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旅游资源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资源概论

高职旅游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文章在分析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实施、考核体系设计等四个方面对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究

摘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通过阐释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分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立足点,探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武夷山

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近年来,我国产茶地围绕茶文化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代表性。本文以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概况,试图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

一、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文化旅游业不断壮大和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茶文化旅游作为主题文化旅游中的一支劲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对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余悦、王柳芳在《茶文化旅游概论》一书中将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总结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涵盖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古迹游览、茶特色建筑参观、茶事劳作、茶俗体验、茶艺观赏、茶修保健、茶商品购物等多种内容,是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养生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这也是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概念。

(二)茶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一书中,旅游资源被定义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根据这一概念,有学者将茶文化旅游资源理解为“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各种茶文化旅游活动,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一切可以用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因素”。按照资源的存在形态,可将其划分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古代茶具、茶书诗画等文化遗存,古茶园、古茶树、茶古道等地理遗迹遗址。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如茶道、茶德等精神观念,冲泡技艺、加工技艺等制作工艺和茶风茶俗、茶歌、茶舞等习俗。

(三)茶文化旅游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关系。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将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再加工利用的结果。茶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是茶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关系到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文化资源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开发和利用的方式。一方面,由于文化资源具有价值的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善于利用文化资源,从而使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以增加茶文化旅游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高茶文化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消耗性与非消耗性相统一、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从而使文化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茶文化旅游业的长久发展。

阅读全文

人文旅游经济下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当下,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带动旅游经济的不断提升,同时相关旅游科技也在不断发展,为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历史课程资源提供可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到: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校外课程资源,也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关注与伴随的旅游活动,也可以为人文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文章以高中生为探讨对象,论述在人文旅游经济视角下研究历史教学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旅游经济;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教学

一、人文旅游经济视角下研究历史教学的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同时因受空间、时间、交通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短途的、区域内的人文旅游活动是更多家长为实现孩子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首选,因此高中生是潜在或是现实的旅游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旅游动机,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同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学生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接触可能使其对相对应的历史知识产生的兴趣,为历史学业的积极主动学习提供前提。因此在人文旅游经济的视角下研究历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学科的关系。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是能够激发游客产生旅游动机,使游客的旅游行为得以实现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以能够展现“人类历史进程”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利于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人文旅游资源成为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例如将VR旅游视频资源应用到历史课堂中,与枯燥的史料或者静态的图片相比,其更具有直观性和接受性。同时可以实现历史教育与生活的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关注,促进课堂授课效果。当然,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完全取代历史教科书,在教学过程要合理利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考古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带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化与更新,带动相关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人文旅游经济视角下研究历史教学的价值。1.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所以应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校外的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充分开发,可以转换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而推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2.推动历史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学习内容明确要求:“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应用人文旅游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注意力品质、认知特点等因素,促使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旅游经济认识,并感受当前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从历史课程的本质来看,历史课程是推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历史价值观,完善人格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人文旅游资源也是一种研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兴趣,激发研学旅行动机,有利于相关主题的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人文旅游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原则

阅读全文

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实地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滨海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概括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提出发展滨海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与开发滨海体育旅游特色;利用滨海资源开发健身休闲路径;合理的规划并配套体育设施;引入精品赛事,打造精品体育旅游;挖掘海洋地域文化元素、开发夜宿游等新模式海滨体育旅游;提升滨海体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路径。

关键词:滨海;体育旅游;开发;发展路径;研究

滨海体育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是体育旅游、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1]。滨海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一个新兴时尚型领域,是滨海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旅游的重要分支。2013年滨海旅游占到我国旅游总收入的51%以上,滨海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最为热衷的旅游方式。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一些滨海地区的重要产业或是支柱产业。

1滨海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

1.1滨海体育旅游仍依附于滨海旅游产业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凸显其作用。以海洋特色资源为载体,与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滨海旅游成为人们的讨论旅游的热点。体育旅游是滨海旅游的重要内容和魅力源泉,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外居民喜爱的滨海休闲内容。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方兴未艾,特色不足,缺乏合理的组织与旅游路线设计,真正可操作并实施的体育旅游凤毛麟角。

1.2滨海体育旅游缺乏科学规划与设计,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阅读全文

壮医药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不仅是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文化也可以凭借旅游这一活动方式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将壮医药溶入旅游活动中,促进壮医药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壮医药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壮医药文化;旅游;保护与传承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重要依托,也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壮族人民的生命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法之一。近三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壮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成为了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撑,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2011年,壮医药点炙疗法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具有非常浓厚的壮医药文化元素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壮医药旅游文化保护的经典之作。然而,由于壮族没有统一规范的文字,壮医药旅游文化分散在壮族地区各地,有些面临着被破坏的可能,因此,壮医药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1壮医药旅游文化的内涵

壮医药旅游文化是指以壮医药为核心元素,将壮医药相关知识溶入到旅游活动中,通过旅游这一活动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壮医药知识、了解壮医药知识、体验壮医药元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壮族发展历史、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壮医药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悠久灿烂的历史、浓厚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医学内涵、多彩的医药习俗及明显的壮汉文化交流印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壮医药文化与其它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交融和渗透,使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主要的表现形态有物态文化、神话文化、巫医文化、符号文化、口碑文化、习俗文化、歌谣文化、药食文化、生殖文化、体育文化等,这些文化表现形态构成了壮医药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壮医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壮医药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一些极富特色的不可移动的民族医药文物、古迹、实景得到了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得到了传承,并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并因此得到了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如相传壮族神医三界公由于得到壮族人们的敬仰而纷纷为其立庙宇,香火不绝,祈求三界公保佑,除病消灾,福寿双全,成为一种文化而流传下来。然而这些庙宇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已被损毁得面目全非,但在壮族聚居的忻城土司衙署旁边现在仍保留有一座三界庙,而这座三界庙目前已成为了忻城县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而得到了保护和利用。代表壮医药符号文化的宁明花山崖壁画的人物形象、动作等各种符号,隐含着非常多的与壮医药相关的内容,而以宁明花山崖壁画为文化核心的旅游已成为了宁明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壮族人民历来非常重视饮食防病,他们利用常用的壮药黄花、枫叶等制成的具有滋补、健身等作用的五色米饭等美食如今已成为不少壮族地区美食节的重要内容而得到发扬。壮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是他们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他们对歌相亲,怡情友好,保持着乐观向上好心情,这种歌谣文化一直沿至今日,也成为了壮族重要节日“三月三”主要的活动内容。此外,河池市将具有一定的壮瑶医药文化元素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成为集长寿养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体疗养、文化探秘、壮瑶医保健等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壮医药文化比较浓厚的河池宜州市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游、历史文化古迹游、休闲养生度假游、宗教文化游等“四大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在靖西市,每年端午节来自区内外、东南亚部分国家的药商、药农、靖西市及周边的群众秉承数百年来的传统前来赶靖西药市,或来“饱吸药气”,或来交易中草药,同时还有中草药种植技术交流等活动成为每年亮丽的风景,使靖西市承载着传承千年药市兴旺,打造壮药之都品牌成为了重要的旅游产业,端午药市成为了靖西市重要的名片闻名海内外。

阅读全文

旅游城与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探究

【摘要】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发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旅游城为切入点,以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为例,对桂林旅游城与红色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对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红色文化;湘江战役;红色产品;桂林旅游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20世纪的洗礼后,当今提升国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今天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是我国进行下一阶段建设的关键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又是必要的一部分。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掘与弘扬红色文化十分重要,而当前在这方面却是有所欠缺,当前现存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红色文化未能充分挖掘等。在此现状下,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思路,探究可行性路径,使红色文创产品更好地承载与发扬红色文化,增强人们的红色文化认同感。

一、桂林旅游城及对红色文创产品的影响

(一)桂林旅游城优势。在我国基本矛盾转变的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各种服务行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桂林作为世界知名旅游城,未来发展潜力十足,必将成为持续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自桂林被列为对外开放旅游城,桂林随即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先行者”,在国内,桂林的旅游业发展一直处在领先地位。自此,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传遍大街小巷,成为每个人儿时最为向往的山水旅游宝地,耳熟能详。其次桂林的各种旅游资源天然就十分丰富,有独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地下洞穴,许多特色景观天然形成。据统计,有数百位国外首脑,比如尼克松、克林顿曾到桂林旅游考察过。在国人心中,今天桂林已经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未来桂林可以依靠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旅游文化。

(二)桂林旅游城对红色文创产品的影响。桂林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文化遗迹遍布在桂林各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纪念馆、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等,形成了以湘江战役革命精神为核心的旅游胜地。今天桂林建设红色旅游宝地已经如火如荼,同时产生了许多红色文创产品。桂林的红色旅游资源,对红色文创产品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近年来,桂北五县抱团发展,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发展的核心,由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桂林红色旅游业与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旅游教学人文教育的渗透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旅游从业人员。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对旅游者感受以及旅游业整体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旅游队伍中,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意识缺乏、服务意识较差以及强迫购物的现象层出不穷,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旅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渗透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

一、中职学校旅游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各个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在进行旅游教学时,通常只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导致人文教育在中职学校旅游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在进行旅游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课堂上,致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无法将自己的思想以及观点表达出来。此外,教师在教学期间,没有给予学生太多的分组活动时间,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的自身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低。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同时心理防线也比较弱,常常存在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此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不高,没有太多的阅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自身发展。

二、中职学校旅游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阅读全文

旅游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摘要: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旅游文化传播面临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实现跨文化传播。从文化休克和翻译中的文化回归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有效传播,以促进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进而分享文化成果,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回归;文化休克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中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传播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面对这样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加强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尤其是旅游文化的翻译,为国际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翻译服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其主要特征就是异地性。异地性是指旅游者离开自己日常生活居住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获得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因此,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过程产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的是旅游文化。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1]。旅游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旅游文化传播是游客带着自己的文化到异域文化圈交流的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是旅游文化的第一特质。拉氏韦尔确立了传播“5W模式”,即传播控制分析(who)、内容分析(what)、媒介分析(inwhichchannel)、受众分析(towhom)、效果分析(withwhateffect)。旅游文化传播控制分析重点研究旅游文化的传播者;旅游文化内容分析是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以及传受双方就传播内容是如何理解的,也就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编码和解码的问题,这是检验旅游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分析是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渠道,是旅游文化传递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媒介;旅游文化受众分析是指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旅游文化传播效果分析是指传播的效果和影响,旅游文化对接受者来说是异质文化,如何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跨文化传播,是旅游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文化休克与旅游文化传播

促使旅游的文化动机就是体验异质文化,客源地的文化与目的地的文化落差越大,旅游资源越丰富,影响就越大,越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往往吸引力也越大,由此产生的文化震惊也越大。文化震惊是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落差和冲击[2],在跨文化交流中称之为“文化冲击”“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Oberg)认为文化震惊是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打破了旅游者认知心理平衡,对不熟悉的社会符号产生深度焦虑。文化震惊是旅游者所接受的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不一致造成的。文化震惊对旅游者会产生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所谓正向作用是指适度的文化震惊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的期待,激发他们对旅游过程感兴趣,从而能够理解旅游中所发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而负向作用会带来跨文化交流障碍,破坏旅游者出行的本来目的。因此,只有消除或减少负向作用,或者把负向作用转向正向作用,才能使得旅游成为增长见识和阅历的有意义过程。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做好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充分展示本土文化特色,让游客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从而达到理解并接受目的地文化的目的,实现有效交流和传播。因此,在传播旅游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文化身份背景,尽量挖掘两者共同点,再突出推介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使得游客有效地适应异质文化。文化是借助符号传播,符号在传播中带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文化价值,因此传播是文化的传播。语言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表面上看是在用符号进行交流,实质上是人类精神内容的交流,也就是符号的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语言符号反映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是民族和区域文化的代表。语言既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了解异国他乡文化的渠道。信息的编码、译码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跨文化交际[3]。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如何处理异质文化尤为重要,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只注重语义信息的传递而忽视文化信息,是难以反映源语的思想,从而达到有效的交流和传播的。翻译的任务不仅是解读源语符号,还需要破解源语的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4]。语言转换是表层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本质。而翻译文化语境是译语中的社会文化,而不是文本。如在英语公示语中“名词+only”结构翻译汉语旅游警示语,语气非常委婉。如非机动车辆禁止入内(MotorVehiclesOnly);仅供紧急情况下使用(EmergencyUseOnly);游客止步、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职工停车场(StaffOn⁃ly);残疾人通道(HandicappedOnly)。以上表示“禁止、仅供、止步、为……专用”等警示语,这些紧密联系英语文化语境,采取了换位思考,译语简明扼要、表达地道,达到有效交流、功能对等的目的。与其它类型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5]。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应用翻译或实用翻译(appliedtranslationorprag⁃matictranslation)是和文学翻译(literarytranslation)相对而言的。应用翻译是以传递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区别于着重传递有较强感情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从语言的用途来看,旅游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范畴,它涵盖了除文学诗歌类语篇之外的所有体裁。旅游英语有明确的目的和服务对象,是为国际旅游者提供旅游文化信息。文化涉及范围宽广,且错综复杂,人们在理解异质文化时,总是无意识地带着自身文化的价值尺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从文化震惊到文化摩擦,从发生误解到喜爱对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化自身的产物。误解也是一种理解,是理解的过程。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原有的“视阈”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的选择和切割。只是由于差异存在,各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一个人到新的环境中去旅游,首先需要的是客观地去看待事物,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的适应过程。在异质文化里,人家未必把你当客人对待,即使当客人,其方式、态度与自己的文化也未必尽相同。

三、旅游文化翻译与传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