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媒介素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探究

摘要:在信息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教师媒介素养问题逐渐凸显。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为了满足新媒体教学环境以及角色需求,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为此,本文系统阐述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内容,并从培训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两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师;媒介素养

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应以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构建校园信息传播平台,采用接地气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大学生的舆论监管以及思潮引导作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其以更加丰富而又多样的形式,快速的传播方式,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具备了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重要优势。

一、媒介素养概述

1.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解读以及批判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用于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的能力。这个概念鼓励公民积极的使用媒体,制造各种形式的媒体产品,成为对信息具备独立而又主动思考能力的个体,从而提升社会文化品质。作为受众来说,高校教师要主动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加强自身传媒职业精神。所以,针对高校教师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高校教师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批判与解读能力,使用媒介信息构建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媒介教育功能的素质与基本能力。

2.媒介素养构成

阅读全文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摘要】文章在分析人工智能对大众媒介素养提出的系列新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重要意义,即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发挥媒介素养在纠正技术偏差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介素养;新闻业

自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以来,其对新闻业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初,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伦理失范、价值误导等问题,特别是2018年4月初,今日头条、凤凰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因出现该类问题被相关部门暂时叫停,人们开始反思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的利弊。笔者认为,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引发的种种问题来看,市场治理固然重要,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围绕新闻的获取、辨识和使用等内容展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代的公众应有更强的新闻判断、认识和选择能力。

1.对新闻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于好奇、休闲等原因,娱乐八卦、色情暴力相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传统新闻采编环境中,由于有严格的把关机制,进入人们视野的新闻在价值观上不会过于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但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人们阅读少量含有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新闻后,就会基于算法推荐技术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新闻,导致人们只能不断提高新闻判断能力以辨别这些新闻的真伪。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生产环节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词汇、语义等检索系统,其次,通过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内容倾向性语句的设定来筛选新闻内容。总体来说,对新闻内容的判断、筛选和标准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人工智能可以设定词汇和语义,但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包括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判断能力仍是关键因素。

阅读全文

校媒平台实施医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摘要:新乡医学院(河南省本科省属医学高校)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以学校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为平台,以党委宣传部新闻和宣传工作者为师资队伍,近7年来深入持续实施未来医生(在读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设了较为成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未来医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改善未来的医患关系,树立和传播中国医生的美好形象。

关键词:路径与成效;校媒;未来医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乡医学院(河南省本科省属医学高校)党委宣传部组织,以学校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为平台,近7年来深入持续实施未来医生(在读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设了较为成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未来医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改善未来的医患关系,树立和传播中国医生的美好形象。

一、对未来医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于2009年实施“新医改”,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至今已收到显著成效。但医患关系却日益紧张,医患纠纷愈演愈烈,“伤医”事件不断,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好形象被颠覆,造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形成了患者就医恐慌,也严重打击了医生和未来医生(正在接受医学高等教育的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医疗危机。有研究发现,“媒体因素不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导型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①。有学者指出,医生群体缺失媒介素养,不善于使用媒介和主动参与信息传播,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偏差和传播途径的不畅,加剧了医疗危机的形成。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书中说,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居于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场合的中心地位。美国传播学者斯坦利·巴兰也指出,媒介信息可以引发从一个意识形态到另一个意识形态的普遍转化。未来医生在长期接受西医教育、参与国际交流的同时,难免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未来医生牢固树立主流意识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是如何增进人的媒介认知能力、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的优质公民教育。传播学者Masterman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培养未来医生对媒介和信息的认知、批评性解读和使用、参与能力,对消解医疗危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和传播医生良好形象、树立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对未来医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为政府卫生部门和医院提升未来医生的传播力(如媒体沟通能力、健康传播能力、中华文明传播能力等),树立和传播中国好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消解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矫正社会问题提供干预方案和建议。

二、结合校媒平台特点,创新未来医生媒介素养

教育教学体系2011年,该校党委宣传部牵头主导,协同学生工作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社会科学部、基层院系,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借鉴国内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参考英国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综述,②结合河南省医疗卫生人员媒介素养教育程度调研结果,设计了未来医生CTL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探思

【摘要】伴随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并迅速融入高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提高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助高职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值得相关教育人士深思。现阶段,新媒体沉溺问题、媒体信息盲从问题、新媒体应用问题以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正妨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阻滞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认识媒介素养、教育渠道、活动与课程、教师提升等角度入手,提出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措施,以期丰富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兴起,高职学生已经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此情形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学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练就一身“去伪存真”的本事,就显得格外重要。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1]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却存在高职思政教育不重视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等问题。基于此,下面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展开思考,旨在为媒介素养及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理由如下:其一,提高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新闻,一些时候新闻报道的内容并不等于事实全部,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才能真正透过文字、镜头、图片等看清事实真相并进行理性思考,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其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获取能力。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到海量资讯,这当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但也包含着大量无效信息,学生必须学会从大量资讯中找出有价值的部分,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想教育则恰好可提高学生的有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其三,提高学生的不良信息抵制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泛滥,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比如暴力信息等等。[2]若学生缺乏媒介素养,很可能被不良信息诱导,参与不良信息的散播过程中甚至误入歧途。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良好习惯。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其一,新媒体沉溺问题。沉溺于新媒体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即一些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不善于规划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媒介上,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会偷偷玩手机。过度沉溺于新媒体,不仅会导致学生陷入虚拟世界,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际,还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变差。其二,媒体信息盲从问题。盲从媒体信息也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比如,许多商家为了挣钱、大肆宣传享乐主义、刺激学生超前消费,一些高职学生缺乏信息分辨能力、被商家的宣传洗脑,误入贷款消费的歧途,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就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又比如,网络上常有各种谣言传播,一些高职学生听风就是雨,盲信网络谣言并成为谣言的推动者、传播者,也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其三,新媒体应用问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还展现在新媒体应用上。通过应用新媒体,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这一点,将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网上交友、购物以及游戏等享乐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其四,法律意识问题。许多高职学生没有“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意识,在网络上活动时缺少法律意识,可能参与到网上造谣、网络暴力等事件当中,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不足不利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塑造,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阅读全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

对这一问题的调研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使用的媒介类别和使用媒介的动机两个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使用媒介,使用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介,然后是电视、报刊杂志、广播。850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98.01%的选择了互联网;625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0.5%的选择了手机媒介;5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62%的选择了电视;40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6.3%的选择了报刊杂志;6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83%的选择了广播。对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的是浏览新闻资讯(70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6%),其次是娱乐休闲(4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4.8%)、社会交往(3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4%)、学习新知识(1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以上情况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介过分依赖,使用媒介过于注重娱乐性。

2.大学生使用媒介能力

调研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媒介,能够通过媒介获取资讯、交际、看电子书、听音乐、收看网络电视、收听广播等。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应用能力。如在“你能否应用媒介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一题中,仅有47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4%选择了“能”。在“你对媒介信息是否具有辨别能力?”一题中,4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82%的选择了“基本有”;18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21.7%的选择了“基本没有”;6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3.48%的选择了“无法回答”。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使用能力和有效辨别媒介信息能力。3.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本次对大学生媒介道德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自身使用媒介时间的控制能力和大学生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两个方面。对“你是否能够在使用媒介时控制休闲娱乐时间?”这一话题进行访谈时,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不能,会经常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看电影和聊天上,从而占用了搜集资料、学习和阅读的宝贵时间。在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传播虚假信息、使用盗版软件等行为属于不法行为,但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些行为的态度都较为漠然,没有杜绝或主动控制的打算。因此,大学生媒介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还应依赖于通识教育来解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这7所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如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网上购物、信息检索、电影欣赏、中国音乐欣赏与实践、色彩艺术、书法、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但从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视角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

阅读全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教育方式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1933年,英国学者ER•李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简要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媒介素养教育范畴。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极为主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面对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时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批判能力、利用能力、创造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的网络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自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其共有媒体的特点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尤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集制作者/消费者/销售者于一体的新信息系统诞生,博客、播客、新闻聚合、社交网络、论坛、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电子杂志等等应用技术的相继出现,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面临刻变革。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形象地将这一时代称作“自媒体”时代。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一书中对“自媒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自媒体”的崛起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正发生变革:   (一)传播大众化   互联网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论坛、播客、博客、社交网站等“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大众传播者崛起的标志。“自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任意使用的“零门槛”的传播工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工具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学习并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中。大学生是规模庞大且最为活跃的“自媒体”应用群体。以社交网站为例,学生用户的比例达到50.3%,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3]   (二)传播模式多元化   在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地位清晰,传播者制作信息,信息的传播过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传输模式。“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效应凸显,主要表现在网络用户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传播以及基于用户人际社交圈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中影响力日渐增大。[4]   (三)互联网用户的新角色   传播学者怀特在卢因“把关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该模式显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5]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传统媒体机构对信息的把关、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分享模式,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不断增大。大学生网民数量大、关系紧密,大学生“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信息进入大学生社交传播渠道,很容易在互联网学生社交圈子的作用下,不断放大成为学生中的热点甚至社会热点。   (四)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强化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监督审查手段,用户可以使用“自媒体”随心所欲的信息,导致互联网信息监管难度加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是社交网络中数量庞大且最为活跃,其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提升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媒体”应用的普及,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一位大学生,如果具备高程度的网络媒介素养,表示他有以下的能力:1.网络媒介认识能力,即了解网络媒介的功能和传播特点、对网络的影响力有警觉性和鉴别力。2.懂得分析网络传播的信息。3.善用网络,即懂得运用网络表达意见,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些不足:   (一)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   夏洪文等在调查中发现“在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中,大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84.5%)和报纸(51.3%),其次是电视(43.6%)、广播(17.2%)。”[6]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并不代表其具有高度网络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我国大学生互联网媒介知识和使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重消遣娱乐,忽视学术营养的主动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制作媒介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调查发现“清华大学大学生对新闻传播知识不是很清楚的占47.0%。”[7],李安英等在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也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有48.15%的理工科同学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媒体内容制作。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媒介训练”。[8]   (二)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薄弱水平#p#分页标题#e#   张宁、阳翼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处于偏弱水平,具体反映在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其中,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学生在与媒体接触中,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显然这种能力还是很欠缺的;深入解读能力方面,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还不能够深层次挖掘,充分了解信息的内涵,寻找报道的核心价值;批判质疑能力水平令人担忧。同时该报告认为大学生对媒体报道和客观现实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盲听甚至盲从。”[9]   (三)对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认识,但是媒介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处于较低水平   大学生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李安英等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对于访问色情网站是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同意的仅占39.35%,而不同意和说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2.37%。调查还显示,半数左右的大学生浏览过黄色网站(50.49%)。同时,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范行为。”[10]大学生处于求学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生活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加之缺乏必要的鉴别、思考、解读、判断和批判等必要的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大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的信息过滤和吸取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式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还处于初级水平,这与我国当前蓬勃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是极不相符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要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重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多方面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讲座、论坛、竞赛   通过开展主题讲座、论坛、征文比赛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邀请相关网络媒体专业教师、学者或从业人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面向在校学生举办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主题讲座、主题论坛。举办媒介素养教育主题讲座、论坛与专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比,在形式上较为生动容易被学生接受;摆脱教材的束缚,在内容上灵活度更大,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嘉宾与大学生近距离交流对话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竞赛活动不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以征文竞赛为例,学生在完成征文的过程中,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媒介教育的过程,这种形式即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的经历能够留给学生们更深刻的印象。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受学校或者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通常由参与社团的学生们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最有活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加入各种学校社团的经历。社团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走到一起,社团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氛围轻松、自由、活跃。学校负责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方案、安排阶段实施目标,各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可以派遣大学生辅导员参与社团的具体活动中,给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也方便学校对计划实施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效果评估。   (三)校园社交网络元素   校园社交网络主要指的是大学网站下的学生论坛,如:武汉理工大学经纬论坛、湖北工业大学湖工大在线、武汉大学珞珈山水。学校官方微博,如: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湖北工业大学的湖工大在线微博、陕西示范大学的微博。校园论坛、学校微博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的热点。以它们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论坛、微博,对重要事件、新闻及时信息,引导学生舆论;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度、留言内容等进行调查、统计,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问题。

阅读全文

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摘要】如今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关注的重要内容,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品德;整合;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是保证初中学生思想及道德品质科学健康发展必修课程之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课程。而媒介素养是初中生必须要具备和加强的能力,增强初中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可以使得初中学生更好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增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侧重于强化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能力的增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主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媒介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可供学生选择的媒介传播类型也从书本、报纸、杂志这样的纸质媒介变成了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型媒介。因为媒介传播类型的改变,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新颖、方便的手机、电脑等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且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使用手机和电脑上。因为初中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他们只是用一小部分的时间用这些媒介进行学习,其余的时间他们就会打开娱乐的软件,忘记学习,从而造成学生判断事物价值的能力下降。据调查分析,学生长时间接触的媒介都是具有娱乐性的内容。有些媒介以庸俗化、娱乐化造成了目前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媒介承载内容,进而进行更有效且方便的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就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研究整合,以媒介素养教育促思想品德的学习,以思想品德的学习促媒介素养教育[1]。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新媒体创新思政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其对青年学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交际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本文将从技术、传播和人文三个视角全面分析新媒体含义与特征,并从教育内容、战体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和论述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其对青年学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交际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新媒体时代,中职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为了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开展中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异常重要和迫切。文章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积极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有效利用互动性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净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提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主旋律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对策。

一、新媒体的含义、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解释,从不同角度去解释能得出不同的答案,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作出过解释。早在1967年,美国CBS研究所所长就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用来区别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新媒体”一词就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步流传到全世界,“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目前社会上对新媒体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媒介,他区别于传统媒体,有着不一样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是不特定的人对不特定的所有人的直接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进行信息的传递。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全球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所衍生而来的一种媒体形态,简单来说,新媒体就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中转站,只不过新媒体负责的是信息的中转。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