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文化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优秀地方历史文化嵌入历史教学的路径
摘要:南昌作为古城,具有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推动学生对地方历史的领悟。但教学过程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在校园不受重视、在学生中不受追捧。为此,需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将优秀的南昌历史文化知识嵌入初中历史教学中,推进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历史文化;嵌入;教学;路径
一、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文字史料、形象史料、实物史料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实施,推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历史思维的建立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促使学生积淀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利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南昌,古称“豫章”“洪都”“隆兴”,现袭明代称为南昌,寓有“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是江西省会城市,地处中部,“承北启南”“衔东接西”,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课程资源价值,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二、南昌市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嵌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考试环境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
核心素养的推行过程之中,依然未摆脱考试评价体系。受教学生需要为升学而付出努力。由此,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需要按照考试大纲来应对。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中,高考考察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往往所占考分比例较少。中考也是如此,在平日的考试训练中无意忽视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渗透。既然中考高考不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教师就不去讲解,学生也就自然不去重视,长此以往,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于应用。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初探
[摘要]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课程区别于普通课程在于其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探讨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实践为例,提出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解决策略:传承地域历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普适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提出了特色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地域;地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引领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社区教育机构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全国各地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特别是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和中心环节,特色课程又是社区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社区教育理论界对特色课程的内涵仍然处于不断探讨之中。陈乃林在2009年提出:“凡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满足他们教育学习需求,让居民喜闻乐见,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文明发展,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称之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上海开放大学李惠康提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会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课程(普适课程),也应该有一些适应本地区特点的课程(特适课程),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处理好普适和特适两者的关系。成都社区大学张丰瑞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姓“特”,应该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课程。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收集整理现有的各类资源,分析提炼,再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地编制社区教育教材。陈乃林先生的理解是,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都被定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就是社区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实践中,这种认识,过于宽泛、囊括面太广,不便于操作。李惠康将社区教育课程分为普适和特适课程,并注意到了特适课程的“地方特性”。张丰瑞特别强调了特色课程的“特”,突出了地域特征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基本上是遵循陈乃林先生的定义,社区教育开发所有课程都是特色课程。这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影响,制约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要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确保特色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和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内涵。鉴于以上李惠康和张丰瑞的认识,结合笔者的研究,我们将社区教育课程进行了分类: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
(一)社区教育普通课程
对于普通课程,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委会是这样定义的:“根据课程一般要求和社区教育特定需求,用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也可理解为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据此,我们认为,普通课程的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群的差异而影响课程的实施。从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普通课程应该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主体,绝大多数社区教育课程应该是普通课程。
高校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特色档案工作
高校特色档案有来源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时间跨度的广域性、载体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其时间、空间的分散性与多样性要求其收集内容、收集方式、开发合作方式等都有别于传统做法,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档案收集的内容。收集内容不仅局限于少数门类的档案,而必须将承载高校历史文化的各类材料都尽可能收集齐全完整,总之,只有占有充分的高校特色档案资源,才能全面分析研究学校发展轨迹、办学特色,以维护高校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特色,保护和传承学校历史文脉。从来源上,包括散存在民间和个人手中的文件、资料、实物等材料,是对于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补充。从载体上,除常见的纸质外,石刻、录音、录像、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的高校特色档案将更引人注目。
2.档案收集的方式。从分布、时间上来说,高校特色档案信息资源打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因其稀少、珍贵和分散,决定了其档案收集工作比以往更强调征集,收集方式也更显多样化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全校乃至社会的力量来收集高校特色档案。比如利用微博、网站等方便快捷、传播面广的征集渠道,还可通过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对学校历史亲历者进行专题性的采访,从他们口中重寻历史往事,多视角、多层面地了解学校历史事件,进行抢救性收集,使很多档案材料无法反映的历史记忆上的空白,通过亲历者的回忆予以弥补和丰满,建立和维护完整的学校记忆。
3.开发合作方式。高校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特色档案信息资源所占材料更为丰富,选题更为广泛,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也更为频繁。应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与联系的状况,其参与者除了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以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等人员合作参与,并坚持社会参与,与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等相关文化科研单位开展更多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和专业优势,采取联合编研、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归档等合作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
4.服务方式。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不仅要求保存高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通过展示和传播档案资源,为社会和全校师生提供文化服务,推动高校历史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服务方式由被动、分散、重复转变为主动、系统和高效。由此,高校档案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其提供的档案服务也由传统的信息服务提升为文化服务,提高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工作的社会性。
加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历史文化
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
一、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内涵解析
1、是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成教协会副会长陈乃林同志在对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中强调,“社区教育要在深化特色上实现转型发展,学习品牌建设是彰显特色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学习品牌”昭示着“我和别人是不同的”。学习品牌的建设和形成,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向高点定位、跨越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2、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习品牌是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有了“学习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能成为持续、优质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内涵的不断深化,具体可以表现在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品质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逐步提高等等,而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学习品牌的推动和引领。
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内容抉择
1、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学习品牌
跨文化传播下历史文化国际传播
[摘要]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 ,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 。 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 ,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传播;历史文化;中国故事;国家形象
中国历史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国际传播是对习主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的落实,也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建构。 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历史事实,即“我民族国家以往全部之活动”;历史材料,即以文字等方式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历史知识,即当代人立足于现实需求, 依据历史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的认识和阐释,具有“选择性的传统”,是历史材料经历时间沉淀后,通过选择而被重新混合、削减,转变为历史知识的一部分,转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我们传播的历史属于历史知识范畴。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度相较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人权、环境等方面并不算高,特别是国内忽略了其“意识形态”弱化,更易被国际受众接受、认同的特性,对其国际传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本文以秦朝历史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对此主题的传播现状,并为做好历史文化国际传播提出建议。
一、国内对外传播现状
当今的中国, 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的最主要语境便是传播内容的偏向性。 因为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内国际传播主题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偏重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人权、环境等方面,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相对边缘化。 但事实上,历史文化的传播在国内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强化意识形态、弥补价值真空的重要手段;在国外由于其“意识形态性”的弱化,更容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认同,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获取国际受众认可的有效而柔性的方法。《中国日报 (China Daily)》1981 年创刊 ,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 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 在其官网搜索关键词“秦朝(Qin Dynasty)、长城(theGreat Wall)”, 得 到 268 个 搜 索 结 果 ; 搜 索 “ 秦 朝 (Qin Dy-nasty)、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 得到 264 个搜索结果 ,搜索“秦朝(Qin Dynasty)、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 162个搜索结果;但内容大都来自社会新闻、旅游版块,客观事实陈述报道居多,少量文化版块内容涉及长城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兵马俑的军事、雕塑以及随葬文化研究价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功绩,但并没有关于秦朝历史文化的整体介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前身为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2000 年正式开播, 是隶属中央电视台的国际传播机构, 以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品质为全球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其官网搜索关键词“秦朝(Qin Dynasty)”,得到 160 个搜索结果;“长城(the Great Wall)”,得到 1929 个搜索结果;“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得到 40 个搜索结果 ;“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 11 个搜索结果 ;这些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类居多,专题纪录片较少,部分提及其文化价值、工匠精神等。由此可见, 国内对于秦朝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传播格局不高、传播力度不大、主动意识不强,在“温度、厚度、硬度”上都显然不够。
二、国外传播现状
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度相较国内热度要高,但大多倾向于从负面角度切入,从西方价值观进行分析,从政治角度进行评论。 较为正面的报道也只是进行客观事实陈述,倾向中立态度,对背后的民族情感和血脉传承没有重点评论。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 1922 年,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传播覆盖全球,极具国际影响力。 在其网站搜索关 键 词 “秦 朝 (Qin Dynasty)、长 城 (the Great Wall)”,得 到21600 个搜索结果,多数文章较为客观 ,但没有提及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的防御政策, 部分文章将焦点放在对长城的破坏,批判长城在太空可见说,误导读者将关注点从伟大的防御体系转换到负面信息。 搜索“秦朝(Qin Dynasty)、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 得到 8940 个搜索结果,2016 年 10 月的一篇文章中, 竟然断章取义的编造秦俑制作的灵感来自希腊雕塑, 并毫无根据的直言是希腊艺术家指导并培训了当时的中国工匠; 纪录片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China’sMegatomb Revealed)》应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并所谓 “考证 ”了希腊帮助秦国制造秦俑的故事, 这是对中国历史事实的歪曲。 搜索“秦朝(Qin Dynasty)、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328 个搜索结果,题目 、内容中 “残忍 (ruthless)”一词高频次出现, 将关注点从对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贡献转移到秦始皇的暴政。由此可见,西方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颇下功夫,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回应,有力反驳和有效遏制,那么通过他人之口讲述的中国故事,会严重误导国际受众。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探讨
1图书馆对读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老庄之道、孔孟仁义、墨子兼爱等的诸子百家思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民俗等的文学艺术素养,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教育华夏儿女不断壮大发展,形成了礼仪仁义之邦,正如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今,受到西方、日韩文化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混杂,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反应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现象严重,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浅薄。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国梦的未来实现者,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将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偏颇,长此以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将慢慢消失,大学生精神思想受到阅读倾向的误导易对国家、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倾向,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对高校、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迫在眉睫。高校现在注重教师科研水平、学生就业率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弘扬和传播意识越来越弱。作为学校文化象征、为全校师生教育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理应义不容辞的担任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言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服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却越来越少,且现代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严重。现在图书馆虽然均提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实行注重在方便省时的网络信息服务,以及建筑设施的空间服务上,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引导却越来越忽视。图书馆针对读者开展讲座、培训和活动的内容却主要是为了读者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至于用什么资源、阅览什么样的图书则不再过问。图书馆每年采购的图书主要是为了达到高校评估的指标,注重量的资源建设,图书只要能吸引读者借阅、迎合读者现在偏颇的阅读心理均大量采购,将读者本身具有的阅读倾向激发的更加片面狭隘。数据库主要是满足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师生科研需要,其他的数据库则注重本科生的英语等各类考试、娱乐消遣等,例如音乐、影视、军事等数据库,而国学文化、艺术欣赏等的数据库很少购买。因此,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给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外,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使他们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修身养性,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也逐渐形成正能量的高校校园文化,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文化教育科研的服务作用。
2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图书馆的“以人文本”应该坚持以文化为导向的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为前提服务于读者,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服务,弘扬传统文化
图书馆web2.0时代下,各种网络虚拟平台建立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由于现在学生主要通过智能手机接收各种信息,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开通微博、微信、人人网、移动图书馆等功能,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可以每天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及其图书,利用图书馆web3.0的“引导”精神让学生每天学习一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如推送《论语》、《道德经》等名言及图书,诗经鉴赏、书法画作评论欣赏等内容,结合图文并茂、语音视频或国学文化论坛公众号的二维码等推送形式,吸引读者阅览全文;并通过微信或QQ等实时咨询与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引导他们阅读推送内容及得到读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内容。在电子资源中,注重采购传统国学文化的数据库,可以是视频讲解或文字图片等吸引读者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采购图书要严格把关,做好新书推荐的引导作用,通过微信等公众平台重点向读者推荐能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图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推送的内容再在图书馆网页、图书馆内电子屏幕上、电子阅览室的桌面上等传播。这种电子的宣传方式能快速直观的吸引读者,读者接受信息量大而快,且节省图书馆的纸质成本问题。
2.2利用读者参与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旧城改建中城建档案的应用
本文作者:翁敏嫦 单位: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旧城更新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转型时期提出的重要举措,对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广州正有序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并朝着“改善社会民生、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方向转型。城建档案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完整而系统的信息,务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城市建设的深刻变化。城建档案工作应以旧城更新改造作为契机,创新理念,更新机制,提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工作思路和策略。
一、面向旧城区的总体策略
根据《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广州市旧城(区)是建成时间超过30年的历史旧城,范围包括环市路-恒福路-永福路以南、广州大道以西、昌岗路-新港路以北、白鹅潭珠江水道(鹤洞大桥)-同德涌以东的地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包含越秀、荔湾、海珠三区的合围地段。面向旧城区,城建档案的总体策略为优化馆藏,提升服务。
1、整合资源,优化馆藏。一是拓宽渠道,开展多方面题材的征集。广泛征集反映本地特色、历史发展,人文底蕴、旧城改造变迁的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二是建立专题档案资源库。有序地梳理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形成的规划管理档案、规划成果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征集进馆的历史档案,可考虑以54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为覆盖范围,建立基于WEB-GIS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三旧改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题档案资源库。
2、提前介入,提升服务。广州市城建档案馆一直在探索建立“提前介入、一站式管理”的档案综合服务模式,在档案利用和档案编研这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城建档案服务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档案利用方面,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大力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等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完善利用制度,简化利用手续,积极为有关部门、建设单位、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高效的城建档案资源支持和服务。编研工作是档案服务的重要一环,以重点工程编研为例,我馆曾编撰了《大学城大事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大事记等编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借鉴这一模式,可尝试以旧城改造带来的城市巨变为线索,切合城市建设热点话题,如“三旧改造”、“亚运整治”、“河涌治理”、“中轴线变迁”等等,深入挖掘馆藏历史档案资源,提供专题编研服务。
二、面向各类地块的分区策略
城市园林设计探究(3篇)
第一篇: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构思与实践方法
1加强绿地生态设计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危机,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建立良好的人工绿地生态系统,是加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有效措施。当然,城市生态园林绿地设计不能一味强调平面的美观性,也不能过于注重旅游效应,应该积极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文与生态要求,满足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其实,城市生态园林就是顺应这种需要而诞生的。从目前来看,国内许多城市对生态园林的绿地规划和设计缺乏综合考虑,没有意识到从生态、系统角度进行建设,过于强调绿化对城市的装饰作用,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这根本不利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比如在城市中建立大面积的,只有单物种的花卉或草坪图案,依靠城市道路的几何形状建设大体量、高密度栽植的绿化隔离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较好地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而且还不利于绿地的后期养护管理与植物的生长和发展。有鉴于此,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要站在生态经济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寻求回归自然的平衡点,利用高于现代的公共生态环境来辅助城市建设,为人类社会造福。
2突出生态位设计理念
所谓生态位,即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价值,及其它在时空中的作用与地位,能够充分反映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以此为基础选择妥当的植物种类进行配置,进而避免物种之间的直接竞争,形成功能全面、结构合理、种群和谐的复层群落结构,使各物种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不仅能将环境资源的功用发挥到极致,也能形成优美雅致的生态景观。设计者要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征以及现代人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比如山上要种植耐旱物种,并有助于山景的烘托;水边绿化要种植耐水湿的植物,并与水景有机配合;在污染严重的工厂附近,要种植抗性强,吸收污染物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在疗养院、养老院、医院附近种植具有保健和杀菌功能的树木;街道上要种植易成活、耐修剪、枝繁叶茂、生长迅速的树木等。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巨大的生态园林,使人们处处都能见到绿色,感受到环境的优美。
3保持植物种类的多元化
生态学理论认为,种类多元化能实现群落的稳定性。要想使城市生态园林获得稳定性,实现和谐发展,就应该丰富生物的多元化。作为群落多元化的重要基础,物种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提高群落的坚韧性和抗逆性,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城市生态园林中不仅要选择优质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还要积极引入易于栽种的新品种,并逐渐演化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物种,以此丰富生态园林植物的种类,形成色彩斑斓、丰富多彩、性状明显的生态园林景观。另外,除了要丰富园林的生物种类,同时还要统一规划城市生态园林的绿地,包括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旅游区、工业区、环城区等,要从整体角度规划园林之间的位置,明确各个生态园林的不同作用,以此减少生态园林建成之后的反复调整与修建,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