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历史总结

农村民生建设历史脉络与经验总结探析

摘要:哈尔滨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政策措施,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再到新时代农村“小康型民生”建设飞跃发展。充分彰显了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和奋发有为。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农村民生

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二元结构突出城市。领导哈尔滨这样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大城市,改善农村民生状况,为农民谋求幸福,成为党领导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政策取向和价值追求。哈尔滨解放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具体政策及措施,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1946—1978年,农村民生建设主要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首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市委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工作方针,开展、郊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制定出以解决农村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为目标、温饱保障型的民生建设政策。1.开展运动。是党领导哈尔滨进行农村民生建设的伟大壮举。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原则上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5月下旬,中共哈尔滨市委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汉奸恶霸等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组织各村屯成立农会,郊区各村屯在工作队和农会主持下开始分配土地。“10月,市郊农村分地工作全部结束。顾乡区有6918户39024人,分地21890.3垧;松浦区有2177户10424人,分地1893.5垧”[1]144。清算分地运动,对日伪残余和封建势力是一个有力打击,也让部分劳苦农民从此可以昂起头。1947年,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获得同等土地,并归各人所有”[2]68-69,168。平分土地是一场以贫雇农作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更是一场对封建半封建制度的攻坚战,哈尔滨市委贯彻学习宣传《大纲》,平分土地。1948年3月哈尔滨市运动胜利结束,对各地分得土地的农民普遍发放地照,确定地权。这次运动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真正得到了解放,不再被压迫、被奴役,翻身做主人,阶级觉悟、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高涨,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做出贡献。2.郊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耕畜和大型农具缺少问题,缩小由于生产要素多寡而导致的生产效益和贫富方面的差距,党从1950年至1955年7月,在农村倡导和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政策,“到1951年春,全郊区组织起不同类型的互助组2605个,参加农业互助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4.4%”[3]55。1952年初哈尔滨市委在顾乡区尝试兴办了新发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香坊区前进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松浦区新会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3年10月市委发出《关于哈尔滨市郊区合作的工作方针》,指出要通过常年互助组进行示范引导,在自愿互利原则下,把群众引向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4年末,郊区初级社发展到266个,入社农户4484户,占农户总数的15%,1956年初,哈尔滨市效农村全部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3]55-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是对农村进行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和生产队的收益为经济基础,为全体农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1957年底“”在农村拉开序幕。1960—1962年全国发生了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哈尔滨农业生产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哈尔滨市委带领广大人民共渡难关,广泛而深入开展全民性大办农业、粮食运动。通过落实中央各项方针,进行3年调整,纠“左”,农业总产值有所增长。1966—1976年哈尔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应有提高。从1946年哈尔滨解放到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哈尔滨农村民生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农民分得了土地,释放了生产力。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只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农民群众基本经济文化需求,导致农村民生状况处于低水平保障时期。

(二)1978—2012年,农村民生建设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

阅读全文

兴趣培养与历史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高中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出的思辨、总结、应用、预知等能力,对于高中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都极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纠正教师的授课意识弱化学术应试教育思维,尝试体验互动性教学唤起学生的辩证意识,预留发展思维作业提高学生总结能力将知识点穿线,从这三方面来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从而掌握知识最终锻炼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兴趣培养;提升能力;教学方法

所有人都知道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却苦于没有总结历史看清未来的能力。在日新月异变化如此大的新时代下,学生如果能够真正懂得总结归纳历史经验,将历史知识纳入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故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控的关键所在。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历史的老师。所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明确历史学科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说过:“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1]”不了解历史就不能知晓问题的由来与解决方法。历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至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中生来说就更加的重要。作为育人成才的教师更加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会自我代入的学习方法,锻炼分析解决与总结归纳问题能力。让学生知道总结过去能够更好的解决未来,要让学生明白现在发生身边的事件要如何借鉴历史的经验,提前预知不同的做法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和影响,这对培养高中生价值观能够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学好历史学科对于自身的意义重大,但如何能够让学生认可并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锻炼能力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践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总结提高等环节对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实践运用

历史是高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首先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引入,让学生思考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对联中所指的“割地求和”与什么事件有关。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甲午战争相关的视频或资料,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阅读全文

学生分析能力高中历史论文

一、建立成熟的知识体系,创建历史知识思维

1.围绕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总结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展开论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分析综合能力。

2.理清基本的历史线索,通过不同的历史线索带动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反抗史,这三个脉络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通过三个线索的总结,使得学生可以迅速掌握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史。

3.从历史基本结论出发,反思历史进程,加强史论结合。如从中国百余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几条基本历史经验出发,反思中国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四项立国之本的理解。

4.按不同的专题进行专题归类总结,使得历史知识能够横向结合,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可以把历史分为不同的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专题,把不同时期的专题进行比较记忆,从而增强立体分析能力。

二、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近年来高考历史的考察加重了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对历史分析能力的考察要求较高。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和用辩证历史观来分析问题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高中时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对历史事件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综合。如因果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关系,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找出适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结论,从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我国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如下内容的内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上层建筑)→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辩证运动。

阅读全文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摘要:比较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知识脉络,抓住历史事件的特点,学会举一反三,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有效运用图表比较法、比较类推法、纵向比较法和专题比较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历史教学;图表比较法;比较类推法;纵向比较法;专题比较法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时间为脉络进行编写的,其内容繁杂,时间跨度久,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通史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法便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的形式,也可以按照时间、专题、类型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一、图表比较法

图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包括绘制表格、绘制对比时间轴、绘制折线图等多种形式。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展现两种或几种历史事件的不同,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总结复习阶段,让学生在学习后独立完成相应的表格,既能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敏感度。例如,总结“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图表对比法。完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比较之前,教师可以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采用图表法的形式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内容、影响等整理出来,然后总结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学生整理完成后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格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图表比较法的好处是清晰明了,能将历史事件的要素全部展现出来,方便进行直观比较。这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条约等,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另外,近代史的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史的四大资产阶级革命等,都可以用图表比较法进行比较。图表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做好预设,留出相应的时间,把握好课堂进度。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二、比较类推法

比较类推法也称类比法,是平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其作用是“由此及彼”,类似于一个推理的过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才能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更好地解决新遇到的问题。类比法既要比较事件的相同之处,也要比较不同之处,这样总结起来才全面。例如,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应用比较类推法。首先,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已从工业革命的背景、开端、过程、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工业革命有了初步理解,这为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第一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二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负责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第四组同学则负责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系统的比较。然后,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发言,并引导全体学生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处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要顺利实施比较类推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整合史料、提炼史实的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

阅读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色是将教学内容以电子资源等形式在教学前告知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基本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引导性的讲解,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将讲解性学习变为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为其他科目的教学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全文

浅析历史学史论结合的意义

历史研究不仅是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指导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研究两者不能分离,相互依存。史学研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作为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丰富和发展自己。

历史学与史料

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首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整理和鉴定各种史料。史料,也称历史资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过程的痕迹。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都离不开史料。史料的范围很广阔,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口碑和文献。实物史料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包括各类遗物、遗址、建筑、墓碑、雕塑等。口碑史料,也称口述史料,是指通过人们口头相传继承下来的人类的言行。文献史料上指人类的文字记录或文字材料,包括史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外国人的著述等。

这些大量的史料都是对历史的反映,但是能够得到反映的历史远非全面。傅斯年提出著名论调“历史学即史料学”,引起史学家们对历史学的思考。各种史料的完备对正确描述历史现象,取得科学的结论和观点有极大的帮助。然而,我们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史料可以代替史学“,历史学即史料学”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不正确的。史料只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历史学是通过史料来研究过去的社会。但是史料并非是透明的,并不是对历史现象的直接反映,要透过史料来认识历史现象,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史学工作者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总是同一定的史观相联系的。因此,历史研究就必须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料学来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这样才是科学的历史学。

“史论结合”观点概述

历史学的基本特点是———史论结合,它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就是“史论结合”的过程。“史”是指史料、史实,即研究历史的资料和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史料得出的结论。然而,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史学界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重史轻论”、“唯史料学”,这种观点明显具有经验主义倾向。仅仅依靠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忽视历史学的客观规律性,拒绝从史料中探求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质的看法是错误的。史料学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一门辅助学科,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整理、审查真实可靠有用的史料,仅仅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历史学的一般规律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阅读全文

谈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指导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容涉及范围广、掌握难度大、试题灵活多样。那么如何能够短时高效地掌握必会知识点?如何能够准确掌握答题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呢?同学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夯实基础,纵横联系知识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形容的就是如果没有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的这座堡垒就很难攻克。历史学科记忆点多、涉及面广、跨度大,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切忌把历史知识割裂开来,不要单独地记忆某一件历史事件,而是要注重整体的把握,注重“点、线、面、体”框架的构建。

“点”指的是基础知识点。当我们在复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有: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战争爆发——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的结果——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同学们需要记住这一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去理解《南京条约》中各项条款背后的含义。

“线”指的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事件之间的共性。我们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可以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这些事件总结在一起,构成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列强的侵略。同样,也可以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归类为近代化的探索;将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归类为中国人民的抗争。

“面”指的是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上面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即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再比如: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汉朝推行的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隋唐推行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又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面。“体”是指以“点、线、面”为基本框架,辅以各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元素,就构成了立体的历史。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进行分类、总结,并最终形成一张立体的历史知识网,这对于同学们备战中考十分有帮助。

二、习题演练,举一反三固要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