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林业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方式研讨

作者:徐玮 方霞 单位:江西省德兴市林业局

所谓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以正确、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林业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和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林业今后的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正确的管理和发展林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我国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当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必须的要求。

1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研究规范性而言,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下设很多分支,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阅读全文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 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都应划入城市森林的范围,瑞典规定距市中心30km以内的林地为城市森林。美国和有些欧洲国家以乘坐陆地交通工具去旅游当天能返回城区的半径范围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王木林等强调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6,11-12]。鉴于目前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研究规范与标准,各个国家也只是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或游憩的需要等制订自己的标准与规范,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林业,在中国城市森林分会的组织下,组织有关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对诸如城市林业、范畴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制订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标准(中国版),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及城市林业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13]。

1.2研究系统性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传统的绿地规划一般只是在城市规划总图上根据现有用地完成“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绿量?量化的依据是什么[14]?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分布如何?形态和布局如何与城市的形态有机结合?建成区的绿地如何与郊区的城市森林、城市农田、水域湿地等协调发展?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凡此种种,由于错把手段当目的,只求满足建设部门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硬性指标,致使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也十分有限[15]。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城市森林的功能效应;影响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城市森林的调查和评估;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树木的价值体系;城市林业法规和管理体制[16]。如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系统评价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城市林业的众多方面,如城市森林的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制订效益评价标准和规范等,目前国内大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以有限的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单因子或有限几个因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倘若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如美国林业(一个非盈利的民间保护组织,www.americanforests.org)开发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green对包括亚特兰大、新奥尔良、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和圣安东尼奥州20多个城市在内的生态分析,这些分析将城市森林改善空气质量、碳储存和吸收、能量利用、防洪控制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4-5,17-20],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大改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仅见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沈阳等少数城市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此外,众多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城市研究工作者只注重城市森林的结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热岛效应的研究或侧重于污染气体的治理方面,由此可见,各地区的研究虽各有优势,但都比较分散,即各地区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未将城市森林各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不能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于加强[13]。#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探寻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作者:杨胜莲 余志金 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海南新绿神热带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阅读全文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构建困境浅析

一、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的改革,以及在学科上的调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布局变化很大,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减弱了整体力量,并且也对相关的科研试验与学科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理论体系建设迟缓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时期并不利于当时该学科的孕育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出身就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壮大。传统上我们把学科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部分,核心研究内容有森林资源的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可是现在,它还涉及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研究领域,学科边界愈发模糊,造成了其“交叉学科”特征更加明显。不单单是这样,对宏观和政策方面问题的关注也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按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主导,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模型有着严重的不足,因此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就需要把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综合运用起来。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跟林业经济实践相比,存在着滞后问题,这样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展开时,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持。

2.缺乏国际参与意识

造成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世界学术领域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我国不重视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竞争力不足等。

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阅读全文

良种选育论文:樟树资源开发思索

本文作者:曾令海 连辉明 张谦 蔡静如 蔡燕灵 周立华 何波祥 何立平 蓝燕群 林国陕 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在中国,可供木材和樟油提取的资源已经极为有限。目前,天然分布的樟树大都是低产低质次生林,且多为零星分布,可利用的资源甚少。较好的樟树一般都是房前屋后的风水林、城市景观和道路绿化树木。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和商品林建设能力的提高,大规模造林绿化广泛开展,樟树人工林开始大量发展。樟树为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50m,具芳香味,树冠呈伞型。树皮呈深褐色,有深的纵裂。叶为卵型或椭圆形,单叶互生,薄革质,先端尖而平滑无毛,3条主脉,约长7~10cm、宽为3~5cm左右,叶面波状,叶先锐微凸,表面光滑、无毛而有光泽,离基三出脉,叶背则略带白色,侧脉及支脉腋脉有腺窝,叶柄长约1.5cm,即将掉落时常变成红色。花为腋生花序,花期在每年春天,多集中于2~5月,绿白色小花,圆锥花序腋生于枝顶端,具6枚花被片,花被片外无毛,内面密披短柔毛,有药雄蕊9枚。果实成熟于11~12月(东部7~10月),小球状,黑色,直径6mm,果托顶端平截。心材黄赭色,边材淡色,材质轻软,粗糙易破裂,易加工,刨削时香气强。树干木材比重0.64,全株各部分皆可供制造樟脑及樟脑油。樟树适合生长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绝对最低温-7℃以上、年降水量大于1000mm的环境。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酸性到中性沙质壤土、轻粘壤土或冲积土中樟树生长较好,人工造林以山坡中下部或山谷缓坡为宜,忌干燥贫瘠石砾地。人工栽培,幼苗宜庇荫,高生长至1m后需光量逐步增强。1~2年生幼苗易受冻害,之后抗寒能力增强。10~30年间高生长较快,胸径生长一般在10~40年,材积50~60年。樟树树冠浓密,分枝低,主干较矮,根系发达,主根粗壮,寿命长可达上千年[5-6]。

利用

樟树的利用主要在生态、木材和副产品开发三方面。樟树树冠发达,对空气污染的抗污力极强,有吸灰、清新空气和吸收噪音的功效,是良好的环境绿化树种,非常适合用作城市、居住区绿化和行道树种;樟树林落叶丰富、且地下部分有强大的根系,也是水土保育的良好树种。樟树林生物量大,固碳能力强,生态效益好。台湾樟树每公顷全株生物量平均约92.52t•hm-2,含碳量约43.48t•hm-2,而其碳量年增长率约为6%[7];18年生樟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111.08t•hm-2[8];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55t•hm-2,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4.98t•hm-2[9]。樟树是家具、建筑、造船和工艺品雕刻等的上等用材。樟树木材具怡人的樟脑芳香气味,木材心、边材区分明显,心材为黄褐色,边材淡色,光泽强。木材年轮稍明显,气孔稀疏散状分布,单独或2~3个径向复管孔排列。纵向薄膜细胞成围孔或翼状排列。樟树5个品系纤维长度为1117~1202μm,宽度为22.56~24.56μm,纤维直径为14.27~15.91μm,壁厚为4.14~4.47μm,壁腔比为0.55~0.62,腔径比为0.58~0.65,长宽比值为46.9~53.4,纤维宽度中等,胞腔直径远大于壁厚,壁腔比和腔径比适中,长宽比较大[10]。木材具螺旋纹理或交错纹理,结构细而均。材质软硬程度属中等,收缩率极小,强度低,冲击韧性中等,易干燥,干燥状况良好,不易反翘及干裂。

在水中及地上耐朽性强,胶合性佳。刨削、研磨及其他加工容易,切削出来的弦切面具有美丽纹理,但木材有腐蚀铁钉之作用。樟树副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香料和工业行业,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也为林农提供了生活来源。樟树根、茎、枝、叶都含有樟脑和樟油,此外还含有桉叶素、黄樟素、芳樟醇、松油醇、柠檬醛等化学物质[11]。樟树根中樟脑和樟脑油的含量约2%~4%,枝、叶中的含量为1%~3%,且树龄越大含量越高。每公顷樟树一般每年可产芳樟醇105~120kg,每千克售价约40元,年产值为4200~4800元•hm-2。人工栽培的优质樟树林每公顷每年可产芳樟醇200~300kg,每千克售价85~90元,产值可达17000~27000元•hm-2,与普通樟树相比每年每公顷产值提高12800~22200元[12]。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樟脑是一种性微温、味辛的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助消化、行气血、利关节之效,中医用来治疗疹癣、风湿痹痛、心腹冷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跌打损伤等;西医用作强心针、治疗皮肤病和神经衰弱症。现代部分皮肤止痒剂、中枢神经兴奋剂中亦有樟脑之成分。古时妇女常用一个瓶子装樟脑,放在身旁提神用。樟脑还可制作香料、防腐剂等。泰雅族妇女产后更用它来沐浴,所以就有了樟脑皂、樟脑膏、樟脑条等产品的问世。1890年,台湾用樟脑为原料制成赛璐珞(Celluloid),广泛使用在梳子、钮扣、胶卷和玩具上,赛路珞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台湾一度成为樟脑王国[13]。从樟树提取的天然冰片在医药、香料、食品方面用途广泛,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天然冰片一直依靠印度尼西亚进口。上世纪80年我国发现新型樟树———龙脑樟,从中可以提取天然冰片的替代品———右旋龙脑(d-龙脑),逐渐改变了天然冰片依赖进口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药用天然冰片每年需用量就达80t,目前国内药用天然右旋龙脑的市场用量已达500t,而实际进口量却远远不足,因此药用天然右旋龙脑的国内市场供给严重短缺,供与求存在着较大缺口,且每年国内市场对该药品的需求量将增加15%,龙脑樟的开发利用潜力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14-17]。

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阅读全文

林业低碳经济发展作用

1发展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为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要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列举出一定的举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因其能发挥出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1.1发展林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坏整个世界的生态系统。为改善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就要极力发展低碳经济,将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低。森林资源对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十分有效,由于其在整个世界生态系统中存有大量碳资源,在森林生物中固定二氧化碳,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暂时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

1.2林业资源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在可再生资源中,森林资源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十分大。目前,在地球上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已被开采殆尽,出现资源短缺现象,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开始恶化,已不得不正视生态问题。种植森林资源可以带动其他林产的生产,形成一条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林业经济发展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助力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

1.3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

阅读全文

林业职教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李运庆 单位:国家林业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不断提高林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其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我国林业职业教育在我国林业行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从当前我国林业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尚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办学的层次和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各林业职业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林业发展基本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具体而言,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端正办学思想,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各林业职业院校要真正树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林业行业技术工人的层面,而要将林业职业教育打造成层次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此确保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涉林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各林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行业、产业及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和发展动态,及时吸纳国内外林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第三,加强行业教育培训,确立面向社会,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意识。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五,开发反映最新科研成果、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林业教育课程和教材,为林业行业优秀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第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第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全面提升林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服务当地林业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的办学体制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我国高等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但其与企业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滞后,没有充分发挥林业职业院校在服务企业及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因此,各林业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要依托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建设和完善。第一,各林业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知识优势和科研技术优势,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基层林业部门的咨询、服务,为其发展建设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林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为林业政策、制度、规范等的出台提供相应的知识、智力支持和保障。第二,各林业职业院校要依托专业、学科及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加强林业培训和辅导,不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林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要多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咨询,根据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和建议,不断健全、完善林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范围以及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等。第三,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高等林业院校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一般林业从业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并探索、构建长效机制,实现林业教育的终身化、可持续发展。第四,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主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寻求其经济、政策等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所辖林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在经费上保证一定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给林业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包括招生、专业调整、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为林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加强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林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面向不同受众、分专业、分类型和功能,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此外,各林业职业院校要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成立相应的林业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以林业高新技术为依托,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推广、生产示范与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及林业生产、推广与种植示范为主线,为学生和林业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社会急需的技术服务。与此同时,林业职业院校应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林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技术服务,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不同专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因“专业”制宜,选择适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阅读全文

半干旱地区坚果型红松栽培技术探究

摘要:从红松嫁接技术、造林地选择、植株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东北半干旱地区红松栽培管理技术,旨在培育具有经济、生态双重效益的红松坚果林。

关键词:红松;嫁接;栽培;东北半干旱地区

红松(PinuskoraiensiSieb.etZucc.),松科松属,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分布面积较大的三大五针松(红松、西伯利亚红松和美国白松)之一,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坚果树种之一,以树干通直、木材优良、寿命长、生产力高闻名于世,自然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1]。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松科松属,是松属植物欧洲赤松的变种,耐寒,耐旱,喜阳,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但经济价值低,利用形式单一[2]。2014年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始大面积种植樟子松,为红松嫁接做好前期基础准备,2019年被批准立项,本研究可满足东北半干旱地区林业生产中对坚果型红松接穗、红松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需求,促进红松坚果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引种地及试验地概况

2019年3月分别从牡丹江穆棱县林业局、长白县林业局、抚松露水河林业局、临江市林业局引进坚果型西伯利亚红松种穗。引种地牡丹江穆棱县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经129°45′19″~130°58′07″,北纬43°49′55″~45°07′16″,属于中纬度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较湿热多雨,春秋季风交替气温变化急剧,秋天常见早霜。极端最低气温-44.1℃,最高气温35.7℃。年平均降水量530mm,降雨集中在6~8月,无霜期在126d左右,日照2613h。长白县林业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经127°17′~128°29′,北纬40°37~41°05′。平均气温为2℃左右,最高年份2.7℃,最低年份是1.2℃,平均温差35.9℃。极端最高气温32.5℃,极端最低气温-36.3℃。年平均降雨量691.1mm,主要集中在6~8月,平均降雨量418.4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5%。无霜期平均为113d,平均初霜日9月16日,终霜日为12月25日。年日照时数最多为2670h,最少为2207h。抚松露水河林业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经127°01′~128°06′,北纬41°42′~42°49′。全县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最高气温5.1℃,最低-0.3℃。年平均日照2352.5h,日照百分率为53%。年日照时间最长为2833h,最少为2021.1h。降水量充沛,年均800mm左右。无霜期的长短差异很大,最长为150d,最短为79d。临江市林业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隶属白山市,东经126°7′~128°18′,北纬41°21′~42°48′。年平均气温4.6℃,夏季最高气温历史极值36.5℃,冬季最低气温历史极值-42.2℃,年平均降水量883.4mm,日照时数2259h,无霜期140d。试验地位于白城市国有林总场,北纬44°55′~45°09′,东经122°05′~122°31′,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年均降水量411.4mm,主要集中在6~8月份,蒸发量1846.1mm,是降水量的4.5倍。年均气温4.4℃,极端最低温度-39.2℃,最高气温42℃,≥10℃年积温2915.3℃,无霜期135d,土壤为草甸化栗钙土[3]。

2嫁接技术

实生红松结实晚、产量低、见效慢[3],东北半干旱地区红松林基本上都采用红松嫁接苗,本研究是在造林地上按株行距3m×3m,定植4~5年生的樟子松作为砧木苗,待砧木苗成活后,在砧木苗上现地嫁接红松[5]。选择在春季树液流动前采集树冠中上部外围顶芽饱满、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枝条作红松种穗,采用髓心形成层法进行嫁接[1],嫁接后定期对接穗喷水,防止水分蒸发[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