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转专业学生适应情况分析

摘要:近年来转专业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趋势,并且众多高校都在放宽转专业政策。为完善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转专业政策,更好地为广大转专业学生服务,从学习、人际交往及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转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转专业;适应情况

为了以学生为本,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意愿,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提到“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转专业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且众多高校都在逐渐放宽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转专业环境[1]。其中,扬州大学在2009年颁布了《扬州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同年,扬州大学医学院也开始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在2013年扬州大学再一次颁布了《扬州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最新)》,从原来的每个专业转出人数不得超过该专业人数的20%变为40%,各专业接受转入学生的人数从不超过本专业一年级人数的10%变为30%,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转专业环境。而临床医学专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每年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故本实验通过对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入临床医学专业9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22名学生的访谈,对转专业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并且为完善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1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3级—2016级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1.2调查方法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临床医学专业一直是医药类高校的王牌专业,不仅高考的录取分数高,而且也是转专业的热门目标,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学生根据各自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从其他专业转入到临床医学专业。本研究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学生转专业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后面临的专业适应性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改善对策。方法主要采取学生访谈的模式,以个案访谈为主、团体访谈为辅,了解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结果转临床医学专业一个学期后,88.3%和75%的受访谈学生表示分别适应了生活和学习的变化,86.7%的学生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95%的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感觉满意,10%的学生仍然会重新选择转专业。结论绝大部分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可以比较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满意度很高。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院校;转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业适应性;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来进行人才选拔,而当学生未能充分了解自身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所选专业的具体情况下,有可能会做出不明智的高校和专业选择,这无疑会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过早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的一种调整方式是进校后转专业,这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新生在对专业深入了解和对自己充分评估之后,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能更深入、有效地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也会产生正面影响。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多,包括医学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高校纷纷制定出台适应于本校的转专业政策及规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仅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永恒使命,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医学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的第一资源。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高考时都选择了报考医学类专业。临床医学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主打优势品牌专业(工作稳定、就业好、收入高)[1,2],是广大考生心目中学医的首选专业,但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逐年升高,导致报考人数远远超出录取计划,很多第一志愿填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被迫调剂到其他专业,转专业政策给这些学生提供了重新转到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学习的机会。根据各个医学高职院校出台的学生转专业实施政策和办法,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学校严格的选拔,从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但对于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面对因转专业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形式,深入研究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扰以及影响因素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转入临床医学专业的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进行后续研究分析。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学生访谈的模式进行。在取样方面,为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群体关于转专业学习适应性的真实体验,目的性取样兼顾了性别、年级的差异,最终选取访谈对象60人,其中,性别分布(女生34人,男生26人),年级分布(2015级15人,2016级23人,2017级22人)。以个案访谈为主,以团体访谈为辅,访谈主题主要为转专业一个学期后的生活和学习改变、转专业后的学习成绩水平、对转入专业的满意程度和是否会重新选择转专业等。

2结果

阅读全文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

摘要: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思考

摘要: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课堂理论知识及临床实习之间的重要阶段,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必要过程。本文首先对临床见习的目的及意义做一简单介绍,然后阐述了提升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策略,最后总结分析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及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提升;高职高专;思考

1临床见习的目的及意义

临床见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见习生在校期间仅仅通过书面理论知识进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临床经验。通过临床见习教学,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直接与患者接触,生动丰富的临床实际案例,提高见习生学习兴趣。通过临床见习,在教育见习生的同时,能够解决患者关于病情、治疗及预后的各类问题,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临床见习培养见习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进而提升见习生的综合素质[1]。

2制定系统、规范的临床见习教学计划

2.1优化临床见习教学内容

开展临床见习教学前,带教老师应明确教学大纲,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案,要求内容简练,覆盖知识重点;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典型的患者作为临床见习教学示例,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做好心理工作,取得患者配合,使其能够接受见习生对其进行病史询问以及体格检查等临床操作。

阅读全文

口腔科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

摘要:《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包含《口腔科学》的内容。《口腔科学》主要研究牙体牙髓、牙周及颌面软、硬组织等疾病,以及这些病变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口腔科学》的学习能使临床专业医生在工作中建立科学的全身临床思维模式,充分提高综合全面的医疗实践能力。

关键词:《口腔科学》;临床医学;教学探索

《口腔科学》是一门涵盖牙体牙髓、牙周及颌面软、硬组织等疾病,以及这些病变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1],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教研室在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和南通大学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中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首先,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口腔科学》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为了控制医学课时总量,《口腔科学》总课时有所减少,对非专设《口腔科学》专业的医学院校来说,《口腔科学》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做出适当压缩也是普遍的一种做法。由于教学总课时数的压缩,教学涉及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成为教学的重要矛盾。同时,《口腔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操作技能要求高的学科,而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而言,单纯抽象的授课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其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口腔科学》课程不够重视。相对于临床医学其他课程,学生对上《口腔科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也不够集中,有的在课堂上看其他课程的书籍,因此学习效果不佳。对于教师而言,备课感到困难,在较少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口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需要颇费思量。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积极性不高,往往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客观存在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虚于应付的现象。另外,新修订的《口腔科学》教材与非口腔科学专业医学生的实际不相切合,我们教研室使用的原有的多媒体PPT已经制作了数年,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根据大纲和新要求对讲课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为了适应课程调整、课时数压缩后的《口腔科学》教学需要,近年来,我们在如何提高学生对《口腔科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新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努力提高学生对《口腔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第一节口腔绪论课程前增加10—20分钟的口腔导论课程,重点讲一下口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口腔疾病特别是龋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在学生人群中的普遍性,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我们着重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给学生理解几个关系,一是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了解医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做一名称职的医生,口腔疾病同全身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掌握、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防治基本知识,在临床诊断中就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二是虽然不一定将来专门从事口腔临床的工作,但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掌握《口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口腔科学》的一些预防保健知识。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之高已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医学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并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口腔预防保健指导的职责。学好口腔科学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口腔科学技能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来说,仍然十分重要,这不光是为了病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新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授《口腔科学》这门课,不能像对口腔专业学生教授一样,要求学生十分全面系统地了解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口腔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主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口腔疾病的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急、危疾病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并根据临床专业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突出重点,着重讲授口腔疾病与临床医学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口腔科学学习的知识与所学的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知识是有机结合、相互关联的整体[2]。首先是要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身系统性的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如牙周疾病就与全身性系统的内分泌、消化、循环系统等疾病关系密切,因此,临床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但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增长他们的医学智慧。如在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该类疾病的临床分类、具体的治疗方法和使用何种牙科材料等,而是要重点讲授牙体牙髓病的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对《口腔科学》这门课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要突出《口腔科学》的特点。口腔疾病具有很强的专科特色,例如在讲授口腔颌面部感染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论述炎症的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着重讲述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的口腔科特征,如引起口腔颌面部炎症的最主要病因是牙源性感染;由于面前静脉缺少瓣膜,颌面部的炎症细菌可入侵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在治疗中要尽早消除病灶牙,恢复颌面部的功能等。此外,我们还适当增加介绍了一些如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常规口腔保健知识,以利于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应开展口腔卫生保健指导的需要。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中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卫生市场提出了愈加严格的要求,由此所引发的是医疗卫生市场愈演愈烈的激烈竞争,使得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低。本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想要在就业大军中突出重围,只有两种途径:通过重复的大量的临床活动掌握扎实熟练的临床技能,或者,考研提高学历。然而,这两种途径所必然经历的时间阶段,集中或者说重合在本科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因此,这种时间上的冲突矛盾,使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本科;临床医学;实习;考研

一、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意义与目的

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认识了疾病,并能治疗疾病,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临床,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疾病,治疗疾病。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疾病到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临床实习。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把自己对每一个疾病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认识新的疾病,学到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认可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也对实习中的临床生活充满兴趣,也相信通过实习能够提高临床专业技能,也认同临床实习能够对将来的就业甚至就业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科室实习与复习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是主要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学生看来,相较于专业技能,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不能抹平学历劣势所带来的差距。既然用人单位以学历层次作为重要参考,那么,当务之急便是提高学历。实习教学所能提高的临床技能可以以后再提高。在这种的情况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逐渐产生了“轻实习,重考研”的实习态度。 在“轻实习,重考研”思想的影响下,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不容乐观。即便是在学校和医院的严格要求下,许多学生还是会以考研为由,肆意脱离实习。久而久之,导致了实习教学效果极差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部分学生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但是,还有很多学生既没有考上研究生,还荒废了实习,毕业时两手空空,毫无收获。

三、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轻实习,重考研”的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

摘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及学生特点,挖掘药理学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医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政元素,研究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并基此重构教学设计,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药理学课程教学,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药理学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课程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每一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1]。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疾病防治、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知识支撑。药物作为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工具,既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危害健康。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药物,不仅取决于医生是否具有全面而扎实的临床用药知识和经验,而且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校药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如下。

1药理学“课程思政”的背景与动因

2014年,上海市把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试点课程,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2]。北京中医药大学鲁艺等提出在药理学课程动物实验教学环节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并感恩实验动物,使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更加懂得尊重和爱护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做到规范、合理、安全”[3]。安徽医科大学王佳佳等提出在以病例为中心的理论教学环节中融入医德教育[4]。泸州医学院章卓等[5]提出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律意识教育。滨州医学院李庆忠等[6]在药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已基本确定,也进行了多角度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但具体上,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药理学“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也未对药理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进行系统化挖掘。

2系统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我校药理学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组教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创新意识强。课程组全体教师站在“两个根本”的高度,对“立德树人”在本课程中的落实进行了深入研讨,最终决定以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就药理学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立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最终挖掘、整理、确定了5个方面、10余个思想政治教育点,并确定了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初步构建起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主体框架。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其实践技能部分的教学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仿真实训室的建设、诊断学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诊断学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诊断学;实践技能;改革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一种特殊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能从事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能适应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运用诊断学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奠定基础。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培养更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在《诊断学》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多方面的改革: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引进仿真实训系统、建立诊断学典型病例库、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以期提高诊断学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1课程设计思路

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桥梁作用,着重强化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强调素质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科学安排教与学活动,灵活使用启发式、信息化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及时融入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保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诊断学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改变传统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和人民健康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医疗、保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等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制定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载体,必须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1],而课程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标准的制定[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件中提出了建设课程标准的重要目的是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校企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引进职业资格标准[2]。高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必需、够用、针对性、实用性”为基本原则,将典型的临床工作项目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以临床工作岗位需求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对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做全面分析,设置本课程应涵盖的教学项目,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病史采集,能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能辨认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各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能正确分析各种实验检查结果,知晓影像、内镜检查的基本知识,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临床实践没能有效地结合,实践课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校近3年来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教学中将实践课的比例提高了,总学时98,其中实践50学时,理实一体化46学时,实践课与理论课比大于1,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足见实践课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