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师范美术教育中的改革政策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兴衰,能承担起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精神与丰富的情感,强化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而艺术教育则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思想,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简单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整体发展教育观,强调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这一改革客观上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有别于其他美术教育培养要求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并通过这个媒介达到对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专业”这个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首先是师范教育。我国香港地区的美术师范教育,甚至只把教育类课程称为专业课,而把绘画与设计类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未来的教师,美术高师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一个人掌握了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不等于具有了高素质,从能力和素养角度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在文化的全面性、文明的进步性与身心的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仅仅掌握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等于具有了从事美术教育的能力,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多元素构成的”,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但现实中许多高师院校安于现状,无视基础教育改革,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致使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落后。一些专业管理者和教师对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知和理解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对新《标准》的推广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少同基础教育保持密切联系,很少考虑自身师范性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认为高师美术教育仅是较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的)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面窄。课程设置多局限于美术专业的“专业”范畴内,狭隘理解“一专多能”的内涵,将“一专”往往定位在国画或油画等某一画种的技能水平上,“多能”也多圈定在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层面。 在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等方面有待改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技能灌输上,在考试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这些都难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满足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近年来高考中的“美术热”使得美术师范教育生源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许多院校竞争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思想,对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未来工作漠不关心,造成认识上和工作上的“滞后现象”。 高考中过于重视“专业”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化课录取线过低,难以支撑其以后学习;专业考试落入新的“八股”之中,人物头像素描和静物色彩成为高考中的“永恒”主题,许多考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背”画,艺术天性正在被抹杀。新《标准》将着眼点放在未来,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从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能力。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必须是超前的必须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文化意识并驾齐驱;面对素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竞争获胜的最重要因素。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作为培养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确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师范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综合素养的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新形势,必须组织教师(尤其是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研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按照新《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对美术高师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之内,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凸显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加大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教育力度。美术“专业”课程也应拓宽知识领域,按照中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加大美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设计、民间艺术、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科知识的交叉和信息量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将重点放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p#分页标题#e#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应有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美术高师生是未来的教育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一个对本民族缺乏情感、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是不可能胜任教育之职的。 积极开展职业意识教育。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教育性决定了其职责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意识培养。要让我们的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明白他们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承担者。 加强教学实践,提高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已充分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术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多因素的,在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拓宽教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增加教学实践课的时间。 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提高美术高师生的科研能力。新《标准》中学习领域的划分对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的高师生不仅仅要会“画”画,更重要的是会“评”画;没有一定理论水平将无法胜任美术教师之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为此,高师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不能仅限于毕业论文,应高度重视学年论文的写作,以学年论文写作作为提高师范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补充和途径;可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在选题上尽可能围绕教学研究来展开,以提高美术高师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力度。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综合素养,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接受和领会知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中历来十分重视教与学、言传与身教、教育者的教学与受教育者的个人体悟的统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墨子强调教师只有“得一善言附于其身”率先实践表里如一“使言行合一犹合符节”。 《墨子•兼爱》,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为此要重视教师的再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学历、知识与能力,完善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要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由于复杂的因素,目前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大多出身于绘画专业而非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因此强化教师职业教育十分必要;教师的引进也应从单一学历和技能考察转向综合素质方面。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多种多样文艺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具体课题训练中尽可能多采用课题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教师职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合作。 根据师范教育自身特点,对现行招生政策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别于美术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专业考试应从单一技能考试走向多元,可参照目前一些院校美术史论专业的方法,增加文艺常识、写作等方面的考核;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避免将那些综合素质差、有“技”无“文”的学生招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 面对基础教育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形势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能胜任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案例教学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发展策略
摘要: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美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美术学科不是高考统考的必考科目,部分学校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析当前高中阶段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美术;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方案、知识内容构架、学科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与思考。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功能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育,既满足了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又让学生有了多样化的学科体验,从而培养他们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美术素养是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人们对美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源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在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爱上美术课,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高效课堂的推进,很多学校愈加重视美术教学,但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在部分学校的实地观摩,参阅相关资料,认为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课堂形式单一
在美术教学中,师资力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硬件配置都是影响美术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出现了其他任课教师占用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兼任美术教师的现象。这些教师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且术业有专攻,一些非专业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储备量有限,在知识、技法的传授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自身水平的差异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导致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侧重对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间缺乏互动、讨论和交流。以往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优势,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具备逻辑性且相对高效,但美术课程更多的是感性内容,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以往的授课模式中,部分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美术之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摘要:创新与创造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时代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创新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理念与目标需要与时俱进。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初中生的美术创造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该文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入手,研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旨在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促进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美术;思维导图;教学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也被人们称为“心智图”。思维导图是在对信息组织进行层级分类的前提下,以主题为核心,通过主题与分支之间的联系构建而形成的具备放射性思维特点的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更加侧重于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主题为中线,将各级主题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立记忆链接,加深记忆深度。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用在学生的大脑信息加工、知识处理以及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联系性,避免碎片化知识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易学易懂、实用性强、自然有趣,有一定学习基础与生活经验的人均可以使用。其二,思维导图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多样化的显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三,制作方法简单灵活,满足个体的思维导图制作需求即可,在开放性的思维导图构建中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优化中的有效应用
1.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突然迸发灵感但难以及时运用于教学设计,导致教学设计思维零散,缺乏具体性、系统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停滞不前。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应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与层级关联性特点,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碎片化的设计灵感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全景图,这种教学设计紧密度高、关联性强,让人一目了然。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凝练的视觉符号》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意义、特点、构成要素、类型以及不同的表达形式等。如,我们在购物时可以通过图标辨认品牌,在看电视时可以根据图标辨认电视频道,等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图标就是标志,是专门为某一产品设计的,具有特殊性。在学生了解常用标志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以体育类标志为思维导图的核心,从体育类标志中分别发散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然后让学生观察三种奥运会会徽分别表现了哪些运动。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其通过图文组合的抽象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又体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会徽中的红色代表了热情、希望、喜庆。通过对“京”字演变过程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步骤,具体为收集设计信息—设计元素综合—设计图形确立—信息准确传达—信息整合应用。在学生掌握标志设计步骤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设计尝试。如,根据班级特点、班级文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班徽,要求表意准确、构图凝练、色彩醒目。
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教育部2014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根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与农村美术教育改革趋势,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分析现有“国培计划”培养方案的优势与问题,大胆创新,推动课程结构合理化和课程内容多元化,落实差异化的课程实施方式,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增强参培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培计划;农村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越发呈现出“需求导向、凸显实践”的动态化发展理念和地域性、体系性、多元化等新特征。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它的实施为发展新时期教育,尽快实现教育为本、教育强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大前提下,必然需要依循最新教育政策,考量农村美术教师内在需求,建立契合度更高的“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方案。
1现有美术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国培计划”课程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有国家持续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助推和相关配套支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某种角度来讲,最影响培训效果的就是课程问题。为了更深度地认知河南省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现状,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有效实施,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近年来所承办的农村美术教师“国培计划”为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社会调研等方式对参培教师进行调研,以明晰当下培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有5.9%的学员对“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初中美术)的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培训)课程和活动、研修(培训)资源等方面评价一般;有2.1%的学员认为“国培计划”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小学美术)在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教学设施与条件方面评价一般。这说明学员对培训课程的丰富程度、适切性和实践性方面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学院认为当前“国培计划”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定位过高,课程针对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农村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力度不足,针对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有待加强。(3)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操课程安排不足,既没有特别贴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没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4)与名校以及校外机构如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结合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开拓参训教师的视野以及将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推广。(5)村组及家庭教育模式是农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体系,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村组教育结合方面的指导和研究内容相对薄弱。(6)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需求方面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2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基于课程凸显的问题以及对近三年“国培计划”的监测和反思,学院认为乡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学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并考量参训教师年龄结构、不同学历等因素的差异性,对现有“国培计划”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科学化定位,建立多元化、阶梯化的目标体系,整体提升农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探求美术背后的文化意义是一项重要目标。美术文化的多重含义和价值决定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对作品的解读力成为重要目标。其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技能训练、审美意识培养割裂的现状,因此,还应设置技能课和美学、艺术概论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提升教师全方面地素养。再次,当下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符号无处不在,如何更好地衔接、解读当代艺术成为重要议题,增设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相关专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最后,相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性课程,参训教师更关注创作实践和考察类课程,对主题式和案例化教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增强数据库建设,落实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建构多形态的课程体系。如随着各类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智能化,参培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有明确的要求。总之,需尽可能地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多元性、前沿性和适配性,以专家、名师、参训教师共同建构“学术共同体”,推动课程结构的科学化。最终,学院将改革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行动中。(2)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教师对《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理解。(3)系统学习美术学科教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4)提高美术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具备专业美术理论、娴熟美术技能与良好教学素养并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5)增强对地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感悟力,探索开发学校美术与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相结合、适合农村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掌握具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6)提高农村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使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知识与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骨干队伍。总而言之,改革目标可以简化为: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与主要内容;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信息技术与深度学习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视角下,教师对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应有正确的认知,从实际出发,通过发展、创新美术教育,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历史悠久,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教育人员和美术专业人才,积极推动着我国美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美术教育专业在新课程标准视角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若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则会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使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受到影响。
一、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结构与培养目标
我国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应使学生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要有创新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将美术事业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工作后能够通过恰当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传授专业美术文化知识。美术文化专业性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左膀右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部分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却缺少专业性的教学能力,因此,高校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平衡好两方面的关系。实施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以往基础性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忽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多讲解美术技巧,忽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因此,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术语深奥,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效果。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开展美术活动,让学生可以累积视觉和触觉的审美观,发展空间感知力和交流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增强,社会更加认可美术教育,这对高校美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绘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视角下实行现代化综合美术文化教学。然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更看重美术教师的绘画能力和教学水平,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难以较好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际教学、交流中,难以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由近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可知,部分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许多(如部分学生入学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等)。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
电脑辅助美术教学研究
电脑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在信息的存储、交流、传播等方面,是目前任何其他技术无法与之相比的,并在教育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现了电脑辅助教学等新概念。
本人在工作中通过学习电脑技术.并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已有教学资谭的再利用和不断创新
大多数美术教师都认为,中学美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每个年级都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每年只要教材不变,讲授的内容都几乎一样,而在现行教案管理制度下,教案每年都要重新书写,为了应付常规检查,不得不将教案写的象格式文本一样规范。而用电脑备的教案具有可以随时增添、侧除、修改,存储方便、容量大等很多优点。它既能保留原教案的精华,侧除自己认为不满意的部分,又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和总结出更为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就从过去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中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各类资料上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互联网资谭的开发和利用
1.网上信忠资源的共享。以往教师备课相对封闭,主要依靠教参及自有资料等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去有些地方查找资料,但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教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教案,只要与神奇的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教育论文等相关的信息,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提出的打破学科界限。
2.网上交流和教研。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子还不可能完全消失。美术在中学属于“小学科”,很多学校一般只有二名左右美术教师,势单力薄,学校对非统考学科都不怎么重视.把“小三门”(音体美)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教研组。学校和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和开展这方面的交流活动,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时空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美术教师交流的机会将大大增多,从而使美术教学可由封闭走向开放。
美术核心素养课堂建构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智慧课堂环境主要指多种支持智能教与学活动的媒体设备增能的虚实混合的课堂环境,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变革与重构。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了解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中存在问题,据此,本研究探讨了智慧课堂环境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支持作用,即深化视觉性学习内容、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促进游戏化学习过程、完善质性学习评价,并提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建构模型,以浙美版一年级下第15课《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阐述具体教学设计模型建构和应用方法,在教学设计实施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支持、避免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建构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趋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1],这一理念表明,智慧课堂环境是融合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环境,在教与学中,有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各学科课堂的变革与重构。2018年,全国高中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各学科课堂逐步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美术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课堂变革与重构迫在眉睫。智慧教学环境是视觉文化时代孕育的产物,人工智能交互、情境感知技术(VR)、与交互式白板等多种虚实混合的信息化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的教与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和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变革与重构。因此,本研究建立在小学美术课堂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智慧课堂环境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支持作用,并提出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模型,以浙美版一年级下第15课《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阐述构建和应用方法。
一、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图像识读指的是对于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表现指的是运用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图像”[3],两者指对视觉形象的识读和表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无法脱离视觉感知而存在,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部分教师脱离视觉形象进行讲解,学习内容整体呈现出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的现象。
(二)学习资源:缺乏多样化学习资源。“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4]这一理念表明,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强调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使课堂朝着多元化发展,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由于学习资源众多,教师采用纸质作业单、学习单等拓展资料等方式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时代,图片、视频、语音也可以成为学习资源。
(三)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与机能”,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鼓励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中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发现,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单一枯燥,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性。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背景,分析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教专业;美术课改革
一、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区别于高等教育,它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制定、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差别。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为三年制大专,毕业生主要是要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符合行业用人单位条件的技术性人才。办学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倾向,教学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以服务毕业生创新创业为重点。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之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既要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又要符合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新标要求小学美术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个性、创造性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情操为重点。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地加入到美术课教学改革的行列之中。
二、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实用性差,教学资源参差不齐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有1100多所。各地在办学管理、专业设置方面,因地制宜、各显特色。但是在专业教材选用方面缺乏统一规划,教材使用参差不齐。有些院校专业使用自编教材,有些专业还直接使用大学本科教材,或使用不符合本院校专业实际情况的其他院校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太难、专业性太强、基础知识过杂,完全超越了高职三年制大专生的学习范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逆反心理。就拿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素描课知识点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活动的基础,周期性的素描课要经过由简到繁,由临摹到写生的多个阶段,即由“几何形体写生——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人物写生”的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物体的比例、造型、结构、空间、透视等知识。这就需要一定量的课时才能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如果精力都投入这一方面,其他方面的知识又如何安排学习呢?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一年,周课时2节,四学期总教学量不过140课时。在校学习时间短,很难消化过多、过难、过于专业的知识点,所以教材选择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