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旅游安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旅游安全论文

农村旅游食品安全管理论文

1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设施不到位,食品加工环境亟待改善

乡村旅游食品加工和经营场所房屋面积不足,功能分区随意,如存在食品加工与生活场地混用,随意缩小食品加工区域等问题,极易影响食品的生产加工,造成生产场所的脏、乱、差,给食品的交叉污染带来安全隐患。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场所由于监管缺失等因素,食品加工缺少系统化的卫生防护设施和洁净的就餐环境,部分乡村旅游食品单位不具备餐饮器皿等的消毒设备。此外,由于缺少资金或服务意识、卫生意识落后等原因,部分地区存在环境卫生恶劣,以及防虫、防鼠、防尘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投入较少、设备不完备以及经营不规范成为影响当前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1.2经营者自产或外购的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河流、土壤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激素类饲料等,都极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者自产的食品原料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污染。另一方面,在外购食品原材料也存在安全的隐患,如本地不生产的鲜活类产品,受运输条件和运输技术水平限制,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障。部分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原料采购方面还存在着把关意识差、索证意识差、进货渠道乱等问题,并缺少执行相关的食品原辅料卫生管理、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等制度,食品质量从源头上就难以控制。

1.3经营者、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意识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其中“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不强。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时、应时的思想由来已久,乡村旅游食品经营管理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和打造精品理念,大多数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并未经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食品安全卫生培训,对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引起高度重视。少部分经营者道德自律意识差,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违规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极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阅读全文

高职旅游管理项目教学法运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思维过程和方法的传授而非结果,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塑造完整人格。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升职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热爱。教学成果通过实践报告书、分享会、总结和旅行日志组成。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教学目标明确,能使学生展示所长并从中受益,能使学生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实践教学;旅游

2016年4月,来自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的Siehl教授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交流活动。在这次交流中,中国教师获悉了德国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为把德国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入旅游职业教育,恰逢国家旅游局推出英才计划项目,借国家旅游局的支持进行了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的方式实现教学,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多个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引导学生通过一次完整的项目实践,主动认知、体会、实践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处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策划设计、项目实施计划与最终评价结果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法追求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为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锻炼的过程。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学生的实践课教学中,把学生们分成一个个项目小组,把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开展、实施和完成实践项目。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完成这一项目就是把握了整个工作过程和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项目实践设计由来

目前我院学生的毕业成果展示是传统的论文形式。高职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完成论文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能完整阐述论文观点就很不错了,而每年的论文选题都相对陈旧、没有新意,这样的结业学生收获不大。如能在实践课中引进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对旅游形成全面的认知和对职业有切身的体验,收获知识、收获经验、收获成长,这样的结业相较论文来讲更有意义。如果可行,将会考虑用项目实践来代替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终身难忘的毕业旅行。2016国家旅游局英才项目计划(双师型)实践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全方位安排旅游行程和考察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而掌握旅游工作过程,探究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这次项目实践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真正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旅游产业规模庞大,在旅游目的地很难区分哪些要素和旅游业发展无关。本次项目实践因经费有限,只是重点选取了最直观的地质地貌、人文典故、宗教文化、气候物产、动植物资源、特产和民俗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考察,以期通过实践考察窥见实践教学的全貌。

阅读全文

高职旅游管理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思维过程和方法的传授而非结果,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塑造完整人格。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教学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升职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热爱。教学成果通过实践报告书、分享会、总结和旅行日志组成。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教学目标明确,能使学生展示所长并从中受益,能使学生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实践教学;旅游

2016年4月,来自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的Siehl教授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交流活动。在这次交流中,中国教师获悉了德国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为把德国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引入旅游职业教育,恰逢国家旅游局推出英才计划项目,借国家旅游局的支持进行了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的方式实现教学,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多个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引导学生通过一次完整的项目实践,主动认知、体会、实践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处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策划设计、项目实施计划与最终评价结果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法追求的目标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为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锻炼的过程。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学生的实践课教学中,把学生们分成一个个项目小组,把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开展、实施和完成实践项目。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完成这一项目就是把握了整个工作过程和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项目实践设计由来

目前我院学生的毕业成果展示是传统的论文形式。高职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完成论文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能完整阐述论文观点就很不错了,而每年的论文选题都相对陈旧、没有新意,这样的结业学生收获不大。如能在实践课中引进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对旅游形成全面的认知和对职业有切身的体验,收获知识、收获经验、收获成长,这样的结业相较论文来讲更有意义。如果可行,将会考虑用项目实践来代替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终身难忘的毕业旅行。2016国家旅游局英才项目计划(双师型)实践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全方位安排旅游行程和考察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而掌握旅游工作过程,探究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为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这次项目实践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真正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旅游产业规模庞大,在旅游目的地很难区分哪些要素和旅游业发展无关。本次项目实践因经费有限,只是重点选取了最直观的地质地貌、人文典故、宗教文化、气候物产、动植物资源、特产和民俗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考察,以期通过实践考察窥见实践教学的全貌。

阅读全文

旅游课程应用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特色,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保证。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此课程教学任务是艰巨的,本文将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法规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我校旅游法规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政策法规》,是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全书内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规篇,政策篇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属于基本理论,法规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本课程安排周课时4个,总学时数68个,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熟悉旅游行业的条文法规,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主要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法、社会调查法、参观式学习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几项运用。   3.1校内实践运用   3.1.1借助校内实训室   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用的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娱乐歌舞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比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规制度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旅行社经营两大模块,借助旅行社实训室,向学生讲解旅行社设立的三大基本条件,应当准备什么材料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质量保证金需要交多少等等。这些知识点前呼后应,脉络清晰,最后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设立程序和条件,并动手制作申请设立模拟旅行社的全套资料。   3.1.2课堂模拟演练   旅游政策法规第十二章内容《旅游合同》,如何订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难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订立合同,使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依法订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与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先设定一个背景资料:有一个旅游团要参加海南的旅游观光,双飞4天,住当地5星级酒店。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签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设,假设学生是某旅行社的经理,请学生根据上述背景材料拟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要清楚明确,不含混不清,不产生歧义,不得违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   另外,实际教学中亦可以设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普法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质为目的,由非法律专业学生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从正在学习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学生中公开选出十余名学生担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原告”、“被告”,“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程序法的规定,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活动。   3.2校外实践运用   校外实践运用在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顶岗式实习,而是指结合我校校情以及所处环境,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践调查或者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式学习。 #p#分页标题#e#

  3.2.1课外调查法   旅游政策法规中的第九章内容包括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法规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运用性非常强,都是目前行业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首先通过授课讲解主要内容,随后用课外实践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分组并派组长抽题,给定1周时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做好报告并讲解调查的过程及结果。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具体的题目可以是:①了解江门高星级酒店的星级情况,通过谈话了解酒店在接受检查时要准备什么。②调查酒店在保护客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保护客人物品上有什么规定。③实地考察娱乐场所(k房)的环境,指出不符合娱乐场所设施规定的地方。④调查餐馆或者商场出售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情况,将不符合的指明并进行记录等等。   3.2.2参观式学习   我校位于江门市的氧吧白水带风景区下,周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少白故居、外海五大祠等,较近处还有陈白沙纪念馆、圭峰山等旅游点,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例如课程第十章是关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将这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重点。在此,笔者引入参观式学习,比如本章中第三节《文物保护法》的学习,可将教学“移出”课室,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教学,如可以选择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市点考试点之一的陈白沙纪念馆,一边介绍陈白沙纪念馆的同时,渗入课本上关于文物的概念、文物所有权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保护等内容,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关于文物的法律规定。   结语   对于实践式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具体运用的探讨还需要更加深入,这也需要任课老师平时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行业内的动态,掌握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新的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

阅读全文

职业学生养成教育3篇

(一)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通过模拟企业化管理,可让学生参与模拟企业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养成教育的主角,切身体会工作的艰辛,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等)的不足,增强对知识、技能汲取的渴望和紧迫感,以及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从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达到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求,唤醒潜能,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建立网络,为养成教育提供平台

1.设置管理网络。公司董事长由班主任兼任,董事为各任课教师。公司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下设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若干。学习委员为生产部经理,具体负责产品的生产———养成教育中的学习部分,团支部书记为企划部经理、负责学生考核工作的副班长为财务经理、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副班长为人事部门经理;语文科代表为语文车间主管、数学科代表为数学车间主管;各小组组长为质检员,负责产品的质检工作———小组学习及养成教育管理。

2.选出管理人员。董事长(班主任)和董事(任课教师)由企业集团(学校)任命。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职位首先由学生自己递交申请,然后通过演讲竞聘和综合能力考核由董事长(班主任)任命。除了总经理、企划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的职位半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外(特别情况可重新任命),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每个月可根据薪资和考核情况调整。例如,每月薪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入选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的竞聘资格;每月薪资达到2500元以上的部门经理和车间主管(其本工资加职务工资),有竞聘部门经理的资格。这样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干部制度,可让每位职工明白:企业管理干部不是终身制,可根据业绩情况随时调整,只要干得好就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果倦怠随时可能降级或辞退。

3.管理人员的薪资。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普工的标准工资外,还有职务薪资。管理干部的薪资由人事部负责核算,每周汇总,每月小结,由人事部经理汇报给董事长签字后公布,每月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总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800元的,要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2个月低于800元的予以调整;部门经理每月职务津贴低于500元的,需写出阶段性业务汇报材料,连续两个月低于500元的予以调整。融入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在养成教育和学生教育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阅读全文

智慧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前景与风险

摘要:在我国大力呼吁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弘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背景下,以创新性为出发点,研究智慧旅游模式建设与发展的方向。论文通过调研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探讨如何运用新技术,将乡村旅游智慧化,改善景区建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体验;增加乡村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旅游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后论文将归纳总结智慧乡村旅游模式的建设方法和潜在问题,说明如何运用新兴科技,建设智慧乡村旅游服务配套电子化产品。目的在于使乡村旅游可以顺应时展新趋势,建立功能合理全面的旅游景区,为同类型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性意见、可参考性模板和实践性理论依据。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大丰区;乡村振兴

1智慧乡村旅游背景

1.1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逐渐改善,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模式。与传统紧凑的旅游模式不同,乡村旅游形式新颖多样,深受游客喜爱。2015~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中,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超过50%,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虽有下降,但人数增至30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智慧旅游发展迅猛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智慧化。在旅游行业,“互联网+旅游”则催生了“智慧旅游”模式。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并健全全国性的公共旅游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我国旅游行业的创新力,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旅游突破了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倚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的游客体验,延长交通、医疗等服务环节,提高游客安全性与满意度。然而,现今智慧旅游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基础设施差、移动互联网环境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需要企业、政府与当地居民三方合作,探索智慧旅游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构建,实现智慧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阅读全文

旅游景观设计人文关怀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在其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消费,而更多的转向发展和享受的消费。于是,旅游便成为大众普遍的一种消费方式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们去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融入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感受异域文化。我们所深入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在旅游景观的设计及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适当的人文关怀,让大众“游有所乐”,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宣布正式实施,其中对旅游的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它以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为主线,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关键词:

人文关怀;旅游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世界,为此,旅游业也成功实现了转型,由最初的纯粹观光旅游向个性体验观光旅游转变,游客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拍照留念、购买旅游纪念品,而渴望进行全方位的参与,即通过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种种感觉投入其中,这种体验是相当奇特的。当然,这都得益于旅游景观的巧妙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观中不断的渗透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旅游景观的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服务,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阅读全文

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探析

一、东北跨境民族及其文化

传承研究的意义从学术价值方面看,进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则可以创拓出跨境民族文化学,进而开拓出跨境民族学学科,实现学科的突破与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是国家跨境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民族问题历来关系到国家周边地区稳定和邻国间的合作与交往,因此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方面;跨境民族文化传承还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相关。当前,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东北边境东部的朝鲜族已经受到韩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许多朝鲜族青年已经流向韩国,韩国的文化早已越过鸭绿江,以韩流的态势流入东北甚至全中国;而在东北边境的北部,俄罗斯文化正跨过黑龙江向南蔓延,而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东北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向俄罗斯流动和推进;在东北边境的西北部,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凭借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正极大地影响着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跨东北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如何使东北跨境民族文化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至于在这种潮流中被淹没甚至冲刷殆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当前,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邻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民族关系和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纷繁复杂,在面对和解决这些关系与问题的过程中,国家急需文化方面的参考和学术支持。因此,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不仅仅是传承保护和开发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展其发展区域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国家跨境国际文化合作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及国家文化边疆建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拓深到东北跨境民族发展与国家文化边疆建设领域,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

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空白状态

跨境民族研究目前还没有较多的文献积累和高层次研究论文,迄今为止知网收录的有关跨境民族研究论文只有170多篇,且大多是关于中国西南跨境民族的研究,东北跨境民族问题研究基本空缺,较大规模的跨境民族研究会议也只在21世纪初举行过两次。代表性论著方面:方铁、张锦鹏在《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2004)中,提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众多,本民族文化保持相对完整,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葛公尚2006年9月出版专著《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主要讨论时代背景与跨界民族发展问题;张兴堂2008年2期撰文《论跨界民族与我国国家安全》认为,加强跨界民族研究,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关于跨境民族文化问题,学界较多的是对西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关注,而东北跨境民族的研究和阐释还多为空白。魏道俊、黄江在《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2011)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跨境民族的国家,拥有漫长的边境线,深入探讨跨境民族问题,对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11年3月9日广西新闻网访问周光大教授,以《重视跨境民族发展推进和谐边境建设》为题,指出深入研究广西与东南亚的跨国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边境,是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精神的体现;2012年6月19日云南网发表《河口县推进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繁荣边境文化》,关注中越文化交流,认为跨境的民族可以在文化方面实现水乳交融。具体到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学术成果,目前极少见到。

当前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及其作用。曹能秀、王凌(2007)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井祥贵(2011)提出,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教育肩负着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双重使命,找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平衡点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少数民族及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二是从政策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传承。汪春燕(2006)认为,以民族政策与文化传承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显见出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温开照(2007)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具体要通过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契合点促使文化发展,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与宣传来进行;[赵鹏程、徐琴(2005)提出,在认清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应遵循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产业化开发。王欣欣、袁美(2010)提出,需要运用城市化视野去认识和理解对河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唐德彪和卢家鑫(2008)分别论述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问题、原生态民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的均衡关系,以及社会发展与旅游开发产生的民族文化变迁因素;张晓宇(2011)认为,要加强旅游业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特色文化造就和哺育民族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学界在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尽管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是关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尤其是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还甚少。

三、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一个几近空白的领域里展开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文献调研、搜集与整理。因此,系统地总结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及研究成果,形成文献资料汇编是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规划和提出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内容与路线。因此,推进该领域研究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由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调研搜集到的所有的关于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的资料和信息将作为分析对比和进一步实施的基础,在现状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其次,要实现通过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创建新的民族文化载体和创新性产业园区;设计并规划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新载体和创新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为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操作性平台,以及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新领域。在具体研究上,应该分别推进东北跨境民族文化成果集成与文献资料汇编、东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态考察与研究、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载体创新工程和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理论建设,以及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五方面研究,通过这五个方面研究的互相支持和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