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贸易法规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浅析
摘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更多企业实现了与国际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交流,但国际贸易在带来高额回报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问题,只有做好风险规避,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获利。本文简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风险进行了分析,在探究了国际贸易风险种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风险;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各个行业与世界的交流程度有了明显提升,这使得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积极影响,让我国在国际领域上的金融地位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从当前国际贸易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做好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是目前国际贸易领域较为核心的工作内容。
一、国际贸易风险种类分析
(一)汇率风险。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一切贸易活动都是以经济为核心的,而一旦出现经济交流,就势必会出现一次性结算和分期结算等情况。然而并不是所有国际贸易都能够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经常会出现“补尾款”等情况,也就是“外汇结算”。然而每个国家的外汇情况是不相同的,而且汇率还经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这样就会引发本币与外币较大折算问题。无论是汇率提高还是汇率降低,都会给国际贸易双方主体带来相应的不利因素,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当前时期,汇率产生的变化变得更加频繁,就会引发较为明显的汇率风险,从而给企业实际贸易效益带来较大影响。
(二)政策风险。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金融贸易的重要措施,然而必须要认清的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国际贸易时,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对本国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提高自身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最大限度推动本国国际贸易良好发展。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制定对本国企业和本国市场经济发展有利的相关政策与文件方针,甚至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排他性”政策,对一些国际贸易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制裁。比如某些国家会采取加征关税的方式,对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进行经济制裁,逼迫我国退出其经济贸易市场,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国际贸易公平交易的行为,会对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三)价格风险。虽然交易双方在贸易初期就已经确定了初步价格,但随着市场大环境各个因素带来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随着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出现变化。这种价格变化通常具有一定突发性,比如受到商品市场供给需求变化、国家政策改变、政治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之国际贸易的价格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且对贸易双方都会产生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
国际贸易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国际贸易法”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国际贸易实践能力与涉法事务处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存在缺乏案例资料、教学实践实训薄弱等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际经验,结合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现状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国际贸易法;教学;改革
1引言
根据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国际贸易法”课程是在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国际贸易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的同时,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各门课程具有较大的连贯性,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但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具有很强的法律法规等法律专业性和理论性,再加上近期中美贸易战中频繁出现的关税壁垒、301条款等内容是“国际贸易法”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如何以最优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度,能够使学生合理地结合理论和实际解释国际时事是该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将结合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现状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该课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贸易法课程相关的文献较少,本文从国际商法教学相关的文献中发现,在现阶段国际商法教学的过程中,众多学者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案例选取、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龙欣(2017)指出国际商法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果想让该专业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实操中保障双方权益就应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巧用案例情境教学、综合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机会。邓元林(2018)指出目前高校国际商法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目标抽象化、课程内容理论化、课程设计空泛化、课程实施教条化、课程评价单一化等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创新教学考试形式、加强实训环节,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案例选取方面,李晓毅(2014)提出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具有模糊性且相关教学案例具有形式化的观点,指出国际商法课程为拓展性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了解、掌握、理解”三个层次中要突出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交易中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其次在案例选择上要突出代表性和新颖性,更为重要的是要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柳晶晶(2014)指出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应区别法学专业学生,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应简单明了,摆脱冗长的理论概念;在课程实施方面应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国际商法是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课程,所以在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法学和非法学学生的课程学习截然不同,应予以区分对待。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课程结构的不合理、课程教材体系的不完善、课程实施受限等因素使教学课程离预期效果还存在差距。谭俊(2014)针对国际商法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应与专业培养相匹配,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直接讲授法和情境教学法,使其三种方法有效的融合贯穿到整个课程。杨蜜(2016)结合国际商法课程性质和目的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国际商法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教学语言单一、教学过程偏向理论教育且学生关于法学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要促进国际商法的课程改革就需要从丰富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环节、增加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法学基础知识以及采用综合性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黄锐、李丹、朱佩芬(2017)指出国际商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其教学存在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等问题,所以应该从问题的本身实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刘素霞(2014)指出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课程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调整,经管类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课程内容,而教学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付五平(2014)指出对于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训教学较少,检测方式简单,导致学校所开放的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国际上商法的教学改革中应确定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实操实训融入课程中,不断推动非法学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改革。沈剑,周晓唯(2015)指出《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存教材内容缺陷、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建议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特质强化课程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陈红兵(2018)指出在国际商法的课程设计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目标偏差的问题,所以应该从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讨法,提高教育的实践效果。陈慧芳(2018)指出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但是主要基于教师的讲授,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构建思维活动框架,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能力和防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的能力。范业刚(2018)指出原有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浅而全”,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性”不足,所以在国际商法的改革中应合理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方法,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国际贸易法”课程的现状分析
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探究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使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还可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繁荣发展。文章探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首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进行了概述,之后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为今后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化;中国;竞争力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国际贸易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世界各国通过跨越国境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实现国家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积极施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降低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关税,并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中,进行公平互惠的国际贸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近些年,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和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锁,造成了一些国际贸易壁垒情况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深化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突破国外势力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封锁,并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等价交换,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国家的形成,当形成国家的体系和制度,并且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这样才可被称为正式的国际贸易;另一个条件是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各类商品,并将这些商品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换,获取各自国家所需的利益。通过国家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分成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三类,其中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对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过境贸易是指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是贸易地点选择在第三个国家的国境内,这样的的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是起阻碍作用的,不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二、我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需要相关的法规予以制约,保证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的互惠互利。而WTO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但是WTO组织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不按照国际贸易法规进行国际贸易的现象,不仅会严重破坏WTO组织的国际形象,还会损害进行国际贸易国家的利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首先在特定的国际贸易情形之下,没有相关的国际贸易法规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容易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产生国际冲突,造成严重不利的局面出现。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相关法规不健全还会体现在WTO组织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事物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发生,国家贸易没有做到公平互利,损坏了WTO组织在处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公正形象。
低碳经济下国际经济法变革探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后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形态以其自身更多的优势成了影响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经济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双方需要相辅相成的发展才能够达到当前国际环境工作的要求。而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也是存在多方面的,包括贸易法、投资法、税法等各个重要的国际经济法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决策来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就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经济法;变革;影响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人们对这种环境危险的清晰认知。主要是一种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该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摆脱全球变暖的困境,要求各个国家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环保措施,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平衡。按照这种发展要求,低碳经济也会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要实施低碳经济模式,必然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障,所以相关的经济法既要将低碳经济纳入法律体系中,又要为其经济模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只有研究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该经济模式,保护全球环境。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首先,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中也研发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为了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形势,在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中都开始重视减少经济浪费,降低污染排放[1]。比如货物运输中开始大量使用电子设备,提高了贸易运输的速率,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的污染气体排放。而且在对运输产品生产的源头上也加强了管理、检测和控制,统一使用新的标准进行节能减排。其次,低碳经济的出现导致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使得之前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出现了困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由于绿色贸易的新理念而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由于在经济贸易中,需要对产品的制造、运输以及供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原则进行衡量,所以产品生产的周期也会出现一定的延长。而且一旦出口贸易产品因为低碳技术不成熟导致碳排放量不达标,将会限制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某些发展中国家也会丧失了贸易中的成本优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研究低碳技术,这就与贸易自由化的初衷相违背。最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开始从自身的内部排碳量和技术进行改革,也会在内部的经济法上出现一定的变动和变革,这就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公平。所以为了降低这种不公平性,出现了边境调整措施,也就是对一些特殊的国家实施了不同的边境碳税法。
(二)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下,低碳投资作为一种能够推动经济利益和节能减排相平衡的新型投资模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也能够真正推动投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低碳投资模式为主的环保企业也得到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他们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低碳发展技术和形式[2]。而无论是新的投资模式还是环保企业的发展,都使得国际投资法所需要管辖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而且这种经济形式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无论是电力工业还是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都需要以低碳经济为原则来发展技术和经济。比如交通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出现了新能源汽车,旨在用生物燃料代替石化燃料,降低化学物质的排放,节约能源。而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投资规范中,各个政府对新能源购买者都给予了一定的补助,这就是新的投资法的变革。
(三)对国际税法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下,世界大部分国家也针对低碳经济税收政策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为了促进低碳经济不断发展和上升,在税法上采取了强制措施来降低碳的排放,促进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些税法政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些能源资源、环保以及低碳技术的税收上,不仅进行了一定的优惠减免,同时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上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税收政策上的相同点,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国家国情的差别,经济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方面也会从不同的点出发,所以在税收体制上也会存在细微差别。
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1.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也称通商,是一种境外货品以及服务交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统称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主要是世界范围内完成的基于货币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依据商品的不同形态,包含有形贸易(VisibleTrade)以及无形贸易(InvisibleTrade)。有形贸易是指存在实物形态商品的进出口,如零件、设备等具备实物特征的商品。无形贸易是指不存在实物形态商品的进出口,如旅游、技术服务等不具备实物特征的商品。
1.2复合型人才
当前,随着国际市场发展规模的加大,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量求逐渐增加。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具备两种或更多学科知识以及能力的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复合能够突破学科以及专业的约束,综合运行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以及能力。复合由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间的复合、不同专业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同非智力因素间的复合构成。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应至少具备国际贸易、营销管理、金融、外语以及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可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产生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保障了多学科知识高质量融合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为:一是熟知国内外贸易政策、国际市场、外贸规则以及惯例,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完整性;二是掌握一种甚至更多语言,能够同不同外商进行流利交流;三是掌握国际贸易法规,了解国际经济金融、不同国家社会宗教文化。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以及外语等多学科知识。
2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2.1具有语言交流与交际能力
国际低碳经济法影响分析
摘要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如全球气候变暖等。而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国际的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低碳经济”。这项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就“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在其基本原则与整体体系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经济法;影响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性降低,排放减少的基础上实施的经济模式。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的白皮书上首次提及“低碳经济”,而在2007年9月,前任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的第15次会议上有提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这对国际经济法有着重要影响,对其基本原则与整体体系都有着重要联系。就其所产生的联系,接下来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描述。
一、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主权与公平互利等原则
论中英版权贸易的差异性
一、中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同
1.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自1982年我国制定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以来,我国已形成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等。在《民法》《刑法》中也都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而且新近修订的《对外贸易法》中开辟保护知识产权专章,此外,《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条例》《作品自愿登记办法》《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规章和政策的制定、修订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涉外版权法律保护机制主要由国内版权法的域外效力规定和我国加入的诸多国际版权公约和双边及多边版权协议组成。我国在1992年10月15日、7月30日先后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随后又于1993年4月30日加入了《唱片公约》。至此,我国成为了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新成员。根据三个公约所规定的版权保护“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已经实现了与有关成员国之间版权的相互承认与相互保护。但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着规定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打击版权犯罪的力度不大,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等问题和不足。因此,制定必要的行业政策、法规,有效地打击盗版,增强大众的版权贸易法制观念势在必行。
2.英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其于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个解决盗版问题的版权法。英国是出版大国和出版强国,是出版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出版业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以普通法为主、专业法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法律环境。英国没有《出版法》,但涉及出版的有关部门法律约20部,基本上涵盖了出版的各个环节。英国在完善自身知识产权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英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并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体系。英国参加了众多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包括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61年《罗马公约》、1970年《专利合作条约》、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并先后通过相应的国内法予以实施。此外,英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英国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组织出台了《2007年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年度报告》,确保知识产权犯罪不再被视为“软犯罪”,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该领域的有组织犯罪。
二、中英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不同
1.中国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如果定位于单纯的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又会与中职教育相似,脱离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介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造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难以界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会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的难以确定。要制订合理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和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岗位群的确定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批次是在本科录取批次之后。以广西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第三批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30分以上,高职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10分,部分分数超过“三本”线的学生不愿意选择“三本”,而选择高职院校,因此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三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10~330之间,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在330~400之间。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就不能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过高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源质量相对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制上又比本科少一年,学科体系完整性不及本科,如果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有别于本科,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将不具备比较优势,难以在社会上与本科学生竞争。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确定
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在内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够对口就业的岗位如下:一是外贸业务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贸易流程,能够缮制各种单据,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外运。人才的定位是:掌握货运知识及技能。三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人才的定位是:具备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四是国际商务谈判师。人才的定位是:能够利用谈判技巧、外语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法规、国际金融)进行贸易谈判与磋商。五是银行国际结算员或外汇交易员。人才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外汇买卖和国际货款的收付工作。六是国际贸易教师。人才定位略。七是国际贸易法律工作人员。人才的定位是:能够运用外语、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八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财经知识,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能力。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该专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岗位群应该定位在外贸业务员、外运、报关员和单证员。其余几个岗位在入门阶段对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都有要求,不排除优秀的高职学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现状制定的,并且根据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规定,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定位在上述几个岗位是合适的。
二、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