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旅游资源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艾比湖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运用科学定量的评价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对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湿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艾比湖湿地特点及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目标层次结构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综合评价层,C层为项目评价层,D层为因子评价层。(二)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系数与结果分析表-1中筛选的每个评价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以已建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相比较的矩阵,然后将其设计成问卷,邀请有关政治部门、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做出回答(发放30份,收回25份)。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将计算过程在EXCEL中编写成计算程序,再运用计算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从旅游资源评价系统B层排序结果来看,对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研究区域而言,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之中,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其余两项的权重值。
这表明生态环境与保护条件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决定作用,环境保护观念的统一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生态性开发原则的贯彻。在旅游资源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二者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资源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比重也不是很高。这说明对于本研究区域的旅游开发,开发建设条件将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需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以克服博州经济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根据表-1的权重排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因子进行赋值,赋值标准采用5级模糊标准,满分10分,从而得各景点的具体分值。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综合值为2.66分),距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目标相差很远。制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1)资源的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环境对人为活动较敏感,制约旅游开发的力度和规模。(2)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种丰富度一般,内部自然环境舒适度较差,但原始性、稀有性程度较高,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尚没有设计和整合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3)旅游软、硬件建设缺乏力度。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娱乐设施几乎为空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4)该区域知名度较高,但主要是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出名,其旅游价值尚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到。同时,该地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差,所在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发展。可见,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还未真正显现出来,应针对以上旅游业发展阻碍因素,使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之路。
结论
通过对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初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对该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不但对当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充分体现其生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态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环境教育极具开发意义和开发的必要性。(2)虽然现阶段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价值一般,但开发潜力较大。特别是2007年4月公布的国办发〔2007〕20号文件中该区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知名度、资源价值大为提高,更具有开发潜力。在开发过程中根据资源的特色设计鲜明主题,并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进一步增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但鉴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要求开发者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监控,及时掌握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旦出现由于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恶化,必须对原有开发方案进行调整。(本文作者:王春燕 王黎炜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旅游地理学的教育方式
旅游地理学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新兴课程,是旅游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管理、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知识。但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深度要求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认真钻研不同类型的教材,综合设计难度相宜的课程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方法进行探讨。 1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 从教材方面来看,难易程度有差别。目前,针对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地理教材大概有两种类型,①《中国旅游地理》,对中国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地理分布、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及各行政区的特色旅游资源、经典旅游路线等进行了较多描述和分析,同时也兼有旅游客源地理、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内容。②《旅游地理学》,基于国内外著名旅游地理学家推荐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期刊,对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因此理论性较强。从内容方面来看,基础知识较丰富。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教材,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旅游客源需求、旅游交通、旅游区划等多方面,且具备较强的系统性。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因此,掌握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知识,对于做好旅游业服务性工作非常必要。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中的旅游者行为与需求预测、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等,则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的必要理论基础;同时另外一部分学生有志于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形成基础理论的思维方法。因此,也需考虑在课程内容中融合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基于以上考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课程设计,首先应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和分布,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生产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旅游服务工作和后续的学习研究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其次,明确难度适宜的教学大纲内容,即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综合《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地理学》两种类型教材的优势内容,合理分配介绍性和理论性知识的学时。 3采取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介绍性知识形成记忆,对理论性知识达到理解,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3.1声像“导游”法,生动直观助记忆声像“导游”法是指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旅游地理教学中记忆性知识点很多。整合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一方面课件展现信息容量大,另一方面因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学生理解吸收掌握快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利用欣赏在线景点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 3.2合作学习法,调动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力学的一种现代教学体系,强调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旅游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如:课程围绕中国旅游区划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旅游大区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类别、旅游空间格局和游览区基本情况等,并对该大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3模拟导游法,强化实践训练模拟导游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旅游线路,指导学生自习,要求按旅游线路制定行程,编写导游词。通过交通图引领“学生旅游团”向景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影像依次展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景观图像,让学生做路途和景点的导游解说。模拟导游法的成效体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案例教学法,解释说明理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中兼有介绍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介绍性知识丰富生动,理论性知识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程度有较大差别。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明解释某个理论,还可选取典型案例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3.5任务教学法,强调理论应用任务教学法,是指“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在应用型本科旅游地理课程中,可将旅游者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景区环境容量测算、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分析等设定为多个独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和案例的形式开展学习,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边远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探究
摘要:边远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有旅游资源的共性,又有其的独特性,按照边远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来增强法律法规加以维系至关重要。本文认为要统筹好边远地区的旅游资源,务必对边远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现阶段法律法规的欠缺之处,升级行政立法观念,健全旅游资源法律规范,明晰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增强行政执法工作。
关键词:边远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
边远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合理有效的发挥好这样的资源优势,可以推动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开发资源时,怎样增强对旅游资源的维系,以推动边远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难题,而特意从法律法规保障的方向开展深入实际的科学研究现阶段尚不常见[1]。从理论上,对增强我国边远地区旅游资源法律法规保障工作上,探讨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前提下,我国边远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具备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实践上,确立我国边远地区旅游资源法律法规保证的现况,深入分析现阶段行政立法工作上的欠缺,把握未来行政立法发展方向,处理实际工作上牵涉的各种难题,具备关键的实际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多样性。相比于别的资源方式来说,旅游资源的方式极其充实,方式相对复杂,开发方法多种多样。旅游活动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一类牵涉范畴比较广泛的活动形式之一,要有不同的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的不一样的市场需求。另外,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的不断发展及进步和游客旅游活动因市场需求的不停转变,各种旅游资源也在持续地被发现和开发出来。
(二)地域性。旅游资源无论是以单体或是复合体的方式出现,都依靠于相应的地域空间。正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布局是极其广泛的,所以地域上的个体差异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旅游资源特点的个体差异。不一样的旅游景点甚至于相同旅游景点内的旅游资源,因为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地域上又出现着很大的差异,它是相当复杂的,是沒有规律的。各种旅游资源经常布局在相应的地理环境或相应的地区中,因为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个体差异,不可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差异,即具备显著的地域性。
(三)吸引性。从对旅游资源范畴的不一样表现形式中,能够得到一个共同性的描述,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问题。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开发和存在的重要环节。旅游资源的可利用性究竟有多大,除去与之相关联的区位优势、基础建设等关键要素,对其有很大影响之外,最本质的还取决于旅游资源自身的开发与利用的市场价值和对游客所具有的吸引力的多少。旅游资源的吸引作用是旅游资源区分于别的资源的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旅游资源的关键之处[2]。旅游资源吸引作用的本质取决于旅游资源自身所有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与弱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顺序的关键依据。
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审视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目的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评价的目的就在于确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现有生态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明确旅游地的性质,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最终实现地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资源评价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程序、规模和方向,是进行旅游区划和规划的前提[1],而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定性评价可以直观地反映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但具有主观性;定量评价较为科学合理,但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为了更好地评价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复杂系统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项目层(或方案层)等构成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将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2]。而层次分析法的关键还是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即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维度。评价指标的构建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关键。根据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价值、景点模式和旅游条件等3项评价综合层。其中,资源价值分为观赏特性、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3项评价项目层;景点模式分为景点组合、环境容量等2项评价项目层;旅游条件分为交通通信、饮食、旅游商品、导游服务、人员素质等5项评价项目层。一些评价项目层又分出一些评价因子层,见图1。这样,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就由3个评价综合层、10个项目层和11个因子层所组成。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就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强调的是从•562•哪些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而评价标准注重的是在各项指标上生态旅游资源应该达到的水平。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见表1。 2 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2.1 评价原理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需构造判断矩阵,即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以获得指标重要性评价的矩阵。一般而言,CR值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评价结果也越客观公正;如果CR≤0.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此时的评价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2.2 评价结果通过专家意见法,各层级指标两两比较获得的判断矩阵如下(指标重要性赋值参考见表3):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以及评价原理,可计算得到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为:10:0.199→0.037根据上述结果计算最大特征值,并根据式(4)进行一致性检验,所有CR均小于0.1,因此评价指标及权重分配具有合理性。于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可表述为根据评价模型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各项指标的评分可以计算得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为A=90.853,属于一级,即世界级。即武陵源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且生态旅游资源的级别很高,适合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 3 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新型、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对武陵源乃至张家界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良好条件。“世界级”要求武陵源生态旅游的建设具有高层次、高质量的定位,否则就会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配套、不协调,从而引起重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目前武陵源存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生态旅游形态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4-6],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形态。因此,武陵源必须即时转变发展思路、提升定位,制订与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真正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精品。从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值可以看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处在世界级的中等位置,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若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旅游条件等持续恶化,则会降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价值,从而脱离“世界级”行列。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良好旅游环境的塑造,从而为武陵源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体育旅游分类体系完善
步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活动的普及,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体育旅游已成为旅游分类体系的主要类型之一,体育旅游属于动态旅游,与休闲性的静态旅游相比,旅游行为更积极,参与性更强,审美体验也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性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异地体育活动吸引力大,弥补了当地同类体育活动吸引力的不足。例如排球运动在海滨沙滩上与在城市水泥场地上的感觉不同;在风景区悬崖上往深潭中跳水与在泳池中跳水的感觉也不同。体育旅游的兴起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了,国民体魄强健了,体育旅游就应运而生。体育旅游的普及,在我国还是新事物。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参与亟待开展基础调查研究。与一切科学研究一样,体育旅游资源的界定和分类,是体育旅游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而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基于多年来参与对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制定和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1],对以上重要的基本问题提出看法,供讨论。 1 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 当前,体育旅游和旅游资源的界定在国内外的共识程度还不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结合我国国情,确定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的涵义,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是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体育旅游开发潜力极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因此,加大对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是我国体育界与旅游界的当务之急。 1.1 体育旅游的主要特性 体育旅游是一大类旅游的总称,明确体育旅游的特性,是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和分类的前提[2]。 (1)观光性与参与性的区分 现代旅游分类是个多角度的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分类角度。从游客与旅游吸引物的互动程度来看,可分为观光性旅游与参与性旅游两大类。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会务旅游等,很难区分观光与参与这两种属性,游客往往是既观光又参与。而体育旅游的旅游主体,在观光和参与上,区分明显。如足球迷不等于喜欢踢或会踢足球,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往往是大宗体育旅游产品,但观光客并不参与体育竞赛,参与竞赛的运动员也无暇完整地观光。因此,吸引体育游客的旅游资源在观光与参与两种属性上区分明显。 (2)专项性与综合性的整合 体育旅游有很强的专门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专项旅游,游客对体育旅游的选择个性化倾向明显。但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之所以区别于日常体育活动,就在于其异地性。异地性有两重意义,一是异地总体景观上的差异;二是体育活动的场地和形式上的差异。这两种差异都可造成体育旅游的附加吸引力。因此,体育旅游的客体虽以体育活动为主,但也叠加了异地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旅游景观与活动,从而使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如球场是球类体育活动资源,而海滨沙滩球场则是球类体育旅游资源。 (3)生态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虽然体育活动室内、室外都可进行,但是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室外吸引力更大。野外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体育旅游的影响很大。在优质生态环境中,例如在森林天然氧吧中,进行有氧运动,其愉悦感当然比在一般场地要强得多。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体育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现代体育,尤其是大众性体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旅游吸引力与日俱增。因此,在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质量评价时,应重视生态因素和人文因素。 1.2 体育旅游资源的涵义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应当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含人物)和体育现象[3]。 (1)体育活动的载体 体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体育活动的载体。这里所说的体育活动广泛包括竞技性体育活动、非竞技性体育活动、体育观光活动、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教育活动等。例如,一般的悬崖是一般的地文旅游资源,其中适合于开展攀岩、跳水等体育旅游活动的悬崖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又如,一般的军事设施是一般的军事旅游资源,其中适合于开展军事体育活动的军事设施才是体育旅游资源。 (2)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料 必须区分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的内涵。体育旅游资源只具有体育旅游潜在吸引力,具有开发成为体育旅游产品的价值。而体育旅游产品是已具有旅游吸引力,可直接供给旅游消费的体育旅游吸引物。某些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若可供旅游再开发,则也可成为更新了的旅游产品的资源。例如,漂流河段是体育旅游资源,游客自行驾驶的漂流是体育旅游产品,又是生态观光漂流的旅游资源。 (3)为异地游客服务的旅游开发基础 旅游活动的空间距离众说不一,有人提出过50km以上行程的活动才算旅游。近年来,本地人本地游已成气候,旅游距离大大缩短。不过,旅游地点至少不是日常生活地点,必须经过一定距离的旅行,这就是“异地”的涵义。因此,一般的体育健身运动场所不一定是体育旅游资源,只有能为异地游客服务的体育活动场地才是体育旅游资源。 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要填补国内体育旅游资源系统分类的空白,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系统加以筛选,构建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构建[4],本文提出一种体系供讨论。 2.1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多层次#p#分页标题#e# 由于体育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本文提出的分类体系为多层次结构,由大类、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等4个类型层次构成。类型层次越高,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之间性质差异越大。 (2)最高结构层次分为两大类 在最高结构层次上,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两大类体育旅游资源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全部都是物质形态的,且绝大多数为实物,现象很少,绝大多数为静态,动态的很少。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既有物质形态的,又有精神形态的,现象较多,动态资源较多。 (3)第2层次分为8种主类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在第2层次上分为8种主类,与一般旅游资源一样。各主类之间,旅游资源性质差异较大。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分4种主类,有3类与自然环境要素类型相对应,另一类是自然现象,各主类的开发方式不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分4种主类,有2类是建筑设施,一类是商品,一类是活动,其属性及开发方向大不相同。 (4)第3层次分为34种亚类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的第3层次分为34种亚类,比一般旅游资源少13种亚类。亚类之间尚有相当的差异。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亚类对应于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或自然要素,性质不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亚类对应于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商品、活动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开发方向更加不同。 (5)基层分为105种基本类型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的基层分为105种基本类型,比一般旅游资源少127种。基本类型之间,体育旅游资源性质大同小异,开发方式比较接近。 2.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特点 本文提出的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不但适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而且对我国一般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修订具有参考意义。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特点如下。 (1)完善体系结构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结构比一般旅游资源体系完整,在最高层次上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有利于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界定和评价,一般旅游资源也应有最高层次的分类。 (2)体现参与价值 一般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主类考虑旅游资源参与性价值不够,尤其自然旅游资源的主类基本上都只按观光性价值确定类别,如“景观”、“风光”、“景象”等。而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主类从综合旅游价值(含参与价值)出发,除旅游商品外,均以“……旅游资源”为类别名称。亚类也体现了体育旅游的参与性,如“体育活动山地”、“体育旅游交通设施”、“体育旅游健身运动场所”等。 (3)调整类属体系 一般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有些旅游资源的类属不当,如狩猎场、漂流河段归属游憩场所不妥,与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差异太大。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将狩猎场归入体育旅游生物资源,将漂流河段归入体育活动峡谷[7]。 (4)突出功能价值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从体育旅游的功能出发,将不同功能的同类资源区分开来。如同为山地旅游资源,分为大众体育活动山地与专业体育活动山地。又如同为归葬地,分为运动员墓与体育名人墓。
乡村振兴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创新
[摘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分析了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在乡村振兴形势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师资力量建设三个方面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创新
一、引言
201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文化旅游大省,陕西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资源就分布在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发展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黑马”,而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陕西各地方政府需全力配合,加大对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也不例外。虽然起步晚,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套独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目前,全省大部分地级市甚至一些县级市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且教育发展模式也比较成熟。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一向良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而且带动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一个新的建设重点。虽然相对于中职生来讲,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而言,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工作之后逐渐显露出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够硬等弊端,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基础更扎实的本科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陕西来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就目前而言,陕西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未同乡村振兴战略接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对于振兴乡村旅游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陕西的高职院校必须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大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对旅游教育学生的引导,早日培养出一批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陕西乡村经济振兴贡献力量。
三、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然旅游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既然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那么,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将旅游资源引入其中,一方面扩展教学内容,一方面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然旅游资源;应用方法;课堂导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合理地对校内外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借此提升教学质量。在该要求的指导下,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尝试将自然旅游资源引入地理教学之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的存在,并在生活中探寻到有价值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我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一般会从以下方面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运用。
1.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开端,其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地理探究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活动开展中,倘若能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旅游资源引入其中,选取旅游中所拍摄到的壮丽的自然风景或者一些有趣的旅途见闻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驱使下自主地认知到其中所蕴含的抽象地理知识,为新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洋流”这一内容教学为例,由于我们日常生活在陆地上,大部分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下对洋流这一名词感到很陌生。如何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有效的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往往会为学生讲述耳熟能详的哥伦布航海这一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会发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的时候,距离较远的路线反而用了少的时间。该现象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对该问题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我会自然而然地引入洋流内容,如此在兴趣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新课引用,理解新知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其中包含着诸多极具抽象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地理认知能力水平不好的高中生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倘若教师能将抽象的地理理论知识与客观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化,还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知到地理的存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经意间会感受到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具体案例。在使用自然旅游资源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在旅游的过程中,有些地理现象是学生极容易感知到的,但是有些地理现象却要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才能感知到。对此,在运用自然旅游资源作为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此才能使学生结合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借助多媒体将自己到泰山旅游的照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直观的照片观看过程中,学生会为美丽的日出日落景象所吸引。在展示我的旅游照片的时候,我还会向学生呈现其他老师旅游中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地方的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下,学生可以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产生感性的认知,如此为加深其对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乡村振兴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创新改革
[摘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分析了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在乡村振兴形势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师资力量建设三个方面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创新
一、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文化旅游大省,陕西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资源就分布在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发展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黑马”,而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陕西各地方政府需全力配合,加大对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也不例外。虽然起步晚,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套独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目前,全省大部分地级市甚至一些县级市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且教育发展模式也比较成熟。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一向良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而且带动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一个新的建设重点。虽然相对于中职生来讲,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而言,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工作之后逐渐显露出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够硬等弊端,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基础更扎实的本科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陕西来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就目前而言,陕西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未同乡村振兴战略接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对于振兴乡村旅游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陕西的高职院校必须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大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对旅游教育学生的引导,早日培养出一批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陕西乡村经济振兴贡献力量。
三、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