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思想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教育思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术教育思想

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

[摘要]罗恩菲尔德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幼儿健全发展。依据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的观点,教师不要试图教幼儿画画,更不能把训练幼儿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目标。教师要引起幼儿美术创作的动机,按照幼儿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最终目的是真正发展幼儿的美术能力。

[关键词]罗恩菲尔德;工具论;幼儿美术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

在美术教育里,幼儿的身体、情感、社会、审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活动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之一。维克多•罗恩菲尔德(VictorLowenfeld,1903—1960)是20世纪艺术教育家,其美育理论对儿童美术教育影响很大。在罗恩菲尔德的观点中,美术是一种帮助幼儿发展的工具,因此他的美术教育思想也被称为“工具论”。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者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只有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才能真正走入幼儿内心,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

一、通过感受与体验引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罗恩菲尔德非常重视幼儿的需要和自我体验,他认为幼儿的体验是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多感官参与,调动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构建幼儿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下一步美术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苹果”这个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事先请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一个苹果。首先,请孩子们仔细看一看自己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再和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接下来,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各自的苹果吃起来是什么感觉,什么味道。最后,请幼儿用画笔把自己对苹果的感觉描绘出来。幼儿的作品是形态各异的,有完整的苹果,也有被咬了一口的,还有被虫子蛀了一个洞的,甚至有的幼儿画了一个苹果核。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比一比、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画一画等几个环节,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幼儿画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而是对苹果的一种感觉,更是一份带着苹果香气的作品。

二、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

罗恩菲尔德认为,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蕴含的美,激发幼儿的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向,使幼儿对美的发现和感受贯穿美术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引领幼儿欣赏美的途径之一,是开展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欣赏世界名画、著名的雕塑作品、建筑作品等。在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和审美特征。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除了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内容外,还要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美术要素,并且引发幼儿想象。在以“瓷器”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瓷器展、博物馆、美术馆,并观看和体验瓷器的制作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同时,在与审美对象的互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除了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还可以通过创设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和情趣的环境来培养幼儿的欣赏美的能力。在幼儿园日常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展示各种富有自然美和形式美的物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实物,处于美的环境之中,自身的审美体验和欣赏美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阅读全文

幼儿美术教育陶行知思想研究

摘要:

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幼儿教育者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育;陶行知;个性

绘画一直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大多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在绘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束缚了幼儿的想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师倍感疲倦,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降低了他们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由此可见,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教师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尊重个体差异,呼唤个性解放

关于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曾经拿松树和牡丹花做过比喻: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如果我们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如果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这和教书育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种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花木的特点,然后分情况加以照料,而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学,又要因材施教。所以,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量使活动多样化,采取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以及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手工制作青蛙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将能力强和能力稍弱的幼儿分在一组的形式,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指导和不同的制作材料,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让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活动虽然是面向全体的,但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观点,他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目中的想法,给每名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能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幼儿的笔下,天空可能是粉色的,空中可能漂浮着大鱼,这些在成年人眼中可以说是荒诞的,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荒诞”,不应该用成人的视角对幼儿做所谓的“纠正工作”,不要用简单的对或不对、像或不像评价幼儿,让幼儿拥有用自己的思维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机会。

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美术教育属于主要的人文教育,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针对这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作出正确的分析。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今新课改的重要指示,美术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小初教育的重视。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正确的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现在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美术课程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意识中,美术课程仅仅是作为一个“副科”而存在于教学之中,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如“主科”,所以对在美术课程上的投入小之又小,使美术课程的实际定位偏离了原来的设定,无法发挥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阅读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理性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美术知识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培育大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美术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路径。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立足课程设计理念;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及建立多维教学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思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报告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党的召开后,教育部把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美术教育作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大学生审美功能和内在美学功能发展的重要体现。美术课程中所涵盖的造型、色彩、构图与欣赏于一体,对丰富大学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形势下,将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发展当中,既是知识教育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促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美学教育的有效结合,这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

(一)美术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内涵发展来讲,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在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等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第一,美术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审美功能。通过美术的鉴赏等形式可以强化学生视觉体验,以此增强审美的意识,敏锐地感知、感受、欣赏各种事物美感,间接提高生活质量。第二,美术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强调艺术与美的渲染,通过学生观察生活来感受事物性发展。特别是在艺术的熏陶方面,美术教育更加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美术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发展的综合体现。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基于就业能力为主导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教育培养中不断深化改革。因此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渗透式发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另一方面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养成。艺术最本质的特点表现在“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形象的思维理念也构成了美术教育的基础工程。大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视觉想象等方式,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自身的想象力去完成创作,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创新具有实际意义。其次,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特别是以艺术修养为准则的品质观念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坚定的感情基础,能让学生认识、体验各种社会道德现象,掌握社会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准则。

(三)美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有更多体现。美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体现在不同维度价值的探究当中。美术教育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能力,来反映作品所展现的时代风貌,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审美有助于学生内心品质的提高。这对当下社会的功利性、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有一定提高。最后美术教育也有益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美术本身就是艺术的重要组成形式,通过美术教育的隐形功能可以潜移默化造就学生的素养和高雅的文化气息,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理应给予充分重视,值得进行深入发掘。

阅读全文

师范教育与美术教育论文

一、德国美术教育的显著特点

德国美术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启发性的统一。开放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开放式的教学能够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美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更具有艺术性特征,而在绘画技艺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从绘画技巧上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线条的对应、明暗的配合、对象的比例、动态中的侧重点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师生的平等与和谐,课堂分组探讨与交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对待艺术的认识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畅所欲言,而这种对课堂互动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课堂探讨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教师是课堂探讨的引导者,将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并依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生不受过多的思想限制,可以依据自我的思考来形成对艺术的认知。对于探讨后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思考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课后作品创作,多由学生自己与相关技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技术,学生可以从技术工作室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通过与工作室教师进行探讨来加以解决。其次,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但同时,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也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德国美术教育尊重人的心理、生理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德国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鼓励其在绘画创作中去体验、去体会。再次,注重对教学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德国的多数学校都会从环境的营造上来促进对学生的艺术感化和影响。同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德国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艺术品位的提升上,既要体现求真、求异,又要突出创造性。对于德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民族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国际的,都能够从环境中见证统一与和谐。

二、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思考与探究

一、对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对美术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都把美术教育当做一种辅助性教育,认为其不过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对美术教育的定位存在极为严重的偏差。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其教学目的本应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而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正是提供此种教育的学科,这才应该是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学科的正确定位。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是只关注其辅助功能,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情操的熏陶,这一问题造成了多数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空有其名,但是其却没有美术教育的实质。

(二)美术教育倾向专业化

在传统观念中,美术教育几乎和绘画是等同的。美术教育就是经过绘画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增加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其实也就是学生的精神教育,美术教育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达到某一目的途径,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主要学科。美术自身是一门艺术,既然其属于艺术的一种,那么它就应该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做出更好地创造。总之,美术教育不只是技能教育,更应该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教育。而当今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就是一种技能教育,它缩小了美术教育的范围,让其脱离了职业院校的合理性。

(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简单。大多数院校一周都只安排几节课,而这些课程只是进行简单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基本美术知识以及一些简答地绘画技巧的讲解,学生只需要对照教师的画图临摹或者描绘就好。而教学的对象也多是一些常见之物,难以让学生产生多少美的感受。基本上不安排学生进行校外采风。学生无法体验自然景观的美妙之处。这些对学生的审美体验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美术教学,最终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美术知识,而对美术的本质则不甚了解,美术教学的目的根本就难以实现。

阅读全文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能力教学指导

1引言

目前,随着家长们对孩子学前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各种学前教育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这些兴趣班中,美术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兴趣爱好,受到广大家长们的重视。在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中,一定要有方法,要根据孩子们自身的认知水平去开拓他们对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去教会他们识别美,欣赏美。当然,这种识美、辩美的能力是要一步步培养的,是要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认知水平来进行指导教育的,科学的、循序渐进的美术教育,才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能力的发展阶段

2.1形成期教育

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据孩子们不同时间表现出的对美术的兴趣程度来做科学的分析和课程安排,这样才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真正地转移到美术教育当中,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孩子刚刚接触美术教育时,会对美术形成一个自我的认知,这时候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形成期教育。对于形成期的美术教育,关键是要把握孩子的好奇心理,对他们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在满足孩子自己猎奇心理的同时把他们往美术这个绚烂多彩的大世界中指引,让孩子自己在美术的天地里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一旦孩子们自己找到兴趣点,再加上老师的引导教育,慢慢的培养形成固定的兴趣,那么对孩子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2.2发展期教育

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育是对现实中的审美关系的考量,研究现实中的美、丑、崇高等审美意识形态和美的规律,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更倾向于研究美学思想这类哲学问题,所以美术教育又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美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美作为一种精神意识,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审美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方式,借助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熏陶,反作用在人的感情上和精神上,所以美术教育课堂上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生命体个性和创造力的展现。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本质;审美关系;重要性

0前言

审美教育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美学情感教育,以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教育,既传播知识,又对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起促进作用,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训练的平台。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其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影响着美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美的本质出发,探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最后给出几点有关审美教育如何更好借助美术教育的载体实现其本质价值。

1美的本质及美术教育的内涵

1.1美的本质

我们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但真正的美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呢?罗丹曾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对美的理解是:美是有着自身规律与社会实践和谐统一的理想存在。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它更倾向于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它有明显的社会性、客观性、形象性、自由性、独特性,是需要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出来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