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历史学论文

新文科下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新文科建设为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专业应对新时代挑战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历史学面临着一系列办学难题,在守正的同时探索创新之路,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的教学实践,对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提出了思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科融合与特色培育;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史学职业技能;提倡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教学改革;公众史学

2019年,教育部等13部门正式启动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和打造质量文化六大任务[1]。作为一场文科教育革命,新文科建设是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本质是融入新科技、新理念,协同解决时代发展迫切问题的创新之举[2-3]。历史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其悠久的传统既是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视野狭窄、学科范式固化、教学形式单调、学生素质层次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等办学难题[4-5]。在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夯实历史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实现创新,是当下高校历史院系急需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1新文科建设与历史学专业改革

2019年新文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校理论界和高校管理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科上,探讨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学科,推进历史学新文科建设引起的关注也相对偏少,仅有少量学者进行了探讨。姜萌(2021)提出,扎实落实“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层次丰富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课外指导体系,是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值得努力的方向[6]。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这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7]。尽管当前高校历史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的责任,但本科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8]。历史学并非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的教育价值,对于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同样意义重大[4]。近年来在国内历史院系兴起的公众史学教育,即是推动史学同其他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但史学工作者对“教什么”“怎样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对史学是否应该“致用”莫衷一是[6,9]。当前,积极倡导服务社会的公众史学尚不是主流,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二者的评价远不能等量齐观。浙江大学历史系桑兵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但应慎言跨学科。新文科作为战略思维,应该向着看似不实用而其实有大用的方向探索至理[10]。可见,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前提是守正,为了求新而不加取舍地向热门学科靠拢是不可取的。

2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本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为例

新文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要求、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11]。历史学专业改革在上述领域均可有所作为。笔者供职的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以下简称我系)成立于2005年,面对办学困境,我们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3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17年成功获批中国史硕士学位点。得益于实验教学领域的成功探索,2018年,我系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实验室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下面结合实践探索,分享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心得与体会。

阅读全文

凸显判断力养成高中历史语境建设

【摘要】判断力是人的独立人格养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高中历史学科中的语境建设与判断力养成有一定关系。培养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过往,提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获得面对真实情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面向未来的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关键词】判断力;核心素养;历史语境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面对海量的媒体报道、纷繁复杂的文化评论,人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信息和观点进行事实判断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力是21世纪世界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个人的判断力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判断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碎片化”的短文本阅读,脱离语境去理解文本信息,缺乏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辨析、质疑意识。因此,学科教育在个人判断力养成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当下高中生基于历史学科的“判断力”真实水平有一定了解,笔者主持的“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课题组在2018年及2019年对参与课题研宄的学生进行了课题开展前后的数据调研,来自5个区近2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研。调研数据的结果呈现了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实施的效果。

一、课题实施后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

为评估“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的实施效果,笔者在连贯性实施教学探宄的一所F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研。以F校2021届高二全体学生(440人)、2020届高三等级班学生(94人)为样本进行数据调研,并把这部分学生在2018年被调研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群体(2020届、2021届)中进行两次与判断力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核心素养获得能力的调研(百分比得分率),发现无论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是历史解释,学生获得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的进步幅度有很大不同,而且2020届和2021届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20届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2021届。其中原因,除了样本数据的量有大小可能导致数据差异性大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2021届经历等级考分科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把历史学科作为合格考科目,这对学生认真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即便如此,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探宄还是体现一定效果,2021届全体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进步。

1.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20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指数(72.66%—78.37%)明显高于2021届的学生(64.03%—65.53%),群体差异性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不再赘述。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率来看,两个群体的进步率不高,都没有达到10%。这说明与时空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时间轴、地域地理空间等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其中的原因来分析,可能一方面是课题实践的时间短效果还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课题组成员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髙中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相对比较弱。

阅读全文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发现、总结和信息解读,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指明道路,而且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辨证观形成、“三观”树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渗透,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不断做出改革,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效用,构建优质教学体系,教师要加强对“互联网+教育”进行思考,通过多媒体技术、微课与慕课、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驱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学科素养

引言

历史学科是将历史材料进行组合和筛选应用的知识形式,历史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静态时间内掌握动态空间中事件信息和相关概念,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将历史、科学、人文与哲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精神、意识的推动与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从获取知识兴致和自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评价、学科素养四个层次对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对历史教学发展与体系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认知的集中体现,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理论和信念,清晰且明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划分、理解和革新,以找到教学改革方向,为改革路径的探索奠定良好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有“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理念;人文素养理念;实践性理念。其中,“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人文素养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升,通过文化元素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学科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学理念是以历史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实践性教学理念更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认为高校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首要位置,突出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将互联网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促进历史专业课堂教学理念融合,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历史学科是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以历史事实为教学基本目标与任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要注重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记忆性、多元化等特征,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同时,教师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以思想性教学为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理论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思想构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性进行结合,以达到培养具有历史理论知识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历史人才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推动历史教学从原有的解释性教学转向问题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不同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呈现出问题的不同性质,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创新构建。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历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阅读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萌芽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其中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是辅科,因此在一些学校历史学习得不到重视。现代教学背景下,我国的学习偏向于应试化教育,历史学习仅仅局限在背历史知识和答题模板,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造成历史学习缺乏情感教育,在以后的专业选择中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历史学。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大量调查,从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了解历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能够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善于学习,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生硬、冰冷的知识,而是包含着无数人书写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研究,能够投入其中,发现历史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故事,不能将历史看成孤立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够加深认识,学生能够激发兴趣,更全面的看待历史。其次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学习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侧重点,选择有悬念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其中,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历史学习中有很多的素材,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课本的学习,一些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一些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比较强的电视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可以开展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心中的历史。不可否认,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多是广阔的视野。历史往往是以真实为基本前提的,将真实的历史牢记于心中,学生的真实情感反映在历史认识中,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创造力,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下自己的体会,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教育。

阅读全文

高校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本科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世界当代史的动态性和现实性特点,当代史课程设置既应注重全球视野和整体史观,也应立足当代中国,以专题形式,结合学术动态和新闻图片、纪实报道、多媒体素材等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调整我国的学科体系,将世界史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与中国史、考古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世界史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步入了新阶段。目前,在高校世界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世界当代史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主要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世界当代史仍处于发展变化中,相关研究往往滞后,课程教学也处于不断学结和改革探索之中。笔者根据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世界当代史的重要性及基本特点

根据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的教学任务是讲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变迁历史与相互联系,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发展趋势。作为世界通史的最后一段,世界当代史课程主要讲授二战结束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揭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就人类精神而言,历史并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划分,有的只是“永恒的现在”。当代世界既是过去历史的结果和延续,又是当前各种正在变化着的社会活动的舞台,作为世界史专业本科教育世界通史的最后一部分,世界当代史的学习不仅具有史学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当代史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具有动态史的特点。1945年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一些历史人物还在世,甚至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历史事件还在发展变化中,一些档案文献尚未解禁和面世,对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有待观察才能评价,现在不能妄下结论。世界当代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尚未完全凝固与沉淀下来,今日大家谈论的国内外新闻,明日就可能变成课堂上讲授的历史,要求教师对此做出分析和解答。例如,2016年发生的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等,这些都属于世界当代史的范畴,但研究者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难以立即做出准确的判断,将其进行整理记录、观察分析、总结刊发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世界当代史的讲授内容受到相关研究工作的限制。世界当代史与学习者、研究者间隔的时间距离比较短,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当代历史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并切身体验这样的现实变革。1945年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教育的大变革,既对国际秩序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人们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世界观。例如,用于概括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种名词概念,纷纷被冠以一个“后”(post)字,出现了“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等概念。如何将这些新概念、新变化纳入世界史工作者的知识范畴,为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是世界史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世界当代史的教学现状

首先,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现有教材存在不足,有的观点落后,有的资料陈旧,未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以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使用的教材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2011年版,下卷)。该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历史,在内容选取上缺失了20世纪末至今世界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本科教学需要。当代史具有动态史特点,学术界对于一些当代历史现象的阐释尚未有定论,例如,对冷战的性质、起点、分期等都有不同看法,几种观点相持不下,这使得当代史难以有权威性的、固定的教材,限制着世界当代史的教材编写与课堂讲授。其次,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对全球性问题关注不足,缺乏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和讲授当代史。1945年以后,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随着历史学观察当代世界的视野的扩大和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大为扩展,世界当代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确立了“全球史观”,即超越国别区域和民族国家的界限,更注重探索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等界限的相互联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内容仍以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体系、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演变为主,把世界当代史看作地区国别史、民族国家史或国际关系史等,忽视了从全球宏观互动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教学思维、教学框架与内容体系仍然比较落后。最后,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存在着忽视当代中国史内容的问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制定的世界史学科简介指出:“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有益于认识我们自身,只有参照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的未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历史学类专业存在着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分立隔绝状态,世界当代史教学很少涉及中国史,使得学生的通史教育难以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类历史的互动性与整体性。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而彰显高中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阅读全文

新文化史对职业教育叙事研究的启示

摘要: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教育叙事;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阅读全文

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困境与路径

摘要:古今中外,凡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无一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并深感在熟读经史中受到的人生启发。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从社会需求和未来就业方面考虑,都越来越重视理科科目的学习,历史等纯粹文学科目日益受到冷落,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渐渐被忽视。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广大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站在哲学与历史的高度对广大学生和家长进行耐心引导,并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多角度努力,唤起学生、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希望能够打开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困境;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发明创造或者大量的新鲜事物涌入人们的眼帘,人们的眼睛在接受新事物上已经应接不暇,更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回顾历史呢?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们更愿意往前看,而忽略了其实历史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一事实,如果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忘记了历史,那么在我们渐行渐远的旅途中终有一天会迷失了我们的方向。历史,绝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份记录和一份回忆,它更代表着我们来时的方向,代表着曾经的经验、教训、荣辱,历史里不仅镌刻着我们走过的足迹,更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一、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人们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出现偏颇,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被抹杀

文学和历史本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精髓之所在,即使不从科举考试的功利地位来考虑,诸如“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样的箴言警句在我国古人的文献中也层出不穷,可见了解历史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论调开始充斥于学校的上空,学校、家长、老师甚至社会舆论也在推波助澜,一味的强调理科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学校里的附属学科。

(二)历史学科的地位在学校下滑,许多学校出现把历史视为“副科”“小科”的现象,导致历史学科师资力量薄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