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务尽职调查反思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资源加速整合,资本运作活动日渐频繁,为避免风险、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必须对拟投资的目标公司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尽职调查应运而生,而财务尽职调查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财务尽职调查的概念、作用、程序及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投资风险;财务尽职;调查
一、什么是财务尽职调查
在企业资本运作活动过程中,投资者通常需要对资本投入对象、即目标公司进行深入的了解,为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活动提供决策依据,需要开展尽职调查。尽职调查亦译“审慎调查”,通过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潜在的风险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投资者对目标公司能够对收购活动产生更合理的预期。尽职调查主要包括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及其他尽职调查。其中,财务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指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目标企业进行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外部取证、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重点关注的是目标公司财务业绩情况、现金流量、盈利状况、资产负债事项、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以及适用的会计政策等,主要是为了评价目标公司财务风险及投资价值。
二、财务尽职调查的作用
财务尽职调查是尽职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供决策依据、风险控制、避免低级错误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收购、兼并、重组、私募基金投资等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投资者重要的风险防范工具。财务尽职调查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在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工作,目的在于了解目标公司是否存在与财务相关的包括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各类潜在风险;通过对目标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及市场情况的分析,对目标公司历史财务状况、现有价值、并购以后目标公司未来预期、与投资者的协同效应等进行判断,为投资者有用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尽职调查报告,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财务尽职调查还时常作为投资者与被投资者讨价还价的武器;财务尽职调查也发生于企业上市发行的前期工作中,以初步了解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
三、如何进行财务尽职调查
社会实践中培养魅力教师
一、开展实践活动砥砺师生品格
当代社会注重人才的能力,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19年前,我校首创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起因是学生受到家长和教师太多呵护,缺乏对社会、对历史、对祖国和民族的基本了解,缺乏应对真实社会生活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生存训练,让学生“在集体中热爱集体.在生活中磨炼生活,在自然中探究自然,在社会中了解社会”。
近两年,我们看到了一些“90”后、“95”后学生群体的不良习性,他们重言轻行、偏激易冲动、多冷漠少热情。我们也看到了一些“85”后、"90”后教师群体的特点,他们与学生同乐、热情善良,但是缺乏理智与坚韧。
为了让新生代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了砥砺新生代教师的品格与心智,我校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让教师在指导中学会思考、学会钻研;让学生在行走中体会社会的变化、了解社会的现状,让教师在过程中体会亦师亦友的快乐,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二、指导学生撰写高水准的实践报告
从生存训练到江村行,再到西部行、井冈行,我校从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实施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人格的发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修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博学智慧型教师的魅力所在。在近两年持续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们的沟通、合作、研究、论证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都得益于我校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的精心指点,指导教师对每一份调查报告的用心辅导,专家学者们对每一篇论文的悉心点评。
在一次社会调査课题结题答辩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对我校学生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表示了肯定,她们这样评价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找到了核心问题,观点清晰,分析有逻辑,基本满足研究要求;结合切身问题,开展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并有多个交叉维度的分析,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值得肯定;关心时事,并作了文献阅读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是对学生的赞誉,更是对我校博雅智栽型教师团队的肯定。
并购过程中财务尽职调查的探讨
[摘要]企业并购是寻求企业规模化、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快速扩张的途径之一。从并购的流程看,并购可以分并购的准备阶段、并购的实施阶段和并购的整合阶段,尽职调查是并购准备阶段的重要过程,而财务尽职调查正是尽职调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对财务尽职调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提高财务尽职调查报告质量,从而提高并购案成功率的对策。
[关键词]并购;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
1引言
尽职调查广泛应用于并购,主要包含以下七要素:一是公司基本情况,包含基本信息、股东出资和历史沿革、公司实际控制人、人力资源结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二是公司经营情况,包含经营情况概述、存货及成本构成分析;三是财务信息分析,包含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资产状况分析;四是行业情况,包含行业政策及对公司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五是税项,包含税率、缴税及申报情况;六是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包含关联方关系、往来余额、交联交易、抵押及担保情况;七是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包含财务、会计核算不完善部分以及相应改进措施等。
2概念
尽职调查亦称审慎调查,通常指在并购过程中,并购者在与目标企业经过协商,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后,并购者对目标企业一切与并购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财务尽职调查是指由专业财会团队为还原真实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对于被并购决策与否以及并购方案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撑。财务尽职调查应关注的事项包括:目标企业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财务会计核算,税项,以往接受外部审计情况等。
3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歌谣文化传播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路径
“刘三姐”这一形象源自于壮族的传说故事,她受到壮族人民的热爱。相传,刘三姐既长得美丽又歌声优美,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她也被人们誉为“歌仙”。刘三姐歌谣在广西地区被人们相互传唱,其内容涉及民俗传统、社会生活、地理风貌、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刘三姐歌谣凝聚了古人的真情实感和处世哲学,可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透过刘三姐歌谣,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学蕴意和文化魅力,这些都充分展示着刘三姐歌谣文化在社会学、美学等领域存在的价值。刘三姐歌谣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将刘三姐歌谣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将有助于歌谣的传播,同时也能够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潘琦编写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一书,该书收录了“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对刘三姐文化保护与建设的粗略构想”、“刘三姐品牌与城市形象策划”、“论宜州刘三姐故乡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和应用”以及“刘三姐品牌与民歌”等29篇论著或调查报告,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形成、定义、特点、保护与传承、旅游开发价值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可以帮助读者对刘三姐歌谣文化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览该书,可以提取出如下观点:
一、树立品牌理念,充实山歌文化
当前,“品牌营销”理念在旅游营销中成为了主流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事实上,旅游品牌集中体现了两点:该旅游产品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消费者对该旅游产品的认同。为了促进刘三姐歌谣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结合,同时为了推动刘三姐歌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我们首先需要将“旅游品牌”的塑造考虑在内。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虽然也会适当融入刘三姐歌谣文化的要素,但这种浅层面、低质量的融合无法真正有效推动二者的发展,因而我们需要树立品牌理念,塑造特色化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多个篇章就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牌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如篇章“关于‘刘三姐’与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问题”的第五节“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的主要环节”探究了“品牌定位”、“品牌创造”、“品牌推广”、“品牌发展”、“品牌保护”这五个方面,而第六节“对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利用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则提出了建设歌城、充实山歌文化、创办歌舞晚会、鼓励民歌创作等建议,这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播以及乡村旅游的品牌化运营而言的确有所助益。
二、创新旅游项目,融入文化要素
传统的旅游项目缺少亮点,项目内容比较老套,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进而无法促进游客的二次消费。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来讲,旅游项目的创新化设计同样需要考虑在内。事实上,为了增强旅游项目的独特性、创新性,设计者需要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全方面分析和研究,将其中的文化蕴涵融入到旅游项目的设计之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篇章“论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游、娱、购、食、宿、行”这六个方面分模块地探讨了旅游项目的优化与设计,其中的具体论述对于旅游项目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比如在游览项目的创新上可以将山水风景与文化景观融合起来,同时开设水上游览项目、影视游览项目等;在娱乐项目的创新上则可以设置山歌对唱、民俗风情、农家乐等内容;在购物项目的创新上可以制作一些与刘三姐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品等,同时还可以邀请游客亲身参与到制作过程之中;在饮食项目上,要将当地的特色小吃、经典菜肴呈现在游客面前;在住宿的问题上,则可以增设一些民宿类旅店,也可还原刘三姐家乡的民居场景;在出行方面,可以采用游船、竹筏等取代常规的交通方式,凸显出当地的特色风情。
三、挖掘旅游价值,推动文化保护
除了以上两点外,开发者还需要充分挖掘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旅游价值,并将这类因素运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这样游客就能够从中感受到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一书中的篇章“刘三姐文化调查报告”就宜州历史、文化名城、生活习俗、婚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另一篇章“刘三姐文化初论”则对刘三姐文化的基本特点、历史走向以及调节机能等进行了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刘三姐歌谣文化中蕴藏着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等,这些因素都值得旅游开发者加以重视。如果运用得当,这些旅游价值因素将会使乡村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大大增加。当然,开发者在对刘三姐歌谣文化价值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只有开发与保护并举才能够真正推动刘三姐歌谣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该书集中呈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领域的重要篇章,主要围绕着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品牌化”开展研究,这对于当前刘三姐歌谣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在如今的社会时代环境以及教育要求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深入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不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讲,还是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讲,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进,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主要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当前,教师应当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既要客观、深入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进,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理想成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会议上,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1]。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架中,包括了“国家认同”这一项,其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尊重、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自然应当加强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切实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以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当中,古诗词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既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又带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因此通过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2]。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当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一册都收编了脍炎人口的篇目,而且主题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了民间疾苦类、山水田园类、思念家乡类、临行赠别类、军旅边塞类、忧国忧民类等各类古诗词。通过这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形成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与了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3]。例如,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国家,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流位置,但是如今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关注农耕文化、田园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一味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忘记了我们传统精神文化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为此,在《归田园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归田园居》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之所在,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的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文化,向学生讲解“田园”二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它是我们血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曾经为我们提供了身体上、精神上的不竭动力,虽然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但对田园的归属感、对自然的追求,已经深植于我们的基因,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深刻了解和认识的。
论清民国时代蓝靛植物的种植方法
《种蓝略法》中描述的乐平种蓼蓝和木蓝的技术,它在前人的基础上,简洁明了地对蓝靛植物种植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记载:“宜忌第三种蓝最宜者沙洲,菜地次之,山地不宜,肥料宜人粪、糠灰、花生枯、菜子枯,乐平县人于田中先栽萝卜,后种马料靛,又靛如遇大水浸二三日,颜色差减,久浸则减收,久旱则无收。”综上可见,传统的用种子种蓝的技术一般需要经过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松土、收割的流程,《齐民要术》中还有“浸种”促进种子发芽的步骤。种蓝用地,因蓝靛植物种类而各有不同,《齐民要术》中主要用“良地”,《天工开物》中为山坡地,《种蓝略法》中则有沙洲、菜地、山地等区分。种蓝过程中一般采用条播作畦,待蓝苗长成,浇水要求充足而不浸植株曰肥力要足够,最好用粪肥等农家肥曰锄草松土次数要多,且要注意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曰收割时要顺应天时。用扦插法种植菘蓝在“播种”环节则不大一样,需留茎作种埋藏土内,用于来年春月扦插。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也种植蓝靛植物。据康熙《阳春县志》记载:“槐蓝长茎如睩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如槐,结角长寸许。今人所种者槐蓝也,有种于山,有种于家园者名为火蓝,其靛较佳。”可见阳春县曾在庭苑和畦圃中种蓝,很好地利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也方便就近采蓝制靛,用于生活生产。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上冤》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无论是种植在山间还是种植在田地,槐蓝的栽培都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可见云浮县用条播法种植槐蓝。在山间种植槐蓝,“或以草木灰为基肥”,在蓝草成长过程中需“除草一二次而已”。而种在田间的槐蓝则需要“则施水肥三四次”。云浮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云浮县种植的槐蓝一年也超过我国北方地区所种的“岁可三刈”的蓝草,达“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下冤》关于台山县种蓝的记载:“云种法则将地犁耙松碎起三四尺阔之平畦,行条播法,行间距离约一尺,春分前后播种,除草施肥二三次,大暑前后收获,上等者可得蓝《八九担,收后再施肥除草一次,至霜降前后又收一次,名蓝芽约得蓝《二三担。”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到“浸种”的步骤,但也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广东台山县种蓝是采用作畦条播的方法,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也同样注意施肥和锄草,这与《齐民要术》中的种蓝方法类似。可见,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植蓝靛植物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种蓝技术。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蓝沿用了传统种蓝方式,采用条播作畦等耕作方法在山地、田地和园圃中种蓝。考虑到广东的生产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田地和园圃中种蓝应比较普遍,一般不具备规模,只是对其他种蓝模式的有机补充。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另有一种影响更大的种蓝方式要要烧畬种蓝,及颇具广东特色的种蓝模式要要林蓝套作。
烧畬种蓝
畬,是“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释为刀耕火种,烧畬即烧荒种田,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烧畬种蓝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烧成的富有有机质的灰烬作为基肥,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种植蓝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些有机质灰烬能够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种有机矿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种植在这种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快速、茁壮的生长。《天工开物》中的种植菘蓝的方法应该就是烧畬种蓝法。广东山地较多,平原面积狭小,使广东难以发展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大田种植蓝靛植物的模式,广东相对于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又开发较晚,生产力相对落后,采用“烧畬”进行农业生产是当时最为实际的生产方式。而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地带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毁以作粪肥的植物资源,这也为“烧畬种蓝”这种蓝靛植物种植模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烧畬种蓝”这种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多山的粤东、粤西、粤北的主要种蓝模式。
雍正《连平州志》记载:“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刈,耕犁合起,一岁计三收矣。平原无剩土,峻岭高陂亦锄秅,片片若鱼鳞,即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畬种蓝,伐木种香蕈。”“山多田少”是对连平当地的真实描述,“深山无人处”的茅草树木被焚毁之后形成灰烬,富含营养的有机质,可作为粪肥使用,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植物一般能生长良好。韶州府种蓝,同治《韶州府志》记载:“二月种,五月收,产山石间,宿根在地,可供两年,采而沤之为靛,其值颇高”。可见韶州府当地是在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必然得毁林开荒,这种种蓝模式与烧畬种蓝也有很大关联。而种植的蓝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发芽长出新《的菘蓝。佛冈境内也可能种蓝,道光《佛冈厅志》记载:“阴阴山在观音堡界,雄奥幽邃,产山茶故名,又出蓝草,近村多以磓茶刈草为业”。渊佛冈直,军民志孕员缘怨冤惠州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罗浮之种蓝,象山之烧炭,焚刈不遗余力,山几秇矣。嗟乎,灵区异境顾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见当地为种植蓝靛植物而烧山毁林,境内的罗浮山由于烧畬种蓝及磓薪、烧炭等农业生活生产活动,导致“山几秇矣”,“若此其濯濯也”。
烧畬种蓝在契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时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烧畬种植蓝靛植物也确实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宣统《高要县志》记载:“蓝,草本,《作深青色,磓《沤池中,化成粘胶,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岁售广利者数十万斤。”道光《恩平县志》记载:“靛,渍蓝成之,甚为山农之利。”这也促使农民不断种蓝。官府对蓝靛种植课以比农桑用地都要高的税赋,除了有保护粮食作物用地的意图之外,也是蓝靛价值高昂的侧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窑科则”中也明确规定“蓝靛地每亩科靛八两。”这里就明确给出了乾隆朝蓝靛地的纳税额度。又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记载:“农桑地每亩徵银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蓝靛地每亩徵银二钱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将蓝靛地征收的税额和农桑用地的税额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蓝靛地赋税要远高于农桑用地,侧面说明了“蓝靛值昂”。清光绪《潮阳县志》:“农桑地六十二亩一分九厘五毫,每亩科丝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蓝靛地一亩一分二厘,每亩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阳县的蓝靛地纳税同样比农桑地高。#p#分页标题#e#
但大面积的烧畬种蓝会实实在在地带来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比如山体被砍光、烧光,导致山体濯濯如童山,以至于朝廷颁布一些禁令,限制农民烧畬种蓝,保护当地山林和涵养水源。清代清远县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老熊笔架等山坡。康熙五十七年,赖梦奇籍照种蓝农民何茂显等呈控经知县孙绳祖批云,笔架蛇子老熊坑查旧案,原秈润水官山,自应仍行封禁不许砍伐种蓝,所给赖梦奇之照,即令缴消复饬差逐散示禁在案。”由此可见,早在康熙年间,当时的官府就意识到了烧畬种蓝的危害,官方对一些重要的水源山林地实行封禁以保护当地的水源安全。当民众在被封禁的山林里烧畬种蓝的时候,当地官府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和被破坏地带进行了查封,甚至缴销种植蓝靛植物所必须的相应生产资料,以打压当地的违法烧畬种蓝行为。但是由于种蓝利润非常高,所以仍然有农民不顾朝廷禁令而违法乱禁烧山种蓝。据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花尖馬鞍二山坡噎噎乾隆四十二年廖姓砪违禁烧山种蓝,生监朱汉朱湘等在聊秔知县丁云铭李广府牌行封禁。”光绪《清远县志》卷五记载:“嘉庆二十一年,山民复招聚工丁焚山种蓝,监生钟开俊、生员黄嘉会、绅士三十余人,具控知县李承莲示禁在案。”在嘉庆二十一年的这起违法烧山种蓝的事件中,当地士绅表现十分积极,和官府一起来处理蓝农的违法种蓝行。但这并没有阻止烧畬种蓝的行为不再发生。两年后的“嘉庆二十三年,山丁邱锦连等籍旧蓝根仍行栽种,监生钟开俊等复控经现署邑侯张阴饬令邱连等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不得复行伐木烧炭种蓝害田等弊。仍给示遍谕绅耆勒石,永行遵守”。为彻底地打压烧山种蓝的非法乱禁行为,当地官府决定这次“务将旧日蓝根铲除净尽”,以此来彻底清除当地的烧畬种蓝行为。苛捐杂税繁多,而种植蓝靛植物巨大的获利空间,使得农民在烧畬种蓝与山林封禁保护水源地和森林的斗争中,迫于生计往往偷偷烧畬种蓝。这种矛盾也导致在朝廷不断强调山林封禁的情况下,陆续又有百姓违禁烧畬种蓝。烧畬种蓝主要分布广东的山区,这些地方的人民倚照当地地形地势,因地制宜采用烧畬种蓝模式进行蓝靛的生产,可以节约在肥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巨大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烧畬种蓝不是最为理想的种蓝模式。烧畬种蓝对于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地植被的破坏十分巨大,和其他毁林行为一起容易造成水资源的非正常枯竭,所以一般不被当地官府所允许。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研究
摘要: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例案看,在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还存在重视不够、实践报告敷衍、学生认识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报告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凯里学院
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凯里学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中特》)课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规范化水平问题提供参考,最终目的就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一、凯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贯彻落实“05方案”以来,凯里学院开展《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有3个年头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特别是凯里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凯里学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办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转变。围绕“转型发展”,学校推出了九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一条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具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集群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校要求实践教学增加到总学时的50%以上,实施“一次校内外社会调研活动、一次网络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教育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一篇调研报告”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守纪负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言必行,行必果。凯里学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结合“转型发展”目标,雷厉风行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自2013年以来,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都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校长负责管理,并每年出台专题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与此同时,学校还按照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每年按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经费,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配合下,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规定,根据《凯里学院关于设置“实践教学周”的实施意见》,每年都制定了中特课程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就实施对象、实施时间、实践内容、实施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详细制定了工作步骤。针对实践内容,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社会调查有关知识的指导,还拟定了30多个选题供学生社会调查作参考。对于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都认真评阅,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另外,每个班按5%的比例遴选出优秀报告,汇集起来编印成册,供下一年级的学生参考学习。从学生的实践报告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既有对家乡经济发展方面的调查,也有对教育方面的调查;既有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也有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既有自己暑假打工经历的记录和思考,也有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切身感受。一句话,绝大多数同学真正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生活,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收获感,正如人文学院一位评优的学生在实践报告里所说的:“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既深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国情省情;既锻炼了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希望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多搞几次。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从学生实践所在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了各单位的认可和赞赏,各单位都普遍反映,凯里学院的学生素质高,懂礼貌,谦虚好学,吃苦耐劳。有些单位还直接表达了希望学生毕业后去他们单位工作的意愿。
思政课上的生态社会实践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还要求学校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完成。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体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状态的要素,因而在改革发展中,它是重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学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总体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目标,有赖于一个个下级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有主题、有内容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与之相适应,教学目标的设定更要具体。
1.德育目标更明确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能激发道德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及负责任的公民服务。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都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生态社会实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标外,因其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因而德育目标更明确。它重视“生态”,更重视“实践”的主体———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2.导向功能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建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生态社会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生态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风貌,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对照,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观,敢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未来导向功能。
二、理论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撰写、评价、建档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是第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