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
一
史料是历史教学、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史料不等于“历史”,也不能直接用作证据。与某个历史假设相关的史料资源很丰富,既有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也有持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史家撰写的论著,能够用作佐证历史假设证据的,必须是通过搜集、整合、辨析过的史料。换句话说,证据是经过筛选的史料。何谓证据?何谓意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证据即“能够证明某事物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意识即“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1]“历史证据”一词是现代产物,一方面被理解为历史研究领域中的证据;另一方面是指通过历史学方法所获得的证据,按一定历史研究程序所得到的规范的证据。[2]笔者认为,历史证据意识是指研究者对某一历史观点、历史假设,能够运用恰当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程序,结合有关史实或材料,证明其合理性的一种能力与意识。证据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因素,也是学生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必备思维技能之一。史料实证素养是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素养的获得,离不开证据意识的培养。证据意识是学生学习历史、进行论证的先决条件,教师需要制定逐层递进的培养策略,将证据意识的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的习惯,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本文结合《美苏争霸》一课的相关内容,围绕证据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1.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的学科性
首先,学生应该明白,任何历史专著均难以全面展现历史的全貌,其呈现的只是历史多面体的某一面或某几面。历史课本是辅助历史教学的材料之一,受篇幅所限,所呈现的往往是一种历史观点。教师可以将课本观点作为引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的切入点,使学生反思课本观点结论得出的证据,结合教师的讲授,产生疑问,提出假设,思考结论背后的证据,进而去论证分析,以理解与认识课本结论论证的依据与方式。其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看到的结论,是史家从丰富的史料中寻找证据、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利用证据、借助缜密的逻辑和证据论述观点,本着自圆其说的原则得出来的,存在着主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思维意识的不断成熟、新的证据的发现,一些历史结论经过重新论证,会被新的结论替代。历史学习不能紧盯着结论的识记,而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质疑和求证的意识培养、论证方法的获得、如何查找论据等方面。最后,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是“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教师应先明确所教内容能否与现实建立联系。如果学生学习历史时能够联系现实、自身经历和所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以看待现实问题的眼光审视历史问题,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思辨现象发生背后的证据,为证据意识的培养做铺垫。
2.依据目标水平层次,循序渐进地实施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学生作业类型与评价
一、巩固型
作业评价改革中提到,作业的指导作用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设计作业的题目形式也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为主,但我们认为,在贯穿这一理念的同时,作业的设计不能脱离教程与基础知识,教师设计的作业必须让学生有话可写,所运用的历史知识能在教材上找到依托或间接反映,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怎么谈得上运用呢?因此布置作业都是一些巩固性的。
(一)课堂作业。
对整理教材知识点这类作业,我们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进行的,教师在讲完本节课内容时,当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教师及时批改,使教师能很快真实、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课后作业。
因为有一本与教材相匹配的练习册,要求每节课结束后,学生课下及时完成,然后课代表收上来,教师及时批改,发现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体辅导、讲评。这对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起到良好的作用。讲完每一单元教学内容后,有一套单元测试卷作为单元练习,让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上独立完成,然后收上来之后,由老师像考试试卷一样加以批改,然后认真讲评,每一单元都如此,效果非常好,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调动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三)课外作业。
汽车检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保证专业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时代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考评环节的教学全过程,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了课程教学内涵。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道德;教学设计
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的融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实践将汽车维修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程教学,以此为主线进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在讲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过程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
一、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1.课程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对汽车故障进行分析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在汽车检测与诊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实际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1从实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1.1抓住课堂讲授的“黄金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是物理概念的产生还是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同时,建立起来的理论正确与否也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任何一个物理实验的出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应该恰当引入物理史事或者该物理实验的历史渊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适当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引入该实验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体会到物理思想的精髓所在。以“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为例,如果单纯地按照传统的教材上的内容来讲,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课堂氛围会比较死板,如果换一种讲授思路,引入迈克耳孙干涉仪设计产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促使科学家去设计完成这样一个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大师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使教学效果峰回路转,既抓住了学生渴求知识的好奇心理,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该实验的学习中懂得许多道理,比如新仪器设计的思路,如何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实验结果与理论相悖的困难等。“学史使人明鉴”,寻找物理学历史名家的重要思维过程,对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20多个基本实验,是经过多年精心挑选留下来的,每个实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些实验大致可以分2类:经典类和应用类。经典类实验一般在物理发展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或者获得过诺贝尔奖,譬如密立根油滴实验、迈克耳孙干涉实验等。对经典类的实验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和设计思路,而实验操作处理则是为了加深理解。应用类实验就是物理原理的典型应用,或者说具有非常现实应用价值的实验,譬如现在热门的传感器应用实验,对应的实验有霍尔效应测磁场实验、压力传感器实验等。对应用型实验则重点讲述其应用价值,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实验的内容在实际中的意义、特点及掌握其使用方法,在对其原理和操作的掌握和熟悉上下工夫。总之,根据实验课题类型的不同,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免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能将枯燥的知识联系实际,形象化、有趣化、实用化。
1.2巧妙地进行实验动手引导,步步设疑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不要一味求全,面面俱到,可以只讲实验原理、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免学生不会正确使用仪器而导致仪器故障等。为了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操作过程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8-9]。就具体教学而言,就是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教师注意进行启发性指导,观察课堂学生操作情况。在遵守仪器操作规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调试实验仪器,边操作边思考,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也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和升华。但是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仅靠碰运气瞎蒙,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都遇到的问题,教师就需要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在进行指导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解决学生当前的困难,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比如,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实验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容易调出清晰的干涉条纹:牛顿环,虽然个别学生可以调出来,但是操作非常盲目,因此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各个突破。通过一步一步的设疑,逐步找到问题所在,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实验课程的兴趣。
2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形式,鼓励创新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环节中,书写正规的实验报告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把所做实验的相关资料、心得体会,以及对本实验过程的方法、手段或者改进意见加工整理,撰写成汇报性的书面材料。通过实验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和收获等,当然也是进行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验报告的写作训练可以慢慢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相对固定,比如要求学生依次写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处理、误差分析与讨论以及对实验的建议、体会等。格式化的实验报告带来了许多弊端,很难体现出学生实验的个性,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从中很难看出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以及是否下工夫去仔细思考、总结本次实验,更难见到有特色、有创新、有一定水平的实验报告。另外,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基本上从教材中来,照抄或是大量摘抄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养成一种应付了事、不重视实验课的不良学风。面对基本雷同的实验报告,教师很难给出公平合理的成绩评定,特别是对抄袭的实验报告或是摘抄的实验报告难以区别真伪,导致部分没有完成实验教学要求的学生实验报告容易完成并通过,这也是造成学生普遍不能积极对待实验课的原因之一。可以借鉴国外实验报告撰写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特色,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报告形式,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萌芽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其中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是辅科,因此在一些学校历史学习得不到重视。现代教学背景下,我国的学习偏向于应试化教育,历史学习仅仅局限在背历史知识和答题模板,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造成历史学习缺乏情感教育,在以后的专业选择中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历史学。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大量调查,从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点,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了解历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能够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善于学习,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努力,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生硬、冰冷的知识,而是包含着无数人书写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研究,能够投入其中,发现历史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引导,历史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故事,不能将历史看成孤立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够加深认识,学生能够激发兴趣,更全面的看待历史。其次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学习不是知识点的掌握,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侧重点,选择有悬念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其中,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历史学习中有很多的素材,学生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课本的学习,一些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一些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比较强的电视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地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也可以开展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心中的历史。不可否认,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多是广阔的视野。历史往往是以真实为基本前提的,将真实的历史牢记于心中,学生的真实情感反映在历史认识中,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创造力,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一下自己的体会,增强历史学习的情感教育。
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培养中学生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笔者尝试以乡土史为主要视角和切入点,从乡土史料的运用及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等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历史教学真正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是这样阐述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可以这样说,将“家国情怀”确立为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历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将“家国情怀”列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中学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彰显“家国情怀”呢?笔者认为,以“乡土史”为历史教学的新视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乡土史料素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乡土史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如能加以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传统历史教学与乡土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历史教学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使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相得益彰,相互渗透,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那么,如何以乡土史为视角开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渗透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对实施策略展开阐述。
一、立足课堂,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乡土史教学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能否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引领作用,关键看教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意识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它要求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乡土史教学的前瞻性、意识性以及进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渗透的责任感、使命感[2]。首先,历史教师应深入钻研新课标历史教材,要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与乡土史料相结合的切入点。作为华夏大地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乡土史料有许多内容与历史教材是有契合点的,如远古时期、封建王朝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史料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发掘。其次,历史教师要舍得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相关的乡土史料,主要途径包括阅览地方史志,深入当地档案馆查阅,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乡土史料与文献,充分研读,精心打磨,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例如,笔者曾开设一节公开课——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当时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阅有关吴江地区的史料,结果在网上找到一张关于渡江战役的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邹健东摄影),照片的主人公是颜红英,参加过渡江战役,现在定居在吴江菀坪,当笔者把这张照片展示出来并将相关的史料信息告诉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特别是家住吴江宛坪的学生更是非常兴奋、自豪。小小一张照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范式:(1)在课堂开始时,将乡土史料作为教学的导入内容,这样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2)在授课过程中,将乡土史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可以在学生的困倦期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3)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乡土史料,再与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加深对该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感悟。
二、走出教室,以直观乡土史料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论文
一、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职业思考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文学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但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学生阅读作品数量的减少和兴趣的流失,既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不易解决的难点。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拟从多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借此探索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路向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学法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语文教育特色专业”(20101183)阶段性成果;亳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
一、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