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论文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共10篇)
第一篇
一、六年级作文教学现状
小学六年级写作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创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较之其他年级小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写作受挫感较强烈,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就失去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也越来越淡薄;六年级作文对于写作素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相对较高,以前积累的素材不能用,能用也因为联想能力,发散能力,感知能力有限而不知道怎么引用素材,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不知道怎么引申为写作素材,因而学生写作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而对于一些与实际生活无关或者超乎他们感知范围的文章,更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关于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1.个性化作文教学
写作不仅是创造过程,还是个性化的展现过程,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改变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很有时代意义。
(1)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含义。个性,通俗直言,就是内心世界,一个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个性意识直接影响个人的创造性和未来发展。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知,从新颖的个性天赋、真诚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审美倾向等角度,开阔发散思维,灵活地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观点。个性化教学,《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解释为一种以个体而非群体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与诸如演讲或小组教学等以群体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学习步子和学习时间方面,几乎一切个性化教学都允许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学适应学生个人需要的程度随着采用特殊的方法而变化。
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
一、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主观原因
(一)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
1.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方法影响着结果,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结果,才能写出好文章。然而,当今的作文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僵化,教学过程也显得枯燥乏味。尽管每周两节作文教学的课程安排占据了中学语文课程1/3的学时,但语文教学中“重读轻写”的状况比较严重,让原本与阅读并重的写作地位更有所下降,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现在作文教学“满堂灌”、“死记硬背”式的方式仍旧大量存在。作文的模式化也越来越严重,自己写的少了,抄袭的多了;独立思考的人少了,虚情假意的人多了;抒发真情实感的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
2.评价方法不科学。
一方面,作文评价方法落后。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学生的创作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教师大笔一挥,便决定了此次写作行为的成败,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裁定者,不是和学生互动的探讨者。另一方面,存在片面性评价。“教师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单一,以终结性评价、单向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每次作文的批改,从文章的立意、内容、语言、结构到书写的方方面面进行点评,缺乏针对性,这样既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学生也不能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长久以往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写自己的,老师改自己的。二者本应密切联系的双方却看似亲密,实则毫无联系,学生也会失去写作的兴趣。
(二)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较少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一、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一)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而从文学上看雨,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这时,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缠缠绵绵,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心中郁愤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坦然处之,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此赋先自言愁,后自解愁,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享受美的洗礼。
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目标意识欠“精”
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的目标。青年教师明显表现为对目标作用认识不够,目标意识淡化,甚至视目标为摆设。于是在目标的确定、显示、达成等诸方面易陷入误区。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一、材料的储备盒
作文是要把心里要说的话用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来简单,对学生而言,却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心里的话”从何而来?“心里的话”如何形成?表达些什么?怎样表达?许多学生常常面对题目,手足无措,不知写什么,硬着头皮把文章拼凑出来,往往言之无物。可见“写什么”是作文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的新颖、切题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从“无物”到“有物”的过程是艰难的,是生活阅历缺乏的学生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难关。所以,在每次作文前,我就提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收集写作材料,制成自己的阅读盒。顿时,一个变成几十个,一种角度变成多维空间。例如,在教学“第一次做什么”时,同学们纷纷打开自己的阅读盒,一时间,材料可以说“堆积如山”。有“第一次买菜”“第一次单独睡觉”等,甚至有的同学写道“第一次去香港”“第一次去澳门”……在相互交流中,一个材料又会引发数个全新的材料,使学生在介绍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材料库”,便于学生日后持续地开发使用。又如:“第一次买菜”,可以是在菜场里买,也可以是在超市里买,这两种买菜所涉及的地点、人物、环境不同,以致最后的表达效果也不同。因此,一次作文就是一次开发材料的过程,而阅读盒也成了每次作文能源的储备盒。
二、成文的加工场
“言之有物”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有很好的材料,却为表达而犯难,要么是内容太多,无从安排,要么是内容太少,无法具体。学生的表达顺理成章、生动具体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涉及各自语感的强弱。抽象的教学过程常常是隔靴搔痒,难及痛处。因此,笔者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种拼句游戏的启发,利用阅读盒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领悟叙述的诀窍。例如:分组分要求制作阅读盒。A组,制成时间、人物盒;B组,制成地点盒;C组是事件盒;D组则为主题分类盒。各组拿出一个语言信息,看谁能将四个信息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有中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四年级下《他真行》为例,A组出示“妈妈”,B组出示“医院里”,C组出示“抢救病人”,D组出示“妈妈是一个工作出色的护士长”。再请同学把这一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篇初稿就完成了。这种分组还可细化到“开头—经过—结尾”的分组;“主角—配角—事件”的分组;“中心—分内容—小节”的分组,各种单个材料经过组合便能成为一篇篇风格迥异、语言丰富的作文。
三、再生作文的训练营
再生作文是在原有文章基础上的内容改进或形式的改编,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是改写课内文章。第一点: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必须有正确、积极的动机为推动力。所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必须从激发自评动机,培养自改意识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阅读盒这种形式来激趣。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⑴接受信息,可以是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是同学的作文。⑵将修改建议制成各自的阅读盒,包括选材、遣词、造句、结构等方面内容。⑶交流修改建议,将可行建议制成一个新的再生作文阅读盒,根据盒中要点修改作文。第二点:改写作文(或选段)内容重新演绎内容。这种有意的改动可以使原作的语言环境更鲜明。如: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用第一人称改写;改变主人公的性别、年龄;改变时间与环境;另写一个结尾;与文章的主题唱反调(如:战争—和平);改变语言形式或文体等。
四、举一反三的几点构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加强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提升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
当学生在同学的习作面前成了小老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就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如在作文课学生互评互改以及教师全批全改结束后,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作文让学生进行课前口头作文或者单独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口头品评。这样,学生在鉴赏中懂得了如何习作,在评改中懂得了如何提升作文的质量。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口头朗读优秀的作文,让学生进行品评,再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阅读成了习惯,习作成了宣泄心情的窗口,习作兴趣会增强,评改能力会增加,自我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二、紧扣教材,指导学生完成单元习作,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在主体参与中提升能力
1.由阅读到写作,在学生主体参与阅读中提升写作的能力
在单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习作的方法。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练笔,口头作文等形式的作文训练巩固阅读课文中的习作方法。同时每个学生要全程主体参与,教师要让学生在各种听说训练中提高读写能力,并做到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紧扣单元习作,在学生主体参与下系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的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下载了《话说长江》中的一部分影像资料,并在课上播放,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如金玉声般的朗读、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秀美的黄山之中。文中所写的那些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等景物,借助多媒体影像放映出来,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跟着作者神游了一次黄山。即使合上书本,黄山的美景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这就是多媒体影像带来的神奇效果。又如在教学《三峡》时,笔者提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三峡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三峡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峡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美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教授课文,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如此直观的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课下有的学生说,平时在家里很少看这类节目,听了这节课后,内心很震撼。
二、情感创造美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官上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上的满足,也是语文教育人文性体现的一种手段。初中课本中的很多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要将这些情感因素提炼、挖掘出来,就需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在教学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渲染浓厚的情感氛围,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内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乔榛的朗读录音,那浑厚的声音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屏气凝神地静静地听着,有的还小声跟读,完全沉浸在了作者绵绵的情感抒发中。录音放完后学生纷纷跃跃欲试,都想进行配乐朗读。笔者问他们:“你们从朗读中听出了诗人对康桥的哪些情感?”学生都齐声答道:“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眷恋。”美的朗读会让听众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似乎能听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他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又如在教授普列什文写的《林中小溪》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班得瑞的《维也纳森林情境》,使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聆听流水潺潺,耳闻鸟语风情,细诉心中感情,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详、恬静,而那欢快的旋律又不时地传达出小溪活泼、欢快的情绪。有了多媒体,课文感情在美妙的画卷中得以缓缓流露。
三、情境创造美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他们的灵感,调节他们的情绪。通过塑造良好的情境,可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笔者引入了一段碣石山的风景音效,重现了曹操即兴赋诗的情境,学生完全陶醉在了奔腾的大海以及曹操雄浑的声音和博大的胸怀之中,这就为下一步的课文分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影片《泰坦尼克号》,把冰山撞船的情节重现在了屏幕上,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视听感受,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看来,多媒体可诱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享受到美妙和谐的情境美。
写作训练作文教学论文
一、作文教学也要摆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也要和要求学生读文一样,只有摆正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量自由练笔,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写作活动的积极性(即主体作用)和激发他们作文的创作性;才能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积累更丰富、新鲜的感知材料;才能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最终,才能得以提高学生作文的综合能力、素质(如构思、选材、锤炼语言等)。但现行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羁绊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基于此,我才更加重视放手让学生进入作文的自由天地,任其驰骋,甚至信马由缰,结果,他们笔下的世界也真让我感叹不已,仿佛让教者看到一个个鲜活跳跃的生命、一颗颗激情荡漾的心灵。他们或对细微事物(情)作较深刻、全面的辩证思考,或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大加赞扬,或对文艺作品、影视形象详加分析品评,或真实宣泄个人的情感触动。这里,仅例举一些学生的周记标题,以窥一斑。如《主演自己的人生》《只要生命还在》《放飞梦想》《回望十七》《跨越青春的栅栏》《由沏茶想到的》《趁人之喜》《绿苔小题》《助我者谁》《什么时候该出手》等。总之,学生喜欢写周记,无非就是想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流露天性。因此,作文教学中摆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写作的潜能(优势),也算是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小路吧。
二、作文教学应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对学生写的周记,每到期末,我都作了统计,如写作次数、题材类型、拟题情况等。从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历次周记内容都不同,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一个周记本就是一个学生一学期思想、心灵历程的反映。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能绘出一个独特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呢?我想:这和他们各自的课外阅读紧密相关。比如,有学生就写了《评<简爱>》的系列文章,评人物性格、评故事情节、评历史意义等,其中,对“简爱”是这样评价的:“总之,简爱虽然长相不出众,但却具有诱人的气质,敢爱敢恨,敢于反抗斗争,值得我们学习。由此,我想到,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还有人穷但志不能短”。这评价可以说是对作品人物的生活际遇、背景作了全面了解思考后的结果,很恰当。又如,一位学生写了《“吾貌虽瘦,必肥天下”———记总理》一文,开篇写道:“最近见到一篇描述总理病重、逝世期间的实录,我再次被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打动了。作为一个伟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结尾又写道:“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太多,索取的又太少,他必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永存”!可见,的伟大精神对这个学生的人格感化、教育是多么深刻。因此,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品德,开启学生的写作思维,锻炼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总是有利无弊的。
三、作文评改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待每一篇周记,我也和学生一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每次都全批全改,并给出批语,同时利用课堂时间公布批改的总体情况、感受,挑选出两三篇最佳习作让学生自己当堂朗读,在班上交流。以至现在,学生一拿到批改后的周记本,总是先看我的评语,同学之间也形成了争着借阅优秀习作的好气氛。怎样的评改才算有效果,才叫做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作文批改,首先要起到沟通学生思想,正面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学生在看了评语之后,在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之下,经过反思总结,在一次次的努力之后,逐步有了成就感,那么,他们对作文的态度就会更端正、更理性;对待人生的困惑与挫折,就会更加坦然。作文教学的目标就会逐步实现。其次,作文评改要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示范性。批改时,既要用精辟的言词(或诗文)褒奖作文中的闪光点,又要用婉转的话语,严肃地指出其应加以注意或改正的方面,如常见的问题包括主题挖掘不够深,例证不够典型,语言锤炼不精,标点使用不规范,写作手法单一等,对这些问题,或当面指导,或在全班讲评。这样的评改更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作者:黄张敏 单位:四川富顺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