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遗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糊数学在旅游业评价的应用
摘要: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旅游业。本文对大连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大连旅游环境的各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对大连几个重要旅游景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综合指标,并提出景区发展的不足与建议,可给大连以及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行业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模糊数学;权重;综合评判
1大连简介
大连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海外游客52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大连的新兴产业,旅游总收入约170亿元。大连地区夏季消暑的人很多,市区内有很多海水浴场,夏季游客比较多。但是些游客将垃圾随意丢弃,环境受到了破坏。大连位于辽东半岛,饮食、交通、住宿等方面都很便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海鲜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2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
196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名为里查德的教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模糊集合”,第一次提出了模糊概念的定量表示法,模糊数学从此诞生了。古典数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与之比拟的一种美、力量和广泛性,但是他在解决一些检测、决策、控制特别是人文系统的研究中却又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数学采用隶属函数、模糊拓补等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对气象预报、中医诊断、环境检测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加权方法对一系列的旅游参数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2.1权重的确定
灾后重建环境设计策略
摘要:本文对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羌族地区传统民居在现代建设中传承的方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并结合实例着重论述了对传统空间的整体借用、模拟与升华及意境追求的重建方法,以期对震后羌族地区新民居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色;艺术价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对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区参观,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风貌。受此影响,原来封闭的羌族聚居地区不再封闭,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县城建设成“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指导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复工作也以发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观价值为目标来进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
一、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专家学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荣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论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学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对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绍,但都只是从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叙述,没有专门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专著《中国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专门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区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物质见证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国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考察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于羌族建筑遗迹的保护研究已逐渐升温并进入到一个高潮,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新民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汲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如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针对震后羌族地区新城镇建设的建筑创作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总结,几乎无人提及。从目前大量的重建实例中,我们发现了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转型不当和不合理的很多问题。比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任家坪一线的震后农村住宅及新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态非常混杂,有的住宅在一栋之中竟混杂了现代、传统汉民居和传统羌民居等多种元素,羌族传统民居中很多精髓的东西却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单一,多处重建的居民点建筑只有石砌屋类型。而石砌屋类型只是羌族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种类型。重建的设计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的应用,新羌寨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才更有长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则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参观兴致。而有的村寨细节元素过于杂乱,现代化的设施细节没有很好地作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羌寨传统特色的风貌。在羌族地区地域性建设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参考,避免盲目的开发和重建,探索和总结出羌族传统民居适应现代民居建设的策略和传承之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之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现代化特色重建原则
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初探
摘要:红色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阐述井冈山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梳理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总结出井冈山红色文化主要通过培训基地、高科技、影视资源、歌舞资源、纸质资源进行传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
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即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的方式和结构[1]。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全国各省不仅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更加重视其高质量的发展。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之称的江西,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江西省也在积极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2018年,江西省的《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江西省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强省,并提出了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江西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性
报告提到“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而红色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延续红色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通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更有必要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1红色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文化领域也开始频频争锋。文化的地位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发展文化要适应国情,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于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既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又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这一地位是历史赋予的,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心血[2]。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贡市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视及政府对盐文化资源内涵的不断挖掘,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文化主题不突出,盐文旅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供给趋于同质化;资本主导,居民参与程度低;宣传形式落后,宣传效果差强人意;人才缺失严重,文旅融合内生动力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该深入推进盐文旅融合,彰显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文旅融合模式;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建设制度;推进管理体制革新,制定盐文旅产业融合顶层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文旅融合;盐文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更为高效地吸收社会资本,也更为有效地凝聚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旅融合型产业,有着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资源和更为磅礴的创新动力,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不同产业内部自身资源的重新再整合,更是广大消费者、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1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础分析
1.1自贡市区位条件
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以南;东接宜宾市、隆昌市,南邻泸州市、宜宾市,西靠乐山市,北壤内江市。境内公路交通体系较发达,有5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连接;在航空运输方面,自贡市凤鸣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行。境内下辖行政区域有富顺县、荣县、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其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零星分布有平坝地形;全年气候较为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盐岩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盐岩资源79.3亿吨。自贡市因盐而设市,盐业资源丰富,盐业历史悠久,盐业经济较为发达[1]。
1.2自贡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萌芽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其中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是辅科,因此在一些学校历史学习得不到重视。现代教学背景下,我国的学习偏向于应试化教育,历史学习仅仅局限在背历史知识和答题模板,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造成历史学习缺乏情感教育,在以后的专业选择中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历史学。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大量调查,从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了解历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能够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善于学习,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生硬、冰冷的知识,而是包含着无数人书写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研究,能够投入其中,发现历史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故事,不能将历史看成孤立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够加深认识,学生能够激发兴趣,更全面的看待历史。其次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学习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侧重点,选择有悬念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其中,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历史学习中有很多的素材,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课本的学习,一些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一些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比较强的电视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可以开展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心中的历史。不可否认,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多是广阔的视野。历史往往是以真实为基本前提的,将真实的历史牢记于心中,学生的真实情感反映在历史认识中,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创造力,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下自己的体会,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教育。
优秀地方历史文化嵌入历史教学的路径
摘要:南昌作为古城,具有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推动学生对地方历史的领悟。但教学过程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在校园不受重视、在学生中不受追捧。为此,需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将优秀的南昌历史文化知识嵌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推进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历史文化;嵌入;教学;路径
一、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文字史料、形象史料、实物史料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实施,推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历史思维的建立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促使学生积淀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利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南昌,古称“豫章”“洪都”“隆兴”,现袭明代称为南昌,寓有“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是江西省会城市,地处中部,“承北启南”“衔东接西”,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课程资源价值,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二、南昌市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嵌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考试环境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
核心素养的推行过程之中,依然未摆脱考试评价体系。受教学生需要为升学而付出努力。由此,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需要按照考试大纲来应对。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中,高考考察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往往所占考分比例较少。中考也是如此,在平日的考试训练中无意忽视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渗透。既然中考高考不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教师就不去讲解,学生也就自然不去重视,长此以往,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于应用。
文化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
摘要: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甘肃文化分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要求对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产业开发。在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遗址的保护与修缮,以西王母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周边文化圈。但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在开发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整合和研究泾川西王母文化特色价值的基础上,以生态发展为原则着力进行旅游价值的开发,并不断延伸西王母文化产业链,致力于商业价值的开发,其次协调开发其石窟雕塑遗址,不断提升西王母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大力弘扬道教文化的同时发掘西王母文化独特的宗教价值等。逐步形成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辐射和带动其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从而推动泾川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和经济大繁荣。
关键词:
甘肃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对策
西王母,作为我国道教神话中女性领袖人物之一,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寄托,象征着人们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化发展,西王母文化在和平、长寿、博爱、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想象力、天人合一、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成就。西王母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甘肃泾川地区为例,当地人们受西王母文化的影响颇深,衣食住行,思想追求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如以图腾崇拜“虎”为主的西王母文化中虎帽、虎鞋等至今广为流传,且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的西王母庙会,更是代代相延,经久不衰,至今已举办一千多届。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和繁荣的背景下,对这一地区西王母道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女性文化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等方面的产业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又称“西华金母”,是我国道教神仙体系中重要的女仙之一。古人认为,天地可分为两部分,太阳升起的一方称“东华”,落下的一方称“西华”。据考证,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应在中国传说的“五帝”时期,远古族部落疆界不明,然而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在今天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在当时已为西部之山,故有“西岳”之称。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是戎、狄族所居地域,至商、周时期,戎、狄族的势力仍然存在于这一地区,且活动频繁。可见,远古时中原民族的西部外域为西王母部族栖息地,故此这一地域为“西华”[1]。所以,西华神人的形象便是西王母。汉代以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家将西王母与东王公这两个神话人物分别表述为阴阳二气,道教理念便由此兴起发展,进而影响着后世道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汉书•西域传》中有明确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都未尝见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找寻西王母非常渺茫,因为西王母、东王公是今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东、西地域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哲学概念,而且西王母是汉文化产生的认识概念,并不是西部古部族自身的称呼[2]。根据对我国远古西部历史的考察得知,西王母是我国古戎族的祖先。然而关于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记录,只能从《山海经》中找寻找,书中记载:“西王母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无残”[3]。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以及相关神话传说故事的丰富,西王母的整体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4]。可以看出,她的社会地位如同人间帝后,掌不死神药,负责召开蟠桃盛会,其居处称作瑶池仙境,是仙界掌管众仙女的领袖,由此演化出王母娘娘这一神话人物。在中国民间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也特别多,比如“嫦娥奔月”“劈山救母”“牛郎织女”“七仙女”等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也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而西王母的图腾崇拜就是“虎”。张怀群先生认为:“龙虎”的最初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而最终“龙”则单独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成为至高权利的象征。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中国进入父权制社会而产生的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而父系氏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大造成的。尽管西王母所代表的虎图腾已经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性,但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虎的地位仍仅次于龙的地位保留着。以其自身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标志着中国西部先民融入中华的远古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如今,西王母不仅升格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尊崇的东方女神、美神,同时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崇拜者遍及日本、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近年来,组团拜访西王母故里的港澳台民众的追根认祖活动十分频繁,这是对自身根源的一种追溯,也是对自身认知的求索。西王母形象也从原始道教尊神的地位上被剥离出来,重新以华夏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她所蕴含的美与亲和力被逐渐放大,所体现出的和谐氛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整体准则,她已经成为一种向心力,一个信仰中心,并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西王母的文化圈,西王母文化将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保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见证,同时,历史街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和载体,对历史街区加以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内涵进行阐述,结合我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受到历史街区认知和城市建设规划等因素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保护和传承受到很大影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团体或个人具有文化遗产特征的各种社会实践、文艺表演、知识技能等所涉及的制作工具、工艺品以及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包括口头语言、文艺表演、风俗文化、传统实践和手工技能等[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