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贸易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技术壁垒对输出贸易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国都面临着出口乏力的问题,为缓解本国经济危机,扩大出口,很多国家制定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壁垒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出口商品频频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应该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对外贸易公共贸易服务体系和危机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协调和中介组织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给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即TBT),指的是一国政府以保护本国居民安全、卫生、动植物安全和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理由,对输入本国的商品实施强制性的检验检疫,并为此设置较高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从而阻止外国商品的输入。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由于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为了保护进口国居民的安全、健康,具有一定和合法性和很强的隐蔽性,所以,很多国家为限制进口,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之成为关税壁垒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贸易壁垒。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商品有着很强的限制作用,但是也有助于出口国企业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进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二、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 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日益扩大,以及欧美国家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各国都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技术法律、法规,世界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逐年增多。中国加入WTO之后,针对中国商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中国成为WTO成立以来,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最多的国家,每年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拉美国家,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机电仪器、农副产品、纺织鞋帽、木材纸张、非金属和化矿金属。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上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一些国家为限制进口,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造成了很大影响。 1.影响市场准入。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对外国商品设置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进而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目前,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也是这些国家。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显示,欧盟、美国和日本不断针对中国商品制定苛刻和过于严格的技术标准,从而制约中国商品的出口。 2.削弱产品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设立了各种产品认证和产品标准,中国企业为达到这些标准,必须引进更新设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这些企业丧失了价格方面的优势,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提高企业技术,无法满足欧美国家的技术标准,使企业生产的商品无法出口到欧美市场。 3.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欧美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我国商品的出口,但是如果这些国家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就会导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引起贸易纠纷,妨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欧美国家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样我国也可以使用报复性措施,提高技术标准,这样就会导致贸易战争的发生,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 四、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挥政府对企业的指导作用。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危机预警系统,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为企业出口奠定基础。首先,完善我国能效标准体系,提高我国能效标准、标识要求,按照欧美国家的能效标准、标识与认证,制定我国的能效标准,使企业能够满足欧美国家的标准;其次,增强与欧美国家的沟通,在技术标准领域进行相互认可;最后,建立科学、统一的合格评定体系,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国际信誉。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在对外贸易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较欧美国家,中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因此,在应对欧美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投入到标准化工作之中,帮助出口企业完善技术标准,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其资源方面的优势,搜集国外对于进口产品设置的各种技术标准,积极向企业提供相关国内外行业技术法规,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系统阐述产品检验检疫、标签、包装等方面的知识。 3.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我国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大,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受到绿色壁垒影响严重的农副产品。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更新设备,注重产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在生产产品时应该加强产品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积极适应欧美国家的技术认证,获得应该证书,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国际贸易信息技术论文
1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1.1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2015年3月,宁夏便在全国率先打造了“中阿国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借助该平台的B2B、B2C电商模式,宁夏境内的清真食品企业、穆斯林用品生产企业能够在平台上实现对外贸易,整个交易的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大大降低。2015年4月,二连浩特也打造了中蒙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了1000余家境内企业,配合020信息平台模式,实现了中蒙两国服饰、数码、化妆品、母婴用品、家居、家电、建材、机械八大类产品的在线电商交易。
1.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的信息技术发展分支,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计算方式。通过该种方式,网络上共享的资源和信息能够按需提供给终端设备,而大容量的数据也能够被存储在云服务器中,实现智能化、按需化的随时调用。因此,它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2015年1月,海尔公司推出了“U+智慧生态圈”传达借助云计算思维发力国际市场的信号。2015年2月,在第117届广交会上,志高公司推出了智能云空调产品,该产品拥有云升级、云定制、云诊断等5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在线省级、情景定制、智能适应、自动兼修、远程控制等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空调采购商的极大兴趣。
2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技术上的进步。本文较为详尽地研究了技术进步的核心因素,探讨了国际贸易在加快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得出了促进我国技术发展的几种方案。
关键词:技术外溢;技术发展;国际贸易
随着80年代的以信息革命为主要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经济的普遍,加速了世界资本流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不能再仅以劳动力增长和物资资本积累作为依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卢默(Paul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的观点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资本、基本劳动力、新思想(以专利量映射)和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程度映射)。可以说,知识与技术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国际贸易已然成为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并且推动者技术进步的稳步发展。
一、技术得以发展和新思想的核心因素
一个合格的企业要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生存,就一定需要具备有竞争力的至少一种技术比较优势。技术优势一般存在三个类别:第一种是研发新产品的技术优势;第二种是增强核心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的技术优势;最后一种就是在管理和组织经验上的技术领先地位。获取先进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是招聘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R&D),二是直接购买,三是进行学习和模仿。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技术外溢。
(一)研究与开发
招聘研究人员和建设研究所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取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将GDP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投入科研之中,间接说明了提升技术的重要性。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科研技术的开发。就拿美国来说,1996年的项目花费达到GDP的二点六个百分点。于是美国独占世界高端技术的绝大多数,多达44项,其一共也就是50项。日本拥有唯一一项,剩下的即为欧盟所拥有。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的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在新技术上的投入巨大。据调查,从二次大战开始,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回报率渐渐上升。就发达国家而言,在美国,资本设备投资回报率仅仅是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平均回报率的一半。尖端企业往往把获取新技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在先年就有了贝尔实验室等著名科研场所。一般处在世界企业金字塔顶端的都会投入大量的研究花费,这使得了企业圈内部技术外溢有了较高的回报。
外国技术出口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影响
摘要:美国自实施技术出口管制以来,不断限制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发展。特别是在特朗普执政后期,美国出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受此影响,中国高新技术贸易面临核心技术获取难度大、国际合作门槛高等问题。为此,应从创建跨境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强化新出口管制法应用、构建基于RCEP的新合作模式、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模式等方面着手,推动高新技术贸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术出口管制;高新技术;新动向;贸易制裁
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井喷式发展,有赶超美国之势。而美国利用技术出口管制打压中国高新技术贸易的行径已不是首次。早在2018年,美国就针对出口至中国的电子、通信、传感器等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管制措施,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不合理打压。随后,美国一直致力于更新和调整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20年2月,美国政府将“地理空间图像自动分析软件”列入管制范围,这一更新是首次针对具体高新技术领域发起的专项管制。2020年4月,美国再一次宣布更新技术出口管制条例,阻止军用武器、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销往中国。此次技术出口管制还要求美国企业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产品与技术需征得美国政府同意,这一举动无疑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一、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新动向
(一)技术出口管制领域持续扩容。中美经贸交恶以来,美国多次非特指地扩大技术出口管制的范畴。2018年,计算机、通信、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被美国纳入出口管制清单。2019年,AI技术、量子计算、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前沿高新技术也进入美国的管制清单。2020年1-6月,为防止核心技术落入与本国竞争的国家,美国先后增加对本国半导体、传感器、数控工具、军民两用及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同年9月,美国又将仪器、机械、材料加工、激光等技术纳入到出口管制名单。同年12月,美国将以5G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安防技术、声纹技术以及其他监测电信服务的软件技术纳入出口管制“黑名单”(详见表1)。由此看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范围正不断扩大,加大中国及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难度。
(二)技术出口管制申报要求显著抬高。在技术出口管制不断更新变化过程中,美国政府逐步抬高技术出口的申报要求。2019年之前,美国对价值低于2500美元的出口货物免于进行EEI备案(需要出口许可证的产品除外)。其中,一些作为民用的技术如集成电路、电信设备与雷达也无需进行备案,对于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且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在进行EEI备案时也可免于填报ECCN编码。而在2019年12月,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凡是出口到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的技术,无论价值高低,不管是民用或军用,都需进行EEI备案。除非该项技术符合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的许可证例外规定,才可免于备案与编码。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即使出口的物项不需要任何许可证,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填报正确的ECCN编码。美国政府这一行为使得技术出口管制更为自由,可以随时对中国、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等国的技术进出口进行打压,进一步提高美国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申报要求。
(三)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逐渐加严。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的审查力度逐渐严格,主要表现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升级两方面。2018年3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将现有管制条例纳入其中,并未特别针对某项技术展开审查。同年9月,特朗普政府将《出口管制条例》与《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相结合,形成双重审查体系,加严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该体系特别要求总统部、商务部、国务院与能源部等联合识别美国技术出口,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2019年,特朗普政府将《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正式纳入法律范畴。该法不仅新增技术出口管制范围,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对该技术的出口、再出口或转让建立专门管制要求。一旦发现出口的技术存在潜在危险,必须第一时间叫停。这反映出修订后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加大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此外,2020年4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新规,要求将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产品加强出口管理,并对出口到特定目的地的产品加强备案与许可证监管。由此足以看出,美国针对技术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规不断升级,表明特朗普后期对于技术出口管制审查力度趋渐严格。
果蔬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探析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量的增加,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制定许多措施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中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我国逐渐将特色果蔬作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竞争力,特色果蔬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及丰富的营养结构等优势更是顺应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文章通过阐述特色农产品与技术壁垒等的相关概念,进而分析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从不利与有利因素来研究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以此为我国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关键词
特色果蔬;出口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发达国家都凭借自身较高技术水平,以各种名义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限制。我国是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却处于一定弱势。2014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71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1%,比2013年的增速下降了1.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在生产技术、保鲜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却在不断提高,这直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顺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在果蔬国际贸易方面。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技术壁垒问题,对于我国特色果蔬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其他类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借鉴。
1相关概念解析
1.1特色农产品
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区块链炙手可热,比特币的出现天然跟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银行就是经营货币的,业界都认为最适合区块链的行业就是金融业,在贸易融资领域,涉及多家银行、出口商、进口商、运输商、海关等,涉及多家不同行业的交易和利益主体,这正是区块链所适用的不信任或不充分信任的环境。本文首先分析了贸易融资领域的共性,并结合业界比较流行的联盟链技术-超级账本(HyperledgerFabric),以福费廷业务为例,通过业务对象和交易流程,分析了Fabric技术在具体的业务领域如何实现,抛砖引玉,以期对银行国际业务技术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联盟链;Hyperledger;Fabric;Peer节点;Orderer节点;贸易融资;福费廷
一、引言
区块链实现了在不信任节点之间的交易,并且不能篡改,不可抵赖,但比特币、以太坊等公有链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较难落地,社会是复杂的,机构与机构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各种社会主体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的诉求,存在即合作又竞争的有限度信任关系,这才是主流,设想一下,区块链上的主体彼此之间并非完全不信任,而是有限度的信任关系,可建立联盟链有限度信任关系模型,辅之以具体的业务流程,通过引入分布式共识,提高效率。HyperledgerFabric(简称Fabric)平台是联盟链的典型代表,其引入了安全认证、权限控制、背书和验证的简化共识机制,大幅提高了性能和处理效率。在银行国际业务领域,涉及不同银行、不同类型企业,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不充分信任关系,在以业务连接为纽带的各主体之间,如何发挥区块链的优势,加强信任,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本文将从贸易融资领域入手结合Fabric技术做出探讨。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贸易融资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的融资。贸易融资的核心在于贸易和融资,贸易就是买卖东西,肯定有基于买卖的标的物,即商品,买卖双方一个需要这个商品,一个需要获得收益,商品的交付不可能瞬间完成,要靠一段时间的物流才能实现,在物流过程中,可能处于仓储、在途运输、通关等各种不同阶段,生产和运输商品是有成本的,依附在商品上的资金占用促成了企业融资的需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风险较大,运输周期更长,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有更有迫切的融资需要。福费廷是银行根据客户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要求,在开证行、保兑行或其他指定银行对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做出付款承诺后,对应收款进行无追索权的融资。从图中可以看出,福费廷的10个步骤是串行的,一般完成了上一步才能执行下一步,环环相扣,确保业务严谨、有序、降低风险。
三、超级账本HyperledgerFabric简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信息技术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逐渐关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与国际市场直接对口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它为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帮助,而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是无可趁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就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入手,并针对整合中的不足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FDI提高贸易品技术结构的要素寻求
作为从“进口替代战略”过渡到“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如何提升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同样依赖于出口导向路径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十分值得思考。 一、韩国的贸易品技术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关于贸易品技术结构,Lall(2000)在三位数的基础上,将SITC0~9类共三百多种产品按照技术含量分为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然后仍按照技术含量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9个小类。这一方法被研究者广泛认同。本文采用这一方法,统计出韩国各技术层次的主要产品(见表1)及贸易品技术结构的变动趋势(见图1至图4)。①其中,图1和图3分别是较低技术层次产品(含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RB1∕RB2、低技术产品LT1∕L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2和图4分别是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含中技术产品MT1∕MT2∕MT3、高技术产品HT1∕HT2)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图中每一“柱体”的长度是该图所涉各类产品在韩国总出口或总进口中的占比之和,而每一“柱体”中各种“图案”的长度,则表示各类产品各自的占比。图1表明,韩国较低技术层次的五种产品在出口中的总占比,从期初的46%降至期末的26%,其中,RB2出口比重显著增长,LT1出口比重显著降低。图2显示,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从期初的51%升至期末的70%,其中,MT1、MT3和出口比重增长尤为显著。可见,韩国出口结构呈现升级趋势。图3和图4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五类产品的进口比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动,但技术含量较高的HT2和MT3进口比重呈现较明显的降低趋势。韩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待验证。 二、计量检验与结论解析 (一)计量检验 1.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从前述理论分析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改变要素比例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母国贸易结构,由此可以推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存在滞后因素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当年贸易的影响可能是不显著的,因此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其中,被解释变量tRD表示韩国的贸易结构,解释变量fd表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考虑到直接投资存量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滞后性,本文采用其一阶滞后序列;解释变量ex表示韩元的实际汇率;β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式(1)中,λ分别取ex或im,表示出口或进口;tech分别取PP、RB1、RB2、LT1、LT2、MT1、MT2、MT3、HT1、HT2,表示贸易结构的10个技术分类(见表1),因此该式实际上包含了20个模型。具体而言,被解释变量TrdPPex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比重,被解释变量TrdPPim表示韩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占韩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以此类推。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1~2010年度数据,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韩国进出口银行网站数据库,按照表1技术分类的产品进出口数据来自韩国贸易协会数据库,实际汇率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 2.检验结果 对于上述模型的计量检验分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三个步骤。①首先,单位根检验的相关序列包括20个表示贸易结构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和两个解释变量时间序列,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22个序列的水平值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其次,对20个被解释变量和两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20组协整检验,结果发现,除了TrdPPim、FD、EX之间以及TrdRB2im、FD、EX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外,其它18组变量之间均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对上述具有协整关系的18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总体来看,在18个模型中,除了以TrdPPim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解释力不佳外,其余17个模型的统计量都是显著的。同时,这17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最小值为0.347,最大值达到0.948,均值为0.683,说明总体上这17个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具体来看,在出口方面,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RB2、LT1和L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MT1、MT2、MT3、HT1和HT2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进口方面,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滞后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对于RB1、LT1、LT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比重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实证检验显示,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的提升。对于低技术层次的RB1、LT1、LT2类产品,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进口和出口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较高技术层次的MT1、MT2、MT3和HT1、HT2类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它们的出口,并抑制了其中MT1、MT2和HT2类产品的进口。这与本文第一部分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低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对外转移,从而降低了该类产品的本国出口和与此相关的进口,表现为贸易替代效应;同时,国内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业,较高技术层次产品的自主制造能力得以加强,增强了该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减弱了其进口需求,表现为出口创造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 (二)实证结论解析 对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观察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要素寻求特征,从中获得进一步的事实佐证。首先,从韩国对于不同经济体的投资行业模式来看。表4选列了接受韩国直接投资存量居于前16位的经济体,韩国对它们的投资存量占总存量的比重超过3/4,因此这些投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按照投资行业集中度的特征,16个经济体可分成四组。不难发现,韩国对于具有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地区的投资模式不同,表明了其要素寻求的多重性,既包括对低成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寻求,也包括对国际销售渠道、技术、标准、品牌、全球企业网络等高级要素的寻求。特别是对于中、印、俄和美、德、荷的“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的投资模式,反映了韩国对成熟市场与潜在不成熟市场的需求并存。其次,从对不同技术层次产品制造业的投资来看。对于处于较低技术层次的石化业(RB2类)、纺织业(LT1类)和钢铁业(LT2类),韩国的海外投资集中于中国、印度、越南等劳动力、自然资源成本低且市场需求大的地区。而对于较高技术层次产品制造的行业,汽车业(MT1类)在西欧、北美、东欧、中亚和大洋洲等地广泛建立生产基地,藉此带动国内生产的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并实现海外生产体系与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造船业(MT3类)的投资,一类是土地岸线、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中国、菲律宾等国,另一类是国内需求亟待释放的巴西、俄罗斯等海洋油气资源大国。一方面可将较低附加值项目转移到国外,另一方面则可在国内集中力量开发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型;电子业(HT1类)的海外投资布局同样反映了其对低成本和市场要素的寻求: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以组装厂为主、选择发达国家附近工资比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以零件厂为主①。最后,从对外投资主体规模来看。韩国的大型综合商社凭借其较为成熟的国际经营经验和雄厚资本,多在发达地区进行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开发,而中小型企业(SMEs)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事技术等级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比如韩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资在项目数上占83.0%,在投资金额上占40.6%①。不同规模投资主体的组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提高要素寻求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方式,使其位于韩国总部的母公司得以整合全球资源,改变了韩国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国际分工地位,乃至提升了其贸易品技术结构。#p#分页标题#e#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要素结构相对失衡,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资金、技术和一些自然资源类的要素短缺,那么,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去实现全球范围的要素配置的呢?在数量上,中国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居全球第五位。但2003~2010年,中国流入国际避税港②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年平均比重达到76.94%。③这一结果,既可能是因为外汇管制条件下的热钱流动,也可能来自于为了享受外国直接投资种种好处的“迂回投资”———在境外注册再回到国内的国内资本。不妨推断,这些投资源于扭曲性因素。同时,2005~2010年中国流入欧美地区④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当年总流量的比重年平均为4.58%;而该期间流入东盟地区的流量年平均比重为3.75%。如果说,流入欧美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技术、国际销售渠道等高级要素的动机,流入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寻求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低级要素的动机,那么,这种具有明显要素寻求特征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总流量中的占比显然过小。因此,从区位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寻求特征并不明晰。 然而,从投资主体构成及其投资行业来看,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寻求自然资源输入的投资行为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居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近年来频频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海外资源,且不乏“不计成本”的并购竞价案例。可以说,中国国有经济巨头的海外投资不单纯是商业行为,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性。同时,中国当前的出口结构仍然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LT1类产品方面,虽然高技术产品HT1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但更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环节,而最能反映技术深度的MT类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层次的自动化产品MT1类,以及要求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研发投入的高技术HT2类产品,在中国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齐俊妍,2008)。由此表明,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贸易结构恐怕尚不具备条件。基于现状,韩国经验的借鉴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寻找对外直接投资中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均衡点。政府与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主体,政府应考虑如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宏观战略目标下不断调整双方利益均衡点,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介入和支持,应尽可能采取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服务等形式,同时应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市场化。 第二,趋于市场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考虑,当得自于政府的异质性资源不可持续时,如何通过合理的投资区位选择,去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密集型合资企业,以达到跟踪和开发高新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乃至贸易结构升级的效果;鼓励拥有小规模适应性技术的中小企业,通过海外生产和销售,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国产技术、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 第三,消除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扭曲因素。如前所述,占年均流量3/4的资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明,不仅容易引起人们对数据的误判,更反映出中国资金运用低效的现状。对此,应考虑改善国内相关制度设计,比如消除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制度性歧视、完善资本市场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效率,为贸易结构的提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