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林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林类科技期刊论文索引频次影响因素
学术论文的价值和被引情况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征[1]。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主要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而与零被引论文呈负相关[2]。受学科分布、作者群体分布特征限制,专业类高校学报在争夺优质稿源中存在学科门类狭窄的弱势。《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曾用名《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林学类专业期刊,创刊于1984年,连续7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还入编国内外30多家文献数据库,并荣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期刊类奖项30余项,在全国农林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内在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为专业类期刊编辑甄别和筛选高学术价值论文、调整期刊栏目及论文文体形式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发论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2.基于作者群特征的论文分析
园林核心期刊研究热点演进探析
摘要:以中国知网中2003~2019年间的核心期刊《中国园林》文献记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中国园林》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中国园林》期刊的研究热点从最初的“空间”“生态”“景观”等向“乡村”“工业废弃地”“绿色空间”“生态智慧”等主题展开,并赋予了园林更多的人文和科技,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交汇融合,借助“地理设计”这一概念能够更好地形成景观格局。
关键词:中国园林;热点;Citespace;可视化
中国园林跨越了几千年发展历程,承载着人类通过风水、风土和风情对园林的思索和实践、依赖与信仰。从古代诗人的“诗意栖居”到现代社会的“花园城市”,园林已成为人们的信仰追求和精神的寄托。刘滨谊在《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一文中提到守住自然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底线”;为生态文明预测愿景、提出梦想、确定目标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担当”;协调多学科专业,保护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学科的“角色”[1]。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园林城市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其相关学科(园林生态学等)也日益受到重视[2]。文献计量学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科技文献外部表征,进而揭示学术研究活动特征,已广泛地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规律探索中[3~4]。随着园林相关研究主题的深化和内容的丰富,学者们对研究领域易依赖自身经验,产生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公正地深入剖析相关主题和内容。针对此问题,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通过文本数据方式,用可视化图谱展现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进程。顾至欣等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国内关于苏州古典园林为主题的1154篇文献,发现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遗产保护与管理、园林史与园林比较、园林文化与特色、园林意境与审美等,其研究趋势的关键词是“融合”“溯源”和“深化”[5]。王艳婷等也采用该方法可视化分析西蜀园林的研究状况,结果发现园林历史与发展、园林美学与意境、园林文化与特性、造园要素与景观和旅游开发是其主要研究主题,“追根”“交融”和“升华”是研究趋势的根本[6]。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核心期刊《中国园林》2003~2019年间的文献记录,为学者梳理研究概况、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中国园林》作为在国内外发行的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综合性、理论性核心期刊,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学科前沿,主要刊登风景园林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等内容。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来源《中国园林》的相关期刊论文,数据采集时间为2003~2019年,并清理无关数据如“刊首语”等导出“Refworks”文献格式,除重(RemoveDuplicates)导入的数据得到4719条文献记录。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园林》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2结果分析
2.1期刊引文分析。期刊引文是文献的重要组成,分析期刊的引文有助于研究主题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文献受关注程度和价值的体现则可从引文频次看出。研究结果表明,引用频次最高的为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林箐和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合作在2005年发表的“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一文,被引频次达到896次。该文从地域特征与历史园林、地域特征与现代风景园林和突出地域特征的设计实践3个方面,阐述了地域特征对园林风格的形成和规划设计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不仅可以将天然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将更广阔的自然(田园和国土)作为对象形成设计语言[7]。同济大学王云才的“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被引频次为781次,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功能区、人类聚居环境等乡村景观规划核心[8]。该文献的高被引次数也印证了我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发展。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制造业在城市中遗留的具有较大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工业废弃地也被提上议程,针对这一棘手难题,王向荣等通过“生态”“艺术”和“后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提出整体保留、部分保留和构件保留3种方式设计废弃工业建筑、构筑物和工业设施[9]。
林学人才培养方式革新思考
作者:李明诗 孙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4]。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指导林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理论。我国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都要求林业教育应重视与加强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综合化合理利用的较快发展、农用林业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学科技术的融合,高等林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改革传统课程,增加新课程,更新教材内容等。在这种形势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要想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其中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5~8]。
1林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我国林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国外林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国外林学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强调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新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结构的改造,适应“环境热”、“自然热”、“生物热”的潮流,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9~11],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和较高能力的“通才”;实行教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训练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增强适应性[12]。
1.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建设历史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间缺乏渗透、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开拓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潜能发挥的作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4]。同样,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15],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林业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具有较宽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兼顾,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植物栽培、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我国林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3.1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专门性大学和部分农业大学中的林学院(林学系)肩负着培养林业本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高等林业院校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都相对地压缩了传统林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与此同时,农业院校中的传统林科专业在专业扩张过程中却逐渐萎缩以致消失。近年来,该趋势则愈演愈烈———林科类考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上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录取的学生多为调剂志愿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后,林科类的毕业生则争先恐后跳出“林门”[16,17]。可见现在学生对林业的认识不够,有的不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础课程(如哲学)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雅文学革新思考
东林党议以万历癸巳京察为端,至崇祯甲申亡国为限,五十余年间,日出水火,风波赫赫,“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政治的变革、思潮的喷涌、社会的急剧裂变,由之而对晚明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以东林书院起家,论文学,则激攘流派之勃兴,与公安、竟陵为伍;论学术,秉承儒家道统,尊程朱以辟王学;倡道德人格,以伦理、道义与西学结盟;以濂洛程朱之学转尚实学,倡经世致用,开启明清实学思潮之端绪。 晚明主流文学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后七子文学复古———公安三袁为主的公安派———钟、谭为首的竟陵派———复社、几社的“复兴绝学”运动。因之其重心的转移也是明确的,即由吴中———湖北———江浙。 一、吴中文学复古 万历二十年以前,文坛上依然弥漫着文学复古的习气,作为后七子盟主的王世贞退居吴中,周围聚集了一批作家,比较著名的为万历十一年所论定的“末五子”,即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此外,还有汪道昆领衔的“新安诗群”,吴国伦隐居兴国,与山人、文士广为交流切磋。明史有云:“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则西走兴国。”[1]即是说当时王世贞和吴国伦分居吴中和湖北,形成两大文学复古的中心。 值得称道的是,无论是王世贞还是吴国伦晚年文学复古都产生了新变,真正实践了前后七子复古倡导“格调”、“尊情”的原则。王世贞所居之弇山园成为诸多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万历十二年甲申,吴国伦也曾越三千里访王世贞于弇园。王世贞在《祭余德甫宪副文》中有所记载:“今年甲申之春三月上巳,吴明卿自武昌过我……”[2]万历十九年,吴国伦再次入吴祭悼王世贞,并有诗数首。 吴中文学复古大体集中于万历十八年(王世贞即世)之前,而这短短十八年间以万历十年为限,分为两个阶段。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万历十年之前为张居正改革时期。在张居正改革的十年当中,复古成员仕途大多不得志,文学复古处于低潮。万历十年,张居正殁后,云雾一扫,舆论顿时活跃起来,复古活动也出现了转机。文学复古虽然有所气色,但已不见了昔日的辉煌。伴随着王世贞万历十八年离开人世,二十年,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初仕吴中,带来了文学革新的思想,文学复古逐渐走下了舞台。 作为身兼东林党魁和文坛宗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对文学复古颇有非议:“自弘治至于万历,百有馀岁,空同雾于前,元美雾于后,学者冥行倒植,不见日月。甚矣!两家之雾之深且久也。”[3]不过钱氏对复古的评价并非一无是出。其对于王世贞“晚年定论”的提出,获得了学界一致的认可,“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毁誉翕集,弹射四起,轻薄为文者,无不以王、李为口实,而元美晚年之定论,则未有能推明之者也。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意气,皆足以绝世。”[9]钱氏此论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必确切。事实上,倡导“格调”与“尊情”也是文学复古所提倡的,虽然王世贞晚年有近“性灵”之说,但并不十分踽牾。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王世贞晚年逃禅。吴国伦说:“王郎中岁欲逃禅”。[4]其二,吴中士向来以情见长,前有徐祯卿可为先导。事实上,这二者是可以协调的。其三,由于阳明心学当时的影响,使其对王守仁有了再认识,“盖当王氏之为诗,少年时亦求所谓工者,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衰于法;晚节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所累,不能浑而出于自然。”[6] 二、湖北性灵文学革新 万历二十年到天启初年,湖北文坛上,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舞台,高举“性灵”大旗,逐渐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这一时期同时是东林党初登历史舞台的时期,主要伴随着思想的论辩和对王学的纠弊展开。张居正死后,王守仁获得从祀孔庙的无上崇高地位,但王学内部已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在朝”、“狂侠”、“乐学”、“会通”四派角立,命运各殊:随着王守仁从祀孔庙,在朝王学全面得势,但却日益腐化;狂侠派因张居正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乐学派的平民讲学局处于三村四落之间,逐渐暗昧不彰;以罗汝芳、李贽等为代表的会通派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这派的立场不定,放言无忌,同时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解放,因而遭到东林学派的强烈反对。 万历二十一年后围绕“无善无恶”进行的两次大的论争中,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派和冯从吾为首的关学形成了反对会通派的联盟。顾宪成、高攀龙力批李贽,反对狂禅,高攀龙屏阳明于儒学正宗之外,声称“文成不甘自处于二氏,必欲篡位于儒宗”。[7]与此同时在京师发生了攻禅运动,东林人士对李贽等的异端学说进行了批判,并借助政治的力量肃清了京师的“异学”之风。作为狂禅派的代表李贽也因东林党人张问达的弹劾,而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标志着王学的全面让位于东林学派。 在东林学派兴起的江南地区,包括吴中和江浙一带,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一大批儒学名流,以东林书院为坛坫,“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8]一时轰动江南,震惊庙堂。是时,“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9]面对首辅王锡爵的责问,顾宪成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和东林的态度,反斥“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喊出了“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 学术和政治的双重努力,使吴中和江浙地区很快成了东林学的天下。顾宪成曾评价说:“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以成败为是非而已。学术到此真成涂炭。”[10]失意的王学以李贽为代表转移到了湖北,同时也将其“狂禅”与自由解放的思想传播到了湖北,形成了与江南对峙的两大区域思潮。万历七年,张居正请诏毁天下书院,王学受到沉重打击,狂侠派何心隐亦死于狱中。时李贽出任姚安知府,将子女托于湖北黄安耿定理处。时耿定理之兄耿定向为在朝王学的代表,万历九年之后,李贽依耿定理在黄安居住。十二年,耿定理去世后,耿定向开始以诱坏其弟侄的名义驱逐李贽,遂起冲突,而李贽对耿定向的抨击是乎更为猛烈。二人交恶之后,李贽徙居麻城。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间三袁先后四次访学李贽,学界称之为“龙湖之会”。当时其他学者如焦竑、刘东星、梅国桢、丘长孺、无念、杨定见、潘雪松、陶望龄等也与李贽交往过密,并同时与三袁也有往来,逐渐形成了远离江南的倡导“性灵”的文人群体。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在东林学术统治的江南地区,然而文学的主流却在李贽左派王学影响下的湖北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学追求自由的性灵思想更适合于晚明文学的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贽的狂禅与京师的攻禅运动既成就了公安派,也使公安派迅速衰落下去。嵇文甫认为狂禅“波及”了晚明一批文人,“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都走这一条路,在文学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们都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浪漫色彩”。[12]京师攻禅之后,李贽惨死,公安派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此后的十年间,公安派主要人物相继亡故,逐渐失去了其在文坛上光耀一时的地位。而随后崛起的竟陵派由于党争的日益加剧,处于政治的恐怖之下,其文学风格由狂放而内敛,表现出幽深孤峭的诗风。这是嵇文甫描述不当之处。#p#分页标题#e# 三、江浙复兴古学运动 天启中至崇祯亡国时期主要突出了文学社团的勃兴,这一活动的中心在江浙一带。伴随着东林党与魏宗贤阉党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体现了东林党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在东林党的影响下,许多文人社团相继出现,这一时期的文人社团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以往社团所不具备的,是在东林党议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所谓“朝之党,援社为重;下之社,丐党为荣”。[14]晚明社会的裂变是明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的自然演变,是整个明王朝政治腐朽和经济衰退的必然结果。在明王朝由裂变而走向灭亡的时期,文人结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现象。 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各种文人团体超过二百多家,是明代此前两百余年文人社团总和的两倍,其中规模最大者人数有数千之众,声势之大,震撼朝野。这既是文人结社的至高峰,也是古代社团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晚明社会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文人结社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社党一体化,干于时政,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结社与讲学论道相结合,成为传播学说扩大思想影响的基本途径;诗社衰退,继之以文社的兴起,社事活动由诗酒唱和、怡情自娱变而为控制选政,操纵风气。结社在晚明学术的演变中起到了具体作用,而晚明学术的演变,撮其大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万历中叶前,李贽为首的狂禅派,承传左派王学,推奉三教合一,以禅释儒,肯定自然人性,与程朱理学构成某种意义的对立。二、万历中叶后,狂禅派在政治威劫下走向衰落,顾宪成、高攀龙率众讲学东林,宣扬程朱之学,批评‘异端’学说及侈谈心性的学风,倡导‘用实’,以求振兴世道,迨明末,这一思想渐占上风。”在为数众多的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娄东二张”,即张溥、张采所代表的复社了,时人目为“小东林”,先后统合了十五个地区的十七家社团。《复社纪略》卷一云:“是时,江北匡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松江几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天如乃合诸社为一,……因名曰复社。”[17]这些文社之间交流频繁,关心时政、切磋时文、交流思想,不断扩大影响。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虎丘大会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崇祯二年的尹山大会标志着复社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复社作为全国性社团的地位。陆世仪说:“按目计之得七百余人,从来社集未有若是之众者;计文二千五百余首,从来社艺亦未有如是之盛者。嗣后,名魁鼎甲,多出其中,艺文俱斐然可观,经生家莫不尚之,金阊书贾由之致富云。” 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时社中人士张溥、杨廷枢、吴昌时、吴伟业、陈子龙、彭宾、万寿祺、吴继善、吴克孝等人同时中举,张溥因此号召在金陵召开了此次大会。蒋逸雪认为,娄东声气益广,乃“本年白下之会启之也”。[18]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标志着复社进入全面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次大会之前,社中人张溥、吴伟业、杨廷麟、马世奇、杜麟征、姜埰、左懋第、夏曰瑚等俱中进士。张溥归里后举行了此次大会。除南直以外,山东、江西、湖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社友数千余人应邀入会,其声势之盛,“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17]此外,自崇祯三年以后,每逢秋试之期,复社都要集“十四郡科举士及诸藩省隶国学者”为会,称国门雅集。此外,崇祯八年的桃叶渡大会、十一年顾皋等一百四十人上《留都防乱公揭》,都掀起了反对声讨阉党阮大铖的声浪,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努力都扫清了前进路上障碍,使“复兴古学”的运动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文学思潮。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加强校政企三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风景园林专业见习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指出了在地方高校逐渐转向应用型大学的环境下,很多高校都会采用见习模式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但不同见习的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分析了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专业见习的现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见习;改革
1引言
在风景园林专业中专业见习是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而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了解企业择人标准以及相应职业需求[1],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对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的专业见习课程一般采取集中实践训练的方式,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计划,赴相应园林景点观摩两周。通过对专业见习课程的摸索与探讨,使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专业,进而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因此,针对学院专业见习所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思考并提出探索性的改革措施,力争取得较好成效,为学院在应用型高校的行列中走得更远[2]。
2现状分析
学院目前有两个专业———园林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主要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主进行介绍。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见习共有三次,分别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以景观写生为主)、大二下学期(以参观苏杭沪园林为主)、大三下学期(以参观京津唐或珠三角园林为主)。在专业见习过程中由院部指派3~5名不等的专业教师带队去相应景点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认知学习,虽见习时间不长,但在这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却显露无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专业见习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实践
摘要:从指导过程、教员角度、学员角度3个方面阐述了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对学员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课题申报(双向)、学员选题、任务书确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几个环节,最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应的作品[1-3],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指导过程要点
(一)端正心态,接受新挑战
对于没有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员来讲,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是一个重大挑战。年轻教员可能觉得自己技术不精,经验欠缺,不敢承担毕业设计任务;或者认为借助这个机会,实现学员教员一起成长,积极查找自己的兴趣点,申报课题与学员一起推进。没有任务驱动项目,快速成长进步缺乏必要条件,关键是端正心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平常注重技术积累,勇于接受新挑战,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
(二)明确任务,把控总方向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革新
一、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精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是一个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依托于南通建筑之乡的优势,其办学理念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明显的技能优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卓越计划”的相关精神要求为指导,根据杏林学院对工程师培养的定位,针对杏林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逐步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培养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原有的计划是三年半完成理论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半年时间为毕业设计时间。此计划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较紧,特别是生产实习受实习时间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与效果。新修订的计划采取“3+1”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三年时间完成常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及认识实习,第四年主要安排实践性环节,具体方案是专业应用设计6周、专业实习12周、毕业实习1周、毕业设计16周。四年总的实践环节周数为49周,从学时上给予实践环节以保证。该计划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加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的比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二、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1.课程设计的实践
课程设计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重点探讨结构类课程设计的实施。目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结构类课程设计主要有楼盖结构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混合结构课程设计以及钢结构课程设计,学生在做这些设计的过程中,理论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定性分析、概念设计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表现方法欠缺。在有关结构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虽然一直强调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构造措施与结构计算同样重要,但主要学习内容还是结构计算,而概念设计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构造要求大多是些枯燥的条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由于忽视或没有掌握结构设计的构造要求,加上前期的建筑制图、建筑构造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往往与工程设计要求相差甚远。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计的实施中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完善:(1)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书的编制结合设计实例将相关的规范条文及其应用方法加以强调和详细说明;同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提出施工图的深度要求,要求无论是表达内容还是表现方法都需要与实际工程施工图相接轨。(2)增加工程案例教学环节。如在指导基础课程设计时,结合南通大学主校区多幢新建教学楼的基础选型、基础的设计和基础的施工图的表达进行讲解,通过对实际工程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参考实例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3)课程设计任务书多样化。在达到设计要求、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布置的设计任务尽可能呈现多样性,精心构思,由原有的一个班一个任务书的模式,变换为4~5人一个任务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避免少部分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采用了小组下达课题的方式,其效果较好。
2.毕业设计的有效实施
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是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上,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分为建筑设计类、施工类及科研论文类供学生选择。以建筑设计类课题为例来说明其实施。建筑设计类课题主要有教学楼设计、办公楼设计、厂房设计和生产办公综合楼设计,选题来自实际工程,为常用民用建筑,课题要求学生完成全套建筑和结构图纸,同时要求手算整体结构中的一榀框架、电算整个工程结构,训练内容广,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工程训练,从而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功,尽可能做到与实际工程的零距离接触,“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答疑外,根据设计的不同阶段给学生做专题辅导,依照进度,依次讲解“建筑设计方法与制图要求”、“建筑防火要求”、“结构布置方法与传力途径”、“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一榀框架的计算方法”以及“平法施工图需表达的内容”等等,讲解中引导学生逐渐熟悉相关规范和规程。由于能根据学生的进度分阶段讲解,并根据实际工程作案例教学,毕业设计收到较好的效果。建筑行业已经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用人单位的资质与各类注册工程师的数量密切相关,毕业生在从业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考取注册工程师的潜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为了加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土木09级毕业设计实施中,首次增加了结合注册建造师和注册结构师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部分,其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成绩。该举措目前正处在试行阶段,其效果有待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