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德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下,我国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日益重要。因女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发展历程中面临着家庭与事业相冲突,自身心理压力大,成就动机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因而,需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及其社会层面四个层面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促进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提升高校女教师幸福感。
关键词: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从古至今,“男尊女卑”一直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性别问题也是长此以往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另一方面,女教师作为普通的女性则要关注婚姻和家庭所带来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体系下,科研及学术都以相同标准对待男女教师,迫使高校女教师在面临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受学校及家庭,科研及生活等双重压力,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使其成功。
(一)双重身份
定位模糊女教师在学术科研及家庭上承担着双重身份,在不同岗位面临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于学术方面,女教师与其他男教师一样,首先的身份都是一名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中,这其中与其他男教师考核标准,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而相对于家庭方面,女教师则是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身份,主要的精力则在相夫教子等方面。我国历来的性别文化而言,一直流传下来的是,对于男女之间的评价而言,男人主要看重事业,女人主要看重家庭,这也足以影响着女教师所面临的身份及定位。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化女性,并且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希望通过自己专业水平能力及自己科研成果,从此摆脱女教师的困境。但是,在面临晋升等问题方面,男性教师明显占据优势。长此以往的不平衡迫使女教师偏向家庭,从而抑制高校女性教师专业发展。
(二)双重压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哪些,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然后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起到良好的人才培育效果等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三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摘要:文章阐述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以及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联系,最后探析了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包括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关键词:心理契约;诚信教育;大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优良品质。因此,诚信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是期望和需求,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也会彼此产生期望、情感、承诺。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毫无疑问就是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诚”是信也。从言成视。“信”是诚也。从人从言。根据诚信的基本内涵及性质来讲,诚信教育的内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后者是指一切有关诚信教育和诚信原则的活动[1]。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诚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大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将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其社会实践经历还较为欠缺,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这就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高校可以制定良好的机制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教师也要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地发挥师德师风的作用。诚信,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也会受心理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心理契约这一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以期能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高校德育研究(5篇)
第一篇:高校德育承认转向探析
摘要:
在承认理论视角下发现高校德育的承认现状主要是形式承认大于实质的承认,自我承认与伪承认相互纠结。遵循“强大自我承认、增进主体间的多元认同,走向相互承认”的过程逻辑建构高校德育的承认转向,进行德育模式“从自我中心的独白走向主体间的交往,从意识形态的灌输走向大众的叙事”的尝试,是促进高校德育获取实质承认的道路选择。
关键词:
承认 高校 德育
承认思想发端于康德,经由费希特明示提出,被黑格尔发扬光大,成熟于法兰克福学派今天的执旗者霍耐特。黑格尔认为人与事物只有得到承认,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霍耐特认为主体的完整性归因于承认形式的完整,而蔑视使自身完整性受到伤害,不仅限制了主体的自由,而且使他们不能从其他主体获得肯定的自我理解。于是,蔑视经验便成为了社会对抗和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1]在经济主导日渐强势的形势下,高校德育者的无力感倍增,职业与专业的认同度下滑,本文尝试性地从承认的形式和过程中整合适合高校德育的元素,以期为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高校德育的承认现状
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思考(6篇)
第一篇: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恪守诚信,体现诚信美德,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从创设诚信教育“微平台”,创新诚信教育“微方法”,提高教育者的“微能力”,吸引学生开展“微互动”和打造诚信健康“微环境”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
“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改革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失信失德事件不断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失信手段不断变化升级翻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诚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讨意义重大。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生感恩教育初探(5篇)
第一篇:浅议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
一、提出应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重标准。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中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淡薄,甚至完全丧失。由于感恩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对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非常举动威胁父母,打骂父母、离家出走、自杀;对待师长、同学、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谢,惟我独尊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笔者曾看过山东电视台的《老纪说法》讲的一个故事,一个不孝儿?不但打骂父母,而且还逼着老父叫爹。看了之后我很气愤,简直猪狗不如!气愤之余,我不禁感叹,羊儿尚有跪乳意,而人却畜生不如!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对传统道德的意识非常淡薄,传统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的脚步刻不容缓!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儒家礼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丰厚的感恩教育的基础,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唏嘘不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成为现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一共就养一个孩子,真正的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真正地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长此一来当代中学生在家里便养成了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也便非常自然。所以笔者以为,对当前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石。我们知道,感恩教育是多方面的,在家里感恩父母的养育,在学校感恩师长的教育,在社会感恩各行各业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在地球上感恩大自然的风霜雨露,在集体感恩同学们无私的帮助等等,可以说,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搞好了感恩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当前的中学教育存在中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造成了许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够长远,一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而走向邪路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那么,懂得了感恩,中学生也便懂得了奋斗,懂得了责任,懂得了人生的艰苦。对促进他们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讨(5篇)
第一篇: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文章从重视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和重视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自我教育
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加以重视,应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的探索,建立完善的方法与途径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关键性作用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教育主体要坚定文明礼仪教育的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只有坚持方向性,才能抓住文明礼仪教育的本质,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在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熏陶作用,感染受教育者在其文明礼仪的认识和觉悟上都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一个形象气质好、礼仪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就等于是一本活生生的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践行中懂得什么是“文明礼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