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教育

临床营养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营养不合理,诸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与膳食营养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如何改善这一现状,通过科学的营养治疗提升患者的康复率,这是临床医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而临床营养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地接受这方面教育。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营养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临床营养;临床医学教育;地位

在系统医学教育和现代医学诊疗模式中,临床营养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疾病的治疗,过于片面化。实际上,营养也是影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临床医护人员缺乏营养学知识,会给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营养学的地位进行简单的阐述。

1临床工作中营养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配合日益突出

在传统的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采取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很少考虑到营养治疗。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听到医护人员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吃药”,但是却很少听到医护人员嘱咐患者要多吃什么食物,即使有个别医护人员嘱咐患者饮食方面的问题,也是告诫患者禁吃什么食物。还有些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嘱咐患者要“多注意营养”,但是却没有详细说明应当如何“注意营养”。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营养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医护人员随口说的一句“多注意营养”,实际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患者疾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营养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两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幅度提升治疗效果。换言之,药物治疗具有刚性,而营养治疗具有柔性[1]。如果仅仅注意刚性治疗却忽视柔性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只有做到刚柔并济,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2疾病模式的不断变化对营养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为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产生很多“文明病”。这种“文明病”仅仅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很难取得显著效果,必须要进行营养治疗。就我国近些年疾病模式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由之前以各种类型传染病为主的疾病模式逐渐转化为今天的以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营养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强化临床营养教育。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最终应用在临床外科,是外科医生用来救治外科患者中经常是使用的一种治疗措施[2]。在外科治疗中,规范化营养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营养支持不仅仅局限于支持作用,对于肠瘘等疾病甚至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合理的营养治疗还能改善患者器官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癌症、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等与营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通过合理的膳食营养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总而言之,面对由于疾病模式不断变化而对营养治疗提出更高要求的局面,临床医学教育体系中应当不断强化临床营养教育。

阅读全文

国外医学教育专科临床医学论文

1美国医学教育

美国的医学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无大专、中专以及成人教育类型。其教育结构完整且连续,主要由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部分组成。学历教育是采用传统4年制方式,课程设置为两段式,即基础和实习2个阶段,第1、2年为基础课学习,第3、4年为临床课的见习和实习,同时完成临床课的教学。2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要参加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Ⅰ,通过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结束后要参加以临床专业知识为主的USMLEⅡ考试,通过后才可申请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的专业培训,参加综合性的USMLEⅢ考试合格后取得行医执照。美国医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可以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的必需知识、技能和态度。专科化培训是在毕业后进行,且专业数量较少,专业面宽。强调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育等。现在大多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方法。

2法国医学教育

法国医学教育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要先通过法国会考,取得就读资格。其学制分为6年和11年,分3阶段完成,每阶段都有严格的会考制度。第一阶段(第1年)为医学预科阶段,仅有20%的学生可通过此阶段会考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第二阶段(第2~6年)学生完成全部在校医学课程学习并参加全国会考,有50%的学生可通过考试,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只能作为全科医生或进入实验室、私人诊所工作。第三阶段(第7~11年)作为专科医生培训阶段,学生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培训,使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国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及教学工作,在第2学年就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第4~6年完成全部临床课程的学习,医院每周专门为学生开设“临床常见疾病诊治与鉴别诊断”课程,讲解典型的、特殊的临床病症和临床诊治经验与技术等,使学生对某些临床疾病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3德国医学教育

德国医学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1]。德国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无入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淘汰率高。医学教育学习时间最长,连实习在内至少要修6年(12个学期)后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即可毕业,在校学习分临床前期(第1~4学期)和临床期(第5~12学期)两个阶段,临床前期要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无具体专业划分,在临床前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参加第一阶段国家医师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申请第二阶段考试。临床期共学习8个学期,主要进行常见病临床培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及具体的分科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二阶段国家医师考试,全部考试通过后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毕业后教育是德国医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为注册医师必须先进行18个月的实习医师工作,实习工作结束后获得官方认可,方可独立行医,但也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至少6个月非手术科室或者至少6个月手术科室的临床工作。18个月注册前培训结束后可申请一个全科医师培养项目,经过2~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且考试合格后颁发全科医师证书。要成为全科医学必须经过4~8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方可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取得专科医师称号。继续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持续终身,一般由医师协会组织实施和管理,其根据各地医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每年制定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执业医师要求参加多种学习,累计学时发给证明。

4国外医学教育对中国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借鉴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知识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增强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于真实场景,实现对现实信息的增强与交互。该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并对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增强现实技术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可重复、可规划与反馈及可多人协作等优势,但应用于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中亦存在技术及经济成本等局限性。

关键词:增强现实;医学教育;仿真

临床医学是一类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能力提升依赖于大量系统化、标准化的训练和实践。但与之相对,传统训练会增加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医学教育与患者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成为热点。仿真学习借助于多媒体、仿真、传感、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多种技术,允许学生在可控的环境下培养临床思维、训练复杂临床技巧,允许犯错而避免对真实患者造成损伤。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仿真学习中重要手段及临床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AR技术的核心是将计算机虚拟、生成的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对现实信息进行增强,提高用户对现实场景的感知以及和虚拟场景的交互。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AR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优势与局限性。

1增强现实系统的概念

AR系统强调虚拟-现实连续体。与虚拟现实相比,AR利用虚拟信息对真实场景进行增强,用户能够保有身处真实场景的客观感受,更加适合解决实际问题。AR系统具有3个特点:虚实结合;三维匹配:通过实时跟踪及计算影像获得位置与虚拟影像叠加于真实场景的注册位置,实现虚拟影像与真实场景的融合;实时交互:真实场景信息可以实时反馈给AR系统[2]。

2增强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基于上文所述AR系统的3个特点,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可分为跟踪注册技术、显示技术和智能交互技术。这些技术决定一个AR系统的精确度。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PBL教学法探讨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PBL教学法作为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引起广大医学院校的关注。本文就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在临床教学中的现状,指出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相比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

关键词:

PBL教学法;临床医学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和实用性医学教育。PBL教学法作为国际新兴的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中日益受到肯定。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帮助参与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是由BARROWS教授1969年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知识置于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通过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全世界医学教育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PBL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学习到问题背后的知识点,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则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主要方式,采取大班全程填鸭式教学。相比之下,PBL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了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这符合了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陈丽仙[2]等在广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5年PBL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了PBL教学法的作用。结果显示:在PBL教学课程完成后,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训练;超过70%的认为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多项调查[3-4]显示在基础课程中应用PBL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PBL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适应了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PBL教学还强调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学习,以临床病例为载体,承载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课本和临床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带着问题去临床、在临床中解决基础问题的学习方式,能够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认知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项研究[5-6]表明PBL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加强。杨淑华[7]等对临床研究生应用PBL教学法后证明了PBL教学法的学生临床诊疗和实际操作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PBL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尽管有很多优点,但它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外教育体系,在国内实际应用过程存在一些困难:1.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早已适应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PBL教学法无法接受。另外PBL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结合病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反复讨论从而得出最佳结论,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国医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PBL重视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有较大挑战,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资源跟不上:PBL强调学生自学,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期刊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无法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3.师资数量和质量不完善:理想的PBL课程由8~10个学生和一位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8]。这使得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此外,大多数教师目前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甚了解,也存在争论和疑惑,从而影响PBL教学的质量。4.未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考核方法没有改变,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教学与PBL之间的区别,PBL的优势很难体现,无法享受PBL带来的益处。

阅读全文

医疗改革医院临床医学教育探索

摘要:

近年来医疗改革及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附属医院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要求,值得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本文以外科学教学为例,从加强组织领导、搞好“两个优化”、把好“三关”三个方面阐述我院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医疗改革;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各种医疗改革制度、措施陆续出台,我国医疗体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从深层次上看,医疗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规范了医疗市场及从业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附属医院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新常态下,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教学医院。

1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首先,诊治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医生不能随意地去使用药物及高档检查等,加上病人对诊疗行为有知情权的认识,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择医使患者就医时倾向于知名或资深医生,使得青年医生失去更多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再次,医疗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医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现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增强,大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来争夺医疗市场,争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学附属医院无暇顾及医学生及年轻医生的培养;最后,医疗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甚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顾及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也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育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1客观自评,合理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1.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层次不齐,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单一,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彰显时代特色

2.1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阅读全文