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绿色融资担保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初探
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研发现,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的经验,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力度,三是政府部门需提供相应的财政贴息,四是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五是应拓宽绿色金融产品领域。
一、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日趋增多,全球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重。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要达到“30•60”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运用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改善我国甚至全球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总量上看,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28.8%。但是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实体经济需要进行一场持久且深入的“去碳化”转型。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金融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
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助力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近年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绿色信贷方面,截止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1.9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为16.9%。2020年新增1.73万亿元,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为6.88%,较2019年末提升了0.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我国绿色信贷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30.3%;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29.4%。绿色债券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仍保持高位。截止2020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累计发行量居全球第二位,当年发行2786.6亿元,累计发行11313.7亿元。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迅猛,处于全球前列,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一是分类别看,绿色金融发展不全面。当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我国绿色金融总量的比重达到了97%,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仅占3%,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证券融资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二是分地域看,绿色金融在全国各地市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是沿海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发展较快,三四线城市发展进程缓慢。三是分主体看,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占比较少。如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仅为绿色信贷业务,未涉及绿色债券、绿色信托。且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较小,截止2021年9月末,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4亿元,占法人各项贷款总额的0.3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多数企业低碳转型观望情绪较浓,融资需求不足
金融服务能力助推经济绿色转型探析
在当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既是国策,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推经济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以“投向”为着力点,做绿色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一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切实提高环境与社会风险意识,加快行业与客户信贷结构的绿色调整。二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加强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并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满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的信贷需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三是与助力消费升级相结合。跟进住房、消费、养老等需求,围绕线上消费新模式,提供个性化、品质化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要以“创新”为突破点,做绿色发展的主动引领者。一是加快产品创新。尝试将林权、住房财产权等各类物权作为抵质押标的,探索将股权、商标权、未来收益权等纳入担保抵押范畴,扩大贷款抵质押范围,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快模式创新。加强与保险、担保、融资租赁等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推广“机构联动”“银担合作”“银税互动”等信贷模式,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提升融资的可获得性。
要以“机制”为支撑点,做绿色发展的有力维护者。一是强化流程管理。严格绿色信贷准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优化授信和审批流程,在信贷准入、项目评估、贷款审批、放款审核等流程设立绿色信贷专项通道。二是强化考核引导。落实激励政策,将绿色金融纳入年度、季度发展规划,制定考核方案并与绩效业绩考核挂钩,出台尽职免责办法,调动积极性。三是争取多方支持。加强与政府及环保等各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储备库,及时跟踪企业执行环保政策及环保部门通报情况,及时调整授信决策。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分担、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要以“低碳”为落脚点,做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纳入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专营部门,统筹、推进、落地绿色金融。二是倡导绿色运营。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推动落实绿色办公管理要求,充分利用视频会、电话会、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电子办公方式,推广绿色办公。三是加快科技提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提升产品体系远程化、智能化。
作者:刘华 单位:吉林九台农商银行
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三农发展探究
摘要: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来解决农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信贷;“三农”发展;农业大数据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吉林调研时特别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农业是国家的产业基础。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当前,农业普遍面临着生产风险性高、周期性较长、资金的投入并不能形成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还面临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所以就出现了贷款难、贷款利率高的现象。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决定,由财政部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来解决农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目前,全国已成立了33家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信担保)就是其中一员。河南农信担保成立于2016年3月11日,隶属于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财政厅代表河南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河南省金融局负责行业监管,为省属骨干企业,是国有独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河南农信担保立足“专注服务农业、专注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定位,利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架起了农业信贷担保与“三农”事业发展的桥梁。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普及信用及经营知识
目前,农村大部分的信贷政策只是针对拥有规模化生产的农民,但对于经营较小的农户扶持较少。一是农民经营意识薄弱,导致借贷信息不对称。由于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无法准确地衡量,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增加。调查中发现,农户贷款部分存在经营无记录、没有完整的收支记账、经营账目数据不完整,以及财务数据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了对农户的可贷款额度衡量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河南农信提保帮助农户完善了经营记录,对符合公司业务制度的给予担保;对不符合公司业务制度的发记账本,让农户仔细记录经营状况,保存好记录档案,让农户知道经营记录就是贷款的资本,信用就是贷款额度。二是信用意识薄弱,导致信贷担保和金融机构不敢担、不敢贷。河南农信担保在普及信贷政策时,把普及信用及经营知识放在首位。关于个人征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甚至将它当作儿戏。目前,在庞大的贷款人群中信用贷款者居多,而个人征信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信用有问题,信贷担保和金融机构会觉得这类人还款意愿不强,所要承担的风险大,所以就不会放贷。因此,农户对经营账目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农户对信用的认知程度,影响着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安全的认可。三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村现代化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及乡村治理等。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各类惠农政策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党的政策红利,才能够真正形成新形势下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二、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共享
农业增“技”,农田减“肥”。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说到对农业的认知,看天吃饭是比较形象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天而作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实时分析,可提前帮助农户防灾减损;通过测土配方与土壤金属的检测可以保证土壤安全,判断土壤肥力,地里缺啥就补啥;利用已有农户信息指导农户生产,让农业生产减少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提醒贷款户全面了解市场行情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疫情期间,河南农信担保通过对农业大数据库的分析,建立了产销信息共享体系,缩小了交易信息不对称,也减少了农业产销滞后与积压的问题。怎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共享?河南农信担保的工作人员每走一户宣传一户,从新技术、新农业、新理念入手,全方位做好讲解。当了解到淅川县确立“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径后,河南农信担保也做好了短线、中线、长线的规划。比如,短线规划,发展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集群,同时也确保扶贫贷款跟得上;中线规划,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林套种产业集群,让贷款户感受到新型农业的便捷,用新技术、新农业、新理念调动农民生产的激情,培育农户“资源变资产”的新思维。据不完全统计,南阳市立足生态优势,聚力发展有机农业,共获得有机产品证书115张,累计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35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面积均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绿色信贷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摘要:唐山市在绿色信贷对去产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环境级别明显改善。但从该市绿色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情况来看,客观上存在供给不足和需求较大的困境。因此,应强化银行机构主体的责任意识,鼓励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力度,逐步完善绿色信贷外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绿色信贷专业能力等举措,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绿色信贷供给方的积极性。
关键词:绿色信贷;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一、唐山市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唐山市朝着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加速迈进。利用唐山的港口资源与优势,唐山在港口腹地设立的内陆港达到了20个,港口腹地首次覆盖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构建“4+5+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统筹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推动城市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把唐山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唐山市还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中国•河北国际经贸洽谈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系列重大活动,让人们对唐山的城市形象有了新的认识。2015年以后,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污染,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产业转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9.2∶58.7∶32.1调整为2018年的7.1∶54.9∶38.0。
(二)传统行业深化提质增效
2018年,唐山市将河北省下达的产能化解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县(市)区和企业,共安排压减7座转炉、7座高炉,安排1146万元专门用于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唐山市2018年化解炼钢产能500.25万吨、炼铁产能298万吨、焦炭产能185万吨、煤炭产能201万吨,多压减炼铁产能17万吨,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化解任务。启动包括唐钢在内的主城区周边13家钢铁企业退城搬迁。
金融工程建设建议
一、形成区政府主导,相关部门一体化联动工作格局
成立以主管金融的区长任组长,区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阳区域金融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组建“双阳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双阳区域金融工程网”、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数据库”及“信贷产品库”,编发《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指引》,力争把双阳区建设成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生态良好的区域。
二、创新信贷产品,打通金融支农支小融资快速通道
(一)通过整合三方资源开发一批贷款新产品
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思路,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包括助保贷、助农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批“助”字头的信贷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风险大、无资产抵押而贷款困难问题。
(二)通过创新质押模式推出股权质押贷款
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这一无形资产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用于质押贷款。
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探索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主要金融指标持续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效能显著增强,金融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效
金融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末,金融资产规模达6.67万亿元、增长59.5%,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资产规模分别达59077亿元、1029亿元、2124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872家、增长24.8%,其中银行(含资管)103家、增长28.8%,证券分支机构253家、增长34.6%,保险62家、增长37.78%,银行、保险业法人机构数量排名西部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5.53%提高到8.85%,本外币存款余额4.29万亿元、增长53.2%,本外币贷款余额4.19万亿元、增长90.5%,保费收入998亿元、增长92%,金融综合实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235.7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6倍,有力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覆盖全市70%行政村,涉农贷款余额约6299亿元,为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提供重要支撑。上市公司75家、较2015年末增长31.6%,融资规模995.25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6.9%,储备拟上市重点企业250家,上市资源培育效果明显;区域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累计新增挂牌企业1395家,新增托管企业1302家,向上级资本市场输送企业34家,实现融资551.12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位居西部第一。
金融要素集聚更具特色。全市要素市场达到14家,其中7家交易规模超10亿元,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全国性交易场所落地。银行、证券、保险等20余类金融机构牌照实现全覆盖,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建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交行离岸业务中心、平安银行离岸金融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西部中心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融资租赁公司82家,是2015年末的16.4倍;备案股权投资类企业770家,比2015年末增长56.5%。
金融改革试点任务纵深推进。获批全国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创新监管试点城市,拥有数字金融相关试点数量西部第一。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户,26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上线运行,5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对外服务,一批金融科技总部型企业陆续在渝落户。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成整合工作,小微担保成功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首批合作范围。区域股权市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领先。在国内较早启动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环境要素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探讨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金融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金融行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省金融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为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坚强金融保障。
金融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2020年末,全省金融业总资产10.4万亿元,是2015年末的1.5倍,年均增速7.93%。金融业增加值2105亿元,是2015年末的1.1倍,年均增速2.11%,占全省GDP比重8.4%,比2015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实现371.4亿元,居省内各行业第二,占服务业税收18.4%,占全口径税收8.3%。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各业并举,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组织体系。成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首家民营银行—振兴银行开业运营。盛银消费金融公司、锦银金融租赁公司、富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批设立。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216家。其中,地方法人银行142家,外资银行机构32家。法人证券公司3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证券期货分支机构495家(证券387家,期货108家)。法人保险公司5家。信托公司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2家。小额贷款公司495家,融资担保机构324家,融资租赁公司1451家,典当行553家,商业保理公司352家。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
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通过系列改革创新,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统筹推进全省农信机构改革,农村商业银行达到30家;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支持下,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完成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引导银行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全面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省融资担保集团顺利组建,分别与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和朝阳5市合作设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融资增信服务。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渠道,构建省再担保体系,加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筹措资金2亿元,设立全省再担保体系风险补偿金。成立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成功举办“金融助振兴—行动”。
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末,全省存款余额67988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2.4%;各项贷款余额52209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43.9%。“十三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43家,新增资本市场融资额7290亿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企业2335家,5年累计实现综合融资397亿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北方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金融资产规模2001.1亿元。保费收入1338.3亿元,是2015年末的1.42倍。赔付支出472.8亿元,是2015年末的1.27倍。保险密度3120元,是2015年末的1.46倍。保险深度5.32%,高于2015年2.04个百分点。大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国内首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推出国内首个已上市期货品种的对外开放—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初步实现多元开放战略转型。2020年末,上市期货、期权品种27个。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11个,交易量22.07亿手、交易额109.2万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97.73%、160.40%。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摘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业发展痛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并对金融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指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即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支持科技型农业发展、完善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推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型农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总体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现存农业发展问题所提出的战略性举措,其改革的成效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农业金融作为农业资本要素中的重要供给者,既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在综合生产能力和外部条件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农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