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保健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慢性病保健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慢性病保健知识

社会医学提高健康保健的作用

作者:隋东明 张晶晶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精力、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转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职能,即由针对患者的传统护理转向对老年患者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1~4〕。本研究对收治的老年患者实施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保健指导,分析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龄67~84〔平均(76.85±5.2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即依据病种进行评估分析,推测患者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程度,医护人员自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按步骤施教。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体化管理,即首先评估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需求状况,根据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情况,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采用各种形式讲解或示教,有选择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又帮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健康、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作用。每天指导时间为15~30min。

1.3观察指标(1)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症状、治疗、并发症、饮食、服药、休息及预防保健增进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患者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2)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家属对参与患者疾病康复、家庭护理、健康生活习惯转变、有效沟通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以家属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3)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可信度评定为0.82;调查表主要包括22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满意至不满意分别赋1~4分,总分22~88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一般,<55分为不满意〔5〕。(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阅读全文

护生进行家庭健康干预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以家庭为单位防治慢性病可以降低家庭成员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帮助患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控制疾病并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笔者研究的是掌握一定医学保健知识的护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家庭健康干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干预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我校2009级在校就读的大专护理专业091~094班护生的216个家庭实施健康干预,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观察。   1.2干预方法   1.2.1护生准备   通过内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的教学,使护生掌握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及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座谈及询问,使护生发现自己家庭中存在的健康问题,给其布置家庭健康干预任务,使其树立家庭健康教育的观念。   1.2.2问卷设计   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自我保健知识的试题和家庭健康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家庭成员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2)不良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饮酒、暴饮暴食、进食高盐高脂食物等。(3)代谢综合征,如家庭成员是否超重(肥胖),是否有“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1.2.3干预实施   护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回家的机会给家庭成员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调查表。调查进行两次,即干预前进行一次保健知识测验和家庭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后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出健康教育处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并进行口头及书面的健康干预。20周后进行第2次知识测验和问卷调查。   1.2.4效果评价   采用3个指标进行评价:自我保健知识的知晓率、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率、“三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家庭健康干预前后进行了两次知识测验与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216份,两次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   2.1家庭成员一般情况   参与调查的有216个家庭,共972人,其中,男398人,女574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下360人,高中及中专452人,大学及以上160人;高血压患者219人(22.53%),高血脂患者253人(26.02%),糖尿病患者96人(9.87%)。   2.2家庭成员自我保健知识知晓率(见表1)   每份家庭成员自我保健知识测试问卷有27个题目,每次调查发放216份问卷,共回答5832个题目。如表1所示,在健康干预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36.23%,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不良习惯的改变率(见表2)   健康干预前后护生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有所改变,如表2所示,在健康干预后吸烟人数减少了4.53%,人均食盐摄入量>10g/d的人数减少了21.30%,人均食用油摄入量>30g/d的人数减少了13.69%,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三高”患者病情的控制率(见表3)   “三高”患者是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由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三高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严重危害着现代人的健康。护生通过健康宣教让“三高”患者通过调整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配合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促进护生家庭的健康水平。如表3所示,在健康干预后,“三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了47.95%,血脂控制率提高了26.48%,血糖控制率提高了46.88%,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护生进行家庭健康干预具有可行性   护生通过一年半的专业知识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及技巧,她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我校护理专业每届均有学生1500多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家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干预,保证了家庭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护生从自己及自己家里做起,从亲朋、邻里做起,可以充分发挥亲情、地理优势,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3]。此外,社区中家庭之间的交往很多,相互影响较大,家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干预,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   3.2护生进行家庭健康干预具有有效性   同一个家庭的成员生活习惯有很多共性,一个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已有医学研究证实: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会导致代谢综合征,最后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此次观察的结果表明,家庭健康干预使家庭成员自我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36.23%,吸烟人数减少了4.53%,人均食盐摄入量>10g/d的人数减少了21.30%,人均食用油摄入量>30g/d的人数减少了13.69%,“三高”患者血压的控制率提高了47.95%,血脂的控制率提高了26.48%,血糖的控制率提高了46.88%。   3.3家庭健康干预能够促进护生的专业学习   护生从自己家里、亲朋邻里家里找出健康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健康教育的设计、调查和实施,是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升华和提高。护生普遍反映,通过实践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老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护生进行家庭健康干预能有效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健的意识、知识、能力,能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能有效控制“三高症”,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并有助于促进护生的学习,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推行。

阅读全文

慢性病健康管理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常识的知晓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构建更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慢性病属于一种可对患者正常生活构成严重影响的顽固性恶疾,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发初期对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部分患者对此不够重视。但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将可能对患者的心、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致使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长期的治疗干预还会使得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差,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为探究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对慢性病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将 80 例慢性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范围等一般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无重大全身性身体疾病;具有可参考的相关病历资料;患者本人及家属表示自愿参与本次分析;精神状态正常,配合度高;此前未进行过相关健康管理服务;未伴有传染性疾病,躯体活动正常。予以对照组所纳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观测、用药指导、饮食运动指导干预等。观察组所纳入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干预,具体如下。组建健康管理小组:由专业的护士、护士长及医生共同组成此次管理小组,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患者健康风险评估:结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展开相应的健康风险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能力、生活方式、疾病风险等级等。并结合评估报告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讲解,使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心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引导患者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保持较为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

健康管理事项: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平台,对负责健康管理的相关人员展开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熟练地用软件发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做好患者的健康档案管理,并结合其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对经健康风险评估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慢性病患者群体,在为其制订健康管理方案时应着重从其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自我用药监督。向患者发放血压、血糖等相关监测表,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测量统计,以通过具体日期的相关指标记录数据,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另外,还应做好对每日服药情况的统计,包括用药种类、服药剂量、服药次数等。定期将所统计的相关量表交由医生进行反馈,以便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合理调整。健康报告管理:主检医生应及时将患者的体检和后续自测指标更新至患者的个人健康报告中,并将报告数据中记录于健康管理系统中,以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方便后期必要时的数据调取。健康管理注意事项提醒:管理人员可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定期向患者发送疾病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在患者即将进行返院复查时,提前向患者发送具体时间及注意事项,并对复检时间进行确认,以保证患者能顺利入院复查。若医院条件允许,还可开通相关的线上平台,以帮助患者及时答疑解惑,讲解保健知识等。由专门的统计人员将此次分析中所涉及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健康常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慢性病发病率等相关评测结果,准确录入相关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健康常识知晓率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对健康常识的知晓率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护理后均有一定提高,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90.00%、72.50%,差异明显。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所得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展开调查统计,所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为 95.00%,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5.00%。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明显呈更高显示,差异明显。两组患者慢性病发病率比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明显。慢性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治疗过程更长,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程度更深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以帮助患者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综合化管理模式,其管理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根据报告内容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用药等全方面、多角度的指导干预,以帮助患者及时纠正过往不良习惯。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可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疾病的相关认知,走出慢性病认知误区。通过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从根源上避免疾病致病因素,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本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健康常识知晓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观察组所得分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同本次分析结果一致。

作者:胡瑶 陈英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阅读全文

社区基本医疗分级服务管理模式

摘要:常见病、慢病在社区,疑难重症转诊。这不仅是医疗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社区基本医疗通过对居民的分类管理,签约服务进行分级服务管理,使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使社区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缓减患者看病难、大医院拥堵的现状,使社区疾病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区;基本医疗;分级服务管理;探讨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出现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但在国外已经存在半个世纪[1]。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网底功能,是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以全科医疗为主的服务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对象多样化使得医疗管理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这就对医疗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社区医疗服务管理建设,将医疗资源进一步合理化的配置与整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探索社区基本医疗分级服务管理模式,更好的管理社区医疗,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1传统基本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注重的是安全、有效,不会因“看病医院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而优先选择级别较低医疗机构看病,还是持着“看病找专家、去大医院看病”的原则,加上对社区责任医生的不信任及对其业务水平的怀疑,造成大医院的拥堵、社区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②社区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是影响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大型医院相比,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资源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③医疗管理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医轻防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④人才培养和流动问题还存在不少弊端。⑤行业风气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⑥在医疗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医院管理理论落后于管理实践,管理理念又落后于管理理论的状况。

2新型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为切实加强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规范管理,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0~36个月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预防接种、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等管理服务的工作网络,且实行分级管理。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首席管理医生、诊疗中心专家组建成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三级管理系统。一级管理主要是由社区全科医生完成基础性的医疗工作。社区全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分别依据家庭、个人、年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分析、综合评估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为孕产妇及小儿提供智护、营养等保健知识。二级管理主要是由慢性病首席管理医生处理一些较难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开展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评估工作。三级管理主要是诊疗中心专家诊治慢性病首席管理医生和全科医生都没有解决问题的难患者[2]。构建医疗分级模式能改善基本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与利用状况,最大限度发挥全科人才的优势,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组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划分服务网格,通过签约服务、上门服务、门诊服务等方式,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可由全科医生领导、社区护士、专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师及康复师共同参与。签约居民通过预约可优先获得门诊或出诊服务。因病情需要转诊的签约患者,可通过绿色转诊通道远程会诊或优先转诊至上级医院,并可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住院等。签约社区团队为签约居民建立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补充相关信息。通过采用健康宣教、发放健康管理资料和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开展防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指导。根据在区域内实行签约的居民按类型或病种进行分类,以“分类服务、按需服务”为原则,为老年人、幼儿、孕妇、慢病患者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签约健康管理服务包,结合药物、饮食、运动和其他非药物的治疗方式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对其开展定期随访管理,包括就医依从性、评估疾病状况和合理用药等服务,为其提供连续、规范的指导服务。对签约居民的健康咨询,需要及时进行救治和帮助,同时帮助签约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路径,如预约挂号、现场预约、复诊预约等。并根据病情需要,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转诊或会诊服务。开展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了连续、综合、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助于责任医生与居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契约服务关系。同时,也能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促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就诊秩序的形成,实现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的功能。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自身业务水平,规范社区基层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提升整个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要做到六勤、六基、六能。六勤:勤看、勤问、勤写、勤听。勤讲及勤思。六基:掌握物理诊断基本功、外科操作基本功、病历书写基本功、急诊处理基本功、抢救基本功及临床操作基本功。六能: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及任劳任怨能力。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不仅要分级管理,也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备的医疗规章制度,明确每名医护人员的责任,全面提高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阅读全文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规范考核制度

一、组织管理

1.1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与医疗救治组,明确一名业务副院长负责预防保健工作(组织机构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科室,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相关人员及科室主要负责人工作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

1.2规范设置预防保健科,专人负责,配有专用办公室,配齐电脑、办公桌椅、橱柜、空调等必须的办公条件。

1.3完善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肠道门诊工作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及职责、院内感染控制制度、自查工作制度、学习培训工作制度、结核病转诊、报告工作制度及流程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报告制度等,部分制度按规定制作标牌上墙。

1.4统一规范使用卫计委监制的各种登记簿和各种统计报表。

二、健康教育

2.1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二级以上医院至少2个,一级医院至少1个),及时开展传染病及其它疾病的预防控制宣传工作,至少每2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有每期图片资料和汇总登记表支撑)。

阅读全文

城乡群众就医卫生机制探析

本文作者:张容瑜 尹爱田 安健 单位: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 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病学院全球卫生发展与系统管理系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紧紧围绕“一个大厦、四梁八柱”,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制度。随之公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09~2011年期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5年-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探索讨论、奠定基础到确立实施,始终围绕着“基本”、“均等”和“公平”,那么,四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是否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合理就医?如何根据患者就医需求和就医行为调整各项制度的发展路径?这是本文通过综述2009-2011年的实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卫生政策角度的就医行为

麦克拉夫林德互动理论模式指出,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出的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两者的相互调适的程度。研究政策执行的有效关键在于研究政策对受影响者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受影响者对政策的认知、评价[2]。卫生政策对患者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患者的就医行为,以及患者对卫生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就医行为是医疗卫生制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因,全面掌握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才能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卫生制度[3]。具体分析框架有Andersen(1968)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麦肯尼克的就医行为通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制度”、“医疗保障”、“药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就医行为”等关键词组合,检索维普、CNKI、和万方数据库,共搜到2005-2011年期间相关文献69篇,09、10年共36篇。其中,56篇涉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影响,30篇涉及新农合合作医疗制度影响,10篇涉及基本药物制度影响,34篇涉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影响,16篇涉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影响,5篇涉及政策组合影响。从论文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较密切。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医疗保险政策是作用于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刘国恩指出,当个人资源约束条件改善后,人们的行为可能随之改变,包括居民的就医行为和医生的行医行为[4]。换言之,居民就医选择对医疗保险政策敏感。居民是否就诊主要受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和是否有医疗保险的影响[5];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高于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6-8]。就医机构选择主要受医疗费用负担形式[8]、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医方便程度(距离)的影响。单蕾在深圳的研究表明,51.46%首诊机构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为价格便宜及就诊方便,参保人就医意愿明显增加。选择综合医院则主要考虑医院医疗技术较高,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有利诊断[9]。PhilipH.Brown和CarolineTheoharides(2008)采用巢式Logit模式分析了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寻求治疗的条件、医疗费用的报销计划和平均日消费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选择[10]。

阅读全文

健康体检工作的公共管理初探

1完善健康体检体制机制建设

1.1强化健康体检监督机制

包括健康检查内部管理、内容和程序、监督与管理。目前某些疾控机构健康体检工作还靠手工方式进行,体检程序、体检照片、体检者个人档案等都存在业务繁琐,数据不详尽、不实,个体查询不便,实验室检测水平欠缺及标准化建设还未达标等诸多现实弊端。例如:健康体检项目不合格,体检两项就拿到健康证,在具体操作上仍还有处于违规环节的实际漏洞。当前疾控机构健康体检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应立足全社会、企业或民众的健康需求,在卫生法律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康体检的各项制度,完善自身组织的监督体系,做好疾控机构公共卫生自身工作内容的有效监管。

1.2完善各类人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特别是托儿所幼儿、学校学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提高慢病管理能力和重性精神疾病等各类健康状况的规范管理率,以及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当前中国已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比重达70%,致死占总死亡85%,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已成为影响社会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南昌市已超过13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市农村儿童总数27%,近五成隔代抚养,近七成有孤独学习困难。大量事实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等可以有效降低慢病和心理问题发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管理和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可有效地改善慢病病人身心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利用。

1.3保障健康促进运行机制

当前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不是简单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伤害,而是与民众个人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人类的生物因素和医疗保健服务四个方面有紧密关系。特别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保健工作可极大地预防疾病发生。通过婴幼儿预防保健、学校卫生工作、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劳动职业健康体检、艾滋病自愿检测等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从源头上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应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积极保护各类人群的身心健康,以此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意识、自我保健知识、从业健康保障措施。开展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知晓率不低于75%,开展目标人群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不低于0.7。

阅读全文

高血压社区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例来自同一街道的中度危险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社区常规服务方法进行高血压的健康管理,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管理。观察2组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达标情况及血压变化情况,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实验组高血压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组血压均有下降,且实验组血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社区高血压慢性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能提高患者高血压健康知识达标率,对改善血压、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社区管理;高血压;慢性病;健康教育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结构使得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为已确诊为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它由患者的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开展护理工作;同时也使患者能够明确自己的护理内容,自觉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1]。本研究通过建立临床护理路径来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管理,以促进患者更好的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和预防慢性病的恶化,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