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培训

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生联合培养的实践

1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两种教育模式共存的矛盾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目标、内容及考核与标准很大程度上吻合,但两者却不能互认而导致两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接受重复教育,造成人力、物力、医学资源的浪费。

1.1医师培训结束后仍需进行研究生教育。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学历人才,并要求同时具备研究生学历、学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为选拔优秀一线临床医学人才,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临床技能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束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的本科学历的培训医师90%以上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专业学位还需花费2-3年时间进行与医师培训具有一致要求的临床能力训练。

1.2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

基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第一选择为考研。以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为例,录取的本科学历培训医师从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达到最低点25.5%(见表1)。然而,按照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进行住院医师第一、第二阶段培训,国内二甲以上医疗单位招聘医学人才均要求具备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所以取得研究生学位、学历后必须再进行2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

2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实践

阅读全文

胸外科临床医学内镜培训体系探讨

摘要:探讨胸外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镜培训体系改革的意义、内容和方式。在转变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观念的前提下,运用裸眼3D、数字多媒体资源等等手段,通过对电磁导航路径规划系统的训练,电磁导航内镜定位操作的强化及并发症的处理等,让专业学位研究生突破自我,学习新技能的同时有效的缩短学习曲线。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镜培训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推进与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早期肺癌筛查得到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早期肺癌多表现为肺部小结节。近年来,肺部小结节的诊治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掌握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电磁导航内镜技术在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实时无创、定位精准的优势。同时与传统CT定位穿刺方法相比较,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医患双方的放射性暴露,是现代胸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手术技能。然而,在目前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胸腔整体解剖的熟悉和腔镜技巧的培训,往往忽略了气道内镜的培训,这样会带来内镜新技术适应周期长,甚至会因科研和临床工作繁重而放弃掌握新技术的问题。随着现代胸外科疾病谱的改变,提高了新时期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要求,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刻不容缓。本中心胸心外科系有着优质的临床教学成果,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与时俱进[1]。在电磁导航内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电磁导航内镜培训体系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我们结合现代胸外科发展的特点,对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镜培训体系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1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观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支气管内镜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呼吸内科医师才需要掌握的技术,部分大型的医疗中心会有专门的呼吸内镜中心,对区域内的病患提供支气管内镜下的一系列诊断及治疗。所以,电磁导航最早由呼吸内科的医师来开展。但是随着肺部小结节的早诊率不断提高,术前定位已成为胸外科医师面前的难题。一般来说,这类病患在术前需要到CT室进行有创性的定位操作,在清醒的情况下忍受不适。这不仅缺少人文关怀,而且病患需要接受放射性暴露。目前国内部分大型医院能做到在手术室即完成定位而后直接手术的一体化手术能力,但是这对手术室条件及CT室条件的要求极高,不利于项目的常规开展。如果由胸外科医师在病人麻醉后在普通的手术室,在手术过程中完成一体化的实时、无创、精准定位,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强人文关怀以及提高手术室接台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传统的CT室穿刺定位曾有异物存留、急性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需外科医生紧急手术处理。肺部小结节的术前定位,理应由胸外科医师在手术室独立完成。因此,这就带来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观念的更新,要认同这项技术是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加以训练提高,通过定位-手术、再定位-再手术这种不断校正检验的训练,掌握肺部小结节精准诊治的全过程。

2电磁导航路径规划系统的训练

传统的肺部小结节的精准定位,除了胸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镜操作能力以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CT大型设备和专用的路径规划软件[2]。而CT设备的操作需要影像科医生的协助,也就是要同时占用第三方部门的人力资源。电磁导航定位的路径规划需要有专门的软件。相对于内科医师,“剖胸开心”熟悉肺部解剖的胸外科医师使用软件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能更有效地进行路径规划及选定。但如何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开血管,减少定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支气管走行的区域,如何考虑到定位点和磨玻璃结节的真实距离,按手术切除的易操作性进行路径设定,最终提高定位的精准率,这些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都是需要加强培训的。电磁导航路径的规划就如手术的解剖示意图,目的是使手术的完成更加流畅,是该技术的入门课程。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与措施

【摘要】目的为了帮助医护人员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本院现对临床医学检验治疗控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应对措施。方法本院选择2019年1月~10月入本院入院就诊及治疗的患者200名,将这200名患者分为检验对照组和传统观察组进行对比试验,每组患者各100名,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本次实验之中,传统观察组的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导致临床医学检验控制质量不符合的分别占26%、22%、36%、15%,质量不符合率为44%。同传统观察组相比,检验对照组患者的质量不符合率为12%,P<0.05,符合医学及统计学标准。结论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都是导致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都能够帮助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在我国临床医疗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的直接根据之一,也是帮助患者进行后续治疗的关键指标。但是目前在医院的临床医学检验中,确实出现了检验质量不合格率较高等现象,对此,本文认为临床医学检验所涉及到的环节较多,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与医护人员、实验室因素共同构成,医院应当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并加强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9年1月~10月入本院入院就诊及治疗的患者200名将这200名患者分为检验对照组和传统观察组进行对比试验,每组患者各100名,由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其中,患者的选用标准如下:(1)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常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听从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检测与后续治疗的;(2)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本次实验,并且了解实验全过程及相关后果的;(3)经医生确诊后能够进行本次实验的[1]。

1.2方法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教育部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自身硕士课程的同时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需要通过考试合格,这一规定完全改变传统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试图为两者合理、有机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对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的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摘要:了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析提升对策。问卷调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培养意愿。结果发现研究生科研经历较少,科研产出甚少。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所有研究生都有意愿进行临床科研培训。因需施教,合理设置科研课程,科研选题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提高措施

摘要:基础检验技术的运用,在切实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医疗系统的成熟和完善,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探究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策略和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水平,就成为推动我国医学检验工作进步的关键。本文首先就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重要价值和现阶段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重视标本管理、提高职业素养等方面,就如何提升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水平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标本采集;标本管理

1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价值分析

针对检验项目的类别以及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影响,各项检验内容及技术应用也存在差异。而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关系到患者能否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开展治疗活动。因此,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对临床诊疗活动有重要的意义。了解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现状,能够促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促进现代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2现阶段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现状

2.1标本的收集与运送不够规范

检验标本是开展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的主要对象,这些标本主要包括患者的血液、尿液等。由于从标本采集到送检之间会经过一段时间,如果不能做好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会影响检验前质量控制,那么最终的检验结果也就存在很大误差,甚至有可能误导医师。常见的问题有标本运送不及时,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还有就是标本不规范管理,例如盛放标本的容器未严格密封,可能导致空气中的杂质进入标本等。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深入,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发生了战略性转变,传统的导师制度和导师遴选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针对新时期新模式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模式,分析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落实“双导师制”的措施,最终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双导师制”。

【关键词】医教协同;双导师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1]。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2],根据意见,自2015年起,全国所有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两者的培养体系执行统一标准,并且要在国家规定的规培基地进行33个月的临床培养。2015年,国务院颁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强调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良好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而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并且强调相应的培养工作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1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1单一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适应临床轮转训练的要求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单一的导师负责制为主,在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的战略性改革,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已不能跟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步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或协同单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时间不在导师科室轮转,单一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轮转训练的要求[3]。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的复杂化,导师如果不及时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很难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1.2学术型导师与专业型导师区分不明显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1主要问题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