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教学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美术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现阶段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促进文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美术教学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地变化,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觉。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理解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去设计教学方案。
关键词: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中职美术教学;渗透研究
教师要明确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的内涵和优势,再结合中职美术教学的实际学情和学生的美术基础展开全面的分析,通过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和艺术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逐渐感受到美术学科的趣味和魅力,掌握相关的美术技巧。现代美术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职美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中职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能够有效改善现状,教师要在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保证美术教学的效果。
一、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的内涵
(一)夯实基础,拓展思维空间
教师要在明确现代美术教学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保证美术教学效果。现代美术教学理念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明确美术学科的理论基础,在此前提下立足于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美术视野得到充分的拓宽。在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的美术学科教学,其内容更加多元化,因此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在变多,为了保证学生的记忆水平,教师要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深化对于美术学科的理解。
(二)转变模式,激发主观能动性
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中职美术教学策略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程,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事物审美要求。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视觉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中职美术课教学模式中,都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互动。随着现念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手段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的教育体系下,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将现念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自主学习与资源共享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中职;现念;美术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现念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随之快速发展,中职美术教学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教学方法与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相结合,现念具有很多传统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美术的作品内容,促进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科教学与现念的整合,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了教学手段与形式,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进行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的中职美术教学策略应用的必要性探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现代教育体系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与内容,采用现念手段,创新美术课堂的教学手段与内容,推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形成。现念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手段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美术这种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需要多种形式的表现,而通过对现念的合理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美术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突破了传统上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推动中职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现念逐渐给更新了教学手段与方法,对美术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师生之间的都有着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地位,往往教大于学,老师只是单一的对课程进行讲解,单调死板的课堂模式学生对知识的内容无法完全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美术这种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中,想要有个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首选需要有个活泼、轻松地课堂氛围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兴趣,有了兴趣其它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现在将现念与中职美术教学相互结合,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的中职美术教学策略内容研究
(一)提升中职美术教师的职业技能
学校美术教学理念分析
本文作者:贡泽慧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美术课上的教学理念思考
美术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索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艺术教育在学生熟知、有趣、浅显易懂的氛围中获得成功感。因此,深入领会新课标,激活美术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据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大动力之一。从总体上看,美术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如:一张学生的绘画作品,尽管绘画水平极为一般,或很糟,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它也有很多独具魅力的地方,甚至在这些“地方”也是很完美的。因为,这毕竟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真实再现,也是学生情绪气质的表现、个性的张扬。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加以鼓励和肯定。虽然,初中美术教学加强了理论、技法的学习和训练,可初中美术课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通过美术课程教学,用美的形象、美得理念感染、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多彩纷杂的社会,初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学生的兴趣无定性,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题材,是因时、因地、因事而加深或减弱甚至改变,适合学生心态的教法,浓厚的艺术氛围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教学。所以,教师一要在平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的积极配合;二是积极利用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让绚丽的色彩,飞舞的线条,生动夸张的艺术形象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三是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了解往日熟悉的小巷、建筑、小饭店等地方,学着用“美”的眼光重新去感受、认知,领悟生活。 这样,通过观察、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新课的切入及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的设置。 二、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愉悦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所谓基础美术教育是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的,属于素质型的教育,是面向大家的美术教育活动,它强调美术课程中的“教育”;而针对极少数人的专业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美术课程教育中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它不仅涉及理性、逻辑、抽象,同时也强调形象、感性、情绪、想象、个性、创造、体验和实践,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教育的这些特性,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了解和探讨现实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与其结合纳入课堂,尽量减少学生在书本中茫然学习的时间。比如:学习《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七年级第六课)这课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纸折飞机、纸船、小纸灯笼等,鼓励学生在怎样略加改动后,成为另一形象。这样,在学生熟练的操作中,教师适时介绍纸雕塑的基本知识,几种简单的形式美法则,引导他们对折纸进行美化,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三、初中美术教育在训练基础技法、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美术欣赏的教育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初中学生对社会“初涉红尘”“,朦胧欲懂”,他们在茫然中寻求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在这颇为关键的时期,我们要灌输一种与学生心灵容易共鸣共振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美国费德门教授指出,美术欣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所以,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美术欣赏、审美的教育。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凡高的《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接近、感受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重点是艺术作品对学生思想的陶冶,引导他们树立“终身探索美、追求美、享受美”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评价机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为学生创造宽松、积极、严肃、上进的展示平台美术课程评价是指依据美术课程和所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科学合理、客观艺术地评价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以正确引导、激励为主。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对学生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保护他、发展他,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何况是初中学生。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自我评价”。 如:上《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时,设计“我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及感受”。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让学生在自主、师生互动有效机制的学习中,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
优化中职美术教学的几点对策
摘要:在中职美术专业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新课程教学理念,要以生为主,营造美术学习的教学氛围,丰富中职美术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中职美术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专业从事美术工作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使中职生通过美术专业的学习,成为具有美术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艺术人才。但从近些年的调查了解到,目前的中职美术教学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优化中职美术教学进行了如下尝试。
1落实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现实中,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不牢,文化课更是不尽人意,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实有些困难。因为中职美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学习中缺乏动力,信心不足,学习意识不强,这些都影响以生为主教学理念的落实。所有这些对中职美术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和就业教育,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而牢固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营造和谐的美术学习氛围
由于中职美术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教学内容又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美术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是实施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向大自然,用田间美景和秀美山川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调动起学生绘画写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观察美、发现美、创作美。二是利用多种新颖、奇特、别致的教学手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通过有趣的游戏、精彩的故事、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创设教学情境。四是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可视化情景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开设了美术相关的课程,从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发现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不高、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和发展美术教学理念和方法等建议,希望能够对高职美术教育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美术是人们抒发和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于其他课程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格、思想和审美方面,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探索当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美术人才专业课程,通过美术课程教育来促进其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现在的美术课程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培养的人才在美术专业上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应该看到部分人才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并没有与其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在美术课程教育当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结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美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大多数刚毕业就走上了教学岗位,虽然在大学学习期间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美术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教学经验。在走上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岗位之前,他们并没有美术教育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没有认真做好从事高职美术教育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美术知识迁移给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而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为这些美术任课老师制定一个详细的培养和提高的计划,所提供的教师培训机会非常少。同时一些美术任课老师也缺乏学习意识,没有认识到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影响到其教学能力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关键途径。但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缺乏美术教育资源等制约,农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本论文以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农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和原因简要进行了分析,并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改进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关键。同时,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以生为本”的美术教学指导思想,优化和更新了美术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发展,最终落实美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因此,基于农村学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不断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农村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低效化
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低效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得法,致使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差。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对美术教学目标认知不清楚、不全面,教学时过分关注美术基础知识,将重点集中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导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机械化、单调化,制约了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呈现极强的低效化。
(二)重视程度不够素质
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逐步与美术基础教育教学相融合。该文以教师为教学实施者,以学生为教学受用者,通过应用教育技术理论,针对地方教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基础教育,旨在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其教学技术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字技术教学,具备视觉艺术思维、解读艺术和创新艺术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
一、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各个学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网络课件、微课等被普遍应用于各学科的基础教育领域。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美术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根据过去的教学反馈,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基础教育的质量。当前,信息化教学越来越重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下,美术基础教育领域需要将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融合,打造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课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互联网信息资源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和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实施需要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技术环境等重要元素的支持。在信息时代,美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环节。以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单纯使用教材、黑板、课件三个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今,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方式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积极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合理探索网络资源,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以推动信息时代下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协作的过程,如何基于特定的美术资源形式,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是教师在开展信息化美术基础教育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图1)。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为主,这是一种直线型的教学模式。这种直线型的教学模式只针对四个要素开展教学,即教(教师)、课堂教学、学(学生)、教学成果,其共同组成了教学过程。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模式以“教—技—人—反馈”为主,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以学(学生)为主,运用教学技术,形成教学反馈[3]。交叉型的信息化教学将人技关系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同时,教学反馈也必不可少(图2)。对教学技术的使用也是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为主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信息化设计。这一设计过程涉及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如何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的信息化美术教学课堂,也是当下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应过于依赖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之间的不匹配;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课程设计不合理。美术学科是一门视觉化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美术学科教育的优化。但是教师应当注意,美术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抽象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环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同样是研究的重点。
三、美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