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历史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师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的历史高考中也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体现中国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特色,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自己教学的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展开了探究,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传统文化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在青少年身上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通常局限于历史教材,一般很少会有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致使学生也没有很高的传统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作为课堂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中的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对历史的教学不能单单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国历史的知识结构编制而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不要只是给学生传统理论方面的知识,要结合教材里的史料内容一起教学,这样才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关于“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荀子的观点作为例子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教材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史料内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把荀子在《荣辱》里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来,特别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观点,也进一步掌握了儒家传统的文化。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认真地听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消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历史的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小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孔子”作为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提前搜集有关“孔子”的图像和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习惯,在文字中要体现出“孔子”的各种观点,帮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提出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印象。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摘要: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师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的历史高考中也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体现中国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特色,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自己教学的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展开了探究,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传统文化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在青少年身上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通常局限于历史教材,一般很少会有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致使学生也没有很高的传统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教材作为课堂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中的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对历史的教学不能单单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国历史的知识结构编制而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不要只是给学生传统理论方面的知识,要结合教材里的史料内容一起教学,这样才可以加强历史教学的说服力,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关于“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荀子的观点作为例子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教材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史料内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把荀子在《荣辱》里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来,特别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观点,也进一步掌握了儒家传统的文化。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认真地听讲,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消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历史的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对高中历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小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孔子”作为例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提前搜集有关“孔子”的图像和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习惯,在文字中要体现出“孔子”的各种观点,帮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提出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印象。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近代以来,许多先进的思想家继承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在康有为所描绘的“至仁至治”、“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里,我们仍能看到“民惟邦本”思想的光辉。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民生主义方面更是直接继承了孔子“爱民”、“利民”和“富民”的主张。在新的时代,“民惟邦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民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的最终归宿亦是满足人民的需要,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现代条件下“民惟邦本”思想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因此,为人民服务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形成了现实的统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传统特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完善进取的开拓精神,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美德。它具体包括: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努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精神,除旧、革新的意识与观念,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与信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来源于孔子所倡导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基于孔子所推崇的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鲁讯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5]正是这种一予贯之的历史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民族斗志,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精神的历史积淀。在这个基础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构成了现实的融合。文化的跨文化发展不但不可能抹杀掉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反而更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发展。在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总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和传统,排斥、离弃那些与己斥的部分。文化的民族性使我们无法回避历史延续下来的“先在前提”即现成的文化背景,脱离前人所创造的文化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存在冲突。无论哪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以民族性这个载体来传承,这是民族性作用于文化的一种方式。有鉴于此,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国度里,去吸收融合与自身发展不相协调的异族文化,必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遇蠢的。”[6]通过交流,在承认中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彰显一脉相承的民族性基础上,广泛吸取世界文化之精华,滋养中华文化化的土壤,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所必须的。
二、探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如何反作用于物质?换句话说,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聚,还在于它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实力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精神资源,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物质转化的强大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社会发展中主要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价值导向功能
民族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是指作为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时代精神的凝聚,为民族群体以及民族国家进行政治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导向,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和阻滞。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为我们参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目标导向功能。在文化的跨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扩大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触动和影响,表现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撞击。在价值观上,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将挑战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个人至上、唯利是图、无限竞争和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挑战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此外,重政治轻经济、重道义轻金钱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却是等价交换、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竞争和利益的诱惑,用种种不道德的乃至非法的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唯利是图思想的滋长和蔓延,“金钱至上”的观念和白拜金致意的流行,因此,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进程,是当前文化导向功能的根本体现。
(二)动力激发功能
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传承探索
作者:王娟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更好地在人类文明中以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贯穿其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在世界文化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极大了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内涵,我国古老文明灿烂悠久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也将传递民族强烈的道德、情绪感染力及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就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做一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
文化是艺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赋予艺术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艺术是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并将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更好地发扬。这种文化与艺术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交融、升华中不断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贯穿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那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价值
1.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对人们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而传统文化艺术在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经过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提升和认识的自觉,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判断、个人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对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的把握与运用等等。
2.文化中的艺术精神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艺术实创作和欣赏,但艺术精神高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指导着艺术实践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文化艺术精神不断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人们的创造灵感、欣赏水平,对人们参与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文化交往下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儿女在历史长廊中创造、活动所留下的印记,体现了各民族儿女的智慧、意志及情感,展现了无数华夏儿女的生命力、创造力。油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及如海般宽阔的包容力,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容等特点。在世界范围重视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推进世界文化万家争鸣,牢握文化传播话语权,寻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范围有效传播。
关键词:文化交往视域;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存在不仅是民族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历史的遗产。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地理环境特征,通过无意识的、集体的传播和选择逐渐形成和发展。文化的产生是动态的,特点就在于向外扩张性、传播意向性。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在自身文化与外在文化交流时,积极主动吸收各地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文化的积淀,并使自己的民族、国家、地区繁荣昌盛。而在中华文化世界范围传播的今天,侗族油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文化交流与传递。
1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侗族油茶文化的内容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极具特色文明的一个民族,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主要活动在湘、黔、桂三省地区。侗族是一个以勤劳智慧发展传承的民族,侗族人民以智慧耕作创造了专属的“饭稻鱼羹”文化,并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极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尤其是侗族的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品类丰富。一些如酸肉、油茶等饮食方式在侗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获得了无数游客的喜爱和认可。油茶,传说起源于唐代。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在喝茶时除必要的品、饮外,主要还有着充饥的作用。因此,在侗族人们心中油茶的品用方式乃是“吃”的方式,故有“吃油茶”的说法。因侗族人民一年中不分季节不分餐时的吃油茶,所以也就慢慢形成了油茶文化即代表侗族人民勤劳、热情、质朴、礼让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无法复制的一朵奇葩。
1.2侗族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旅游业视域下语言经济学论文
一、古地名词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几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旅游中文化消费主要部分。文化旅游的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表现为对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习俗、经济等关注和参访。不管哪种类型文化旅游,本质都是文化消费,都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古地名词因其“古”而备受青睐,这和旅游者文化消费倾向密切相关。文化旅游者多是浓厚怀旧情绪的人,古地名词的文化气质恰可满足文化旅游者怀旧的心理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古地名词作为旅游地原生形象,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二、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丰富
据统计,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中记载了临沂古地名词256条;《山东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记载临沂古地名词96条。地方史志《琅琊乡音:临沂地区地名故事集》(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1985)记载古地名传说151条;《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魏兆营著,临沂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有文献清楚记载的临沂古地名词就有900多条。从以上数据可知,临沂古地名词数量庞大,可谓资源丰富。古地名词作为专有名词,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临沂旅游业中古地名词运用可谓比较全面,从普通旅游到文化旅游都在借助于开发古地名词的文化义,词语自身的文化义成为是古地名词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通道。我们主要以临沂市古地名词旅游业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古地名词资源价值应用及实现路径。
三、古地名词资源在临沂旅游业中应用
丰富的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卖点”,是基于古地名词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古地名词“中间世界”的应用
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摘要】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二字从文学层面解释,意思是从古时候延续到现在的带有不同地区自身意义、特点的历史因素。例如是代代相传的美事美德、当地的民俗文化、规章制度等等。“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在不停的发生改变与进步,所以,并不是从古至今发生过的文化都可以被誉为“传统文化”。只是具有重大意义、保留价值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才可以保留至今,为后代的学习文化做了重要的铺垫。后人将这些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与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融合
[摘要]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夯实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认同。传统文化历史认同感教育,要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夯实历史专业知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民族文化璀璨的光华中,内化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合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在讲述历史,剖析史实过程中,还要承担其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使命,让广大高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信。
一、高中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中,其鲜明的特色成为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皇帝、炎帝以来,炎黄子孙用智慧不断传承中华文明。同样,中国的汉字文化,从甲骨文、钟鼎文、到隶、楷、草书等历史演变过程,无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契合。还有,中国的传统法制,如“约法三章”“唐律疏议”等等,无不昭示着法治为本的历史方向。传统民族文化是丰富的,其涵盖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长期积淀而来的人文理念,如“和而不同”的文化差异性,讲究“礼义廉耻”的社会信约,与当代的“自由、公平、平等、正义”同样具有历史等同性。这些璀璨的历史文化,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与传承中,逐渐内化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更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从中接受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都应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
二、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埃里克松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与高中历史课标所提出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应该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将之融入到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促进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确立科学的历史观。从中国的政治发展历史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先进性,也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以及“仁”“礼”儒学等,这些流淌着历史光华的先进文化思想,更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认同的精神财富。同样,在古代艺术学习中,《秦始皇廿六年诏铭》中的篆书艺术,王羲之《丧乱帖》的行草艺术,《汉简》中的隶书艺术,《江城送别图》的深远意境以及《诗经》《离骚》等文学经典,灿若星河,更成为培养高中生完美人格的经典素材。还有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及至今天仍然发挥其作用;还有古代手工艺中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素纱蝉衣,展现了民族丝织品的精湛工艺;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更是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完美诠释,还有彩陶、唐三彩等享誉世界的工艺品,注满了中国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如此种种,从高中历史文化中挖掘,让学生从中洞开思维,走出迷惘,引导高中生学丈夫浩然之气,学习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弘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人生观,确立“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