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旅游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规划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中国在旅游市场经济营销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不少旅游规划工作缺少对市场的研究内容,营销规划不够完善,影响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对市场营销规划提出相应的策略,建构合理的区域市场营销规划模式,从而提高区域旅游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

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探究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中国的新型产业已经逐步提高,如今一些地区的旅游业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主要来源。旅游业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而且也优化了中国社会人民的基本素质。当前旅游业的竞争激烈,中国面临着市场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所以如今的区域旅游市场形成了营销规划不完善、理论基础不准确等要素。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阅读全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旅游规划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1]。生态文明从广义上理解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共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文精神3大文明相并列第四大文明,其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其本质[2]。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体系,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3]。旅游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度高、带动效应大等诸多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4]。而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5],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资源型产业,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历来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生态环境更是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6];同时,旅游业并非单纯的经济业态,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是旅游业的终极建设目标,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旅游区规划阶段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具体规划实践,是确保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继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为例,探讨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特色主题旅游区规划的实践操作,以期对旅游规划行业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作出有益探索和现实指导。   1规划区概况   义乌市城西街道位于义乌市域中部、义乌市区以西,东北临北苑街道,南接稠江街道,西邻上溪镇,北面与浦江县接壤,总面积60.2km2,下辖1个社区,47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其中外来人口8.5万。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9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0元,经济基础雄厚。规划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复杂多样,森林生态条件优越;南部平原区是规划中义乌西城的中心地块,规划中的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和国内物流中心均在该范围内。浙赣铁路、G60高速公路、03省道等交通主干道贯穿全境,规划区中心距义乌民航机场和铁路西站均不足3km,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即在规划区中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详见图1)。规划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两方面,其中规划区北部的望道省级森林公园是义乌市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而位于浦江县交界处的分水塘村则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望道故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首译者、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和《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诞生地;除此之外,规划区内还拥有保留完好的精美古民居、水质清纯的长堰水库、历史久远的圣寿禅寺和香积寺等旅游单体。   2规划区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分析   2.1.1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规划区北部丘陵低山区是义乌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区块之一。据调查测定,北部区块森林覆盖率达84.1%;在随机选择的20个测点中,12个测点空气负离子含量达到3000个/cm3以上,低于500个/cm3的测点仅4个;溪流和水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一级标准。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咫尺之外的现代商贸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旅游开发的坚实资源基础。   2.1.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据调查,规划区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到80余个基本类型,资源丰度属于较好水平。   2.1.3人文景观特色突出   规划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且不乏高品质的单体,如陈望道故居、义乌商贸文化等均属于顶级旅游资源。   2.1.4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规划区内有一望无际的平原,也有延绵起伏的丘陵,还有纵横交错的沟壑。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为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场地优势,为各类旅游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2.1.5区域经济实力强劲   义乌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财政总收入77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35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坚实的地方经济不仅为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同时也为项目运行提供了稳定的潜在消费群体。   2.1.6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   如前所述,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是项目顺利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   2.1.7旅游开发面临重大机遇   当前,规划区开发旅游面临重大机遇。宏观层面上,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海西区战略布署、强县扩权政策等均为规划区旅游建设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从规划区所处的义乌层面看,城西街道南部平原区已经纳入义乌市城市建设规划,区位优势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优化;同时,当前国际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楼市紧缩、股市持续低迷等因素促使义乌雄厚的民间资本积极寻求转移投资,而投资旅游业正可以满足当前各类民间投资主体的迫切需求,雄厚的民间资本的注入,必将为城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穷活力。   2.2劣势条件分析   2.2.1旅游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义乌市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但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各级部门和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各级政府和居民虽然对旅游建设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平时对旅游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现代旅游业的理解相对滞后,多数还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层面,对于当前旅游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准备不足。如何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升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旅游发展理念成为规划区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p#分页标题#e#   2.2.2缺少高品质自然观光单体   规划区内自然景观资源虽然具有类型丰富的特点,但高品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单体基本没有。这决定了城西街道旅游开发不能走传统的观光旅游线路。   2.2.3环境资源保护压力大   长偃水库是下游十余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却处于项目主体建设区块的下游,在其上游建设大规模休闲度假等旅游设施与水源保护形成矛盾;规划区现有植被中马尾松林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周边金华、浦江、东阳等县市均已爆发松材线虫病,区内森林安全受到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弃物等将不可避免地污染位于城市上游的“净土”。这些问题可能引发下游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抵制情绪,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为城西街道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为了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市场需求,项目组对义乌市客源市场进行了相关调研。   3.1义乌市客源历史增长态势   义乌市是誉满全球的国际小商品中心,得益于此,其旅游接待规模已经名列全省前茅。分析义乌市历史数据(详见表1),从2006年开始,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始终以15%以上的速度稳步快速增长,国内游客从2006年的437.3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810.8万人次;受地方特色影响,义乌市入境市场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次,占游客接待总量的5.6%,该比例远远高出全省2.3%的平均水平。   3.2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   为掌握义乌市旅游客源基本情况,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对游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义乌游客市场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调查结果详见表2。分析义乌市旅游客源组成现状,可将国内客源分为5种类型:省内客源游客构成了目前义乌市客源的主体;长三角客源(浙江省除外)是省外客源的主体,目前所占比例还有拓展空间,需重点拓展与巩固;华东其他省份客源,虽然距离近,但江西、湖南、湖北等游客所占比重过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国内其他高出游率地区客源(主要包括辽宁、北京、山东和广东等地区的游客),他们出游停留时间较长,消费高,但目前在义乌市游客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其它客源,分散在全国大部分区域,所占比极小。明显地,义乌市旅游客源市场中,除本省游客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泛长江三角洲)。距离较远但经济发达的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或人口大省的高出游率地区客源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此外,作为国际小商品都会,境外游客是义乌客源市场中最具特色的群体,从2010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义乌市入境游客不仅以5.6%的比率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也是最具消费能力的旅游群体,同时,与地方经济模式相关,义乌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3.3客源市场的年龄结构   据调查数据统计,游客年龄以20~55岁年龄段为主,共占总数的73.8%,20岁以下的占16.9%,55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占9.3%。由此可以看出,义乌游客主要集中于青壮年上班一族,青少年占有一定比例,老年市场还有较大开发空间。   3.4客源市场职业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市游客的职业构成类型多样,其中个体经营者所、企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学生占比例差异不大,分别占16.4%、16.0%、15.8%、14.9%和14.3%,构成了游客的主体,其中又以个体经营者为最多;军人、工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等其他人员比例相对较低,都在10%以下,合计占22.6%。   3.5客源旅游目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游客出游目的如图2。区别于全国和浙江省客源出游目的分布结构,义乌差旅型游客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地区,而消遣型游客比例则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低,这是由义乌经济特色所决定的。由此也可看出,义乌旅游必须迎合当前以商务旅游为主的差旅型游客的消费习惯。   4规划方案   4.1规划指导思想   首先,从资源角度分析,城西街道不能走传统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线路,而必须发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其次,从客源角度分析,义乌商务旅游所占比重极大,构成了旅游消费的主体,因此规划区旅游的发展同样必须立足这一客源群体,相应的旅游产品功能必须能适应各种商务客源的需求;同时,步入转型期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观光旅游者比例逐年下降,休闲度假、康体保健、商务休闲和各类特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三,从社会现实出发,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食品安全、公共道德、个人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公共信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营造基于生态文明的和谐的旅游环境,开展教育类产品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项目地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第四,从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出发,当今社会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各个社会角色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残酷,“回归”成了社会大众的一种奢求,这种形式下,倡导“闲”、“适”、“慢”的“逃避”式休闲理念,以“身心复健”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方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最后从旅游功能和方式看,现代游客已经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参与”、“体验”已经成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基于以上分析,义乌市城西街道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确定如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和谐社会理念,立足于规划区类型丰富的本底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遵循市场和资源双重导向和保护第一原则,以商务旅游产品为龙头,大力开发康体、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户外运动、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等其他旅游产品,营造“闲”、“适”、“慢”的旅游主题氛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打造功能齐备、特色明显的全国标志性商务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区,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产业经济体。#p#分页标题#e#   4.2空间结构规划   考察规划区地形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浙赣铁路、G60高速以及在建的杭长高铁客运专线三条交通干道将整个规划区分为南北两大风格各异的空间区块,北部区块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整体景观格调呈现原始、静谧的特点;而南部区块则为城市建设区,以商务旅游和现代都市风貌为主要特点。两大区块的连接仅有一条至浦江县的三级县道相连接,该道路沿长堰水库西岸蜿蜒,多弯道、路面窄,难以满足南北两大区块的交通连接功能;同时,北部区块是南部区块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旅游活动的开展可能造成区域性的生态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穿境公路沿水库岸线经过,使规划区最具旅游景观价值的水体资源——长堰水库成为“过路”的景区。因此,南北区块的交通连接和生态安全问题成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瓶颈。经多方考虑,项目组决定打破现有空间格局,在规划中的G60城西出口与长堰水库库尾黄山坞口之间建设多用途遂道(图3)。根据地形,该遂道全长1.1km,遂道建成后,不仅破解了南北交通问题,亦可通过遂道将北部区块旅游和生活污水接入南部城市污水处理中心,并能长堰水库周边形成相对封闭的完整滨水休闲区,同时可使外部通过高速的游客不经过市区直达两大功能区块。通过建设瓶颈的破除,规划区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空间结构:主题风格结构上,以香山岭山脊——长堰水库大坝为界,南部是以运动游乐项目和都市商贸为主的热烈风格;北部则是“闲”、“适”、“慢”的静谧空间;旅游功能结构上,南部是义乌传统的商贸、观光功能组团,北部则是特种旅游组团;旅游线路组织结构上,整个规划区设置两处接待服务中心,游客从高速出口进入旅游区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选择南北两处接待服务中心并在其引导下完成相应的旅游活动(如图3)。   4.3区域布局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城西旅游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定位,将义乌城西街道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二心三轴六区”。具体布局如表3和图4。   5结语   义乌市城西街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商务旅游发展基础,同时具有优越的旅游开发建设条件,本研究尝试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旅游经济区的规划模式,强调转型期商务主题旅游区规划的生态文明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主导的新型主题旅游区的规划总体思路和生态空间结构的布局,以期对同类旅游区的规划提供借鉴和现实参考。

阅读全文

旅游城市绿道规划

 

1绿道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绿道(Greenway)”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巴黎、伦敦、哥本哈根等世界著名城市建设中得到良好的实践。绿道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举措之一。近年来国内珠三角的一些大城市如广州、深圳等率先进行绿道建设,青岛、成都、台州等城市纷纷加入绿道建设的行列。绿道通常定义为线形绿色开放空间,依托河滨、溪谷、山脊、景观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设置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节点,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或骑游。   2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绿道建设的诉求   我国的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如广东增城、浙江仙居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往往整个行政区域以丰富的景观要素,如山林、农田、溪流、景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自然生态环境是该类型城市最为宝贵的资源,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由于经济实力和旅游动力有限,现阶段旅游景点呈散点分布状态,各景点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如何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现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全域系统化的空间游憩系统,有效联系起主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点,拓展旅游的地域范围和使用人群,是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随着绿道理念被广泛认识,绿道建设成为该类城市破解难题的契机。绿道是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主导功能。绿道建设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城乡宜居性、保护文化资源等;以绿道为抓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休闲空间建设,将对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绿道还可打造为城市的品牌,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助力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提升特色产业、营造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3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绿道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的自然生态性与旅游性特征,制定相应的绿道发展策略。   3.1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生态破坏行为极为敏感。绿道把人的活动引入到大自然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主要措施有:绿道选线尽量避开生态敏感区、与水源保护保持适当的距离;在驿站及慢行道的材料选择和建设方式上注重生态环保等。   3.2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利用良好的旅游基础,通过绿道的建设,串联重要的旅游景点,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留住回头客、吸引更多游客,使城市旅游的139|139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的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文:王喜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10060)品牌更加响亮。策划绿道活动项目,如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绿道运动竞技,开展自行车绿道游、风光摄影、沙滩骑行、林中穿行等活动,增强绿道的活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3.3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驿站和配套设施,把沿线村庄打造成兴趣点和服务区;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优化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3.4与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结合。强调休闲健身功能,把田园、山林风光引入城镇,把城镇居民带到乡村,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感,增强城乡宜居性。   3.5鼓励市场运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绿道的建设与市场运作,如分区域引进市场主体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可在多个节点租车、还车,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4仙居县绿道规划设计的探索   4.1仙居县概况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西部,拥有众多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其中神仙居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皤滩古镇是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下汤文化遗址是整个浙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文化堆积层最丰富的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蝌蚪文、古民居、针刺无骨花灯等是仙居古代文化的代表。仙居旅游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50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实现旅游总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近年来,“生态立县”是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四大战略”中的首要战略。   4.2规划定位   结合仙居县的特点,将仙居县绿道定位为:建设生态宜居仙居的重要抓手,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剂,推动农民增收的措施,居民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   4.3绿道的分级   根据绿道的使用频率、建设标准不同,将仙居绿道分为两个等级:主绿道:连接县域重要的景观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功能节点,是使用频率、可达性最高的绿道。辅绿道:以主绿道为出发点,依托景区公路、乡村道路或滨溪道路,以自行车道、登山道或城市步径的形式建设,延伸至特色景区及城乡重要的功能节点,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4.4绿道的分类   根据所处区位和功能定位不同,仙居绿道分为四种类型:滨溪型绿道:滨溪型绿道是依托从山间流出的溪流、幔滩及湿地,通过堤岸、栈道、滨溪慢行道建立的,为居民提供观赏溪水流动、感受仙居秀丽山水的绿道。城市型绿道:城市型绿道是依托中心城区(包括开发区)的河流、道路,以改善人居环境、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田园型绿道:田园型绿道是依托农村地区的村道、河流等,以加强城乡生态联系、满足城乡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促进农业休闲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绿道。山林型绿道:山林型绿道主要依托自然山体周边,连接特色景观,可供自然科考、生态养生、野外徒步旅行和探险等,体验丰富山林野趣的绿道。#p#分页标题#e#   4.5规划结构   综合仙居的自然生态本底、人文景观资源、交通与城镇布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分析,优化形成“一主多辅”的绿道网布局。一主:一个主脉绿道区,依托永安溪及中心城区,贯穿仙居县东西。多辅:根据绿道主题特色、区位条件,依托三个城镇组群,分成三个片区,即中心城片辅绿道、白塔片辅绿道、皤滩-横溪片辅绿道。各片区相互独立而又有所联系,形成主题鲜明的次区域绿道系统。   4.6示范段绿道的详细设计   示范段绿道将于近期建设,规划选线于仙居县景观最突出的地区,沿永安溪和十七都坑布置,全长约30公里,途经南峰山、永安溪漂流、木口湖森林公园、高迁古民居等重要的景观点。全线依托溪边现有道路改造,新建部分园路和木栈道,建设2个一级驿站、2个二级驿站、5个三级驿站。为了保护永安溪及其支流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详细划定了绿道控制区,以林地、农田、滩地与水域等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安排绿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服务设施,控制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比例。绿道控制区内严禁设置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项目。   为发挥绿道的经济价值,规划对绿道沿线进行综合功能开发。依托沿线旅游资源,在绿道控制区以外,利用现有的村镇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意向性地选址15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配置餐饮、旅游度假、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考虑旅游服务设施具有一定污染性,根据相关规定,旅游服务设施均应安排在溪岸100米以外;且排污设施应纳入邻近城镇的排污系统,邻近没有排污系统的必须设置单独的污水处理系统。   规划通过驿站与常规交通进行衔接,鼓励在驿站附近设置公交车站;鼓励驿站开设专用接驳巴士、三轮车等接驳常规公共交通。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和主要的道路应设置绿道驿站指路标志。保护、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根据线路主题进行树种配置,形成特定植物景观风貌,注意乔、灌、地被植物之间的层次和色彩搭配及季相性变化。在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和重要的绿道节点,慢行道面层可根据需要,借鉴仙居当地传统铺装样式,采用较为精致且原生态的卵石、细砂、木板、石块等材料,达到朴素、活泼的效果。   5结语   绿道在我国尚属新兴理念,国内绿道建设的案例不多,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旅游消费产品要求的深入,绿道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小型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给类似城市的绿道建设提供参考。

阅读全文

探讨四联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摘 要: 以湖州四联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乡村现有优势资源与不足,以田园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提出村落生产方式升级、生态环境重构、生活方式完善的设计思路,构建产业、自然与人和谐联动的共生环境,并据此提出湖州四联村的旅游规划方案。

关键词: 共生; 乡村旅游; 田园综合体

1 概述

随着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的普遍开展,乡村旅游进入了全民时代。许多乡村自发地开展旅游服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随意性较强,种类单一且重复,配套设施缺乏,特色挖掘不彻底,缺乏完善且有效的经营管理组织等[1]。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乡村的巨大价值,投资乡村旅游。然而随着商业资本强势注入,旅游产业与乡村的关联性不够,乡村沦为城市人的旅游度假胜地,其自身仍然走向没落。乡村旅游只有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地振兴乡村。本文以浙江湖州和孚镇四联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四联村现有的自然景观风貌,鱼桑文化特色上,营造集生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 研究对象

四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传统江南水乡特色,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悠久的桑蚕文化历史,它所在的和孚镇被命名为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虽然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四联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很多挑战。该村年青人外出打工,一些房屋因无人照看而败落,桑塘文化走向没落,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3 设计理念

阅读全文

谈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目的

“十三五”是我区对接天府新区,融入成渝经济区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期,我区旅游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资阳的总体目标和建设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市现代服务业“15555”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安排,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与成都、重庆的旅游区域合作,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努力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和产业优势,打造雁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重要作用,结合“十二五”雁江旅游业发展形势,特编制“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二、“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原则

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到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总体把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以创A为载体,深度挖掘“资阳人”、“三贤”、“四杰”等文化资源以及“中国长寿之乡”这一城市品牌内涵,提升雁江特色文化影响力,提高旅游产品品质,逐步开发老年、养生、工业旅游等,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发挥市场监管和引导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发挥各类企业、社区组织和城乡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二)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阅读全文

茶文化视野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

摘要:在当前整个旅游产业成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价值进一步突出。尤其是在人们渴望生态,向往田园生活的今天,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成为整个活动中的重要发展元素和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入手,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通过探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实施价值,从而分析融入茶文化理念科学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科学开发;旅游产业化

客观地看,旅游业所具有的影响,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也对多元产业发展和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旅游业中所包含的元素,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有着重要展现。当然,对于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发展来说,良好的景观规划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1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成熟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到正是茶文化体系内所包含的诸多元素造就了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无论是茶文化中的物质景观,还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展现,在当前能够作为旅游活动开发的重要所在。围绕茶文化实施旅游活动开发的方向极为众多,而可以利用的元素也是全面的,因此,除了系统化的文化应用外,文化也成为当前我们实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所在。茶文化是一种心态理解和认知,其中所向我们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其长期以来的精神认知为我们更好的利用茶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当然,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旅游与生态、文化等诸多元素的系统化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消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就“异军突起”,成为时展的新焦点。

2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

从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看,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也就是文化与旅游活动开发相结合,进而开发内涵和市场关注度极高的综合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因此,在全新的旅游产业机制中,我们看到茶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内涵。当然,现阶段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实施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人们渴望贴近自然,拥抱自然,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而这就对乡村旅游的具体经营开发提出了较高诉求。如何实现整个乡村旅游经营建设的理想效果,其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其旅游资源和开发背景形成突出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科学规划,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从而赋予乡村旅游活动中更为独立、新鲜的元素,进而提升整个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最大价值。我们看到在乡村旅游中,其景观活动更多是以农业元素为基础和前提的景观综合项目,其包含了景观行为,乃至独有乡村文化的景观项目,其中既有着乡村文化的生态理念,也有着良好的田园风光。结合乡村旅游的经营特点看,旅游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中更多是以乡村和社会自然生态,乃至具体的乡村人文为基础,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开发,从而具体营造品质高、对游客充满吸引力和美好向往的优美乡村环境及生态空间。而做好景观规划设计活动时,必须注重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乃至具体的生态属性等多种功能充分融入和集中诠释。当然,在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规划,尤其是结合具体的村落布局来设计景观,其既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具体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等等,确保实现景观的生态化展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今天,人们急躁的开发心态让乡土气息破坏殆尽,而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很难有效满足整个地区的开发。因此,在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时,要借鉴茶文化的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从本质上弄清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

一、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阅读全文

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摘要】阐述地域文化的概念和构成因素,分析地域文化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的意义以及对策,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绿色乡村建设;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增强创新设计,提升时代感受。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和质朴等特点,吸引了很多游客特别是城市游客。但其所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可忽略,例如对传统文化及民俗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地域文化不够突出导致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等等。种种问题导致多个乡村旅游产品过于雷同,需要我们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不断探求和实践。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一)概念阐述

地域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区域的划分方式,但因为多种原因,地域的概念并不明确,而是指大致的某个地区。地域文化是指该地区的人们与身边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这主要来自于历史的积淀。从景观的角度上来看,地区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地域上,从而使之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能够体现某区域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其中包括了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便于人们进行区分。

(二)构成因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