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遗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模糊数学在旅游业评价的应用
摘要: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旅游业。本文对大连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大连旅游环境的各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对大连几个重要旅游景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综合指标,并提出景区发展的不足与建议,可给大连以及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行业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模糊数学;权重;综合评判
1大连简介
大连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海外游客52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很快,已成为大连的新兴产业,旅游总收入约170亿元。大连地区夏季消暑的人很多,市区内有很多海水浴场,夏季游客比较多。但是些游客将垃圾随意丢弃,环境受到了破坏。大连位于辽东半岛,饮食、交通、住宿等方面都很便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海鲜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2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
196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名为里查德的教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模糊集合”,第一次提出了模糊概念的定量表示法,模糊数学从此诞生了。古典数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与之比拟的一种美、力量和广泛性,但是他在解决一些检测、决策、控制特别是人文系统的研究中却又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数学采用隶属函数、模糊拓补等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对气象预报、中医诊断、环境检测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加权方法对一系列的旅游参数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2.1权重的确定
灾后重建环境设计策略
摘要:本文对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羌族地区传统民居在现代建设中传承的方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并结合实例着重论述了对传统空间的整体借用、模拟与升华及意境追求的重建方法,以期对震后羌族地区新民居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色;艺术价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对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区参观,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风貌。受此影响,原来封闭的羌族聚居地区不再封闭,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县城建设成“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指导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复工作也以发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观价值为目标来进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
一、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专家学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荣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论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学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对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绍,但都只是从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叙述,没有专门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专著《中国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专门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区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物质见证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国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考察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于羌族建筑遗迹的保护研究已逐渐升温并进入到一个高潮,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新民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汲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如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针对震后羌族地区新城镇建设的建筑创作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总结,几乎无人提及。从目前大量的重建实例中,我们发现了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转型不当和不合理的很多问题。比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任家坪一线的震后农村住宅及新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态非常混杂,有的住宅在一栋之中竟混杂了现代、传统汉民居和传统羌民居等多种元素,羌族传统民居中很多精髓的东西却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单一,多处重建的居民点建筑只有石砌屋类型。而石砌屋类型只是羌族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种类型。重建的设计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的应用,新羌寨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才更有长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则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参观兴致。而有的村寨细节元素过于杂乱,现代化的设施细节没有很好地作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羌寨传统特色的风貌。在羌族地区地域性建设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参考,避免盲目的开发和重建,探索和总结出羌族传统民居适应现代民居建设的策略和传承之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之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现代化特色重建原则
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初探
摘要:红色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阐述井冈山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梳理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总结出井冈山红色文化主要通过培训基地、高科技、影视资源、歌舞资源、纸质资源进行传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
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即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的方式和结构[1]。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全国各省不仅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更加重视其高质量的发展。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之称的江西,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江西省也在积极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2018年,江西省的《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江西省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强省,并提出了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江西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性
报告提到“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而红色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延续红色基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通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文化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更有必要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1红色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文化领域也开始频频争锋。文化的地位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发展文化要适应国情,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于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既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又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这一地位是历史赋予的,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心血[2]。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贡市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视及政府对盐文化资源内涵的不断挖掘,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文化主题不突出,盐文旅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供给趋于同质化;资本主导,居民参与程度低;宣传形式落后,宣传效果差强人意;人才缺失严重,文旅融合内生动力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该深入推进盐文旅融合,彰显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文旅融合模式;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建设制度;推进管理体制革新,制定盐文旅产业融合顶层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文旅融合;盐文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更为高效地吸收社会资本,也更为有效地凝聚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旅融合型产业,有着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资源和更为磅礴的创新动力,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不同产业内部自身资源的重新再整合,更是广大消费者、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1自贡市盐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基础分析
1.1自贡市区位条件
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以南;东接宜宾市、隆昌市,南邻泸州市、宜宾市,西靠乐山市,北壤内江市。境内公路交通体系较发达,有5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连接;在航空运输方面,自贡市凤鸣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行。境内下辖行政区域有富顺县、荣县、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其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零星分布有平坝地形;全年气候较为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盐岩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盐岩资源79.3亿吨。自贡市因盐而设市,盐业资源丰富,盐业历史悠久,盐业经济较为发达[1]。
1.2自贡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萌芽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其中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是辅科,因此在一些学校历史学习得不到重视。现代教学背景下,我国的学习偏向于应试化教育,历史学习仅仅局限在背历史知识和答题模板,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造成历史学习缺乏情感教育,在以后的专业选择中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历史学。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大量调查,从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了解历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能够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善于学习,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生硬、冰冷的知识,而是包含着无数人书写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研究,能够投入其中,发现历史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故事,不能将历史看成孤立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够加深认识,学生能够激发兴趣,更全面的看待历史。其次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学习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侧重点,选择有悬念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其中,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历史学习中有很多的素材,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课本的学习,一些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一些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比较强的电视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可以开展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心中的历史。不可否认,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多是广阔的视野。历史往往是以真实为基本前提的,将真实的历史牢记于心中,学生的真实情感反映在历史认识中,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创造力,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下自己的体会,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教育。
优秀地方历史文化嵌入历史教学的路径
摘要:南昌作为古城,具有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推动学生对地方历史的领悟。但教学过程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在校园不受重视、在学生中不受追捧。为此,需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将优秀的南昌历史文化知识嵌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推进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历史文化;嵌入;教学;路径
一、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文字史料、形象史料、实物史料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实施,推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历史思维的建立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促使学生积淀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利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南昌,古称“豫章”“洪都”“隆兴”,现袭明代称为南昌,寓有“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是江西省会城市,地处中部,“承北启南”“衔东接西”,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课程资源价值,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二、南昌市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嵌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考试环境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
核心素养的推行过程之中,依然未摆脱考试评价体系。受教学生需要为升学而付出努力。由此,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需要按照考试大纲来应对。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中,高考考察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往往所占考分比例较少。中考也是如此,在平日的考试训练中无意忽视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渗透。既然中考高考不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教师就不去讲解,学生也就自然不去重视,长此以往,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于应用。
文化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
摘要: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甘肃文化分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要求对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产业开发。在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遗址的保护与修缮,以西王母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周边文化圈。但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在开发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整合和研究泾川西王母文化特色价值的基础上,以生态发展为原则着力进行旅游价值的开发,并不断延伸西王母文化产业链,致力于商业价值的开发,其次协调开发其石窟雕塑遗址,不断提升西王母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大力弘扬道教文化的同时发掘西王母文化独特的宗教价值等。逐步形成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辐射和带动其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从而推动泾川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和经济大繁荣。
关键词:
甘肃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对策
西王母,作为我国道教神话中女性领袖人物之一,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寄托,象征着人们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化发展,西王母文化在和平、长寿、博爱、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想象力、天人合一、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成就。西王母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甘肃泾川地区为例,当地人们受西王母文化的影响颇深,衣食住行,思想追求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如以图腾崇拜“虎”为主的西王母文化中虎帽、虎鞋等至今广为流传,且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的西王母庙会,更是代代相延,经久不衰,至今已举办一千多届。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和繁荣的背景下,对这一地区西王母道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女性文化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等方面的产业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又称“西华金母”,是我国道教神仙体系中重要的女仙之一。古人认为,天地可分为两部分,太阳升起的一方称“东华”,落下的一方称“西华”。据考证,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应在中国传说的“五帝”时期,远古族部落疆界不明,然而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在今天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在当时已为西部之山,故有“西岳”之称。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是戎、狄族所居地域,至商、周时期,戎、狄族的势力仍然存在于这一地区,且活动频繁。可见,远古时中原民族的西部外域为西王母部族栖息地,故此这一地域为“西华”[1]。所以,西华神人的形象便是西王母。汉代以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家将西王母与东王公这两个神话人物分别表述为阴阳二气,道教理念便由此兴起发展,进而影响着后世道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汉书•西域传》中有明确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都未尝见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找寻西王母非常渺茫,因为西王母、东王公是今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东、西地域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哲学概念,而且西王母是汉文化产生的认识概念,并不是西部古部族自身的称呼[2]。根据对我国远古西部历史的考察得知,西王母是我国古戎族的祖先。然而关于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记录,只能从《山海经》中找寻找,书中记载:“西王母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无残”[3]。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以及相关神话传说故事的丰富,西王母的整体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4]。可以看出,她的社会地位如同人间帝后,掌不死神药,负责召开蟠桃盛会,其居处称作瑶池仙境,是仙界掌管众仙女的领袖,由此演化出王母娘娘这一神话人物。在中国民间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也特别多,比如“嫦娥奔月”“劈山救母”“牛郎织女”“七仙女”等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也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而西王母的图腾崇拜就是“虎”。张怀群先生认为:“龙虎”的最初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而最终“龙”则单独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成为至高权利的象征。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中国进入父权制社会而产生的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而父系氏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大造成的。尽管西王母所代表的虎图腾已经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性,但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虎的地位仍仅次于龙的地位保留着。以其自身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标志着中国西部先民融入中华的远古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如今,西王母不仅升格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尊崇的东方女神、美神,同时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崇拜者遍及日本、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近年来,组团拜访西王母故里的港澳台民众的追根认祖活动十分频繁,这是对自身根源的一种追溯,也是对自身认知的求索。西王母形象也从原始道教尊神的地位上被剥离出来,重新以华夏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她所蕴含的美与亲和力被逐渐放大,所体现出的和谐氛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整体准则,她已经成为一种向心力,一个信仰中心,并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西王母的文化圈,西王母文化将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古建筑档案管理在古建筑复建的应用
古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由古建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部分组成,其中古建筑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在古建筑档案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一般古建筑档案资料保存在文物管理单位,但有些珍贵的古建筑档案资料分散在一些古建筑产权和历史研究等有关部门。在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如果查找不到翔实的原始数据和完整精确的档案资料,研究和保护工作难以还原历史本来面貌,难以取得理想成果,这就是做好古建筑档案管理的目的所在。古建筑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是古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科学保护和恢复建设是古建筑遗产得到传承的最佳途径。做好古建筑档案管理,利用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可靠依据,赋予古建筑新的生命,更好地弘扬历史文明和继承文化遗产。
一、古建筑档案的来源与收集
1.做好古建筑普查、登记工作的档案收集。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沟通,收集这些部门历史上对古建筑进行普查时获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部门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定期对所属城市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对管辖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专项调研与评定。这些工作对各个年代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普查与调研,全面掌握了古建筑类别、年代、风格特征及建筑工程等情况,完成了详细的普查和调研报告。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进行城市改造,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对行政区街、巷的古建筑进行专项普查登记,获取了很多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将这些档案进行系统收集。2.对文物、文史等政府文化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加强对文物、文史等文化管理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这些部门承担着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和研究的职责。这些部门在对古建筑遗产管理和研究中,收集、积累了大量古建筑方面的系统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一般都来自于正规渠道,经过了文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鉴定,具有珍贵的专业价值,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各行政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史研究部门经常研究、编辑、出版与古建筑有关的历史课题和书籍,许多是涉及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资料,应加强对这些单位历史资料的收集。3.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勘测、挖掘工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研究所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经常发现与某一年代文化遗址有关的古建筑线索,这个古建筑或已经损毁或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专家们根据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确定这个古建筑的具体位置,经过立项并实施对该古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另外,在城市建设的旧城区改造中,特别是已知古建筑附近,在进行基础勘测或基础施工中,很多情况下会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筑遗址遗迹,残缺的建筑墙体、建筑台阶、建筑屋顶的瓦砾及木质屋脊等等。经过考古研究确定该处古建筑的身份及情况,认真地对挖掘对象的地理位置、建筑格局及建筑残留体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大量的古建筑考古档案。2012年,沈阳北中街路北地块整体拆迁,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豫珑城”项目用地内发掘出一座明末清初建筑遗址,运用考古手段寻找发现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同时也收获了一批该遗址的古建筑档案。4.对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和古建筑博物院科研成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古建筑博物院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古建筑进行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研究成果,这些古建筑成果的研究论文、专著将成为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任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伯超教授撰写了《盛京宫殿建筑》《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等研究论文,关于沈阳一宫三陵(清盛京宫阙,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的研究成果为一宫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明。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和王佩环撰写的研究论文《关于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的考察》,铁玉钦撰写的研究论文《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与宫殿的演变》,对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清宁宫等古建筑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应加强古建筑档案收集。
二、古建筑档案的属性及分类
1.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国家各级博物馆和文物保管单位收藏和保管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有些是完全记载某个古建筑的,有些是在记载历史事件中间接记录某个古建筑的,这些历史档案和文献中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定义为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1982年春,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王佩环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标号为“舆字225号”的满文《盛京城阙图》,在图正中最北端的一个院落赫然以满文标注着“太祖居住之宫”,这张地图终于解开了“汗王宫”遗址的谜团。《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南面是宫门,整个二进院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前端是面阔一楹的穿堂,有台阶可登,类似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二进院正北面有正殿三楹,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盛京城阙图》属于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2.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为了开展古建筑普查和研究,取得有关古建筑研究成果,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一些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资料的收集,普查和研究结束后形成了由测绘数据和研究报告组成的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具有学术价值和古建筑档案价值,由政府城市建设部门进行集中保管,为未来政府进行古建筑保护提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学术团体,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先后加入,他们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形成了大量的测稿、图纸及照片,这些成为后来保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调研档案。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测绘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丰富实物例证。3.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由很多工作组成,其中一项就是做好修缮记录工作,修缮记录形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由修缮前的调研论证、工程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建筑材料选择及工程竣工报告等组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记录了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历史情况、技术方法及法律依据;二是记录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质量;三是记录了古建筑原始和修缮保护后的状况。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对于该古建筑以后的修缮和其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对新发现的古建筑遗址进行抢救修缮时,对其破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修缮时,需要参考同年代古建筑的修缮档案进行修缮,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貌。4.古建筑研究成果、专著及文献档案。建筑工程院校、建筑研究机构及古建筑博物院的建筑学家,经过课题立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做了许多专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学术研究成果,撰写了很多研究论文、专著及文献,这些古建筑学术成果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档案。朴玉顺、陈伯超等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于2010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总论沈阳故宫建筑的形制”“沈阳故宫建筑中大木作的构造特点与营造规律”等章节,阐述了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营建年代、建筑特色和木作的营造技法等。5.古建筑多媒体声像档案。古建筑多媒体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记录古建筑实体及周围现实情景,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影视片等新型载体的古建筑历史记录。现代古建筑研究部门,为了真实、准确及科学地掌握和记录古建筑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工作提供古建筑形体、结构、材料及色彩等素材,制作古建筑声像档案资料。古建筑声像档案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等特点,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古建筑实体描述和记录是其他档案资料无可替代的。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记录古建筑的意义,既有着记载古建筑原貌的功能,又有反映古建筑保护现状、弘扬古建筑历史文化的作用。
三、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复建的作用
1.古建筑营造工艺档案为古建筑复建工程设计提供支持。梁思成、莫宗江以中国营造学社名义设计的滕王阁,是中国对“古建筑复建”(滕王阁早已全毁无存)的最早尝试。1942年,梁思成按照宋画《天籁阁》及《营造法式》所示的建筑规范,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但当时并未将该草图付诸实施。这个方案讲求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有详细的档案及研究论证,为利用古建筑档案开展古建筑复建开辟了道路。滕王阁被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以火灾为主,其次还有战争、自然坍塌、地震等原因。其中最后一次被毁发生在1926年,当时南昌曾被军阀占领,他们害怕城外的北伐军居高临下攻打南昌城,所以一把火把滕王阁给烧了。现在展示给世人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作品,如今已成为南昌有名的地标建筑,气势磅礴,是借助于古建筑营造工艺等古建筑档案完成的。2.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施工提供技术帮助。岳阳楼复建工程是综合利用古建筑原始档案和后期修缮档案进行古建筑复建的典型。岳阳楼自建成后,由于战乱、火灾、洪水多次被毁,多次复建,由于岳阳楼原始建设和后期修缮记载的资料保存充分,使1983年复建工程保存了历史的规模、结构及装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清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1922年7月27日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竣工。岳阳楼在晚清、民国战乱后幸存下来,后来逐步得到修整。现在所见的岳阳楼是1983-1984年大修后的成果,保存了清代的规模、结构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如四根被白蚁蛀空的楠木金柱,经过化学加固处理后仍在继续使用,确属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历时十个月,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换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二楼镶嵌有清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三楼镶嵌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3.古建筑测绘数据档案为古建筑异地复建提供全复制。沈阳建筑大学为了开展古建筑研究和教学设计,对沈阳的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资料,绘制了大量的建筑结构图、工艺图,利用这些古建筑测绘档案完成了一些古建筑的专题研究和古建筑修缮和复建,如八王寺、十王府、盛京施医院等历史建筑的复建。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到奉天开办诊所,应用西医西药为百姓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第一家医疗机构。诊所地处原盛京,因免收全部费用,经费来自各界商绅和爱国人士捐助,并建成医院,故称“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原址在辽宁省省肿瘤医院院内,该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属于文物级建筑,由于建筑本身原因被拆除,经沈阳市政府批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迁移重建。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建筑测绘档案进行了“盛京施医院”的复建,指导了易地复建的设计和施工,在大学校园按原材料、原貌、原结构进行了复建。古建筑“盛京施医院”拆除后,保留了每一砖和每一瓦,甚至每一扇门和窗,异地于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保护基地内重建。4.利用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BIM技术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和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BIM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全息几何模型、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局部构件信息模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分析四个方面。将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立古建筑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助于古建筑的展示、信息查询、专题研究及修缮和复建。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实现方法包括信息采集、模型构建、属性信息录入及VR虚拟展示等。利用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准确采集古建筑表面点云数据,导入BIM软件,建立三维BIM模型,在BIM模型中输入各构件的年代、材料、破损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和属性。在虚拟模型中录入古建筑的测绘图、照片、相关古建筑档案信息、历史修缮记录周围环境信息,实现BIM系统下的古建筑信息的全覆盖,为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建筑档案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