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礼仪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礼仪论文

教师礼仪养成形象设计论文

一、教师形象设计

(一)服装体现职业性

1.色彩运用。

无彩色是黑、白、灰三色,有彩色是除了无彩色以外的其他颜色。无彩色比有彩色更内敛,有彩色比无彩色更活跃。颜色像人一样具有性格,有冷色和暖色之分。比如蓝、绿、紫是冷色,色彩性格是冷静、平和。红、橙、黄是暖色,色彩性格是热烈、活泼。在参加讲座的人较少时,演讲者选择深色的服装,可以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讲的内容。鲜艳的颜色较适合比较大场景或传媒讲座,如果参加讲座的人很多,演讲者可以通过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来增强视觉的穿透力突出自己。教师服装的颜色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因此可根据授课内容与风格选择颜色。浅色显得开朗活泼,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深色显得深沉严谨,可以使现场严肃起来;含灰的中间色易显平和,易产生和谐的气氛。色彩对比跳跃,易产生活跃气氛;色彩和谐统一,易产生严谨的效果;色彩单纯,学生注意力易集中到授课内容上;相反色彩太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衣服颜色搭配的原则是上浅下深,这种组合稳定,更有职业感;上深下浅的组合不稳定,会削弱职业感,这种组合易让人注意到肢体,适合形体教师。

2.款式选择。

服饰禁忌:脏、破、旧、皱、乱、怪、短、露、透、紧。吊带衫、露脐装、拖鞋,性感随意,但应远离学校。教师可以在私人场合,比如在家、逛街、与朋友会面等场合穿着。以西装为例:首先,要合体,否则影响效果。其次,西装里面的衬衣领子和袖口一定要长出西装1至2厘米,避免皮肤油脂污染西服面料。再次,扣子的扣法取决于扣子的数目。单粒扣可扣可不扣;双粒扣要扣上面的一粒或两粒都不扣;三粒扣只扣中间的一粒或上面的两粒;超过3粒的扣中间及中间偏上的扣子。扣子的系法遵循“就上不就下”的原则。穿西装在落座前要把扣子解开,起身后把扣子扣起来或不扣,以防西服扭曲变形。一般而言,同样款式的衣服,有领比无领显正式,有袖比无袖更显端庄,无领又无袖的服装缺乏职业感。没有挽袖,显得很正式;把袖子挽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放松随意。系扣子显得正式,不系扣子显得放松。因此教师在教学场合穿职业装要系上扣子,避免挽袖,显示职业感。

3.配饰选用。

阅读全文

技工院校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1.技工院校利益教育现状

1.1自控能力差。

由于某些老师的不予管理,技工院校的一些学生会养成随意的处事习惯: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上课玩手机,睡觉,开小差,甚至逃课、旷课,打架斗殴,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技工院校学生自控能力差的体现,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风气。

1.2无道德礼仪现象严重。

在当今的技工院校,可以见到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严重影响校园面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自身修养低,文化底蕴内涵差,与家庭教育和自身周边环境有莫大联系。以上几种现象都说明技工院校现有的文明礼仪教育根本未起到有效作用,我们需要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礼仪教育的思考

综观以上技工院校学生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已经实行礼仪教育的院校都如此,更何况未进行礼仪教育的院校呢?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礼仪教育提出可行措施,让学生真正做到文明待人、待物。具体措施如下:

阅读全文

中职语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一、课堂常规礼仪化

文明规范的课堂常规是在课堂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每一新学期的开始,我首先会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学生把自己的课桌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课堂上听课坐有坐相、站起来回答问题站有站相,课堂上不玩手机、不睡觉,这些小习惯的培养,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文明素养。

二、日记反思促提高

我一直要求学生写日记,通过写日记磨炼学生人格,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练笔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有很多学生在开始写日记时觉得无话可写,我就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入手,比如可以就班上发生的某件事进行点评,也可以就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其实日记就是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且我每次会及时地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点评,当学生有进步时为他喝彩,当学生沮丧时给他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真心为学生送去必要的帮助。

长时间下来,学生喜欢上写日记,在日记中都能畅所欲言,而每周的班会课我也会从学生日记中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有次曹×同学在日记中写到班上经常有学生给别人起绰号,而他自己因为胖就收获了“胖猪”这一绰号,每次听到别人喊自己胖猪,他心里都很生气,甚至想要动手去打喊他绰号的同学。

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罗列了一些名词,比如“胖猪”“拐子”“蛤蟆”……学生起初看到这些词语还肆无忌惮地笑,然后我让笑的学生站起来说说他为什么笑,他说是觉得好玩才笑,我又喊了曹×让他说说他的感受,曹宇本来心里就有气,说他特别不喜欢别人喊他的绰号,因为他觉得喊别人绰号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这时我再结合以前所带过的班曾有学生因为绰号而引发打架并有学生受伤的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喊绰号也许只是无心之过,但是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学生保证以后再也不随便给人起绰号了。

三、情境中营造教育氛围

阅读全文

礼仪文化酒店企业管理论文

一、酒店礼仪文化现状

1.员工文化底蕴差,没有深入理解礼仪文化内涵

对于酒店企业来讲,企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内资酒店竞争力不强,人员素质问题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问题,由于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员工多数来自周边农村,许多酒店员工学历层次都比较低,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初中以下学历,大专学历的员工比较少,本科以上学历的更是少之又少。学历低,文化底蕴较差,直接导致酒店员工礼仪知识的匮乏,由于礼仪知识匮乏,导致的宾客不满意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礼仪知识的匮乏又直接影响着酒店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从礼仪文化的角度分析,酒店员工在为顾客服务过程中,需要注重服务态度和服务仪表,站、走、坐等基本素质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一些酒店给员工做培养,只是注重形式上的“仪”,而没有“礼”,只有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深入理解礼仪文化内涵。学习和运用礼仪,不仅仅是酒店服务人员自身素质修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酒店形象,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酒店礼仪文化培训流于形式,服务不能有效结合消费需求

对于一般酒店来说,员工每年都需要进行培训,培训员工必要的礼仪知识和形态礼仪等知识,但是,由于一些酒店礼仪培训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礼仪文化的渗透性不强,对酒店的历史、酒店的特色讲解都很短浅,同时,很多酒店的培训没有计划性,再加上酒店员工流动性较大,员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性,反反复复的培训,导致酒店企业文化仅限于能模仿、会做,礼仪文化只局限于动作到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导致无法真正体现礼仪文化的价值。还有,一些酒店对于礼仪文化定位不清晰,没有仔细去研究礼仪文化,只注重推行相同的礼仪文化模式,酒店推出的礼仪文化产品,还是停留在“头脑风暴法”的构想之中,长期持续下去,不利于礼仪文化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部分酒店礼仪文化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进行市场调研,不了解消费需求,就制定自己的礼仪文化,导致礼仪文化没有特色,不能有效结合消费需求,礼仪文化在酒店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酒店管理中礼仪理念文化建设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酒店的管理者首先要自己接受礼仪理念,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礼仪理念,用礼仪理念指导酒店的经营活动,才有利于酒店礼仪理念文化建设的开展。在酒店的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采取有效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酒店每一位员工都是酒店重要的一员,所以,我们在管理上,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矛盾,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解决,秉公办事,就事论事,遵循平等的原则,切忌在解决问题时掺杂个人情感。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礼仪意识的培训。只有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促进员工礼仪意识的提升。酒店礼仪制度文化,礼仪理念文化建设,是礼仪观念向礼仪行为转化的动力,对于塑造礼仪精神理念,保障酒店礼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改革论文

一、多元化授课方式

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依旧被礼仪课堂采纳,除此以外,还采用了示范法、指导法(个别指导和分组指导)、点评法(老师点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情境模拟法等。根据教学任务和需要将各种方法灵活地综合运用。例如,在仪容仪表教学部分,除了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妆的步骤和技巧外,教师还将学生带到形象设计室内进行现场操作,让学生当模特,教师亲自为其打底妆、画眼妆等;打领带、系丝巾等教学环节都可依此方式授课,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亲身示范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近距离地观察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能更加了解,再辅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技能。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现场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料,按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重点,针对性强的授课方式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仪态教学部分,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拍摄+点评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先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什么站姿得体恰当,什么站姿失态不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老师讲解站姿要领,亲自做示范,接着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动作的训练。单纯的动作练习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此时可播放音乐,缓解学生的疲惫感,同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期间挑选个别学生做重点指导,指出其不足和优点,还采用了分组演示的方式,将他人视为第二面镜子(第一面镜子为形体训练房内的镜子),让学生在参照对比的过程中更加明白动作的规范,这种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点评更能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练习后是分阶段考核环节,由学生自行选乐和分组练习,最后用DV录下每个小组的配乐展示,然后现场用投影仪回放给学生,这种及时的反馈形式能让学生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观看待自己的表现,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动作规范。观看过程中笑声不断,掌声不停。在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掌握了站姿要领,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审美和表现能力,而且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在握手礼仪教学部分,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告诉他们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接着设定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演练,更是对学生团队合作、随机应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组表演结束后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由教师对表演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将之回归到理论,同时教师自己也可查漏补缺,改进下一次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切实做到“做中学,学中做”,都获得提升。

二、革新考核形式

传统的一纸化理论考核形式使得礼仪课程考试流于形式,根本无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无法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礼仪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礼仪素养的提升。具体说起来,礼仪课程分数应当由平时成绩、形成性成绩、最终考核和奖励分四部分构成。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依旧纳入平时成绩,这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建立即时的考核评价记录系统,每次教学任务完成后都应有相应的考核项目,如书面作业、讨论、表演等,教师记录每个项目的得分,这种形成性考核记录的形式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最终的考核成绩来自于特定礼仪主题的微电影,即学生自己创设一个主题,如参加面试、接待访客等,采用各种摄影设备进行拍摄的作品。

从剧本、台词、人物设计、服装化妆、场地布置、到后期的字幕、配音配乐、剪辑合成等,统统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这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期末考核的时候按照分组的顺序,先集体观看每组动手制作的作品,接着是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形成考核成绩。播放和点评完后,该组学生结合他人和老师的点评再次进行现场表演。老师和全班同学依据该组综合表现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演员”等奖项,老师或其他领导现场颁奖、拍照留念等。将学生感兴趣的颁奖仪式搬到课堂上,学生欣喜不已,纷纷表示这是他们上过的印象最深刻的课。奖励分给予参加校内外礼仪活动的学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礼仪。

阅读全文

古代礼仪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

一、送礼文化

中国人的送礼文化本身反映了一种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国人送礼,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为了施恩;第二种是跟随社交礼仪的习俗;第三种则是纯粹感情上的交流。但要真正了解中国人的送礼行为,还必须同时了解另外三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的概念。它们是“面子”“做人”及“关系”。回归到送礼文化上,在某些节日或场合,中国人便觉得一定要送礼,这种社会的制约使他觉得不送礼是不对的,是没有“面子”的事。且由于中国社会比较注重社会的和谐性,如果在没有任何特殊的状况下拒绝接受礼物,便是破坏与送礼者的“关系”。因此受礼也成为一种社会义务。而受礼者在接到礼物之后,就好像对送礼的人欠了一笔“人情债”,所以在未来遇到类似必须送礼的场合,就一定要送一份礼“还”给当初送礼的人。

二、送礼文化在端午节礼盒包装中的体现

送礼文化在中国是一项重要的礼节,商人的炒作与经济的兴衰都会影响节日礼盒市场的改变。通过端午节礼盒能从产品面与包装方面了解节庆与送礼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端午节礼盒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产品的造型与节庆寓意的趣味性。而最难的地方是条件的不足,如节庆气氛与送礼习惯等,只有让消费者看见端午节礼盒的价值,发展与推广才会有意义。由于端午节属于本国传统文化,所以必须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去创造符合现代感与真实性的包装。端午节的礼盒形式可根据文化层面与商业层面发展出各种类型,可分析如下:完全针对节庆而设计的端午节礼盒,无论在产品或包装视觉上都符合端午节气氛;根据端午节其他习俗所发展的附属周边商品礼盒,如香包礼盒;针对节庆发展端午节礼盒包装,但产品不一定与节庆习俗有关;视觉与产品完全与端午节无关,但消费者因为对商品认同而买来送礼,以地方性特产企业居多。对于端午节所运用的元素并不局限于传统或现代的设计表现,首要是通过视觉将文化与气氛表现出来,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氛围,再从商品的主题性与独特性加以衍生成符合当时节令的礼盒,让消费者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够联想到该商品并购买。

三、送礼文化在端午节礼盒包装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深入思考包装策略,注重端午节元素的转换与应用。设计师通过调查,掌握商品在市场的最佳定位,思考营销方面、功能方面及客户目前的发展情况,考量成本架构的运用,经多方深思规划后,才能设计出符合业主与消费者期待的商品内涵与价值。端午节包装虽然需要运用传统元素,但这些元素与结构都是被塑造出来的形象,通过端午节礼盒的传统元素转换成符合商品属性与现代感的包装,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产生共鸣与真实性。

二是注重成本控制,创造商品价值感。企业与设计师必须将商品的销售视为责任,根据产品的特性规划出适用的包装或赠品等相关设计品,并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让企业与消费者都能满意,切勿为了赚钱而要求企业发展不必要的设计品,丧失业主的信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价值比价格更为重要,通过商品的组合或设计去教育消费者并创造商品的价值感,让消费者除了购买商品外,也购买到一份期待与满足。

阅读全文

商务礼仪课程设计论文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设置一个虚拟公司(名称:天美集团公司),作为课程的载体,贯穿教学始终。该公司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业务活动,都与真正的公司差别不大,能够为商务人员工作展示提供活动空间。

2.根据该公司的业务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商务礼仪知识融入到这些任务之中,显得真实具体,有身临其境之感。

3.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设计

只有课程目标明确,教与学才会有针对性。该课程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气质、风度和修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达到商务双赢目的。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该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分别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

高职礼仪课通识教育论文

一、高职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专业特性的职业礼仪已成为大学生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如何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及每一位高职学生面前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对他们包括职业礼仪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礼仪,才能使他们的个体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职业礼仪行为不可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只有在系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练习,养成自学遵守的良好行为习惯。大学生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来验证学生拥有的资质、行为和技能,但更多的隐性礼仪素养需要我们通过礼仪教育加以实现。礼仪作为沟通的载体,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好像是学生的名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人际沟通的通行证。把礼仪课程引入学校的通识教育,并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职业礼仪的学习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礼仪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气质高雅、举止得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比本科院校整体偏低,受高职办学定位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为追求毕业率,把培养上手快的学生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重技能、轻素质”,使礼仪课程教学附属于专业教育。受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大吉,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各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上。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肩负着学生求知和做人两方面的责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礼仪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强调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学校育人功能异化,使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2.礼仪课程的开设有专业性

在调查了高职礼仪课程开设情况后发现,一些服务性较强的专业,如文秘、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主持与播音等专业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礼仪课程,如《秘书礼仪》、《商务礼仪》、《旅游服务礼仪》和《现代礼仪》。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或自学等形式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而公共选修课因为课时数、开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和丰富上有所欠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系统的礼仪课程,出现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交际能力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