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贸易竞争力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内劳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将有利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1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1.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国际排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加速增长.从表1可知,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不含政府服务,下同)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10年间增长4倍多.尤其2010年创历史新高,高于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同时从表1可知,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和比重持续上升,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于世界第12位和第10位,占世界比重分别为2.3%和2.7%;2005年升至世界第9位和第7位,占世界比重分别为3.1%和3.5%;2010年升至世界第4位和第3位,占世界比重分别为4.6%和5.5%.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的重要国家之一. 1.2与货物贸易相反,服务贸易整体处于逆差状态 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重为10.4%,而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仅为4.6%,不到货物贸易的一半.[1]这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是净进口国.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61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95亿美元,呈快速增长状态,而2007年下降至76亿美元,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差迅速扩大,2009年达到295亿美元,2010年下降到219亿美元.总体来看,中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且规模逐渐扩大. 1.3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集中于旅游、运输、建筑等行业,但其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而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新兴现代服务行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快速发展,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增长潜力巨大.[2]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服务贸易形成了传统服务与现代服务全面发展的局面,贸易结构逐渐优化,这一趋势符合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 1.4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较高 从国内地区结构来看,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服务贸易各地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在金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服务贸易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资源没有开发出来,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贸易较为落后.[3]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市场过于狭窄,集中度较高.据统计,我国服务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亚洲、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日本、东盟等,这些地区约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0%,而其他地域则相对较少,特别是拉丁美洲、非洲几乎为零,交易伙伴不能多元化. 2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关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学术界通常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2.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某个国家某产品出口额在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它是衡量某个国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与国际竞争力成正比.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在过去10年间处在低水平.如图2所示,在2001年仅有2.2%,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提升到4.67%,但是这个比率仍相当低,与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仍然很薄弱. 2.2贸易竞争力(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某个国家某种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TC取值范围在[-1,1]之间,TC值越接近1,说明竞争力越大;越接近-1,说明其竞争优势越小;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优势与国际水平相当.如表2所示,从总额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值,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处于净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弱.而且,服务贸易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一直为负值;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竞争力指数多年来均为负数,说明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低,对进口依赖很大;只有旅游、建筑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为正值,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明显;而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数值比较小,也不具备竞争优势.[4] 2.3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某个国家某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的比率,它表示某国某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强度.当RCA大于2.5时,表示竞争力很强;在[1.25,2.5]之间时,表示竞争力较强;在[0.8,1.25]之间时,表示竞争力中度;当RCA小于0.8时,表示竞争力较弱.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RCA指数在过去的10年间从0.57发展到0.50,一直小于0.8,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小于世界出口比重,国际竞争力较弱. 3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上述三个指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是服务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尤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为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国地位与其发展相一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3.1提高居民服务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发展 #p#分页标题#e#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曾指出: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由于生活水平的局限,居民消费结构中货物消费占较大比重,服务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削弱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应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2扩大市场准入范围,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 一方面,政府应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打破国家对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放宽我国对服务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业务,从而改善服务供给;另一方面,鼓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对外开放,随着服务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代服务业直接涉及到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所以,其对外开放也要十分慎重,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3.3优化经济结构,转变服务贸易增长方式 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建立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之上,要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顺应世界潮流,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为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硬件环境.同时,在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保险、金融、通信等,这些项目成本低、附加值高,可以极大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状况,使我国服务贸易最终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改变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格局. 3.4依托城市经济圈发展服务贸易,并实现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是以城市群为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竞争力的八大经济圈,政府部门可以发挥城市经济圈的集成优势,发展地域特色服务产业,统筹规划全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比如:珠三角、长江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服务贸易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水平,这些经济圈应着重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之成为我国高端服务产品的主要生产输出区;而中部城市带、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圈应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各自的资源、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最终,使整个中国服务贸易形成快速发展的局面,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且,在继续发展现有服务市场的同时,还应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积极开拓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市场,大胆地将我国服务业推向世界其它国家,最终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4结语 我国服务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点领域,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贸易额持续逆差、区域发展不平衡,贸易伙伴过于集中等等.针对这种现状,应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优化经济贸易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服务市场多元化,从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竞争力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成为目标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通越来越频繁,各方面资源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优化配置,使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港口是海陆两种运输方式的重要连接点,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港口物流的发展了是现代化物流行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对国际贸易的整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竞争力;港口物流;国际贸易
港口物流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海关、船主、贷代、进口方地及出口方等重要角色,港口的物流服务竞争力是决定港口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贸易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港口物流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贸易往来与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加大经济流、人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的基础上,在物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商机。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加强了国际贸易制度方面的改良力度,尤其是在港口建设方面,所投入的建设力度与资金力度是空前的,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开始成为在世界上的着重要影响的贸易大国。然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港口物流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1优化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对港口码头的建设活动。重点加强港口的万吨位级泊位、港口码头岸线以及生产用泊位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在完成基础建设工作后,能够进一步推动港口对外贸易能力的提升。在对现有设施进行强化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港口物流进行升级与改造,使港口的大型深水泊位、专业化水平以及容量方面的建设成果与商品货物、贸易环境的需求相一致。(2)强化港口物流的更新和设施改造。港口物流整体质量的完善离不开各个有效环节的支持,落实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现有优势以及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采用设备优化以及基础环节设施优化两方面的手段,能够使港口物流的效率与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使港口自身竞争力得到增强。
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探究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使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还可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繁荣发展。文章探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首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进行了概述,之后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为今后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中国;竞争力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国际贸易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世界各国通过跨越国境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实现国家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积极施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降低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关税,并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中,进行公平互惠的国际贸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近些年,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造成了一些国际贸易壁垒情况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国外势力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并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等价交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国家的形成,当形成国家的体系和制度,并且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这样才可被称为正式的国际贸易;另一个条件是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各类商品,并将这些商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换,获取各自国家所需的利益。通过国家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分成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三类,其中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对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过境贸易是指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是贸易地点选择在第三个国家的国境内,这样的的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是起阻碍作用的,不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二、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相关的法规予以制约,保证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的互惠互利。而WTO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但是WTO组织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不按照国际贸易法规进行国际贸易的现象,不仅会严重破坏WTO组织的国际形象,还会损害进行国际贸易国家的利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首先在特定的国际贸易情形之下,没有相关的国际贸易法规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容易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国际冲突,造成严重不利的局面出现。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还会体现在WTO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事物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国家贸易没有做到公平互利,损坏了WTO组织在处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公正形象。
国际贸易竞争力与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为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动力,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明显的影响,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频繁,全球竞争力不断加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详细分析如何增强我国的国际贸易综合实力,这对我国企业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具有借鉴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全球化重要参与者,我们要珍惜机遇,努力赶超发达国家,所以要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提升综合国力,稳定中国经济安全;保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巩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1.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
过去几十年,中国全面夯实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了改革创新的速度,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受益匪浅。目前不论是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中国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领先国际发展的平均水平。在亚洲,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经济综合发展的引领者,对亚洲经济崛起、提高区域影响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国际贸易的发展问题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并呈快速上升态势,世界经济投资发展融合态势越来越凸显。跨国公司掌控了国际顶尖高端技术和高端贸易技术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就使得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未来一段时间,跨国公司在全球国际经贸中的位置会更加凸出,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巩固。现阶段,跨国公司已经作为全球国际经贸中的一支强大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市场的比重不断稳步攀升,交易活动也逐渐频繁增多。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会对世界国际经贸的构架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全球性投入的加大,是国际经贸发展态势的重要体现。环保经贸异军突起,国际经贸被赋予环保绿色概念,环保经贸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环境负担日益加重,全世界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达成共识,“发展绿色经济”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环保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方向,环保贸易则由此诞生。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环保贸易在国际经贸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世界经贸整体构架优化,经贸向智能高端技术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脱离金融危机的束缚,金融危机对部分国家的重创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部分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是保持较强的生存活力和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恢复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世界经贸市场极速壮大的新能量,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一定的改变。经贸全球化群体发展的一个特征是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而服务产业国际化正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经贸、金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并影响着国与国之间在世界经贸市场上的竞争。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建议
不断扩大国际经贸。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生产力水平较低、结构单一、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综合水平。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对我国经济的质量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人均收入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中国的国际经贸应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变革,改善经贸环境,在部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够在国际经贸格局中立稳脚跟。适时调整产业架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产业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越来越适应国际贸易的竞争,宏观调控和企业的自主进步为国际贸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多为以“量”取胜,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应该深化改革,在“质”上多下功夫,从而在国际经贸格局中抢占有利的位置。突破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国际贸易的新要求。世界很多国家都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削减了不少非关税壁垒。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而更有利于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要学会减法,在国际竞争中巩固传统的优势行业,减少贸易壁垒,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水平。适应国际经贸竞争需要。中国在参加世界经济竞争的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出海”。但是伴随国际经贸的稳步发展,世界构架中不断出现了区域集团化的形态,并且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有所抬头,也加大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
人力资本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重大。本文通过将人力资本水平引入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中,从理论机制梳理了人力资本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主要是保险服务的大量进口所引起,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贸易竞争力较弱。但从动态视角来分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呈发展态势,且市场占有率与贸易竞争力已有显著提高,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加强主要受人力资本和金融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贸易竞争力
目前各国产业发展格局发生巨变,服务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是如今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新兴重点领域,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新兴服务部门倾斜,而传统服务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在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中的比重将显著提高,服务业的竞争重点将逐步从传统服务业的竞争转向通过金融服务的新兴服务业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探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要素是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关于金融服务贸易这个议题,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对其竞争力的探讨。部分学者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对比研究[1~3]也有部分文献围绕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主要从宏观经济因素和要素投入角度两个方面展开。刘建廷(2012)[4]从FTA视角出发,对比了中国、日本、韩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与贸易自由度均无法与日本和韩国相抗衡。因此,中国应渐进有序地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策略,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黄满盈,邓晓虹(2018)[5]将总量与动态发展纳入综合考量,构建了BTCGa用于测度双边服务贸易竞争力,并基于引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经济自由度会对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竞争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的金融服务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黄蓉(2016)[6]从要素投入的视角展开讨论,她认为在未纳入技术因素的条件下,资本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具有负作用,但在技术条件下劳动力对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且能淡化资本的作用力。
1人力资本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斯密将“分工理论”延伸到国际市场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源泉。Hecksher&Ohli基于李嘉图模型进一步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更深层次的扩展和补充。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服务贸易研究中,希望为服务贸易找到适用的理论依据。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Lucas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特定的要素,提出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他认为劳动力的专业化可以通过“干中学”效应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劳动要素的专业程度随着产出数量的增加而强化,专业化后的劳动要素因为具有内生动力而成为人力资本,由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上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总体上递增,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具有递增性,因此人力资本积累是产业不断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源。Sagari(1989)[7]在探究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源时,内生增长理论的内核引入H-O-S的分析框架下,认为国家之间不仅存在技术阶梯,而且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国与国之间存在技术落差,不同技术水平所导致的要素投入组合不同,即较高的技术水平可节约要素投入。因此,各国间的技术差异是驱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服务既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也具有人力资本密集型特点。当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激烈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即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刘辉煌,2000)[8]。人力资本增加意味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首先会导致金融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人力资本产出的边际成本逐渐降低,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由此得以实现和保持。其次,人作为技术实现的主体,在人力资本作用加持下,传统金融服务与新思潮、新科技的结合,强化金融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质量,进而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后,技术流动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快的技术进步,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的传播渠道,它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和其他生产条件,进而影响一国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技术水平遥遥领先,在金融服务领域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多,中国对金融服务的大量进口,将对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技术溢出”,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即所谓的人力资本)意味着更强的学习与吸收能力,在人力资本作用的加持下,通过对进口金融服务内容与技术的转化和吸收,能够刺激中国金融服务企业更新其服务内容与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基于以上三点,本文提出假设:人力资本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2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动态
2.1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整体而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呈扩大态势,但贸易净值常年为负值。2005年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95亿美元,2018年扩大至84.04亿美元,相比增加了约11.1倍,年均增长率为23.41%。另外,中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在报告期内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发展趋势:2005年金融服务贸易逆差为66.64亿美元,随后持续扩大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逆差额为186.03亿美元,2014-2018年金融服务贸易逆差状态有所缓和,但仍处于逆差状态,说明我国金融服务国际竞争力并不乐观。中国金融服务贸易逆差主要原因在于保险服务的大量进口,2018年进口了近119亿美元的保险服务,而其他的金融服务进口规模约占前者的17%。
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博弈关系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特点,伴随世界经济服务化的飞速发展,服务贸易对一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地位也日益抬升。由于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推动技术进步①和经济增长[1]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各国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近年来服务贸易也飞速发展,不仅在服务贸易总量上逐年增加(图1),其服务贸易总额占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图2)。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以此提高制造业效率和附加值。要实现上述目标,服务贸易的引入是有效途径之一,服务贸易进口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其所内含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深化专业分工提升产业竞争力[2-3]。 1文献回顾 服务贸易的快速崛起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显著的地位与作用,使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所谓服务是一种被其它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资源[4],主要包括设计、研发、信息咨询、财务、法律、金融、质量控制、运维、后勤、营销和广告等活动。从本质上讲,服务贸易根源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因此,较早时期学者开展了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Robinson在不考虑贸易模式差异的条件下,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之后,有学者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多数研究集中于金融、电信和医疗卫生等服务部门),研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服务业部门的开放或者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5]。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因此,此后学者开始较多的关注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研究[6]。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较快发展,但相对北美(以美国、英国为首)和西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而言,我国服务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的过程中,为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而造成高级要素投入的缺乏,选择从国外进口较先进的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对一国制造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①服务贸易进口的R&D溢出对服务进口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7];②服务业FDI能够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高①;③服务贸易进口能让一国服务业深化专业分工进而推动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②;④服务贸易进口能与当地生产要素产生互动,产生“环境适应性”,进而提高当地制造业生产效率[8];⑤服务贸易进口促进进口国的服务部门发展,从而降低了投入到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成本[9],进而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⑥制造企业将其相对无效率的服务环节外包,专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将会带来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10]。与众多学者热衷于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关系研究不同,只有少数学者关注服务贸易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Hoekman研究认为在开放条件下,服务业将是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品出口竞争力③。国内学者顾乃华等通过实证认为,在中国东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金融保险业最能发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功能[11]。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生产率间关系,但关于服务贸易进口对一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很少。虽然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与其生产效率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完全等同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除生产效率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行业标准[12]。因此,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理论分析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001—2008年的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数据进行考察,尝试从服务贸易进口视角分析如下问题:①总体上,服务贸易进口是否促进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②不同服务部门的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③不同部门的制造行业出口竞争力 的提升对服务贸易进口的依赖度是否有所不同。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提炼出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对策。希望能对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划提供经验支持。 2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2.1服务外包提高制造企业生产率 随着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进口的增加,进口国制造企业可以把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给更多专业的承包商,关注核心业务(制造业务),扩大其生产规模从而整体上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具体而言,服务外包通过以下4种途径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影响[13]:①静态效率;②重组效应;③外部学习性;④多样性。 2.2服务贸易进口的R&D溢出对进口国的制造业 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服务市场开放是技术扩散的最重要途径,不仅为进口国的技术进步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降低了进口国的技术进步成本,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为重要。服务市场开放引起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能够促进包括开放的服务部门在内的所有经济部门的生产率。服务贸易进口对进口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机理,除了有与货物进口相类似的R&D溢出机制外[7],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点,还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4]:①深化生产者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使下游制造业使用的中间投入品在品种上增加,在品质上提高,并获取规模效应,进而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②一旦所进口的服务与当地生产要素产生“融合”后,进口服务更具有“当地化”与“适宜性”,因此更易促进当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③产生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联动效应,从而提升下游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④深化专业化分工,对于异质性产品的生产控制和协调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促进各种异质性最终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5]。#p#分页标题#e# 2.3服务贸易进口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促进进口国制造业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带,如果把这两大资本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将会提高劳动与资本的效率,且改进商品的质量,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16]。刘志彪也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制造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攀升,关键在于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通过服务贸易进口而获得的高级生产者服务,因为它们拥有各种产品研发服务具有增强产品差异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商品定价能力和调控市场能力[17]。 2.4服务贸易进口促进进口国的服务部门发展,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服务贸易进口有利于一国的服务部门的发展,而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对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①从专业化角度看,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移时间,降低劳动的复杂性。因此,制造企业将一些原来由企业自己管理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或外包给企业外部更专业化的服务组织,而它们因为经验丰富且存在外部竞争,收取相对制造企业自己做某项服务业务的成本更低的费用;②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看,伴随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加强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企业之间交换的商品数量和规模将会不断增加,也会引起各种交易成本的上升,它将冲抵一部分由劳动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因此,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交易成本[18]。 3研究指标及其数据 3.1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由于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行业出口竞争力,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用于衡量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如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资本积累、外资引入、产业集聚、产业内贸易和规模经济等。但一般而言,行业出口贸易额与行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紧密联系,如行业出口竞争力较强,那么其出口额将会上升,反之变然。因此,本文将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额(ZZYCK)作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有效替代变量[14]。行业分类分别为信息产业(XX)、医药卫生(YY)、交通运输(JT)、汽车工业(QC)、能源工业(NY)、纺织工业(FZ)、石油化工(SY)、冶金行业(YJ)、机械行业(JX)、轻工行业(QG)、建材行业(JC)等11个制造部门。上述制造业出口总额及各部门出口额的数据均由国研网的重点行业货物出口额数据计算得到,单位为亿美元(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额具有以下特点:①总体而言,所选取的11个行业出口额逐年上升;②从不同制造部门角度看,在11个行业中,机械工业、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出口增长速度最快,而其它行业虽有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3.2服务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进口用服务贸易进口额(FWJK)替代,其中它又可分成运输(YS)、旅游(LY)、通讯(TX)、建筑(JZ)、保险(BX)、金融(JL)、计算机信息(JSJ)、专利(ZL)、咨询(ZX)、广告宣传(GG)和电影音像(DY)等11项不同的服务部门。其中旅游(LY)和电影音像(DY)两项属于消费性服务,其余9项属于生产性服务。上述服务贸易进口额及各部门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数据均由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获取,单位为亿美元(图4)。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总体上看,服务贸易进口贸易具有加速化趋势,进口额逐年增加;②分类看,服务贸易进口发展具有非均衡化趋势。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主要集中于运输和旅游两个方面,两者相加约占问题的近60%—70%,而其他的服务贸易进口占的比重较小。 4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 本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总体与分部门层面分别分析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是否促进了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研究方法为多元回归分析法。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现实经济中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在分析中加入制造业资产规模和劳动力规模两个控制变量。 4.1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关系的总体分析 LogZZYCKt=C+β1×logFWJKt+β2×logCapt+β3×logComt+εt(1)式中:Capt和Comt是两个分别代表第T年我国制造业资产规模和劳动力规模的控制变量,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行业间所投入的资产不同,将造成不同行业间的资金实力存在差异,会影响到行业制成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另外,不同的劳动力投入也会通过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到行业产品出口竞争力。本文分别用“行业累计资产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作为上述两控制变量的有效替代变量,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年)。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进口额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提升0.625%,而且,这种效应比资产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都要大(制造业资产规模每扩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0.431%;制造业劳动力规模扩大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只能提升0.202%)。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中,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效率和效益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小,而资本投入增加导致的资产规模扩张和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的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的影响较大。虽然总体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过不同服务部门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如果有,是否存在着差异呢,因此,接下来本文按不同服务部门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4.2不同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关系的分析 #p#分页标题#e# LogZZYCKt=C+β1×logYSt+β2×logLYt+β3×logTXt+β4×logJZt+β5×logBXt+β6×logJLt+β7×logJSJt+β8×logZLt+β9×logZXt+β10×logGGt+β11×logDYt+β12×logCapt+β13×logComt+εt(2)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其中,YS、LY、TX、JZ、BX、JL、JSJ、ZX、GG和DY等10个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力。且在这些服务部门里,计算机信息、广告宣传、咨询和金融的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具体而言,计算机信息(广告宣传、咨询和金融)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提升0.732%(0.623%、0.547%和0.521%);而电影音像和旅游部门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小,电影音像和旅游贸易进口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只提升0.001%和0.031%。由于计算机信息是内含高新技术的服务产品,而广告宣传、咨询服务(金融服务)进口会通过高效影响产品营销渠道(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增加出口,而电影音像和旅游之所以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不大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主要属于消费性服务,而非生产性服务。此外,专利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负面影响,我国从国外每进口1%的专利,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下降0.326%,这表明从国外进口专利使得制造业对其产生技术依赖,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开展技术自主创新,从而降低了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影响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按不同服务部门进行回归后,我国制造业的资本规模和劳动力规模仍然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有正面的影响,只是相对整体而言,影响程度比较小,分别为0.310%和0.101%。 4.3服务贸易进口与不同部门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关系的分析 把我国制造业分成XX、YY、JT、QC、NY、FZ、SY、YJ、JX、QG、JC等11个部门,运用式(3)进行回归,分析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不同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影响(表3、表4)。LogBMCKt=C+β1×logYSt+β2×logLYt+β3×logTXt+β4×logJZt+β5×logBXt+β6×logJLt+β7×logJSJt+β8×logZLt+β9×logZXt+β10×logGGt+β11×logDYt+β12×logCapt+β13×logComt+εt(3)式中:BMCKt代表第t年部门制造业出口额,具体计算时用11个部门的贸易出口额替代。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不同部门制造业竞争力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服务贸易进口对属于技术密集型的XX、YY、JT、QC、NY和SY6个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影响比较大,对属于资本密集型的YJ、JX两个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影响次之,而对属于劳动密集型的FZ、QG和JC的影响最小。从不同的服务部门看,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仍然是计算机信息、广告与宣传、咨询和金融四部门,专利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还是呈现负相关性。 5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服务贸易进口额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提升0.625%,而且,这种效应比资产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都要大(制造业资产规模每扩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0.431%;制造业劳动力规模扩大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只能提升0.202%)。因此,首先,各地政府部门应克服“重工业而轻服务业”的错误思想,进一步放宽服务贸易进口特别是先进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口限制,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使我国制造业摆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被动局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竞争力。其次,积极引导国内外服务业在中国的投资领域,改善国内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和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服务市场开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增加值,以加速我国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表4服务贸易进口对SY、YJ、JX、QG和JC部门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回归结果Tab.4TheimpactofservicetradeimportonexportcompetitivenessofSY,YJ,JX,QGandJCseparately 第二,不同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其中,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10个部门的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计算机信息(广告宣传、咨询和金融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提升0.732%(0.623%、0.547%和0.521%);而电影音像和旅游部门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小,电影音像和旅游服务贸易进口每增加1%,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只提升0.001%和0.031%。专利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负面影响,我国从国外每进口1%的专利,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将下降0.326%。因此,服务业的开放虽然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服务市场开放仍应遵循“循序渐进、有选择、有重点、有层次开放”的方针。具体地说,应当有针对性的扩大计算机信息、广告宣传、咨询和金融的服务贸易进口,对于专利方面的进口要适当的加以限制,加大制造业的创新投入,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不同部门的制造业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比较大,资本密集型影响次之,而对劳动密集型的影响最小。因此,我国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鼓励服务贸易进口更多地投入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行业中,流入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中的服务贸易进口适当减少,如此才能在有限服务贸易进口条件下更快速地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山东省输出贸易结构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总体来讲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产品出口比例的变化;第二,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第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的变化。 1.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变化 近十几年年来,工业制成品一直是山东省出口贸易结构的主体,在出口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在70%以上,2001年降到最低点为138.3亿美元,自2001年入世至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最大值为809.6亿美元,占出口商品总额的86.9%,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有所下降,但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达到近十几年来最高为87.2%;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近年来,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由1997年的22.1%下降到2009年的12.8%,降幅为9.3%。 2.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1997-2009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大幅增长,2009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694.1亿美元,是1997年的8.19倍,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增长迅速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也在大幅上升,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372.4亿美元和321.7亿美元,分别是1997年的5.68倍和16.67倍。从其所占比重来看,山东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有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的趋势,但转变速度缓慢。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山东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97年所占比重为17.7%,2009年上升到40.4%,上升了22.7%,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山东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7年所占比重为60.2%,2009年下降到46.8%,下降了13.4%;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山东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一直在50%左右,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虽有所增加且基数较小,但其比重始终没有超过50%。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变化 在山东省出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大幅提高的同时,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也随之快速增长,1997-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1997年的3.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36.7亿美元,是1997年的40.2倍,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数低的特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山东省全部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劣势的,在全部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大幅增加的形势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没有随之大幅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始终没有超过20%。199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3.1%,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4.0%,所占比重还是很有限的一部分,即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增加幅度却不大,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17.2%,比1997年增长了14.1%;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9.7%,比1997年增长了15.7%。所以,山东省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而改善山东省出口贸易结构。 4.山东省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 山东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出口商品比较优势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改善方向和内容。一般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对比较优势进行测量,该指数是分析一国或地区商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常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是: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通过分析,山东省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山东省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0年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1070,不具备竞争力,入世之初,初级产品出口增加迅速,使得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值,但竞争力明显减弱,由2001年的0.4213下降到2003年的0.0576,随后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3272,表明山东省初级产品基本上已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比较劣势明显。 第二,山东省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呈平稳上升状态,且都为正值。2000年,山东省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343,优势不突出,2004年,达到近十年最高值为0.3091,随后有所反复但始终没超过2004年的最高值,2009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805,比2000年上升了87.8%,表明工业制成品基本上已摆脱了比较劣势,但其国际竞争优势仍不。 第三,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均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2000-2009年,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负值逐渐转为正值,2000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750,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一直到2004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257,转为正值,从比较劣势转为较弱的比较优势,2009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1774;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日趋显著,2008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超过0.5,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其贸易竞争力指数略有下降为0.4184。 第四,轻纺、橡胶、矿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2000-2009年,轻纺、橡胶、矿产品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力逐年减弱,由比较优势逐渐变为比较劣势,截止2007年,其贸易竞争力指数虽都为正值,但比较优势下降显著,2008年至今,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值,在国际竞争中已基本不具备优势;而杂项制品在近十年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国际竞争力,是目前山东省竞争力最强的产品。
上海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上,是否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强大的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上海制造业的高度化、高级化不仅对于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使命。目前,上海制造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结构、效益的时期,正处于调整、优化和提升时期,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上海制造业调整振兴的紧迫性更强、难度更高、风险更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市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继续加深、制造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加快调整振兴上海制造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上海的综合比较优势,更好地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提高上海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那么,上海制造业目前的贸易结构现状如何?在国际市场上,上海哪些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未来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文献综述 关于上海制造业方面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已有的关于上海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朱海就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了位于长三角浙江、上海、江苏三地主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浙江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江苏次之;研究还发现浙江、上海、江苏制造业同构的现象明显,但三地制造业也各有特色和优势;此外,制造业竞争力的不同反映了三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战略。周彩红也基于同样的方法对江、浙、沪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省一市的制造业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产业互补性较强,结构层次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垂直型的区际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这一方面反映出二省一市各自不同的产业定位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助于制造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二是基于效益和能耗的视角对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方向的研究。梁朝晖对上海制造业的33个大类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上海市制造业增加值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能耗方面较优,并由此提出了各大类产业未来调整的方向。芮明杰提出了上海制造业结构的控制性调整构想,指出上海制造业控制性调整的目标:第一要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控制力;第二要促进产业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要实现节约生产、绿色生产,建立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的控制性调整需要转变思路,采取系统性的控制性调整措施,主要包括产业分类指导、工业进园区、集中治理、分类监管、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优化产业布局、运用排污权交易等市场配置手段。另外,姚德文、张晖明、余典范和高骞等则对包含制造业在内的上海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和战略选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关系研究。江静、刘志彪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长三角对比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的方法多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中用到的数据为制造业产值或增加值数据,而关于上海制造业贸易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还鲜有学者关注。本文按照行业要素密集型特征,对上海20个细分行业的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基于相关的国际竞争力测量指标,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2上海制造业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在研究中,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中依据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对工业行业的划分,并对照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划分,将制造业细类进行归类合并统一划分为16个子行业;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上海制造业贸易进出口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我们借鉴谢建国的经验,将各个子行业按照产业要素密度进行分类(见表1),将它们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等四大主要的行业。在时间区间的选择上,本文的分析选取自1995年以来上海制造业进出口分行业数据。之所以选取这个时间段的数据,主要是从1995年以后,上海相关统计年鉴上才有明确按照SITC分类的进出口数据统计。在获取这些统计数据之后,参照盛斌关于各制造业行业与SITC分类的对照,从而计算整理得到上海制造业各行业的进出口数据。 2.1上海制造业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从出口结构份额来看,由图1所示,1995—2009年间,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从1995年的0.51下降到2009年的0.13。与之相反的是,近些年来,上海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呈现出快速的上升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的0.21上升到2009年的0.69。 2.2上海制造业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从进口结构份额来看,由图2所示,与出口结构类似,1995—2009年间,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总进口的比重也趋于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口整体来说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有所不同的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在平稳中略呈上升趋势。 3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度量 #p#分页标题#e#
3.1RCA指数测度结果及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方法是由Balassa提出的,该指数通过定量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世界上的相对位置,从而判定该国内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计算公式为:RCAi=Xi/∑XiXiw/∑Xiw,其中,RCAi表示上海市第i种类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表示上海市第i种类型行业的出口额,Xiw表示中国第i种类型行业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来说,如果RCAi>1,说明上海市该类型行业的出口份额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出口总额,则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i<1,则表示它不具有比较优势。具体来说,如果RCA>2.5,则说明该地区的该行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1.25<RCA<2.5,表明该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0.8≤RCA≤1.25,则说明该行业具有中度的竞争力;RCA<0.8,则说明其国际竞争力较弱。RCA指数是通过一地区的出口竞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来反映该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计算上海不同类型制造业RCA指数时,上海制造业的分类统计数据源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和《上海商务年鉴2010》,中国制造业分类统计数据则需要经过复杂计算得到。为了得到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贸易数据,我们根据盛斌的分类方法,参照工业行业与SITC编码的对应,利用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贸易数据进行了集结;之后,同样按照谢建国的分类,最终集结出四种类型的贸易进出口数据。结合中国制造业和上海制造业的出口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上海制造业的RCA指数(见表2)。由表2可知,上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且RCA指数小于0.8,说明该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对应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其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且近年来RCA指数在0.8~1.25之间,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 3.2TC指数测度结果及分析 与RCA指数不同的是,TCI是通过生产效率的国际比较来反映一国(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反映的是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CIi=(Xi-Mi)(Xi+Mi),其中:TCI代表某一种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X代表该行业的出口额;M代表它的进口额。该指数比RCA指数更具体,因为它不仅考虑了出口,而且也考虑了进口额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TCI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在该种商品的出口上竞争力较差。结合上海制造业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得到的TCI指数见表3所示。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测度结果与RCA指数的测度结果相似。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的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由最初的处于效率的竞争劣势到近些年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且逐年提升。 3.3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MI)测度结果及分析 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从另外一个角度衡量了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它综合考虑了一种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MI=Xi/∑Xi-M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和∑Mi分别表示某类商品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数值的变动范围亦为[-1,1],正数越大表示竞争力越强,负值越大表示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由此计算的MI指数见表4所示。由表4可知,与RCA、TCI指数测度结果相似,总体来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竞争力,MI值都为负值。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MI指数由最初的负值变为近些年的正值,且呈上升的趋势,但综合RCA、TCI和MI指数的测度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虽呈上升的趋势,较前些年有所提升,但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仍有待进一步改进。更进一步,由下图3所示,基于细分的上海制造业行业的TCI指数的测度我们可以看出,烟草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是上海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它们也是上海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部门整体来看,竞争力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大都在0.4~0.5之间,其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结论与启示 本文综合分析了1995—2009年间上海市制造业贸易结构,并通过RCA指数、TCI指数和MI指数对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测度。通过15年来上海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包含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在内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进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而且其国际竞争力亦不断上升;以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及服装皮革羽绒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更具体的,基于细分行业的TCI指数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烟草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仍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部门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上海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仍应着眼于全球产业重新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重点产业与高端价值链环节中加以重点突破。综合来说,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退结合”,通过产业转移与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能级。有序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对于产业链较短、赢利能力较差的企业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区域内进行制造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的联动互补发展和结构调整。引导部分产业对外投资,鼓励上海开发区品牌输出,鼓励相关产业、开发区以及企业集团采取“飞地”方式与其他地区共建上海产业延伸区。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把技术改造作为突破口,围绕上海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加快实施推进新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p#分页标题#e#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既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又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要立足于现有科技基础,通过吸收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尽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科技与传统支柱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四是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既是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胡春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而且生产性服务贸易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又可以优化服务出口结构,这对上海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