基础
文化———人类的根与魂。文化基础是指我们通过前人杰出的成就获得各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满足我们的美好需求,丰富内在的精神食粮,达到美的最高境界,继而发展为具有扎实文化基础和更高目标追求的人。
原型驱动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探究
摘要:生产和再生产的快速化在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诱发出诸多问题,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进而制约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原型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原型驱动”的创意机制,期望能为创意设计领域注入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原型驱动;文化创意;过程模型
1原型概念解析
原型,英文原作“Archetype”,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两千多年前由心理学家最先开始对原型理论研究,现在文学、人类学、语言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因受时代背景和学科特征的影响,设计领域的原型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在现存原型理论基础上对文化创意原型细化与扩展。
1.1文化创意原型
文化创意领域的原型是指对设计活动具有启发作用的灵感来源,最先由湖南大学易军副教授(2014年)提出,主要参照认知心理学和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并结合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应用研究进行阐述[1],本研究以此为根本并借鉴文学评论原型概念,对其内容作具体说明。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说,文化创意原型是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被遗传下的经验范式无形中影响着后辈们的生活,基于传统文化的原型设计较容易激起特定人群的集体潜意识,继而激发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产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型作为区域文化的典范,拥有此区域文化的绝大部分特征,是人们被问及该地域文化时,最先联想到的事物。在对某区域文化创意设计时,围绕其文化原型的创意较容易被认同。基于文学领域的原型研究认为,器具、建筑、服装服饰、平面艺术、民风民俗、工艺技法等均属于原型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原型的研究不仅限于事物本身,还包括背景信息、工艺流程、创作主题、形式规律、操作方式等,以上内容都可成为创意来源。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来源较以前更为丰富。
1.2文化创意原型特征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摘要]该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54篇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作为定量研究工具并绘制知识图谱,辅以定性分析,分别从载文量、关键词、文献时间分布特征、作者、机构、期刊、高被引文献等方面对研究态势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基于上述分析,归纳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建议:(1)缺乏主体合作;(2)缺少跨界研究主题;(3)研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足。最终得出研究结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高职;可视化分析
一方面,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主体内容[1]。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具备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厘清现有理论成果,对理论研究进程予以回溯与总结,才有可能找到兼具高职特色、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规律,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包含期刊、国际会议、国内会议、博士、硕士等五个子数据库。检索式设为:TI='高职'*('设计类'+'艺术设计'+'艺术类'+'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平面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教学',发表时间设定为2000—2020年,手动逐页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检索得到15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工具。本文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一种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2]。CiteSpace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在文献计量、探测学科发展前沿、发现研究热点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3]。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领域中,该软件的应用还较为少见。
二、研究态势可视化分析
传统元素公益招贴设计研究
摘要:
招贴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手段,将设计师的理念传达给受众,从而引起共鸣,而公益招贴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以迎合大众为出发点,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把生存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反映着国家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素养。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兼文化传播的手段,它的设计思想、表现技法以及方式比较之其他广告媒介更具特性。
关键词:
公益招贴;中国文化;中国元素
一、公益招贴设计的功能作用
公益招贴作为公益传播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是需要通过视觉语言来表达的,首先引导受众使其感兴趣,然后诱导受众接受招贴广告中的意向。传播信息是招贴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招贴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形式,正是传播道德思想文化的载体,使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产生共鸣,并以文明合理的解决各种需求问题。而且招贴传播信息的功能还表现在对现实变化情况的通报上。当今时代,一种新产品的出现,都必然伴之客观存在一场大规模、高密度的广告宣传,使受众打破原先习惯的思维定势,对新思想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其次招贴作为一种“潜在说教”的形式,绝不能以某种强制性的理性说教来对待受众,而应当首先使受众感到愉悦,继而让受众经诱导而接受招贴宣传的意向。所以,现代招贴都极讲究审美效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衍生品。纵观公益招贴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演进史。公益招贴不仅是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而且更是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无论是集体性招贴还是个体性招贴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传播着文明。第四点公益招贴是以公德教育为目的,主在培养人的社会公德性公益广告各项任务的提出是在物质需求不断膨胀下人类对自己的行为约束,不以迎合大众为出发点,而是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将生存发展资源保护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作目标的。传达现代文明观念,建立社会责任感。公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除了有训练创意方式执行能力等功能之外,也是良好道德情操传播的义务,也就是告诉大众“应该如何做”。
二、中国传统元素的体现
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以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为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专业兴趣小组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搭建专业技能展示平台。
【关键词】就业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质量的高低关键在高校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8年11月7日国务院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教育部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这些都在政策上给高等院校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指导。民办高校在最近几年学前教育的招生中也受益于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的需求,生源充足。但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却有待提高。相比老本科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师资的短缺、学生数量过多、教学设备缺乏等都是是造成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的原因。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从2013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至今,2013年起由108人上升到2016年的220人,再到2018年的230人。每届学生人数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的招生人数。但是笔者也发现一个问题——生源质量连续下降,尤其是专科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岗位竞争时能脱颖而出,在岗位变动时能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变换并掌握新技能,成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以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要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沟通交流、合作写作、创新革新等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本文拟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在就业导向下,课堂教学如何与市场接轨,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任课教师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
以《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载体,以2016级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为对象,开展了教学改革。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局面。不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获得这个结果的途径,并最终能结合所学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过程而非结果。学生在此种学习的方式下,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更多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积极性也得到改善。1.小组教学法。在学期开始时任课教师就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地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汇报展示的时候,明确告知你在小组作业中的作用是什么,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在《学前儿童保育学》的小组作业中,既有文字作业,又有绘本作业,同时还要求要现场汇报。3次小组作业汇报的学生要求不能重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上台展示的机会。2.情景教学法。在遗传与优生章节,设置了你是否支持艾滋妈妈生子的话题,展开了辩论。在儿童意外事故章节,设置了车祸现场的情境,准备了三角巾、纱布、绷带等材料,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救护者和受伤者,尝试利用三角巾、纱布、绷带等材料进行现场急救和包扎。在叫叫ABC章节,我们采用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外,同时设计几种不同的意外事故,如幼儿触电、煤气中毒等情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施救措施,并要求学生两人或者小组合作轮换完成操作练习。通过模拟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保育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保育实践能力,进而牢固地掌握相关保育技能。3.直观演示法。讲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时,课题组教师利用Flash、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使复杂的人体形态结构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同时还准备了人体解剖结构的人体模型,让学生实际触摸。这样学生学起来不觉得枯燥,既轻松有趣,又容易理解记忆,最后的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幼儿园保育教育能力初步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开展与保育课程相关的见习活动。通过幼儿园的见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的心理特征,了解当前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要点,参观合作园所的房舍、设备布局,了解幼儿园的卫生管理措施,听取园长关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制度和对幼儿常见病与传染病的管理,考察幼儿园幼儿卫生要求与做法,观察幼儿的课外活动和课上表现等,及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大胆创新,不断调整教与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1.强化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了以下的活动。(1)科学实验大家做。科学实验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一组,进行科学实验的展示,并阐述科学原理。(2)课堂模拟。在学习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基础上,以教法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开展模拟教学活动,以此锻炼教学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为正式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中,会给学生相应的主题,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在课堂上来进行模拟说课、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的现实,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3)真实课堂。这是由实践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现场试教,与幼儿进行互动,针对试教进行评价、反馈,然后再进行实践,再反馈,形成“同课异构”的模式。把课堂搬到幼儿园。将课程的相关内容放置到幼儿园来解决,通过课程见习我们鼓励学生们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应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分析,使专业理论教学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求学的自觉性,实现应需要而学习,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2.突破高校传统的全职教师模式,积极引进幼儿园有经验的教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教学上,我们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我们邀请了商丘市第二幼儿园、博瑞蓝天幼儿园、博苑幼儿园、商丘市梁园区第二幼儿园的园长、优秀教师来给在校学生上课,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的内容,缩短学与用的距离,使学生毕业时进入用人单位所需的适应时间减到最短。除了“请进来”,我们还鼓励教师们“走出去”。依托商丘市第二幼儿园、博睿蓝天幼儿园、博苑幼儿园等机构,实行“校园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教学任务放到实训基地完成。组织教师们进入幼儿园考察、调研、参与幼儿园的教研、科研等工作,并将工作常态化。我们还鼓励教师进行暑期的挂职锻炼。2017年11月我们与北京京师智雅幼教集团、亿童幼教集团等建立合作,未来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将不仅仅局限在商丘地区,我们将以合作为契机,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与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更明,动力强劲,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动漫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端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思考。 一、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转型期高端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我国正处在由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转型的历史阶段,动漫产业具有拉动国民经济和长远的文化辐射作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产业。我国认识到动漫产业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和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将其列为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大力扶植。“十一五”期间,动漫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整体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只是从产量上实现了动漫大国的目标,距动漫强国仍有相当距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观念滞后,艺术质量和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原创精品匮乏;企业规模小、散、弱,缺乏竞争力;动漫基地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等,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人才问题。 对于我国动漫产业而言,要实现“十二五”时期跻身动漫产业世界强国之列的目标,市场适用性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动漫产业人才结构呈金字塔格局。居于塔底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从事背景绘制、投射、描线等基础工种的制作人员以及运营、支持的服务人员;居于塔身的是指从事服装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等设计型人才;居于塔尖的是指编剧、导演、原画、分镜头设计,以及创意总监、项目经理人等创意、策划、管理、营销型人才。这三类人才在产业中的分布数量依次呈递减关系。高端人才即指居于金字塔格局顶端的高层次创意和产业开发人才。 据统计,我国动漫人才需求缺口大约15万人左右,预计3年-5年缺口将达到60万人,而现有从业人员基本为单一制作型,严重缺乏高端创意与产业开发人才。目前高端人才缺口约为总量的5%,其中高端创意人才和产业开发研究人才缺口约为总量的1%,即6000人左右。由于高端创意人才奇缺,导致我国动漫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弱,原创精品匮乏;由于产业开发人才奇缺,不能有效将动漫产品版权价值链贯穿起来,又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国产原创动漫作品在市场运作模式和市场推广过程中失利。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动漫产业盈利差,至今难以摆脱依靠外包加工的盈利方式,利润空间的狭小,动漫市场80%以上的盈利流向了海外;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作品中,日、韩占60%,欧美占29%,有影响力的民族动画品牌和形象严重缺失,致使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民族文化渐趋边缘化。其动画片中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因素更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动漫企业和相关院校,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反复强调发展国产动漫的重要意义。总理视察江通动画时指出: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我们的动画制作机构、动画播出机构有责任、有使命来做好国产的动画片。动漫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传承和青少年健康成长,迫切呼唤动画高端人才。 二、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现状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众多高校和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热门专业”,11年间我国动画教育迅速膨胀。然而,由于我国对于动漫人才的培养未形成有针对性的规范和引导,伴随着动漫教育的超速发展,问题也逐渐显露: 本科层面,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教师学历层次集中在研究生以下,相当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与动画专业相关度不高;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动画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但是学校教育每年能提供的市场适用型人才仅为1万人左右,且人才培养层次基本为单一技能型。硕士研究生层面,30所院校中有17个院系属于艺术学科,12个属于理工或其他学科,招生专业多归入电影学、动画学、软件工程学、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有关动漫产业和编创的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3家(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为产业研究和衍生产品开发研究、清华大学为动漫编创),每年招生人数不超过30人。其他专业方向均为动画技术与动画理论。博士研究生层面,目前仅有3所院校招收动画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其人才培养着眼于系统的动画学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广泛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动画学、网络电视艺术学、文化学等领域,强调文化的涵盖性和偏重于学术理论研究,行业亟需的创意、策划、营销、管理、应用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尚未纳入课程体系。高端人才培养瓶颈尚难突破。 总体看来,我国动漫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高校动画教育难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尽管每年毕业生数量巨大,但动漫企业仍“一将难求”,动漫公司动辄上万元月薪的岗位空缺,大量动漫专业毕业生和社会培训生却往往在毕业的时候面临失业。有学者将此现象概括为四个“基本脱节”: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基本脱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基本脱节,师资质量与教学要求基本脱节,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基本脱节。 人才培养结构过于单一,技能型过剩、复合型和高端人才奇缺。由于我国动漫企业大量依靠代工国外作品生存,市场一段时间造就了国内技术型加工制作人才需求旺盛,众多高校和培训机构功利性地迎合当时动漫人才需求特点———过于注重动画制作技术的培养,致使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单一,审美、创造能力薄弱,未来无法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只能局限于技术岗位的来料加工。“中国动漫不缺技术,缺的是创意,特别是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端人才,原创作品不足成为限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已成为业界共识。动画教育当中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匮乏,已与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三、动漫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p#分页标题#e# 动漫产业高端人才即指位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创意和产业开发人才。高端创意人才是指具备较深厚的动画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熟悉动漫制作方法和盈利模式,具有承担和参与动画项目创意与策划的原创能力的人才;产业开发研究人才是指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熟悉动漫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和动漫产业运营规律,具有市场开发能力,并能够承担动漫产业重大项目的策划型、营销型人才。通过上述高端人才培养,达到优化动漫产业人才结构,着力解决民族原创动画发展迟缓的问题。其作用将表现在:推动民族动画品牌和形象的生成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产业盈利模式。由于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此类高端人才可在有条件的艺术院校进行硕士和博士层次培养;类型为研究—应用型而偏重应用型;就业岗位为动画编剧、导演、创意总监、高级经理人、动漫产业研究人员等。人才培养单位须依照高端人才的特殊需求制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吉林艺术学院为了培养动画高端人才,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1.面向动漫产业对高端人才的特殊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优秀的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风、强烈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的动画创意与产业开发人才。这些人才须达到以下要求:具有坚实的动画学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画学理论及动漫产业发展前沿,具有当代视野和较强的问题意识与批判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科学严谨和有效的研究方法;熟悉动漫艺术创作规律和产业运营规律,具有承担动漫产业研究与项目开发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和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学术及产业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动画创意、动漫产业运营管理、动漫产业研究、高等动画教育等工作的动画人才。与已有动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该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动漫产业对高端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强调人才应有艺术原创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当代视野,能够调动和整合国际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和运营,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承担动漫产业研究与开发相关项目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构建以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为基础、动画原创研究为支撑、产业及产品开发为指向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动画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 创新招生模式。从招生模式改革这一源头抓起,突破以往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强调考生的动画创作和产业实践经历。凡具有动画相关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动画从业经历2年以上;具有动画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学位,动画从业经历2年以上,在业界取得突出成果;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动画从业经历4年以上,在业界取得突出成果的,均可报名。在复试环节,要求提供学士/硕士论文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专业学术论文,由导师组对其学术能力进行考查;要求提供动漫作品,由导师组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查;面试,由导师组对其创新意识、能力及修习目标、规划进行考查。也可以采取解读自己做过的项目及成果、导师就其提问的形式进行。 创新课程设置。学院与动漫产业、行业主管部门专家依据动画创意与产业开发人才培养需要,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3类:学位课程包括2门公共课和6门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在17门选修课中任选5门以上;必修环节包括动画实践、学术活动、动画创作研究与产业开发研究。课程设置注重发挥学校多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和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将选修课程整合形成动画原创研究课程模块、动漫产业与开发研究课程模块和专业素养课程模块3大课程群,使动画基础理论研究与动画原创研究、动漫产业开发研究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便于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发展意向进行模块式选修。 创新培养模式。学院的本科、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动画教育已经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该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学院与合作单位的国家级教研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动漫企业的现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相应的工作室;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项目带动教学”。 工作室按照行业技术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建立。其主要职能是进行技术攻坚和实际项目实施,即结合产业需求和受众心理进行方案研发和技术研发。每一个工作室既需要在各自领域内独立进行深入研究和制作,又需要共同协作,整合综合艺术学科的优质资源,以集群作业的形式完成大型项目。这种由实际项目带动的内容和技术研发,具有市场前瞻性,对专业教学和产业发展都起到推动或引领的作用。工作室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每个工作室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同时配备实验员,以配合导师完成项目制作中的基础环节。每年通过考核的方式选择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室,研究生则全部进入工作室。“项目带动教学”, 即通过选择、执行、完成实际项目,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教学的带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动漫学院及其密切相关的新媒体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等实行了若干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直接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机联系的工作室成为学生进入职场之前的实训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本科阶段,进行成熟的技术学习,培养基础专业技能、审美能力、综合协作能力、基本创意能力。参与项目时,多为基础技术性工作。硕士研究生阶段,围绕项目具体环节进行较深入研究,培养其执行项目的能力,如作品原创、局部策划等。博士层面的人才培养,在工作室制的基础上,更强调与高层次动画科研平台和骨干动漫企业的互动。首先,博士生以总项目助理或子项目带头人身份进入工作室,进行动画前沿理论研究、动漫产业规律分析、市场需求分析,能够对产业项目进行宏观设计规划,并有能力进行市场营销和项目推广,能够形成对企业的具前瞻意义的引领,在行业内引领一个独树一帜的方向。其次,博士生以创意总监助理或经理助理身份进入动漫企业,直接参与动画创作及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进行为期一年的产业经营管理实践。学院与多个动漫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关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机制。3个国家级动画相关基地、吉林省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以及禹硕公司都是依托吉林省动画学科和专业力量发展建立起来,同时又反哺动画教育的科研和产业机构。一方面,学院动画教育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意的支持,并优先考虑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禹硕等企业为师生提供见习、实习、实训、实践的机会,成为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动漫产品研发及市场运营的巨大试验场和孵化器。在这样一种多元立体、持续紧密的实践途径中,在“项目带动教学”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动漫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p#分页标题#e# 完善合作机制。组建以国家动漫产业高端人才需求为目标,指导教师、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动画高端人才培养“产业联盟”和“咨询指导机构”,对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予以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动画高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安排、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结合”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承担特殊需要的教学任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与国家发展大势和社会市场需求相吻合,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