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贸易现代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贸易网络经济论文
一、网络经济的本质性内涵特点
网络经济是被用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新的运行发展方式,换一种角度上看,这是利用网络与经济的融合,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对比之前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特点影响而衍生出诸多的发展方式特点。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经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时段进行网络商务活动。第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所以,网络经济活动要能将空间因素制约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使得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让各个国家的经济依赖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三,网络经济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可以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逐渐成为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第四,同样的,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企业的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处理一切的信息,从而逐步加大现代企业的贸易活动速度。第五,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现代化企业的经济制度和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在另外一方面,现代企业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就可以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有效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了现代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这对我国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间的转型。
二、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创新的举措
在我国网络经济的出现和电子商务影响下,我国企业贸易手段和贸易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当中,所以,我们要能够积极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还需要不断改进,在面对全球贸易的电子化趋势中,只有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现代化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针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还相差很远,并且在网络运行速度上比较慢,所产生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2.加强企业外贸的信息化程度
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如规模小、功能差、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其现状来探讨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对策,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现状;对策
一、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规模小
当前我国与贸易物流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同时其中也不具备完整的功能,管理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产业的功能是相对单一的,并且起步较晚,因此物流网络也仅仅是刚刚建成的阶段,很多企业在其中并没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其服务水平质量都比较差,同时由于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也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于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体系不完善
当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其中缺乏政策性的文件作为支持,要明确现代化国际物流的建设是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的,否则会缺乏资金也缺乏政策保障。而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其现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如火如荼,正是因为政府对于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由于我国没有完备的国际贸易物流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因此也会使得相关行业在竞争过程中会存在不公平竞争,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会使得整个行业难以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中外贸前景思索
本文作者:牛勇 单位:兰州市委党校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还比较短,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外贸易中民营企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我国逐渐开放的经济市场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对外贸易市场中,也暴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1)对外贸易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基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等,这些对外贸易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因而造成当前不合理的贸易市场结构。基于单一、传统的贸易市场结构,造成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发展的空间狭窄、经营模式陈旧,这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而,诸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由于经营结构的单一化,造成了企业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基于我国贸易商品的过于集中化,造成了频发的反倾销的问题,进而严重侵害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点也暴露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科技领域的贸易,势必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对外贸易中,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经济市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基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在一些决策或政策性的问题上,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频发各种“不愉快”的贸易事件。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围绕“家族”管理的模式展开,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局限性。
(3)人才队伍的缺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严重的“瓶颈”。因而,在各种人才的吸引上,相对于国企而言,人才较匮乏。所以,当前的民营企业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因为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限,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核心人才的中坚力量,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探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普遍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常识,所以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应用,我国经济逐渐向低碳和绿色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我国的产品出口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环境成本比较低,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优势比较大。但是在现如今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决心已经彰显,而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会带来企业生产环境成本的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会逐渐丧失。从短期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国际贸易消极影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其积极作用十分明显。就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进行分析,旨在认清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影响
低碳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能源的高利用率和有害物质的低排放量。简而言之,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非常好的环境效益。国际贸易是在国际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主要目的是进行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的利用和特色产品的输出。我国目前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在贸易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过去,我国的商品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大放光彩,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持续,过去的风光有所收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产品贸易中,我国主要是用薄利换多销,对于产品生产的成本控制和环境控制重视度比较低。但是,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这种产品生产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在一步步地减弱。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这种影响价值巨大。
一、低碳经济在短期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大低碳经济在短期内对国际贸易形成的影响是造成了产品生产成本的加大。在我国过去的产品生产中,注重的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对于生产中形成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所以,企业在生产中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管理控制和技术控制方面的投入比较少。现阶段,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企业生产的碳排放量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者更低,一旦超出,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环境治理费用。而为了达到碳排放量的标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投入以及管理投入都会得到增加,这些因素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显著提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经济推行的大环境中,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有了显著的增加。通过与过去的生产投入对比发现,企业生产成本在短期内的上涨幅度超过了13.27%,最高已达21.32%。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价值浅议
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发展,让电子商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对人力、物力的资本经营方式。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节,互联网的技术革新为整体的流程带来了数据化与虚拟化的方便,应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物流与资金流融合平台,根本上的起到重组业务和共享资源的作用,加快行业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主要作用
第一,在国际贸易当中,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网络流程数字化的操作,电子商务能够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繁琐环节,利用数据化和电子化缩减交易的中间环节。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仅仅需要面对电脑、操作鼠标,就能够促成交易活动的完成。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和商家的成本都可以得到缩减,更避免了双方在时间环节的浪费,大大的提高交易效率。第二,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化和互动性作用。在网络化的平台构建下,交易的双方不必在交易和谈判环节浪费更多的时间,完全可以通过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和互动,甚至合同的签订都可以在网络环境内达成。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为多边的沟通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买卖双方互动性更强,服务质量能够被进一步完善。第三,电子商务突破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电子商务彻底改革了传统商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界限,能够用最便捷的方式拉近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人们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最大化的资源共享方式,能够方便国际贸易活动的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二、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影响
作为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够缩减交易的流程。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够体现出电子商务的影响效果。第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格局,由电子商务模式奠定。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格局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受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极深。一方面是与客户的沟通更加密切,企业的生产与研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促进了企业生产布局的形式。即根据客户的要求,企业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生产;另一方面企业还能够对客户的订单进行实时的更新,进而合理的把控生产的数量,采取灵活的生产计划,让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环节效率更大。客观来说,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模式,正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才打破了种种局限。与传统国际贸易活动相比,电子商务让交易的谈判、达成和资本的流向更加的简单,让国家与国家质检的贸易活动更加快捷、更加便利。第二方面,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发展更加迅速,大大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包括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企业采购成本、销售成本及管理成本等等,都能够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得以降低。首先,是企业沟通的更加便利性,数字化的办公环节缩减了财务和人力的费用,让无障碍沟通成为了现实;其次,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被大大缩减,采购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采购成本和物流环节都得到了成本的释放。综合以上的两点优势,以往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局势被打破,行业的入门门槛大幅度的降低,只要能够科学化、合理化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则一切交易活动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完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等竞争机会。第三方面,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将会出现改变。目前国际法中并没有针对性的国际贸易法律条文,但是这种立法情况将会在很多方面发生转变。包括立法的界限问题、关税问题和安全性交易问题等等,这些电子商务模式下国际贸易的基础法律问题,都将会被改善。特别是合同双方或多方在完全以网络为沟通平台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些法律和政策能够对市场与协议的正规性发展提供帮助。所以国际贸易不仅在合同方面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而且关税制度和知识产权方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问题现状
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拥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这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情况,依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有待解决,特别针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还并未完善,所以整体的行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急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中存在很多合同和协议,所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保障交易的权威性可靠性。第二,法规法律并不完善,税收问题急需改变。虽然目前我国在《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到了一些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准则,但是真正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政策落实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利益逐增,所以国内存在着诸多不法交易的情况、偷税漏税的问题,这对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阻碍的作用。第三,根据目前的国内物流产业来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活动还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物流配合情况。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行为,现代化的很多商务贸易活动都需要借助物流的力量,物流成为了贸易行为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国目前急需要加强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产业,进而配套和促进国内国际贸易产业的发展情况。
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的改进分析
摘要:本文以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的改进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现阶段影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发现部分企业对国际贸易中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其财务管理观念里模式也相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与创造,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对国际贸易中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也相对较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所以,为实现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的改进,发挥出财务管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真正的价值作用,作者为相关企业提供四方面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外贸;企业;风险防范
引言
国际贸易中的财务管理作为维护企业国际贸易活动有序开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担任着管理企业国际贸易资金流动,减少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资金损失等重要责任。但是,因受一些因素所影响,现阶段的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所以应如何实现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的改进,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现阶段影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
(一)企业对国际贸易中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因受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竞争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大部分企业普遍会将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重点和中心放在生产与战略的策划上,而忽略对国际贸易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设计与规划。由于企业对国际贸易中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现阶段的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的发展,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连最基本的会计行为准则、操作技能及核算技巧等专业能力都不具备,故而导致其在对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经费进行核算时,往往会因自身专业能力的缺乏,而致使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出现漏洞,从而造成企业的资金损失。同时,因为一些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对财务管理的不够重视,使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懈怠的工作思想,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账款项目核算过程中,并不会严格地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的相关行业标准来进行,导致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将款数据信息出现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完善等现象,阻碍着国际贸易中财务会计的长久发展。
(二)企业中国际贸易的财务管理观念、模式陈旧。受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所影响,我国多数企业为顺应国际贸易发展变化,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也在想方设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去管理国际贸易财务,提高国际贸易财务管理效率。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公司历来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管理国际贸易活动,并认为只有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才是最有效的。虽然传统的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观念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管理效率,其应用价值也相对较高,但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观与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不符,与国际化贸易活动开展需求也存在观念脱节现象,导致国际贸易中的财务管理观念不符合其自身发展需求,难以紧跟时代步伐。旧的财务管理制度、观念禁锢财务管理人员的头脑,使其在选择和设计国际贸易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也会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着重管理的部门也仅只是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销售部门和后勤部门,注重销售业绩的提升,缺乏开发财务管理中对国际贸易运营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相关职能,并忽略对国际贸易中边际成本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最终导致财务管理在国际贸易中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也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带来一定风险。
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包括科学(science,主要指自然科学)、技术(technology)与医学(medicine)的全球科技图书与期刊的出版,简称STM出版。西方国家的科技出版产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选择全球化的市场进行图书与版权的营销,这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市场。中国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后,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蓬勃兴起,成为全球科技出版的一个市场,同时也加大了科技图书版权的输出。因科技图书较社会、人文类图书更少涉及意识形态,所以其版权在国内外的流动更为自由。椐SimbaInforma-tion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STM出版与信息市场营业额总计为108.3亿美元,2003年为114.8亿美元,2004年为120.1亿美元。从2002-2004年全球STM出版业营业额地区分布中可以看出,STM主要市场在北美,其次为欧洲,两者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8%,而亚太地区只占大约10%的市场[1]。从出版商来看,2002-2004年全球主要STM出版商及其营业额数据表明,实力最强大的十大出版商营业额占据了全球市场的绝对市场份额,这些大出版商均是西方国家的出版集团[1]。也就是说,全球STM出版产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是以西方为主要市场的。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2002-2006年中国大陆科技图书(包括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类别)总定价,2002年度为70.4801亿元(人民币),2003年度为78.8356亿元,2004年度为90.8842亿元,2005年度为98.5167亿元,2006年度为102.1552亿元。总体来看,呈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与世界STM出版相比,中国的科技图书出版总定价(本文世界STM出版的数据采用的是包括图书、期刊、信息三个领域的营业额)并不低,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科技图书出版的繁荣。但是,中国的科技图书出版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市场,而西方国家的科技图书出版是以全球为市场的(最大的市场仍在欧美)。从中国国家版权局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目前国家版权局公布的将引进和输出图书进行分类的数据只有2003年度的),中国引进科技类图书版权3741种,输出183种,引进和输出比例几乎达20:1。也就是说,中国科技类图书版权交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随着近几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增加,这个比例有所缩小。2003年中国引进图书版权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例大约是7:(110894:1517),而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缩小到大约5:1(10950:2050)。 美国学者桑德拉•哈丁[2]在其专著《科学的文化多样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IsScienceMulti-CulturalPostcolonizationialism,Feminisms,andEpistemologies)中采用后殖民时期科学技术研究的视角,重新考察了欧洲科学史的标准故事。作者列举了欧洲扩张对有竞争力的地方性(非欧洲世界)的科学技术传统的破坏。虽然作者没有讨论版权贸易,但这种论述视野可以丰富并深化版权研究的理论。笔者深受本书的启发,于是以复旦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数字传播与新闻出版专业建设”项目和2007年上海市教委与教育基金会设计的曙光学者计划“中国图书出版的集团化研究”课题为思想指导,试图结合在出版业界近10年的工作经验来探究中西科技类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内在逻辑。而STM出版作为国际出版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中国学术界的讨论并不充分,但这一研究对探讨出版产业的形貌颇为关键,故本文以上海某科技类出版社版权贸易的具体研究为分析案例,根据该社1996-2006年11年间的科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数据比例,结合笔者长期的出版界的民族志观察,试图借此探索当下中国的科技图书出版在全球版权贸易中的地位及其发生语境。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的学者已经洞察到版权贸易的商品经济力量如何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如RolandBettig[3](1996)在《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专著,以及BobHackett&CarrollBill[4]的《再造媒介:民主化公众传播的抗争》的论著都指出:信息产业作为生产力,信息产品是新的生产力,资本在出版产业领域就以版权作为限制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手段,可以说这就是版权产业对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圈地和对信息与知识的私有化。版权的概念,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知识的商品化过程密切相关的。虽然市场逻辑下的版权话语让人认为,版权保护个体文化生产者,鼓励创造,人类在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一直在创造和发明,而当代世界,版权主要保护的不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本性,而是版权产业的利润。通过世贸组织,以美国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商业化程度高的西方国家把它们的版权制度国际化,使原来相对宽松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屈从于跨国公司的商业利益。而且,强大的西方媒体宣传使版权问题几乎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个人和经济实体对跨国公司产品的盗版行为的同义语,从而掩盖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社会从原来处于公共领域的传统知识到生物基因的“盗版”和掠夺性占有。这种资本对人类“知识共同体”的新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原始“圈地运动”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以跨国公司利益为核心的版权体制,与以促进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合理使用”原则的张力日益加深,使低收入国家和群体接近信息和知识的代价增高。数字时代一方面提供了无限复制的技术可能性,一方面也为版权拥有者提供了以单一节目、单张网页、单条短信收费的现实性,从而使信息传播的商品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和精细化[5]。举例而言,2003年英国出版商的统计数据显示:英国出版产业年度总利润的30%来自版权销售,这一利润空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跨国出版公司的经营还在继续增长,中国是购买西方图书版权的重要客户。 大陆学者较多从出版业内部来分析中国版权贸易的逆差原因,如西方国家出版集团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控了世界科技出版资源、拥有全球范围内著名的专家资源,其集团公司有一套成熟有效的运作机制和销售渠道,可以有效地将图书及其版权销往全球。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科技出版业在版权经营意识、出版者的全球意识、出版集团的运作机制、全球出版资源的掌控方面相对滞后,近年来图书市场的良莠混杂,更使国外出版商对中国的科技图书印象欠佳。另外,语言也是阻碍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一个因素[6][7]。#p#分页标题#e# 西方资本主义传媒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利润与资本积累的最大化,全球化脉络中的版权贸易是上述追求的有效工具。仅仅停留于图书出版产业内部来诠释版权贸易的逆差,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已有学者敏锐地提出了版权贸易逆差与“东方学”[8]、文化殖民之间的关系[9],这为我们考察版权贸易逆差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笔者以为综合上述文献论点,必须将版权贸易活动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 三、上海某科技类出版社的图书版权贸易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上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科技类出版社作为个案研究的实例,该社在高精尖的科技专著和科技工具书、科学技术普及读物、科技期刊和数字化的电子出版物等方面,一直名列中国出版界的前茅,其图书版权贸易的情况可以作为中国大陆对外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图貌的“一斑”。从1980年开始,开始输出图书版权,1987年从境外引进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图书比例:1996年至2006年11年间,该出版社共引进图书416种,输出图书142种,引进与输出之比为2.9:1,引进总量大于输出总量,显示出明显的逆差。 引进图书国家与地区分布:1996年至2006年的11年间,该出版社引进的图书来源地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位于前三位的是中国香港、英国、美国。引进图书种类分布:在引进图书的种类方面(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为22类),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医学类(R,74种)、轻工业和手工业(TS,55种)、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TP,46种)。需要说明的是,财经类和社会科学总论两部分图书中大部分是作为管理图书引进的。从英美引进的图书中,科学专著及高级科普读物为最多,管理类图书居次位;而从港台引进的图书中,以工业技术类(Ts和Tp)为主。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和地区分布:该社11年间版权输出地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中国香港(64种)、中国台湾(47种)地区,其次为日本(12种)、韩国(13种),输出西方国家的数量很少,德国5种,美国1种。 输出图书版权种类:11年间,该出版社输出的图书版权中,以医学类为主(103种),其次为计算机和自动化类(14种,主要在2002及2003年度)和综合类(17种)。在占绝对优势的医学类中,中医类占71种,占总输出数的一半以上,其输出地主要为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其次为日本和韩国。与前述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该出版社的科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情况,其逆差情况没有国家版权局2003年数据反映的情况严重,但版权贸易仍然是引进与输出悬殊甚大的逆差格局。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11年间该出版社图书版权贸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图书版权引进大于输出,呈现版权贸易的贸易逆差。其二,图书版权引入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欧美国家,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另一类是与中国大陆文化传统相同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其三,图书版权输出地主要为我国港台地区,其次为与中国有近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和韩国。其四,引进图书版权中,以医学、科学理论(包括高级科普)、计算机技术、轻工业类和管理类图书为主,其中医学、科学理论类、计算机类和管理类的书籍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而轻工业类的书籍主要来自我国港台地区(以香港为主)。其五,输出的图书版权中,以我国港台地区为主要输出地,其次是日本和韩国,而输出的图书类别,以医学,主要是中医书籍为主。也就是说,11年间,该出版社图书版权贸易还是以引进为主,主要是从欧美引进科学理论、西医学及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书籍,从我国港台地区引入轻工业类书籍(内容可归为生活类书籍);输出相对较少,主要是向我国港台地区输出中医书籍,这种版权贸易的范围局限于地缘政治相当接近的汉文化圈。综合上海这家科技类出版社11年间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数据、中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及当今世界科技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商业性跨国出版集团在全球科技图书出版产业领域,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占据支配性地位,而东方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在东西方国家之间通过图书进行的科技传播过程中,西方科学技术作为主流得到认同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而东方科学技术往往较少得到西方的认同,只在东方国家和地区内部传播。这种以欧美为主要引进国、以我国港台地区及日韩为主要输出地贸易逆差状态,与中国整个图书版权贸易的特点并无二致[10]。 四、后殖民语境中的版权贸易逆差与地方性知识的边缘化 笔者曾经赴加拿大进行田野考察加国的图书出版产业,从中了解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体系内部的边缘与核心的分化进程,体会到一元一票的西方民主社会里,媒介产业不仅生产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内部资本与权力的扩大再生产[11]。这一规则也适应于中西版权贸易的经济动因。因为从出版产业来说,科技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外出版单位的经济需求。西方媒介集团生产的图书这类媒介产品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作为商品赢得利润,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全球版权是西方出版商积聚利润与扩张资本的合法途径,也是科技图书版权大量从西方国家流入中国的外在驱动力。 对国内出版单位来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经一直是其双重经营目标,但自从出版集团化改革之后,出版机构的转企机制的深入与市场化的广泛实践,经济效益的目标已经成为出版机构首当其冲的选择。图书就是商品,是出版社的利润来源,出版社在策划选题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选题的市场潜力,或者说盈利潜力,引进图书是赢得利润的捷径。西方大的专业出版公司,其在科技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与建树,形成了强势品牌。因此,国内出版社引进这样的图书版权是有一定的赢利保障的。而如果完全立足于本土进行策划、组稿出版,一是中国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确实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步,难以寻找合适的作者;二是没有一个市场探询的过程,前期投入与市场风险都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因此,许多出版社将引进图书作为敲开市场的捷径,结果促进了西方科技图书版权往往能在中国找到多个互相竞争的潜在购买者。#p#分页标题#e#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的现代化正是要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12]。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等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现代化最直接的促进力。出版社是西方科学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构,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课业。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进入了科学理性时代,追求“科学”成为文明的象征。工业革命将技术所带来的进步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西方的“科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文明[13]。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处于向西方学习的地位,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这种学习更为明显。这种东方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促进了东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也塑造了世界科学技术知识认同方面以西方为核心的局面: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先进的,是真理性认识;而来自东方的“知识”往往是地方性的、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这种话语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而作为科技传播载体的科技图书,其版权流动状况生发于这种语境之中。上述出版社的版权贸易数据显示,该出版社大量引进了英美国家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书籍,而作为其主要输出品种的中医药书籍,其输出地主要是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有相近文化的日本和韩国,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对地方性知识——中医的不认同。 科技图书出版的另一个版权贸易的因素则是文化的输出,这是西方科技图书版权大量流向中国的又一个驱动力。正如萨义德所言,文化是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14]。科技类图书出版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承载着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近代西方医学和宗教相携裹从西方传入中国,就是例证之一。从18世纪开始,西方试图以宗教打开中国封闭的国门,而传教士采用的重要的传教工具就是西方医学。传教士通过使用西方医术为中国人治病,在中国开设西医院,向中国人展示西医相对于中医的优越。通过这种方式,西方传教士要昭示的隐喻是:西方的文化优于中国文化,而中国是一位病人,其疾病不能通过中国自己(中医)来治愈,必须依赖于西方(西医)[15]。这样,西方传教士以西方医学为工具,为其文化扩展开道,而其文化扩张的目的又是为其政治、经济殖民进行铺垫的。其次,科学并非无关价值观的。客观、价值中立被认为是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但是,科学的研究者不可能完全置身于研究之外,其价值观其实是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细胞中的,客观性其本身就是西方科学奉行的价值观。 因此,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科学技术图书版权,既有直接的经济动因,也有文化输出的意图,两种因素相互建构。事实上,西方的文化输出(包括科学技术的),已经构建了西方核心化的语境,为其文化和经济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合理性。在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一些版权贸易过程中不平等现象可以作为这种西方核心化语境的例证。国际间版权贸易的版税通常为6%左右,而西方出版商卖给中国的版税,8%是底线,常常高达10%,甚至12%。也就是说,西方与中国的版权贸易价格常常是西方国家之间版权贸易价格的2倍;版税首付高昂,常常要求付首印版税的全部,而对西方国家则常常是一半,甚至不用付首印版税;电子版与图片等常常不在版权贸易范围内,需要另外付费,造成了中国版权贸易的重复计费[16]。上述种种不平等,显示了西方出版者基于强大的资本力量和文化上的优越感,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某些出版者的心态,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一哄而上争夺版权,这种主动迎合西方输出的版权贸易,不但复制了西方科技出版的知识见解对中国受众的合理性,而且,也在中国知识生产领域重构了西方科技知识的主体地位。科学知识和权力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互为支撑。西方国家由于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掌握着关于科学知识的话语主导权,其为西方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核心地位以及东方科学知识作为地方性知识被边缘化的从属地位奠定了话语基础,这种语境又为西方科学知识向全球输出赋予了权力。 面对如此情境,对科学知识及承载科学知识的科技书籍,我们除了优化引进图书版权的质量和结构、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知识为我所用之外,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实施“走出去”的出版战略。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某些国外的出版商早已觉察到这些变化,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找作者资源。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科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输出提供了资源基础,作为中国的出版人,应当把握契机,走出去,将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推向世界。这不仅是出版经济的增长思路,也是中国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