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贸易实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单证实务国际贸易论文
一、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其先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在讲授本门课程时,主要以贸易过程为主线进行,从交齐磋商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单据都是本课程的讲授重点,主要内容涵盖各类单据的缮制和处理,以及国际贸易中单据的真实操作。这些单据包括商业单据、金融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部门等的相关单据。因此,涉及到运输、保险、商检、银行、海关等许多部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和审核信用证的能力,并能够缮制和处理各类单据。
二、课程演变
由于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众多,本门课程的讲授似乎也有些千篇一律。从最初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到现在的教学做一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主导的作用,学生只是按要求去做,学习环境比较枯燥。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在制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传统的讲授不能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有悖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笔者从一名高职教师的角度,对本门课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思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建立项目任务,设立不同的工作情景,学生按学习情景的要求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填单,教师根据学生制单的情况进行点评,错误点分析和知识的总结。以学生学和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思想是使教学内容与具体岗位工作对接,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以技能掌握为主。
三、课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能力:能够分析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能够分析信用证的内容,并根据国际贸易合同审核、修改信用证;能够正确缮制发票、包装单据、货运单据,办理出口货物托运手续;能够就一般贸易下的出口业务,进行报检、报关单证的缮制及相关手续的办理;能够缮制并申领原产地证书;能够办理出口货物投保;能够填制并审核海运提单;能够缮制全套结汇单证并办理交单手续;能够根据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能够办理进口托运和投保;能够完成实际业务中制单软件的操作。
实务类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要求,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契合课程的特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授课内容的价值。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其模式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识或加以基本的理解为主要内容。传统的模式重视实务中的理论和规则而轻实践,强调每门课各自的知识点而忽略课程间的联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造成学生感觉专业概念太过于抽象而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已在学生的专业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中反映出来。其次,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一方面造成知识点零散而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点靠机械记忆而不能持久掌握的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他们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很难清晰地把握对外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关键之处,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能适应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用工的需要,从而国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劣势日益突出。鉴于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依赖教师讲解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注重适应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模式的设立内容
教学模式的设立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素质教育、专业性、务实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此外,它还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要求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
1.启发式互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有其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在这部分,理论教学中应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讲授内容,提出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之后,教师再进行评讲。这种启发式互动模式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把握。
2.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实务国际贸易论文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概述”等方面的内容。实务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市场调研”“商品价格核算”“贸易术语”“国际货款支付”“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牵涉的知识点也相对比较多。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内容也随之更新。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以及欧盟联合推行了新的“碳关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更新了。再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英国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应用《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11年1月1日,国际商会正式推出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这些都表明不管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实务方面的变化较多。但是,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没有完全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教学中没有融合最新的内容,导致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融合。同时,有的独立学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与实际严重脱节。讲授的内容偏难、偏深,学生们很难理解。而在实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际操作,没有解释具体操作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导致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比如,在学习“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将课堂教学时间主要投放在填制保险单、计算保险费及运费、提单等方面,导致和后续课程内容出现重叠。其次,有的教师在实务教学中并没有注重讲解、解释和实务操作有关的国际国内法律、国际贸易惯例等,导致学生没有建立一个整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树立严格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惯例进行操作观念。这样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实务操作流于表面,不能帮助到学生日后的学习。
2.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应用,很多教师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都已经学会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每个授课教师会通过PPT课件列举案例,让学生们根据布置的任务相互讨论,然后开展课堂演讲。但是因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比如,有的教师在采用PPT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强调PPT课件的内容,忽略了课件设计的生动性。教师只顾自己讲解,缺少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小组讨论是目前教师最为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选择比较合适的几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要求制作成PPT课件在班级上演讲,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但是这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学生并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知识,也因实践的局限性,使他们并不能全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会导致分析失误。有的教师协调、控制能力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及效果。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内容改革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摘要:
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一种有效的考核评价手段才能客观地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本文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从考核观念、考核模块、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尝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构想,以提高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实务;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借助考核评价的反馈、导向的双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进教学方法。考核环节的改革,不但影响评价效果,而且也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校经贸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服务于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满足职场上经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就必须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进行讨论。
一、《国贸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理据
(一)社会经济转型和职场用人标准的驱动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创新
一、混淆专业要求与非专业要求,教学简单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课程授课老师因长期从事本教研室《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养成了从本专业角度对授课内容的要求出发,进行教学,要求较高,缺乏教学的灵活变通性,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现象的出现。综合而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缺乏差异化。如何在上述那些专业领域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格外的迫切。教学内容如何选取,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才能做到既简单、低成本付出,又能取得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培养的要求?这里主要从教学改革原则和教学改革思路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原则
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必须要依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授业师资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原则下进行。
1.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原则。不同的专业,对于《国际贸易》课程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场营销专业更侧重于《国际贸易》课程里面实务部分内容;工商管理专业侧重实务部分的流程控制,理论与政策部分的基础概念;会计学专业侧重与基本常识及国际贸易方式及国际贸易类别,知识与会计做账的联系;经济学专业侧重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政策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以对接《国际经济学》课程及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教改时,与专业要求相匹配是最基本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对基本知识点的介绍,简略数理推导,重在结论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基本常识和基本结论;二是要督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结论去剖析与自身专业有关的经济、管理现象。
3.教与学关系共进。讲授是教师的职责,学习是学生的天分。教师进行教改时,要看到教学相长的关系。注重教的过程,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督促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教与学的互动,共建和谐共进之关系。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本科类高校在践行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时不得不突出实践教学在国贸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在研究构建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五大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了高校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最后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一系列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背景
近年来,国贸毕业生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究其原因是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已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因此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求“变”。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国贸专业应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为目标,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但当前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与规划性,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各个环节间并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当前的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各国的贸易政策不断变化,外贸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外贸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必须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一直以来都偏理论轻实践,因此,对这类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针对国贸专业而言,将其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五大类要素,分别是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管理要素和评价要素。
(一)实践教学目标。当前,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培养外贸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和专业实践技能娴熟的人才。其中,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的娴熟程度上。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始终秉承着发展科学的理念培养大量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所需人才的方向一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才会处于相互促进的发展状态。论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从社会上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角度对高校培养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可从四点做起:一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以产学研为纽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与时俱进,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紧缺人才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且又数量不足的高层次、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向社会输入大量刚需型的综合应用人才,必然会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这一环境下的人才要求必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的人才,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始终是各个高校高度重视的改革过程。因此,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了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方向
1.熟悉国际商务流程,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基于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培养中,要求人才熟悉掌握国际商务流程,具有较强的具体操作能力,以便于在外贸公司、物流公司、海关以及政府外贸机构就业时会运用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处理各种单据制作,也要有良好的文件处理的应用操作能力。对此,这主要是外贸公司、物流公司、海关以及政府外贸机构在招聘人才时,契合新时代市场需求以更长远的发展来提出的人才需求方向。人才需求视野下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势必要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模式。
2.商务外语基础扎实,掌握国际商务洽谈与沟通技巧
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